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1000大银行排名看近二十年来全球银行格局的变化_银行论文

从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看近二十年来全球银行业格局的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球论文,银行业论文,格局论文,近二十年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球银行业的格局变迁

      通过分析英国《The Banker》杂志每年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按一级资本计)排名,可以发现近20年来,全球银行业的格局变迁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1.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

      一是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高度一致。1995年以来,全球经济主要经历了三次衰退,分别是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2002年的高科技泡沫的破灭,以及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同时期,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利润增长也经历了三次盈利能力的显著下降,税前利润最大降幅分别达到14%(1998年)、28%(2001年)和85%(2008年)。而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时期,全球银行业盈利能力则稳步提高(见图1)。

      二是资产规模扩张与经济周期基本同步。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也在三次全球经济衰退中显著放缓,2009年甚至出现了接近0.9%的下降。而在2003~2007年的经济繁荣时期,其平均增速甚至高达15%左右。

      三是资本持续增长,且与经济周期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特别是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在三次全球经济衰退中,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一级资本规模逆势增加,分别提高了12%(1998年)、9%(2002年)和15%(2009年)。而在经济表现尚可的2000年和2010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一级资本增速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甚至为负(见图2)。

      2.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一是在全球范围内,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前10大、前20大银行地位变化较大。全球前10大、前20大银行资本占1000家大银行的比例分别由1995年的12.8%和21.6%上升到2013年23.6%和35.5%,增加了10个百分点以上。处于第二梯队的银行则出现了地位下降的现象:处于前20~50位的银行资本占比提升不到3个百分点,处于前50~100位的银行资本占比则出现了1个百分点左右的下降(见图3)。

      

      

      

      二是各国银行业的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在美国,位列全球前1000家大的银行中,排名前5%(约7到8家)的超大型银行资本占比由1995年的不到40%上升到2013年的67%;在日本,排名前5%的超大型银行资本占比由1995年的34%上升到2013年的60%左右;在欧洲,排名前5%的超大型银行资本占比由1995年的40%上升到2013年的45%。

      三是经济衰退以及繁荣时期是行业集中度提高的关键时期。无论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是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来看,银行业集中度在1998年、2001年、2008~2009年以及2000年、2004~2007年五个时期提升比较明显。前三个时期是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后两个则是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在这9年内银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幅度可以占到从1996~2013年这18年提升幅度的90%以上。

      3.区域布局不断分散

      一是美、欧、日银行业地位不断下降。长期以来,美、欧、日发达国家银行业主导着全球银行业格局,其超大型银行领跑全球。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情况有所改变:其一级资本占比由2007年的75%下降到2013年的62%,资产占比由2007年的83%下降到2013年的67%,税前利润占比由2007年的69%下降到2013年的42%;其上榜银行数也由2007年的592家下降到2013年的487家。

      二是亚太地区(除日本)银行业快速崛起。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上榜数量由1995年的171家稳步上升到2007年的176家,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是跃升至2014年的264家;一级资本占比由1995年的12%上升到2007年的15%以及2014年的28%,资产规模占比由1995年的10%上升到2007年的13%以及2014年的27%,税前利润占比由1995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19%以及2014年的44%。

      三是非洲、中南美银行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目前,非洲和中南美(包括加勒比地区)银行业的全球竞争力不高,2013年虽然有101家银行进入全球前1000大之列,但其一级资本和资产占比并不高,尚不到4%。但值得关注的是,其盈利能力位居全球银行业领先位置,税前利润占前1000家大银行的接近10%,银行平均ROA和ROE分别达到1.8%和22.9%,高于全球其他区域(见图4)。

      4.领先银行竞争日益激烈

      一是领先银行大多是具有百年历史的银行。1995年以来,累计有近50家银行出现在全球前20大银行之列,其中仅有6家银行的历史不足百年,包括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法国农业信贷银行(Credit Agri cole Group)、美国化学银行(Chemical Banking Corp,后被美国大通银行合并)以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

      

      二是领先银行的竞争尤为激烈。银行全球排名的变化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业的竞争情况。排名变化越大,行业竞争越激烈。从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来看,前20大银行的排名变化尤为明显,从1995年到2013年的19年间,平均每年有2.7家银行新进入和退出前20大排名,占比达到13%,而前50大、前100大以及前1000家大银行的变动比例仅为8%。

      三是经济危机时期是银行竞争地位变化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全球前20大前50大、前100大,还是前500大银行的排名,在处于经济危机的1998年2001年和2009年变化均最为明显,平均新入榜的银行数量比其他年份高出50%左右,竞争格局变化显著。

