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以研究生教育发展第二次纲要为中心_研究生论文

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以研究生教育发展第二次纲要为中心_研究生论文

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新动向:以《第二次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生教育论文,日本论文,新动向论文,发展纲要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的18岁人口在1992年达到最多的205万人,随后逐年下降,2012年为119万人,仅为峰值时的58%。尽管如此,四年制大学的数量却由1995年的565所增至2012年的783所。高等教育在实现普及化的同时,如何保证教育质量成为长期困扰日本教育界的棘手问题。2006年3月文部科学省颁布《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2006~2010年度),标志着日本教育史上第一份专门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性纲领正式出台。经过2009年7月以后对实施情况进行的评估,中央教育审议会①于2011年1月形成了咨询报告《全球化社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创新型高端人才》[1]。在此基础上,文部科学省于2011年8月5日制定公布了新的五年发展规划《第二次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2011~2015年度)[2]。本文通过介绍纲要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政策特征和意义,明确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方向与政策重点,并对其未来走向进行前瞻性预测。

一、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基本概况

日本1947年颁布《学校教育法》,初步确定了设置课程制研究生院的基本原则(第62条)。1974年文部省制定《研究生院设置基准》,对研究生院下属的教师组织、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同时通过修订《学位规则》,重新阐述博士、硕士的学位意义,进一步明确学位授予原则和具体要求。上述改革使得某些不开展本科教育的研究生院得以单独成立,为此文部省于1976年再次修订《学校教育法》,确立了独立研究生院大学的法律地位。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改革了既往以本科教育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生教育改革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3]。1991年,大学审议会在咨询报告《研究生院规模扩大计划》中提出,在2000年前将研究生人数扩至2倍,由此揭开了文部省随后实施的国立大学“研究生院重点化”的序幕[4]。实际上,在读研究生规模从计划初期的98650人增加到2000年的205311人,基本完成既定目标,进入新世纪以后也呈持续增长的势头(《文部科学统计要览2011年版》)。

随后,日本社会“少子化”和“老龄化”进程加快,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形势变化,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遂由扩充规模调整为提高质量[5]。为此,日本政府于2004年修订《学校教育法》,将培养高端专业职业人才纳入研究生院教育的目的,并增设专业学位研究生院。同时提出了重点支持较有实力的研究机构加强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工作,创建“一流研究基地”(21世纪COE)②的构想。经过咨询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意见(《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构筑富有国际魅力的研究生教育》,2005年9月),文部科学省于2006年3月颁布了以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升研究生院国际影响力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第一次纲要”)[6]。

根据《第一次纲要》的要求,中央教育审议会于2009年7月成立调查评估工作小组,对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第一次纲要》提出的强化研究生课程教育的政策目标基本实现[7]。尤其在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生源结构多元化、教育内容实用化、课程编制合理化、培养体制多样化等改革措施初见成效。除此之外,研究生院改革实践(GP,Good Practice)项目、“世界一流研究基地”(GCOE)③项目,也在丰富研究生国际交流经验、深化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同时,评估工作小组分析认为,研究生进校后在变换专业方面存在困难,不利于人员的自由流动。而GCOE项目取得的经验成果如何对其他研究生院改革起到示范作用,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第一次纲要》中特别提到的博士学位授予率偏低问题,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高达三分之一的人文、社会、教育等文科专业的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需要花费6年以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3年的“标准学制”[8]。

二、《第二次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的主要措施

根据上述评估结果,中央教育审议会于2011年1月完成了咨询报告《全球化社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创新型高端人才》。该报告分析认为,21世纪以后知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日益显著,培养能够在国际社会发挥领导作用并通过创新为社会创造新价值的高端人才,乃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的重要命题。尤其是博士学位,无论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商业层面,都逐渐成为拥有高度专业性以及相关资质能力的标志和必备条件。因此报告指出,进一步优化研究生院课程体系,强化博士课程教育,培养大量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博士高端人才,是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课题。

为了贯彻落实上述咨询报告的精神,文部科学省于2011年8月5日制定公布了新的五年发展规划《第二次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第二次纲要”)。纲要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教育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采取有效手段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高,明确今后研究生教育改革方向与政策重点。具体的政策建议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确立以学位课程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首先,研究生院必须分别制定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明确各类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位授予条件,并全面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等具体内容。为此,校方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从培养方案制定到研究指导实施的整套研究生教育体系。为了贯彻落实上述改革,文部科学省从2011年度起向研究生院征集有关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开发的典型成功案例,通过经验共享促进其他单位的教育改革,从而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

其次,通过完善教育、研究指导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而言,在人才培养机制层面,明确教师责任分工并建立多人导师制、开设跨专业学科;在提高教师教育研究指导能力方面,开发有效评价教师教育研究工作的考核指标并积极推动PreFD④研究;在行之有效地开展研究生院教育评估层面,在对各项工作进行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三者评估并对其实效进行检验。上述研究指导机制的完善,既有助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又能够从结果上确立以学位课程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2.创新博士生培养机制

