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个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两个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卓有成效地抓好两个文明的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在实际工作中,尽管我们做了种种努力,取得了可观的业绩,但仍然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二是在贯彻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上仍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三是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处理上失之偏颇。针对上述问题,现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明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这就表明,我们党已经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把它提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二,它是“两个文明一起抓”战略方针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二大确立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明确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并为它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它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具有战略意义。第三,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统一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判断一个社会进步与否,必须从它的经济、政治和意识三个方面来衡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进步性和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离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领导同志,必须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在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切实摆正它的位置,准确把握住它的发展方向,注重它的社会效益。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全面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
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相当一段时间我们抓经济工作硬,而抓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软。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一时期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因此,他在南巡谈话中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从我市情况看,各级党委、政府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一手硬,一手软”逐步得到解决,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按照基本方针的要求,差距还很大。这主要是对这一基本方针理解还不深,对“一手硬,一手软”的历史教训认识还不够。我们现在提出应该全面分析和充分认识存在上述差距的原因和危害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原因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理解存在片面性。大家知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是哲学的两个范畴。改革开放前,我们曾过分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导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演出了一场历史悲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拨乱反正,纠正了所犯错误,提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取得了成功。但也应看到,在我们一部分同志中,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片面性,认为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没用了。这实质上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
原因之二,从历史经验看,建国以来,我们一直重视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走上了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吸取了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高度重视了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在具体工作中又出现了忽视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导致出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也会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原因之三,理论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思想和理论必须适应社会实践。十六年的改革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观点的哲学体现。人们在解放思想过程中,又以新的思维方式看待一切,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取代了僵化的计划经济理论。这是在思想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学习大讨论中,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予清醒的认识。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一体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所当然地要把“两个文明建设”融为一体,二者如同车之辕,缺一不可,这也是邓小平同志在其《文选》第三卷里为我们提示的一条真理。
从人类发展史看,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属于这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人类向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无一例外。精神文明伴随着物质文明的产生而产生、发展。一个社会如果物质生活很丰富,而精神生活很贫乏,这个社会必然缺少生机和活力。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前清盛世无一不是经济和文化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明确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又强调意识、精神、上层建筑又有其反作用。这种决定作用和反作用,从理论上阐述似乎有先有后,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事实表明,决定作用和反作用有时是无法分清的。所以说,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出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体化的。
当然,我所谈的一体化,并非是合而之一,更不是互相取代,而是说在实践中把两者融为一体去抓。因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基本要素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种要素,都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而经济特征是社会形态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特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三个要素的统一,真正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就必须按照物质文明建设是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的基本思路,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所谓精神动力,是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用先进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理论,对物质文明建设起到定向、鼓舞和调节作用;智力支持,是指精神文明建设中抓好教育、科技、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的条件;思想保证,是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侵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质文明的正确发展方向。上述三点,也正是我们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使其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既做到经济兴,又做到风气正,秩序好,素质高,保证一条战线、一个系统、一个地区和一个单位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呢?我觉得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特别关键。
其一,要十分重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充分发挥这一理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特有威力。这是一项带根本性的战略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得好就能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树立起可靠的精神支柱。只要把强大的精神支柱树立起来,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增强抵制假恶丑的免疫力,才能把各族人民的创造力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
其二,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牢固树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意识。注意克服三种倾向:一是克服认识和实践脱节的倾向。要通过这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大学习、大讨论,解决部分同志,尤其是部分领导同志在抓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着头脑中缺“位子”,工作上缺“路子”,投入上缺“票子”;两个文明一起抓讲起来头头是道,抓起来却有声无力,甚至有“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二是克服两个文明一起抓中的随意性倾向,必须像抓物质文明建设那样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丝毫不表明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随便抓。我们说的思想解放是先导,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精神文明也取定向、导航的作用。物质文明的主体是人,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谈得上建设,而要解决人的问题,首要的还是解决人的思想观念问题。三是克服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抓物质文明建设,认为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会好起来,或者先抓好物质文明,然后抓精神文明的倾向。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全党,“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不可能胜利”。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发展物质文明都不应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作为代价,而应积极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指针。
其三,在组织保证上进一步明确只抓物质文明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整体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才是全面的。在具体工作中,一是从组织机构、组织力量上统一设置、统一配备、统一协调、合力运作;二是在管理目标上,要把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列入总体规划,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整体发展思路中加以指导,同步运作;三是在制度上建立和完善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一岗两责”责任制,以此来规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行动;四是在干部的选拔使用上,要把两个文明一起抓,作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条件和依据。
其四,在实际措施上,坚持做到分层次,抓重点,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和效益上下功夫。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