      5.经营模式出现新的特点

      一是“去杠杆”趋势明显。总体来看,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杠杆率(以资产/一级资本计)趋势在2007年发生结构性变化:之前稳步上升,由1995年的21%上升到2007年的23%;之后显著下降至2013年的17%。其中,领先银行杠杆变化更为突出:前20大银行由1995年的23%上升到2007年的26%,12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而至2013年则降至17%,6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

      二是非利息业务持续发展。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1000家大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虽然有所下降,由2007年的45%下降到2013年的39%,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尤其是美国的银行业,2007年非利息收入占比为48%,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降为40%;但之后迅速回升,2013年已经达到了54%的更高水平。相对而言,欧洲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下降明显,由2007年的53%迅速下降到2008年的31%;之后缓慢回升,至2013年为45%。上述情况表明,不以利息收入为收入主要来源已是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即使危机也改变不了这一趋势。

      三是国际化发展有所放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整体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欧盟银行业的外部债权在2008年初达到顶峰,接近24万亿美元,此后逐年萎缩。美国银行业相对稳定,日本银行业增加幅度最大。从国际银行业的实践来看,花旗、汇丰、巴克莱等大型银行均在不断收缩非本土业务。比如汇丰在2011年至2012年的短短两年内,宣布了多达28项关闭或出售交易,包括美国(信用卡和零售业务)、俄罗斯(零售业务)、斯洛伐克、格鲁吉亚、波兰(零售业务)、匈牙利(消费融资)、泰国(零售业务)、日本(私人银行和消费信贷)以及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萨尔瓦多、智利(零售业务)、哥伦比亚、秘鲁、乌拉圭和巴拉圭等国家(见图5)。

      

      二、全球银行业格局变迁的原因及启示

      (一)应对风险的需求决定了大型银行资本的逆周期特征

      银行是顺周期行业,其盈利能力以及信贷规模必然与经济波动具有一致性。全球大型银行的资本规模之所以在经济衰退时出现增长,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就自身而言,银行有逆周期应对风险的需要。在经济衰退期间,银行的风险水平提高、盈利能力下降。为了有效地抵御风险,银行会通过各种手段补充资本。此外,近几年各国纷纷出台的逆周期资本监管措施也驱动了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水平。

      二是就外部而言,各国政府对危机银行进行了注资支持。大型银行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其风险具有相当的外部性。对此,各国政府往往会进行注资救助,提升其资本水平。比如,美国为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推出了“资本收购计划”,动用了2500亿美元用于购买银行优先股以充实银行资本金,其中半数被用于美国9大银行;英国也对三家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苏格兰哈里法克斯银行和劳埃德TSB银行进行了注资。

      (二)保持一定的行业集中度有利于银行业发展

      全球范围以及欧美各国之所以会出现银行集中度的持续提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助于发挥规模效应。大型银行具有较强的公众信任度,有助于银行降低资金成本;大型银行拥有广泛的网点机构,在结算、汇兑、资金调拨等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大型银行更有条件通过更新设备和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经营效率;大型银行有能力开展跨国和综合化服务,能够满足客户多元的金融需求。大型银行的上述竞争优势提高了行业集中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银行业的整体经营效率。

      二是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数量过多的小银行竞争,可能会导致银行业的过度竞争,刺激银行承担过高的风险,最终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大型银行资本雄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且可以通过设定利率、实施信贷配给、与借款人形成长期关系等方式,来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而针对几个大型银行进行监管,也比针对若干个小银行的监管更容易实施,从而可以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并减少风险传染的可能性。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银行业,就是因为集中度更高(两国的5大银行资产占比达到90%),因而受到危机的影响也较小,在2008年世界经济论坛对全球134个国家/地区银行业的稳健状况评估中分别排名第1和第4位。

      (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改变了全球银行业格局

      亚太地区(除日本)以及中南美、非洲地区银行业的地位提升,主要受益于该地区各国经济金融实力的提升。

      一是经济增长成为银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经济是金融的基础。一国实体经济的增长及结构,决定着金融需求的规模,特别是银行市场的环境和业务空间。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至今尚未完全恢复;而亚太地区(除日本)以及中南美、非洲地区经济则率先复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回暖的“引擎”。这也为其银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金融深化不断提升银行业务空间。金融深化可以提高经济的金融化程度,进而扩大金融需求规模以及银行业务空间。一直以来,亚太地区(除日本)以及中南美、非洲地区的货币化以及对外开放进程不断推进,不仅在本土范围内显著提升了经济对金融的需求程度,扩大了银行业务空间,而且有助于银行“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本土经济规模的约束。