创新博士培养机制是《第二次纲要》中特别强调的核心内容。相比国外尤其是美国、中国,日本的博士生教育存在不少弊端,如优质生源得不到保证、培养机制保守封闭等等。因此,《第二次纲要》专门针对优化博士课程教育机制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确立硕博连读的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培养引领全球的创新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基地。

硕博连读既是前文所述明确博士学位课程培养方案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活跃于产业、学术界、行政单位等各行业博士人才的重要保证。文部省自从1998年启动国立大学“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以来,一直鼓励各研究生院扩大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招收规模。各校也对博士生的招生办法进行改革,对通过论文答辩的本校硕士毕业生给予免试攻读博士课程的优待,同时强化对非本校考生的科研能力审查。该项改革,提高了博士研究生中本校生源的比例,也从结果上逐渐形成了研究生院的硕博连读制度⑤。在此基础上,《第二次纲要》建议在研究生第二年末实施博士论文研究基础能力审查(Qualifying Examination),代替硕士论文写作,从而进一步优化硕博连读制度⑥。

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博士课程教育创新项目”(Leading Program),则为日本提高博士课程教育质量,培养引领全球创新人才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以京都大学“全能型”项目“思修馆”为例,该项目打破研究室、专业方向壁垒,采用文理科交叉的多人导师制,运用与产业界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等方式激励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在外一年的“修行”则通过加强与国外科研单位的合作来训练研究生的国际视野与协调能力[9]。“全能型”国际产官学联合培养国际通用型领袖人才博士项目,代表了当前日本博士生培养的最新模式⑦。

另外,为了在出口环节完善博士培养机制,文部科学省要求各研究生院提高博士学位授予率,并采取相应措施为博士毕业生提供更多工作机会。例如,向全国研究生院征集成功案例并予以公布,与产业界加强合作以获得更多用人机会,鼓励支持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等等。

3.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和合作,为年轻学者提供良好环境

为了推动信息公开、加深产业界及区域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理解,研究生院主动向全社会公开人才培养过程,同时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和合作以充实教育课程,并为毕业生的就业营造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文部科学省为此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修订《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1947年文部省令第11号)中教育信息公开相关条款,全面公开研究生院的招生原则、教育课程、成绩考核、教育研究组织、学习环境、后勤服务等信息,同时加大学位授予条件、进度及毕业去向等信息的公开力度等等。针对上述举措,政府还计划在2013年度前进行总结并公布典型案例,通过实现研究生教育过程的“透明化”来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与此同时,文部科学省计划进一步加大研究员、TA、RA⑧等竞争性奖学金投入力度,了解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经济负担总体情况,以期逐步完善经济援助制度(Financial Plan)。上述举措,从经济层面整顿了研究生的学习环境,为社会构建了预测研究生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平台。文部科学省还根据社会需要强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推动产学合作、促进与企业研究机构及NPO等社会组织的教育合作等方式,密切与经济界、区域社会的联系,同时为研究生创造多种就业机会。

另外,为了支持年轻学者尽早走向自立与发展之路,文部科学省还要求各研究生院努力为博士毕业生及年轻学者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同时通过配置相应的启动科研经费,提供出国深造交流机会,以及鼓励结婚、生育与研究“两立”等多项配套措施,以求切实改善年轻科研人员的教育研究环境。

4.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工作。为此,文部科学省计划加强与欧美及亚洲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实施中日韩“亚洲校园计划”(Campus Asia),通过促进大学国际化联络网的形成争取在国际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多边协议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支持大学强化国际交流,研究提高与国外大学开展双学位(Double Degree)项目中互相承认学分的数量,同时启动了与国外大学共同实施联合培养(Joint Degree)项目的调研工作。另外,文部科学省还要求各研究生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外国留学生、外籍教师的比例,并加大本国学生派出留学力度,借此提高教育研究环境的国际性,以期达到培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通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5.专业学位的质量保障

为了培养在社会、经济各条战线通用的高度专业职业人才,文部科学省计划进一步充实专业学位课程的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其政策重点在于对现行教师制度中兼职教师的待遇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明确在职人员在专职教师中所占的比例(2012年度内完成调研)并形成相关制度。改革专业学位课程的认证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逐渐将侧重点移至质量保障,并启动相关法规修订程序(2012年度内完成)。尤其尝试与产业界及相关职能团体开展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规范基础知识范围以及教材的开发,促进特色教育据点建设,增加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013年度内总结公布成功典型案例)。

最后,《第二次纲要》也明确指出,为了保证上述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需要按时调查、评估各项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并于2015年计划结束前再次进行总结,并公布具体的改革成果。

