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资论文,健康教育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幼儿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紧迫性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学前教育发展长期欠账,需求又日益强劲,全国各地都呈现出幼儿园教师缺口巨大、人才需求迫切的现状。2013年全国幼儿教师缺口约为80万,预计到2020年,全国幼师缺口超百万。上海在2013~2015年3年间约需新增专职幼儿教师近万人;2014年长沙市幼师缺口达1.25万人;2015年江苏省幼儿教师缺口2~3万人。 而在幼儿教育师资的需求中,专职化的幼儿体育师资成为“新宠”。近几年,在北京、上海、沈阳、广州、南京、重庆、深圳、厦门、成都、西安、石家庄、长沙、洛阳、南宁、新乡等城市出现了招聘学前体育教师的现象,呈现学前体育教师专职化(即幼儿园专门设置学前体育教师岗位)的发展趋势。尤其在许多中心城市,对学前体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成为社会需求新的增长点。例如湖南省的调查显示,全省近91%的幼儿园迫切需要专职体育教师。 专门的幼儿健康教育师资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的发展和运动兴趣的培养。对学前健康教育人才的旺盛需求,一方面体现出对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目标的自觉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另一方面,也是对幼儿园教师运动生理卫生常识欠缺、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等能力较弱现状的积极应对。杨景元、陈夫桂的调查发现,仅有8.8%的幼儿教师能够胜任幼儿体育课程的教学,27.9%的幼儿教师不能够胜任幼儿体育课程的教学,63.3%的幼儿教师认为一般。孙波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整体素质较高的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其对幼儿运动生理卫生常识的掌握也较为欠缺,指导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时往往靠经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二、转型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健康教育师资的可行性 首先,从理论和政策层面来看,培养幼儿健康教育师资是体育教育专业应对转型发展的可行路径。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这既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迫切需要。截至2014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被教育部连续几年亮红牌。为应对就业难题,顺应高等教育转型发展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可考虑如下:一是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对接,比如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和地方特色健身项目的对接;二是与地方学校体育人才需求相对接。在当前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饱和的状况下,应着力考虑其他学段或学校的需求,比如幼儿园和特殊学校。高校转型发展和专业改革应首先考虑与其办学基础和办学优势相关的发展方向或路径。面对日益强劲的幼儿健康教育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应把培养幼儿健康教育师资作为转型发展的可行路径。 第二,从实践和物质基础来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基础可为培养幼儿健康教育师资提供良好保障。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基本都开设有学前教育学专业,都具有一定的师资队伍、实验教学设备和办学经验,其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健康教育师资奠定了良好基础。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与其他院校(如体育学院)的该专业相比,在培养幼儿健康教育师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其培养的幼儿健康教育师资不仅懂得人体运动生理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具备专项运动技能,也具备儿童发展、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更好践行幼儿园教育综合化的特点。另外,体育教育专业已有的师资力量、运动器械与设备、场地,也为人才培养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最后,从人才培养结果和就业情况来看,培养幼儿健康教育师资可行且必要。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已将幼儿园作为一个重要的就业途径。研究者对湖北省11所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调查发现,其幼儿园就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另外,从一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情况来看,例如沈阳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幼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省郓城幼儿师范学校、长沙师范学院等学校,通过专业发展方向改革,或在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学前教育方向,或在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体育方向。事实证明,幼儿体育人才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很快被抢定一空,可见学前体育人才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对其强烈的需求。 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健康教育师资的方案设计 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一般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学制与学分、课程设置等方面。其中,课程设置是其核心部分。 1.培养目标及要求 要明确培养具备幼儿园健康教育特长的幼儿园教师这一目标。培养幼儿园教师是基本定位,也即为幼儿园培养教育工作者;具备健康教育特长是特殊定位,即培养的人才在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的基础上,应在创设、实施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方面有特殊的才能,这是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教师的特殊性的内在要求。同时,也要明确培养的是具备健康教育特长的幼儿园教师,而不是幼儿园体育教师。即具备健康教育特长的幼儿园教师应在幼儿体育游戏与活动设计、心理健康与养护、生命安全与保健等方面具备过硬的知识与技能。 具体来说,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教育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求的、能在托幼机构或相关服务机构从事保教工作尤其是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相关要求主要有:其一,专业情意与道德。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儿童,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强烈的事业心。其二,专业知识。具备较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系统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学前教育和儿童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幼儿体育锻炼、心理养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三,专业能力。具备创设教育环境、设计与实施学前教育活动的能力;具备观察、评价儿童的能力;具备创编幼儿律动操及体育游戏的能力;具备运动损伤、意外事故紧急处理能力;具备一定的体育专项技能等。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所在。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教育方向)以培养幼儿健康教育师资为人才培养目标,因而课程设置中学前教育类课程和体育教育类课程应平分秋色。具体来说,课程设置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几个模块。 除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生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含学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包括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体操、体育舞蹈、毕业论文等。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幼儿园教育活动与设计、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幼儿体育游戏创编、幼儿舞蹈与体操创编、幼儿园见习、幼儿园实习、微格教学等。 