      (四)百年大行必须注重发展和风险的关系

      一是百年老店具有巨大的品牌价值。领先银行普遍都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这除了资本积累需要较长时间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长期的持续经营以及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赢得股东、员工以及客户的信任。这也是百年品牌的价值所在。比如,美国西北银行在合并了富国银行后,还是继续使用富国银行的品牌,西北银行的品牌反而消失了。

      二是盲目追求增长会积累巨大的经营风险,导致市场地位的剧烈变动。激烈的竞争导致部分领先银行采取过于激进的经营方式。这虽然在短期内能使其获得规模增长、市场份额以及盈利能力的迅速提升,但也会由于风险不断积累,在经济危机时可能面临较大的经营危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经济危机时期银行竞争地位变化较大。比如,苏格兰皇家银行、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等,2000年后不断扩张,全球地位迅速提升;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则实力不断下降。如果不是政府出手相救,其地位会下降得更为明显。

      (五)银行发展必须不断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

      此次全球危机爆发后,全球大型银行经营模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应对经营环境的深刻变革:

      一是经济下行以及监管趋严要求银行“去杠杆”。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银行客户的风险意识有所增强,为了减少风险暴露,银行有“去杠杆”的动机;另一方面,各国监管机构普遍加强了对银行的资本约束,对银行提出了“去杠杆”的要求。此外,全球银行业特别是领先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曾为了追求高增长而不断加大杠杆,当前的“去杠杆”则是一种回归理性增长的正常现象。

      二是多元化金融需求导致综合化经营趋势得以维持。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严重地冲击了全球金融市场,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各国的融资结构。虽然各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商业银行从事部分高风险非商业银行业务,但其宗旨乃是要规范发展,而并不是禁止。客户多元化的需求仍将推动综合化经营持续发展。

      三是本土实力下降导致国际化发展有所放缓。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受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普遍处于“去杠杆”和“归核化”的过程当中,因而更多地致力于巩固本土市场和核心业务,特别是在当前欧美等国的经济仍处于复苏之中,本土市场发展相对疲弱,难以支持其发展国际化业务的情况下。

      三、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1.重视逆周期的资本缓冲

      当前,中国银行业资本比较充足,2014年第一季度,资本净额达到9.8万亿元,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2%以上。但是,银行业资本结构不尽合理,资本工具仅限于普通股、次级债、可转债三类,导致一级核心资本、二级资本占比过高,而一级非核心资本则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上市银行一级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平均达99%以上,远高于世界大银行85%左右的平均水平。中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资本约束,完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优先股、永续债等工具创新,不断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2.保持适当的行业集中度

      2013年,中国银行业共有110家银行进入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前5%(6家)、10%(11家)的银行资本占比分别达到65%和79%,行业集中度低于美国的67%和81%,高于日本的60%和71%。如果考虑到所处的经济阶段以及资本市场和非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中国银行业集中度仍处于较为适当的范围之内。中国银行业发展应更多关注集中度对经济的影响,充分发挥行业集中度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降低金融体系风险的正面作用,同时避免垄断带来的低效率和高社会成本的负面影响。

      3.国际化应更加重视新兴市场

      当前,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在发达国家银行业国际化有所放缓之时,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则进入了战略机遇期。在国际化的区域选择上,中国银行业可以更加重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和金融深化带来的业务机会,比如非洲和中南美地区;同时,也要注意控制风险,有序推进,避免重蹈西欧银行业过度发展中东欧市场的覆辙。比如,非洲和中南美地区信用风险较高,该地区进入2013年全球1000大银行排名的101家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4%,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在该地区发展业务时必须有所控制。

      4.注重发展和风险的关系

      经营银行,必须着眼长远。中国银行业在高速发展当中必须充分关注风险,坚持以动态的和长期的观点来看待发展和风险的关系。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银行业经营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曾面临相似的情况:经济放缓、金融自由化迅速推进,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银行业危机的爆发,许多银行因此走向破产。

      5.必须把握趋势、调整战略

      优秀的银行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敏锐地把握趋势,抓住变化中蕴含的机遇,顺势而为,将商机转化为业绩。我国银行业应抓住发达国家银行业“去杠杆”、不愿或无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的时机,依托快速成长的中国大市场,稳步推进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

标签:;  ;  ;  ;  ;  ;  ;  ;  ;  ;  

从世界1000大银行排名看近二十年来全球银行格局的变化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