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艳 高县蕉村镇中心校 645100
【摘要】小学美术大纲明确指出,美术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美术教师的职责所在,更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5-126-01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其中,美的发展离不开美术教育,而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发挥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那么,怎样改革课堂教学?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处于未成熟阶段。因此,在美术课中,要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上。其实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正如培根所说:“好奇心是知识的萌芽。”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特点。
(1)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的内容。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也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我在给五年级学生上《设计太空飞船》一课时,因为太空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太空对学生来说又是那么的神奇。如果只靠老师的语言很难描述得清楚。针对这种情况,我精心设计,采用电教媒体,以录像再现太空的实景,把学生引入到那种神奇瑰丽、活如烟海的世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下来,展现给我的是学生想象得来的精彩的太空习作。
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先进的技术条件,强调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2)要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在艺术的教育里,艺术知识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应管这种创造力将实施于何处。那么,艺术教育的一次重要目标就说明了我们再艺术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育,还要看到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作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能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如果使每一个学生画出来的画都一样,或者都呈现出同样的风格,则是创造的大忌。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的促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内容涉及要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平衡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们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学生思维方式以及作画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也难免会流露出学生年龄阶段中的各种问题。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用他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
二、深层挖掘,适时点拨,促进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改变着世界的一切。”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小学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的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造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打你扶植,促其开花,使其结果。比如: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种不同面貌的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闪光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三、对学生进行及时、科学、合理的评价,促进其创新
评价得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以“干净整齐”,“像不像”等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留美教育管理博士黄愈总结道:“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能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能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技能。”其实,技能可以由老师来传授,但创造是无法教出来的。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而是让孩子从现实生活中到内心想象过程中自由构图。因此,这些孩子一画之后,只是问“好不好”,而不是问“像不像”的问题,其目的是指“创造”得如何。所以,在美术绘画的评价中,应当采取这种创造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不能采取这种创造方式。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注意创设环境
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尚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这些感性认识来源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由于生活阅历和见识的限制,他们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并不十分彻底。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外部环境,以生动具体的事物来引起小学生的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回归大自然,共同探索大自然的魅力,亲密接触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在学生对大自然有所了解和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和事物,用彩笔、橡皮泥等材料描绘出心中理想的大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心观察景物的特点,并用心去认真思考如何将这些景物排列出来,促使学生发挥出自己潜在的创新思维潜能。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的更新,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论文作者:李书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美术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创造力论文; 教师论文; 是一种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