三、《第二次纲要》的特征和意义

综观日本《第二次纲要》提出的改革措施,主导未来知识经济社会的创新性发展是其最终目标,确立并巩固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其根本内容,培养在国际社会发挥指导能力的博士研究生是其核心任务,加强与社会、企业沟通合作是其责任导向。在总结上述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日本及国际教育改革的整体趋势,对此次改革纲要的意义论述如下:

首先,研究生教育改革是日本教育整体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战略的成败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进入新世纪以来,应日本政府的要求,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和科技学术委员会分别就国家的教育战略以及人才发展战略进行调研规划。面对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快的社会现状以及财政预算日益紧张的经济困境,两个委员会在2005年提交的审议报告中。在通过高等教育改革实施人才战略并最终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方向上达成一致⑨。为顺利贯彻实施该项战略,文部科学省分别制定了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大学,以及以《第一次纲要》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具体而言,文部科学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增强理工科教师配置、增设实验及体验活动设施,通过实现高中、大学的顺利连接,增加大学本科学士课程中的预习、复习等学习时间。上述措施,旨在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结果上切实提高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科研创新。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终端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是通过实施国家人才战略最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主动学习、鼓励创新的政策目标不仅是学龄人口减少形势下实现国家人才战略、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对财政拨款进行重新分配时的重要依据。自从2004年正式启动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以来,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增强国立大学在国际教育领域的竞争力,是文部科学省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第二次纲要》要求各学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有针对性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即为促进各校尤其是国立大学进行自我定位的有效举措。创新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政策目标,也是文部科学省依据竞争原理,对各研究生院的办学及科研经费进行重新分配的重要手段。而随之推出的教育过程“公开透明”的要求,不仅能够便于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评估,更可成为教育部门向财政部门进行合理预算要求的参考依据。例如,“世界一流研究基地”(GCOE)项目以及《第二次纲要》最新提出的“博士课程教育创新项目”,均属对定位为“世界一流大学或科研基地”的教育机构进行资源重点分配的具体表现。

之所以《第二次纲要》加大了对博士人才培养乃至年轻研究人员的支持力度,与“311大地震”可能带来的人才流失的担忧密切相关,更是日本政府为了应对未来人才竞争所采取的重要步骤。日本政府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知识主导型的社会,而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博士人才培养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博士学位成为全球科学研究以及商业领域拥有高度专业资质的重要标志,为此,欧美及亚洲各国都在积极加强博士人才培养,同时对如何获得全球优秀人才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加之日本先于多数国家进入少子、高龄,甚至人口减少阶段,为了继续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培养大量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端人才,成为日本当前最为紧迫的重要任务。因此,打破现有制度的种种弊端,切实加强对博士以及年轻学者的培养、保障和支持遂成为《第二次纲要》的政策重点。而其中对国际视野的强调,不仅反映了《第二次纲要》对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能力的要求,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日本政府对保持一流国际竞争力的危机感和焦虑感。

最后,《第二次纲要》在人才选拔、培养过程以及职业选择等各个环节,均反复强调加强与社会、企业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大学基本信息的公开、公布,也是合理利用学校的公共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区域相互沟通对话,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该项要求,不仅是实现生源多元化、培养过程合理化、就业选择多样化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反映了日本政府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的一贯立场。

四、结论和展望

二战后日本建立了美国式的课程制研究生教育模式,历经包括1998年以来“研究生院教育重点化”等数次改革,在扩大规模、完善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与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期待值仍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来源于19世纪德国的“洪堡大学”模式,在教育和科研之间大学教师首先将自己定性为“科研人员”,取得优秀的研究成果通常被理解为最好的教育。尽管随着时代变迁,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奥尔特加(Ortega Gasser)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思想以及60年代美国科尔(Clark Kerr)的多元化巨型大学思想也影响了日本的高等教育,但是精英教育时代传统的大学理念依然根深蒂固[10]。尤其在少数源于“旧制帝国大学”的东京大学等科研型大学,传统的“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然盛行,改革之路可谓困难重重。

影响研究生教育改革进程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大学的管理模式。日本的大学管理相对独立于国家教育行政之外,加之校内管理普遍采取“教授治校”原则,使得国家教育政策多呈指导性特点,并不具备强制执行的土壤。为此,日本通过修订《研究生院设置基准》以及调整教育经费拨款条件等行政手段,加强国家对大学的影响力度。另外,大学评估工作中导人所谓“外部评价机制”,表面上是为了加强社会监督,实际上也是为了打破大学封闭性而采取的行政手段。正因如此,《第二次纲要》提出的各项措施,意在完善课程制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职能,实现研究生教育从入学到就业整个过程的“透明化”。

