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探究性教学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探究性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
所谓探究性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而教师作为探究式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性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脱离现实生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强调接受学习的模式,使学生从封闭、抽象、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走出来,投身社会生活,亲身体验实践过程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师生共同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掌握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过去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知识只有在热爱中才有活力,在探索中才有生命。那么,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呢?下面笔者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做初步的探讨。
一、加强探究前的整体指导
转变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做好探究前的整体指导。转变教学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的过程。但是,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深刻领会,正确价值取向的养成教育是政治课(探究性)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不容置疑的。同时,政治课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领域,教师必须走出狭隘的课堂,融入开放的、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例如,在掌握经济常识第七课有关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在进行“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家用轿车的发展”的专题探究中,有关家用轿车消费的银行信贷、商业保险、房地产开发、环境保护、市政建设、维修服务业、洗车业等等,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探究中一起学习。这无疑对教师的知识构成提出了新的巨大的挑战。如何科学地转变教学方式,如何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探究性教学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在探究性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取向,是每一个政治教师都必须面对的。另外,较高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中既体现探究性教学的特点,又使课堂探究气氛浓厚而不沉闷、学习气氛活跃而不慌乱。
对于每一学年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安排,无论是从内容、时间,还是从探究的深浅程度上都要有整体上的考虑和提前规划,以保证各项探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在开展探究活动的初期,对于刚刚接触探究活动的学生来说,可以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进行模仿,使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步骤,以后再逐步放手。在开始一项探究活动之前,对于进入探究情境所必需的背景资料,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确立恰当的探究课题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显得更为重要。”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以引发问题意识为前提和结果的,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的预期结果,因而问题意识伴随于探究性活动过程的始终。没有问题意识,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处于一种盲目的、被动的状态,而且也不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机,探究性活动就失去了源泉与动力,也就无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前提下,通过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相应的技能技巧,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人的一切思维和行为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拟定的探究题目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宗旨,贯彻课程标准,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要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教师所拟定的探究题目应源于课本,而又超越课本、延伸课本,题目的选择应该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过的,而不是信手拈来、随随便便的,问题的选择要有可挖掘的内涵和探究的空间。
课题的设置和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探究性教学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就确立课题的角度来说,不同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同一内容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但每个问题的研究价值却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首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教材中的核心知识挑出来,再选出与社会现实生活、学生思想实际紧密相连的问题。在这里,要注意问题的难易度要适合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指导学生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作为课题的研究方向。但探究课题选择必须体现自主性,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不同层次的课题中找到适合的探究性问题,实现自己的期望和价值,体会成功的愉悦。
例如,2008年的奥运会将使北京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如何在树立良好城市形象的同时,营造符合市民切身利益的生活环境和商业环境,是每一位北京人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北京城市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这是一个中学生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探究的视点聚焦到北京夏季露天餐饮的管理问题上,指导他们对北京露天餐饮的和谐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首先对课堂的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归纳整理的理论准备工作:联系所学的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第七课的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企业、经济效益、信誉和形象、市场交易原则、消费者权益等)做好探究前的知识准备。紧接着学生们对京城露天餐饮的经营者、顾客、附近居民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走访,并对露天经营环境进行了落尘和落菌的对比研究。通过调研发现:一是露天餐饮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利益驱动和市民需求是露天餐饮火旺的主要原因;二是露天餐饮存在脏乱、占用便道、噪音扰民等多种问题;三是由于准入门槛高,约90%以上的露天餐饮为非法经营,造成市场混乱;四是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使露天餐饮规范、健康地发展,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学生们对露天餐饮较集中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观察,观察的地区有鼓楼、黄寺、簋街、莲花池西路、知春路小吃街、人民大学附近、西三旗、什刹海、中关村和小西天等。