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考历史复习中,普遍存在着三大误区。针对这些误区,笔者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误区;策略
从近几年的高考卷来看,试题设计体现了“稳中求变”的特点。从考查的方向来看,突出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从考查的形式来看,主要以材料题的形式来呈现。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文化常识从无到有,并且呈现增多的趋势。针对高考的命题趋势,笔者认为,在目前的高考复习中,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1.过分注重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2.史料使用过泛,而且所用史料不严谨、不科学、不典型。3.过分追求文化常识的教学和片面追求社会热点。针对这些误区,笔者试图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提出相关对策。
一、加强主干知识落实与能力培养
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在兼顾知识与能力培养过程中,对主干知识的鉴定就显得犹为重要。从操作层面上来看,笔者认为,必须参照《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高考大纲》,以及分析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在确定主干知识以后,怎样在基础知识落实中渗透思维能力培养呢?
1.从历史概念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规律性。例如,在介绍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时候,引导学生比较“光荣革命”前后国王所拥有的权力,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内阁制度形成过程中国王权力变化,最后由学生在这些现象中归纳出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在历史概念教学中,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
2.在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主干知识的纵向联系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例如,在介绍中国古代最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时候,让学生联系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使学生自然引导出从专制到民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主干知识的横向联系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例如,在介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时候,让学生联系西方古代的民主政治。学生在比较中不仅仅强化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自然得出人类文明并无优劣之分,要尊重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文明。
二、合理利用的显性资料和隐性资料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但是最重要的资源。教材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而且是经过了精心的选择,所以一般是比较科学比较典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忽视了教材史料的运用,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教材观点理解的困难,而且舍弃教材中史料不用而去找其他资料,便是舍近求远,大没有这样的必要了。
1.重视利用教材中的显性资料。在人民版三本必修中,史料主要集中在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学习思考、史学争鸣以及课后的材料阅读与思考。这些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各种史著和历史地理著作。如《史记》《明会典》《礼记》《荀子》。(2)现代学者著作。如尹达《衷心的祝愿》。(3)政府文件。如美国的《独立宣言》。(4)日记。如《魏特琳日记》。(5)名家名言名句。如毛泽东的名句;汉漠拉比法典中的段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观点摘要。(6)对相关概念的阐述。如冷战、代议制、经济全球化、《十二铜表法》世界贸易组织等。这些资料是主干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通过对这些典型性史料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增强史料研读的能力。
2.注意挖掘教材中的隐性资料。在人民版三本必修中,隐性资料主要表现为图片、表格和历史地图。在三大隐性资料中,笔者认为,历史地图运用在现在高考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地位。从高考趋势来看,强调培养综合学科能力,而历史地图则是历史与地理最佳结合点;从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来看,历史地图是与课本文字部分密切配合的“图像系统”,有“索像于图、索理于书”“以图代文”的功能,是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从学生能力的培养来看,历史地图承担着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综合分析等方面能力。人民版教科书上的地图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各朝或各国疆域图”“战争形势示意图”“经济发展分布图”。在这些历史地图中,尤其要注意反映时政热点问题和主干知识延伸的地图。在通常情况下,一张地图反映不了隐含的历史信息历史规律,需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多张地图才能掌握隐性知识。比如台湾的发展史,必须结合多张历史地图才能反映出来:三国时期称“夷洲”;隋唐、北宋、南宋时期称“流求”;元朝时期称“流求”;明朝时期称“小流球”。
三、渗透文化常识和热点问题
笔者认为,把文化常识和热点问题单独授课,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有主次颠倒之嫌。对基础知识稳打稳扎,还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基础知识不牢固,即使是最简单的题目也考不出水准。何况现在创设新情景的题目越来越多,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无法应对的。那么,怎样协调基础知识与文化常识以及热点问题呢?
1.从热点问题入手,引出对基础知识的的梳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用历史的纵向思维来分析历史问题。例如以当今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美国对台军售、美国总统接见达赖等时政热点问题切入,梳理历史上的中美关系。二战期间的同盟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敌对关系,七十年代的正常的邦交关系。从历史上来看,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当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增多时,有利于缓和两国间关系。在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两国之间共同利益明显增多。所以,从长远角度看,中美两国仍将是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
2.在基础知识的教授中,渗透对文化常识的教学。例如在讲述古代中国政治家的时候,适当可以穿插皇帝的号、避讳、纪年法等;在讲述儒学发展史中,可以穿插三纲五常理论和阴阳五行理论;在讲述宗法制的时候,可以联系清明节相关理论。
为实现高考历史有效复习,针对一线教师三种困惑,笔者试图提出了三种对策。由于知识储备有限,三种对策还不成熟。恳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教。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高级中学 325800)
论文作者:王汝惠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2
标签:历史论文; 知识论文; 能力论文; 主干论文; 基础知识论文; 史料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9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