总结最近十年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变化趋势,可对其未来走向进行前瞻性预测。首先,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制”原则将进一步巩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获取知识技能、所需费用、毕业去向等方面的“透明化”,仍然是今后研究生研究改革的主流。毋庸置疑,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化”,在有效提高各类学位尤其是博士学位授予率的同时,需要以保证质量和尊重特色作为前提。因此,在巩固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多样化、教育课程有效性的基础上,如何富有成效地创新博士生培养机制问题,将成为左右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第二次改革纲要》为此提出了免除硕士论文、启动“博士课程教育创新项目”等举措,并与产业界合作开始产学联动“人财培养行动计划”。

必须承认,《第二次纲要》的制定,是建立在全面评估《第一次纲要》执行情况、总结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发现博士学位授予率偏低等弊端基础之上,而博士培养机制创新政策的出台正是以解决先行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为目的。政策评估的执行不仅提高了政策决定的科学性,也保证了现行政策的延续性。同时,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对现有的日本大学管理模式尤其是大学定位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⑩,改革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将受到来自大学相关组织与力量的阻碍。如何使得改革形成更多的共识,促进政府、大学、教师、学生、企业以及社会形成改革的利益“平衡点”,是改革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关键。因此,《第二次纲要》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能否切实奏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注释:

①中央教育审议会是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直属咨询机构,负责应文部科学省要求针对特定教育问题进行调研、论证,并提交咨询报告。该会1949年成立,在不同时期分别就各类教育问题向政府提出了各类报告,成为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相应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和理论指导。

②21世纪COE(Center of Excellence)项目从2002年开始实施,共在93所大学建成了274个研究基地。各基地可连续5年获得最高每年1亿日元左右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该项目2007年结束后的后续项目为GCOE“国际一流研究基地”项目。该构想与我国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相比,在经费重点投入、争创世界一流的政策目标等方面有类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政策重心在“点”(研究基地),我国则为“点面结合”(科研基地结合一流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建设)。

③GCOE(Global Center of Excellence)为21世纪COE的后续项目,从COE项目评估结果优秀的项目中竞争产生,经费支持力度增加到每年近3亿日元。从2007年开始实施至今,共在41所大学建设了140个GCOE研究基地。

④PreFD意为面向即将走向教师岗位的在读博士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发展(FD)教育。

⑤以京都大学教育学院为例,从本人硕士入学的1998年到博士毕业的2006年期间,来自外校的硕士毕业生通过博士生考试的合格者仅为1人。换句话说,几乎所有的博士生都来自本校的硕士生。而那些未能考上博士的学生,多数选择了降级重读——再一次攻读硕士课程以便获得读博机会。

⑥为了突出博士课程教育的核心地位,不少研究生院对硕博的称呼也进行了调整,硕士课程叫做“博士前期课程”,而博士课程则称为“博士后期课程”。

⑦2011年度首批“博士课程教育创新项目”共有3大类22项获得批准立项,其中“全能型”3项、“复合型”(产官学联合培养创新型跨领域研究人才培养项目)12项、“特色型”(开拓全新研究领域人才培养项目)6项。从预算规模来看,2011年度为39亿日元(约合3.12亿人民币),2012年度增至116亿日元(约合9.28亿人民币)。各类项目的支持力度上,全能型、复合型、特色型分别为每项每年3亿、2.5亿,1.5亿日元。各项经费投入跨度均为最长7年(JSPS日本学术振兴会,2011年度博士课程教育创新项目评审结果[EB/OL].[20122-05-31].http://www.jsps.go.jp/jhakasekatei/data/shinsa_kekka/h23shinsa_kekka.pdf.)。

⑧TA、RA为Teaching Assistant和Research Assistant的缩写,由研究生分别分担教学及科研助手的部分工作,并向其支付一定报酬的制度。

⑨参见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展望》(2005年1月)、《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同年6月)以及科技学术委员会咨询报告《第三期科技基本规划的重要政策》(同年4月)、《年轻科研人才职业发展的多样化》(同年7月)。

⑩例如,同志社大学2008年度入选文部科学省国际交流重点支持项目(G30),并在2011年底的中期评估中,获得G30项目所有13所重点公私立大学中唯一的最高S级评价。在2012年度进行的资金竞争中,该校不仅再次获得“G30后”的国际交流重点支持项目,同时获得了“博士课程教育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通过最近五年不断地从文部科学省获得资金支持,该校也相应作出了积极设置新学院、招收各国留学生以及招聘教师的新举措,在日本国内逐渐压缩大学开支的大背景下,同志社大学反而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在文部科学省的“(资金)引导”下,该校从传统上的“偏重英美交流的精英教育机构”,逐渐转变为一所在国际交流中以“全方位国际交流的大众教育机构”为特色的大学。

标签:;  ;  ;  ;  ;  ;  ;  ;  ;  ;  ;  

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以研究生教育发展第二次纲要为中心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