在主动参与和学习中发展道德能力——小学思想品德教材(鄂教版)总体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主动参与论文,总体论文,道德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套思想品德课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编写,在编写体例上力求体现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并注重了学生的广泛参与和主动地学习;在教学目的上着眼于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材基本形成了比较明确的道德知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比较科学的能力培养体系、比较明晰的学法指导体系。总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学习中发展道德能力是本套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和把握整套教材的概貌。
一、编写指导思想
1.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材的编写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关于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的规定,并以此来确定分年段的教学内容、分年级的教育序列、分册的教学单元、分课的具体内容。通过教学要点科学的组合和分配,较准确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髓,完整地反映了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形成教材分层有序的合理而科学的知识体系。
2.注意体现年段特点,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遵循小学生认识道德现象和事物的特点及规律,反映《课程标准》对年段教学的要求,确定了分年段的具体编写要求:①一、二年级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重在行为指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②三、四、五年级采取典型事例或故事为主要材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③六年级以夹叙夹议的形式,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重在对学生道德辨析、评价、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年段特点的体现是学生内在认知规律的反映。
3.力求反映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每课的编写体例突破了过去教材体例的“课题+课文(单纯的故事或事例)+练习”的一般形式,在课文中新设计了许多注重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环节,以此体现出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并重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广泛参与教学过程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例上的创新是本套教材突出的特色之一,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将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了教与学关系的改善,也必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取得。
4.广泛吸收教研成果,突出道德能力的培养。
教材编写中广泛吸收了最新的关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使教育教学理论成为教材编写的有力支撑和指导。其中最为突出的成果转化体现在教材的两点变化上:①注重了道德情感教育。将“思想品德课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专题研究的初步经验和成果反映于教材编写之中。教材从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计、教学目标的拟定等方面,都注意体现道德情感教育的要求。②注重了道德能力的培养。根据道德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成果,教材编写注意了通过学生自主地学习,并多方面培养提高其道德能力。编写中注意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活动环节的趣味性、参与性,练习的启发性、思辨性等方面,集中体现出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辨析、判断、评价等道德能力方面的要求。
二、教材知识体系
全套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形成上依据《课程标准》对年段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的规定,注重了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和配置,体现出了教育的层次性、序列性。在教材内容体系的建构方面,我们主要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进行分解和组合,合理配置教学要点,形成分年段的《分课次教材编写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分年段对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的具体规定,将其认知、行为要求具体分解、组合、配置,确定分年段的分课次内容体系。这些知识体系集中体现在一张表上,这就是《分课次教材编写标准》。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均可在表中查到。本套教材在教学要点和要求的组合上所作的主要工作就是依据课时规定,合理、科学、完整地反映出《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思想品德课分课次教材编写标准(一、二年级)
教学内容认知行为
一、热爱祖国 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
(4课时) 知道我国的国名、首都.
1.我是中国人
知道国旗、国徽,知道国旗代表国家, 升国旗唱
应当尊敬国旗,知道毛主席升起第一国歌时立
2.我爱五星红旗面五星红旗,知道升挂国旗的主要场正、敬礼
合.
3.爱国小英雄 知道爱国小英雄的故事,并愿意向他
们学习
4.敬爱的革命领袖 认识革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
奇、朱德和邓小平,并敬爱他们.
