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低影响开发;乡村生态;生态修复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生态修复已刻不容缓。乡村作为人工建成环境中的低开发密度区,其对自然生态环境依赖性强,具有“半自然”[[[] 李晓晖,黄海雄,范嗣斌等.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思辨与三亚实践[J].规划师, 2017(03):11-18.]]属性,为避免未来走上生态不可逆之路,应防患于未然,尽早进行控制。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较少有将低影响开发转化到乡村生态修复与重构的研究和应用上,通过借鉴现已应用于城市的低影响开发方法,为乡村生态修复与重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
1 低影响开发的概念和基础理论
1.1 低影响开发的科学内涵
低影响开发理念最早强调的是雨水源头控制,这是基于模拟自然水文原理实现雨水控制和利用的一种雨水管理办法[[[]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A literature review[R].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EPA Office if water(4203), 2000.]]。发展至今,其理论目标渐渐拓展到水生态资源保护与修复、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在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双修和公园城市等策略的提出丰富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
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建设中具有相对性。应用到乡村,其研究对象则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环境,一方面是建成环境[[[] 成玉宁,侯庆贺,谢明坤.低影响开发下的城市绿地规划方法——基于数字景观技术的规划机制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10):5-12.]]。乡村生态修复与重构是保护性的规划设计,是对建成环境的微更新、微改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修复和修补的过程。因此乡村生态修复与重构跟城市一样具有低影响开发的问题。
1.2 低影响开发的核心方法
第一,在生态学原理支撑下,通过对自然过程的模拟来解读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秩序”,并对其运行规律、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优化。将此原理运用到乡村生态重构中,可在现有的生态系统基础上,促进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以环境类相关学科理论为主的方法倡导以现状自然资源为中心,对其进行优先保护和利用,并在遵从自然过程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再进行拟自然的规划与设计。乡村作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自然过程相对完善的地区,通过此方法可以减少人工活动对自然过程的干扰,将人工营建的负面影响削减到最低。
第三,以自然地理区位为标准划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对不同城市进行渐进式的土地低影响开发与建设 [[[] 成玉宁,周盼,谢明坤.因地制宜的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江苏建设,2016,15(4):83-100.]]。通过此措施可以避免大范围地改变生境条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规划、建构可以更好地实现项目全生命期的低投入、低影响、低维护目标。
2 乡村生态环境中的水绿开发关系
2.1 乡村原有生态系统与人工建成环境
乡村与城市同属于人工建成环境,虽然乡村建设密度远不及城市,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对外扩张趋势明显,乡村的自然环境压力也逐渐增加。这些压力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掠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传统民俗文化的丧失,共同造成了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的不平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乡村生态修复的尺度性和层次性
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和尺度性,不同尺度的生态条件制约的属性和机制不同。乡村生态作为生态系统的下属层级其原有生态系统由山地、河流、林地、农田和湖泊等乡村生态系统组成,皆受到人类活动不同程度的干预。要做好乡村生态修复,需把控其尺度性和层次性。乡村生态修复可以从以下3个层面开展。一是乡村中的生态修复,指在乡村内部独立空间的系统修复,这类修复缺乏对系统之间关联和生态过程的综合考虑,拥有一定弱点。二是乡村整体生态修复,通过分析和调整修复系统与更高一级系统层次间的生态关系而达到修复目的。三是紧接未来的生态修复,这类修复在充分考虑乡村未来可能发生的需求上,建立起可适用于未来发展的乡村生态体系。
3基于乡村生态修复的低影响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3.1生态保护优先
低影响开发要以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优先考虑保护规划地区周边自然环境,在乡村的开发过程中应做好山体、水体、土壤等微观生态修复。在水体修复上,要注意加强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来修复退化水生态系统。在土壤修复过程中,合理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规范农业活动和工业活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行为。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的措施使其达到原有水平或超过原有水平。同时在乡村地区采用自然过程和低影响开发设施,始终以生态保护优先,实现对自然区域的影响最小化。
3.2人居环境修复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修复生态人居,从低影响开发角度应以场地的特征为基准开展。在对建筑、景观、道路进行景观设计改造时,需将生物措施纳入,构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对完善的自然过程的人居环境。例如,通过合理搭配各类植物来形成生态、生活、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多功能性景观。
3.3生态要素和整体修复相结合
山体、水体、农业和人居环境的生态共同构成了乡村的生态系统,在修复与重构过程中要把握整体系统与局部重点的统一,促使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协助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从保护乡村生态服务功能的整体需求出发,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整体调控保证其内部正常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等流动关系,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 吴文佳. 生态修复在乡村地区的多尺度实现路径研究——基于邳州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实践[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644-655.]]。另一方面,把控生态要素内部的生态运作规律,对重要生态资源优先保护,通过以点带面的重点保护来盘活生态全局。
3.4乡村特色人文生态重构
乡村人文生态是一个乡村的灵魂所在,是延承地域在漫长发展中形成的形态特点。延续乡土景观,发掘自然人文要素,可保持本土风貌特色,推动地域品牌形象树立。面对趋同化的乡村改造,重构乡村特色人文生态,留下乡韵时不我待。一方面充分梳理和优化乡村人文景观素材与基础资料,做好合理分类和分析,减少投入;另一方面通过乡村人文景观重构村民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期降低人工营建的负面,达到低影响的目标。
3.5全生命期的低维护
为更好地维护乡村生态修复结果,需做到全生命周期的低维护状态。第一,加强宣传、监督和管理。提高政府及村民对生态修复的意识,放弃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乡村开发方法,培养村民自觉行为。第二,将低影响开发合理运用到乡村旅游中来,避免造成二次伤害。以乡村承载力为核心,遵循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原则,不作大规模建设和开发,不影响乡村旅游环境的原生态。
4 结论
从低影响开发理念进行的乡村生态修复和重构,是通过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人居环境的修复等措施开展,同时注意生态要素和整体相结合、乡村特色人文生态重构、全生命期的低维护等前、中、后期的不同应对和处理。乡村生态系统作为城乡空间的生态基底,其“半自然、半人工化”的特色对于低影响开发具有衔接性和特殊性,使用低影响开发理论的乡村生态修复与重构具有特别的意义。
参考文献
论文作者:邓凯灵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20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乡村论文; 生态论文; 重构论文; 自然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城市论文; 过程论文; 《城镇建设》2020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