针对露天餐饮涉及的经营者、顾客和附近居民,设计了三套问卷,共发放2150份,对露天餐饮的现状、需求和管理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对政府部门相关执法人员、露天餐饮经营者、店员、附近居民、餐馆顾客等,以面对面和电话的形式进行了访谈。访谈人员165人,其中政府相关管理人员14人,经营者、店员32人,附近居民58人,餐馆顾客75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浏览政府职能部门官方网站和其他大型网站,全面了解北京市政府有关露天餐饮的政策和法规;研究国外城市露天餐饮发展过程及其管理模式(如新加坡、巴黎等花园城市),借鉴其优点和特色,为北京露天餐饮提出更好的发展和管理模式。通过对露天餐饮发展问题的分析,探索社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法规、习惯等观念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和短、中、长期措施。同学们提出的措施是:为顺应市场需求,使露天餐饮健康发展,应当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分类管理”的原则;在审批中,降低店面规模等硬件资格的准入门槛,严格审核卫生经营条件,为露天餐饮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管理中,政府应强化相关部门间的合作,加强日常管理力度,严格规范经营行为,正确引导和规范市场。同时,广大市民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参与城市管理,与舆论媒体一起,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共同消除露天餐饮造成的城市痼疾,使北京露天餐饮能和谐、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三、探究性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于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1.探究性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开放的教学过程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交往要求开放。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和参与;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和个性的张扬;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探究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走向开放、共同发展的过程。政治课探究内容的丰富多彩与学生的思想困惑实际,是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而师生的交往层面、互动程度关系到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因此,师生如何围绕社会热点平等交流,如何以开放的、运动的眼光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对政治课开展探究性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把握教师介入指导的时机和分寸
探究性教学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灵,启迪学生潜在的智慧。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因为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的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将会变得盲目、离题万里,课堂的有序变成了无序。因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探讨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引导时要做到“导而弗牵,〖JP2〗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JP〗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即:探究的进度能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才充分、必要而又不会包办代替;哪些指导是必要的,哪些指导是不需要的,重点应该指导探究哪些方面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指导探究活动中会面临的具体问题,指导不好就会影响探究效果。比如,若教师介入探究的时间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展开自主探究教师就介入进来,往往会使学生丧失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机会,造成包办代替的后果。反之,如果教师介入的时间过晚,在学生迷失探究方向或探究不得法而急需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时,教师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往往又会使学生处于盲目探究状态,影响探究的效率和结果。再如,如果教师对学生不敢放手,介入过多,就会剥夺学生探究的机会。反之,如果教师过于放手,指导不到位、不充分,也常常会导致探究活动偏离目标和方向,或使学生不知所措,从而降低探究效率。在探究讨论中,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课堂讨论后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在讲述高一经济学市场交易原则“诚实守信”时,在教学材料的选取上,我注意遵循真实性、合理性和典型性原则,适时、适度、适当地点拨、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的设置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首先,引入真实材料让学生接受诚信教育。从2004年开始,考生须在高考前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承诺自己在考试中将自觉遵守国家教育考试纪律和有关规定。这是对考生的一项诚信教育。其次,结合合理、典型材料让学生体会到维护诚信的重要性。在美国,大件商品使用一年认为满意才付钱,小件商品三个月后认为满意才付钱,有非常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水果任人挑,满意才选购,服务态度非常好。这说明美国市场经济的发达和完善,“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早已深入人心。美国人在消费的时候一般都会建立个人档案卡,一旦违背这些原则,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甚至影响终身。通过介绍国外有关诚信的规定,使学生开阔视野,打开思路,从而引发学生热烈讨论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热门话题。教学活动的设置应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要让学生亲自搜集材料或对教师给出的教学材料通过观察、分析、研究、讨论,自主地得出结论。可以让学生到自由市场,在买卖交易过程中,亲自观察和体验,了解市场经营者的诚信度;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经营。学生尝试着角色转换,开展“假如我是经营者”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分小组采访,到学校附近的中华老字号“稻香村食品店”,探求该企业成功的奥秘所在,使学生亲身体会诚信经营的重要性。
3.探究中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在学生讲透了各自的理解之后,教师就应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探讨式教学的过程,就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相互作用(互动)的过程。
叶圣陶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用教。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给相应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与时俱进,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把枯燥的政治课变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课,不仅顺应了这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伟大时代的呼唤,也必将成为开拓思想政治课教学新境界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