2.根据教育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将分年段课次要求划分为分册的课题计划,形成《分册课题目录》。
根据教育序列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要求将分年段的课次要求具体落实到每一年级之中,根据教育实际的需要合理地安排到每一册之内,最终形成了《分册课题目录》表,这张表集中体现了内容体系上的序列性、层次性及全套教材较科学的道德知识结构体系。在最终形成的分册课题中这套教材设置了独有的补充课文(每册2课)。 补充课文自成体系,既体现了对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也由于设计了“楚天”序列而突出体现了内容上的乡土特色。乡土补充课文主要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及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精神而确定和设置,供教师选用。
思想品德教材分册课题
一年级
第一册
第二册
1.我是小学生 1.小方的脸红了
2.按时上学2.不打扰别人
3.遵守课堂纪律3.不说谎话
4.集合站队快、静、齐 4.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5.课间活动守秩序 5.不胆小
6.我是中国人 6.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7.我爱你,国旗 7.学做家务活
8.我爱爸爸妈妈8.当好值日生
9.我给老师献束花 9.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
10.爱清洁,讲卫生 10.爱护学校的物品
11.做个说话有礼貌的孩子
11.保护花草树木
12.学会礼貌用语
12.保持环境卫生
13.爱惜生活和学习用品 13.不上当受骗
补充课文 补充课文
1.神州风光1.穷人的孩子没书读
2.楚天名胜2.武汉解放
(二至六年级的《分册课题》略)
三、分课编写体例
本套教材在分课编写体例上的突破和创新是教材一项突出的特色。其分课体例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反映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改善教学关系,突出能力培养。为此,除重视对主课文的设计外,还将编写的精力集中投入到对每课学生参与的活动环节的设计上。 每课均设计有3至5项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和环节。 这些环节既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环节和步骤,又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过程。活动环节的设计是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是教材编写的新趋势,它将极大地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及其使用效率。在对课堂练习的处理问题上,本套教材将练习统一设计为“想和做”栏目,目的是增强练习的思辨性及导行性,更集中反映出练习在能力培养上的作用。同时,练习原有的课内运用、强化、补充、扩展等综合作用也得到足够的重视。
本套教材的分课体例一般由课题、课文、“想和做”三部分构成。其中课文由正文及辅助性文字组成。课文中的辅助性文字均为小体字,主要是一些对学生参与的活动环节的指导语及运用提示等。中、高年级辅助性文字还包括一些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文字材料。
1.课题。
每课课题是根据其教学内容及覆盖、包容的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教学要求而提炼出的简要文字。课题是全课的中心和主题,对整课教学内容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时必须重视的关键之一。本套教材课题一般是以精炼的正面性的道德要求肯定语作为课题。如《按时上学》、《讲信用》、《家和万事兴》等。
2.课文。
每课的课文都由正文和辅助性文字组成。正文一般是该课的主要学习材料。辅助性文字一般是该课的一组学生参与的活动部分的提示、指导语。主要学习材料在低年段是以图为主,中年段是以事例和故事为主,高年段主要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反映道德规范。活动环节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而设计的一组着眼于学生大面积参与的思维或操作活动。活动设计有机地融入在主要学习材料之中,是课文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此部分集中反映出了教学过程,是新教材的一项特色。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辅助性文字(即活动)的作用,将极大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
3.“想和做”。
“想和做”是对原有教材课内练习形式的一项变革。其意图是将课后练习栏目化,使之成为教材中的一项更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想和做”栏目中的练习题一般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地完成。每课“想和做”在设计中重点突出了“想”及“做”两方面,意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行为实践能力。
四、教材特点及使用建议
1.把握整体教学目标。
每课教学内容中均蕴含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是本套教材使用时必须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教材的编写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呈现了教学内容。教材中注重了向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材料并开展一些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活动。课文在选材上既注意了典型性又注重了实用和有效性。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材料和活动。
3.传授基本道德知识。
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每课的基本知识。每课包涵的基本道德知识相互关联,构成了全套教材的基本知识体系。本套教材的基本知识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严格反映《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及要求;②力求体现内容上的序列性和层次性;③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实用性,尽量与实际道德事物相联系;④注意了知识的可接受性,尽可能使有关道德知识与学生原有道德认识及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实际发生关联。教材使用时应注意依纲扣本,纵横联系,把握每课知识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注意建立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有效地传授基础知识。
4.注重学生广泛参与。
每课的课文中均有机融入了一些利于学生大面积参与的活动环节。其目的是让教材反映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学成为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编者的意图及先进的教育思想以教材为媒介直接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以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5.突出道德能力培养。
根据每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编者均确定了某一方面的道德能力培养的要求。每课道德能力培养的设计是本套教材的另一项重要特点。在道德能力培养方面,教材设计上注意了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①对道德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②对道德现象的是非判断和辨析评价能力;③综合运用道德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道德问题的能力;④道德实践能力;⑤参与道德活动的有关能力,如组织、讨论、操作、表演、演讲等。教学中应注意分析和把握住每课的能力培养要点。
6.贯彻知行统一原则。
每课教材在编写上都力求贯彻知行统一的原则。教材内容既反映出注重对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激发、培养,又重视了对道德行为的指导和行为动机的激发,体现了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教学中应重视“知行统一”教学原则的运用,以期获取教学的整体效益。
整套教材的编写虽然在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反映思想品德课教材及教学研究成果和改革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探索,虽然在紧扣《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突出能力培养、整体确定教学目标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教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有些课文的文字还存在欠规范的地方;有些选材还值得进一步推敲和研究;有些课文还未充分落实《课程标准》,有些课文反映不出体例上的新意等等。我们认为,这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将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地认识并逐步地加以改进和解决,这样才能使这套教材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执笔:方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