在上述四大课程模块中,通识课程可设置中国文化专题、自然与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程中开设散打、跆拳道、游泳、琴法、美术等选修课,体现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原则。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实践类课程(主要是专业实践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占课程总比不低于三分之一。其中,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应为15%左右。 四、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健康教育师资的制度保障 1.宏观层面:做好转型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 “顶层设计”(TOP-DOWN)是运用系统论的方式,自高端开始进行的总体构想和战略设计,其强调设计对象的定位准确、结构优化、功能协调、资源整合,注重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紧密结合,是铺展在意图与实践之间的“蓝图”。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需要从办学定位、发展设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特色与方案制定等)、发展保障几方面进行顶层制度设计。 其一,制定对接地方产业职业、保持师范特色的办学定位。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联系,应密切关注地方产业职业需求,尤其是基础教育、行业产业一线亟须解决的问题和岗位,制定对接地方行业职业及岗位需求的学校发展定位。同时,高师院校在转型过程中一定要坚守师范特色与优势。一是因为教师教育本身具有典型的应用性特征,符合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向。二是地方师范院校立足之本在于其师范特色,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是其存续的根源,也是在高等教育变革时代其竞争优势所在。 其二,围绕应用型、师范性办学定位重组学科专业,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结构性调整,以满足基础教育领域最迫切的需求和当地传统优势产业、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最终实现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比如体育学院开设的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教育方向),即是对体育教育学科与学前教育学科的重组。同时,也要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要对准行业需求,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特征,以满足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按照行业标准,实现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技术等级证或职业资格证的协同获得。 其三,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管理体制改革为转型发展提供保障。学校要根据新的学科专业方向组建教学和研究团队,尤其是交叉学科、交叉专业的研究团队,学校一方面要加大相关人才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要对学校内部的师资力量统筹安排,支撑起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发展需要;同时,不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教学资源配置方面,打破以往的院系专业壁垒,使多学科、多专业共同需要的实验设备、实践实习基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提高利用效率。同时,也要加大投入建设产学研实践基地。管理制度方面,一是应更多地放权,适度下移管理重心,给院系更多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二是应加大跨学科专业的协调机构和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可建立单独的综合协调部门以应对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综合管理问题。 2.中观层面:建立专业协同、校—园协同培养制度 中观层面,通过制度建设重点做好两个协同:一是校内专业协同;二是校—园协同,指高校与幼儿园之间的协同。 校内专业协同主要是体育学院与教育科学学院,尤其是学前教育学专业协同培养人才。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师资协同。体育学院教师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课程(如,人体解剖生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专业实践课程(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体操、体育舞蹈等)和教师教育课程(如,幼儿体育游戏创编、幼儿舞蹈与体操创编等)的教学工作;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课程(如,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学前儿童游戏等)和教师教育课程(如,幼儿园教育活动与设计、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等)的教学工作。两个院系教师共同承担幼儿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二是硬件设备联合使用。体育学院要发挥传统的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化等实验中心及设备和体操及体育舞蹈、篮球馆、游泳馆等场馆等设施,同时,充分利用教科院微格教学、模拟幼儿园实训室等设备,不断提升人才的教育实践技能。 校—园协同指既要发挥师范院校培养幼儿健康教育师资的主体作用,又要借力幼儿园来培养人才。高校要充分调动实践一线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一方面把学生送到幼儿园去,幼儿园要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见习、实习机会;另一方面,把幼儿园教师请到高校来,高校可请幼儿园名师到高校课堂为学生讲授、示范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等,请他们“把脉”,指导人才培养。总之,幼儿园是人才成长的“练兵场”,为人才成长提供“教练员”。高校可通过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等方式回馈幼儿园,甚至可通过地方政府或直接与幼儿园签订定向培养合约,联合培养人才。 3.微观层面: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 为培养能适应学前教育行业需求的健康教育人才,要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实践教学。 一是通过培养和引进双途径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要与当地或省内外知名的幼儿园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既要让高校体育学院和教科院承担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到幼儿园亲临实践、了解理解实践,并不断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也应让幼儿园教师在与高校的课题合作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在高校课堂授课过程中总结、提炼其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也通过课题互动、双向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一些双师型教师,引进一批双师型教师。 二是通过实践课程重置、教学模式改革等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重新打造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教育方向)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实践课程、专项实践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这三类实践课程包含在通识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中。其中,基础实践课程指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普通话等;专项实践课程包括篮球、足球、武术、体操、健美操、游泳等体育专项技能课程和教育教学专项技能养成课程,如教学设计、说课、课件设计等;综合实践课程主要有幼儿体育游戏创编、幼儿舞蹈与体操创编、幼儿园实习等。重置后的实践课程能较好地体现该专业方向的交叉性和应用性,可将之编印为《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教育方向)实践手册》。同时,改革教学模式,将“全实践”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方面,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意识和能力;在实践能力训练方面,运用“自主修炼+专项测试+模拟实训+现场锻炼”教学模式,先让学生根据课程设置自主修炼实践技能,在此基础上有条不紊地推进专项技能测试,之后主要在微格教室和模拟幼儿园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模拟实训,最后是通过顶岗实习或教育实习等方式现场锻炼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标签:幼儿园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幼儿园设备论文; 幼儿心理论文; 课程论文; 幼儿园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