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江帆[1]2000年在《TACE治疗肝癌前后外周血中AFP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TACE前、后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应用套式RT-PCR(Nested-RT-PCR)对21例TACE术的PHC患者进行其每次TACE前1周,后1周外周血中AFPmRNA的检测,以观测其变化。 结果 21例PHC患者中首次TACE术前有13例血液中AFPmRNA检测阳性(61.9%);8例首次TACE术前血液中不表达AFPmRNA(38.9%);13例血液中AFPmRNA阳性患者中,有3例首次TACE后1周时转阴性(23.1%,P>0.05),4周时AFPmRNA转为阴性者共有5例(38.5%,P>0.05),第2次TACE术后1周时血液中AFPmRNA转为阴性者共有7例(53.8%,P<O.05),有6例未转阴(其中5例为肝内外转移者);8例首次TACE术前血液中AFPmRNA阴性者第一次TACE术后1周、4周时仍为阴性,有2例在第二次TACE后1周时血液中AFPmRNA出现阳性(25%)。 结论 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对部分肝癌患者可以起到预防或阻止肝癌细胞血液转移的作用;多次TACE(≥2次)有引起肝癌细胞外周血转移的可能;介入期间辅以全身化疗、生物调节剂等综合治疗有必要性。
敖江帆, 肖永奇, 倪恿文[2]2006年在《TACE治疗肝癌前后外周血中AFP 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前、后周围静脉血液中AFP 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我们用巢式RT-PCR对21例TACE术的PHC患者进行其每次TACE前1周、后1周外周血中AFP mRNA的检测,以观测其变化。结果示21例PHC患者中首次TACE术前有13例(61.9%)血液中AFP mRNA检测阳性;8例(38.9%)首次TACE术前血液中AFP mRNA检测阴性;13例血液中AFP mRNA阳性患者中,有3例首次TACE后1周时转阴性(23.1%,P>0·05),4周时AFP mRNA转为阴性者共有5例(38.5%,P>0·05),第2次TACE术后1周时血液中AFP mRNA转为阴性者共有7例(53.8%,P>0·05),有6例未转阴(其中5例为肝内外转移者);8例首次TACE术前血液中AFP mRNA阴性者第1次TACE术后1、4周时仍为阴性,有2例在第2次TACE后1周时血液中AFP mRNA出现阳性(25%,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对部分肝癌患者可以起到预防或阻止肝癌细胞血液转移的作用;多次TACE(≥2次)有引起肝癌细胞外周血转移的可能;介入期间辅以全身化疗及生物调节剂等综合治疗有必要性。
谢伟敏, 吴英德, 宋向群, 苏建家, 胡晓桦[3]2001年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和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AFPmRNA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93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并观察其中36例患者血AFPmRNA表达在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血AFPmRNA阳性率为52.7%(49/93),阳性率与肝癌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癌灶大小、HBV感染和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并和癌组织中AFPmRNA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P<0.05)。随访结果显示,外周血AFPmRNA呈阳性的病例发生肝内外转移率显著高于阴性病例,癌灶缓解期明显短于阴性病例(P均<0.05)。联合全身化疗和免疫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的阳性率。结论:外周血AFPmRNA阳性表达是预示肝癌发生肝内外转移的重要标志。联合全身化学免疫治疗可显著降低血AFPmRNA阳性率,对预防肝癌细胞的血行播散、降低肝内外转移率和提高患者预后可能有积极作用。
蒋扬富, 杨治华, 胡敬群, 杨晓洁, 李申德[4]1999年在《外周血AFP mRNA表达与原发性肝癌转移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手术或介入治疗前后的肝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AFPmRNA)的表达,了解原发性肝癌的血行播散情况及肝癌综合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技术,对5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样本AFPmRNA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54例样本中,26例(48.1%)AFPmRNA阳性,20例正常人及10例良性肝病患者分别只有1例阳性。16例伴有肝内、外转移的患者外周血AFPmRNA阳性率为81.3%(13/16),38例检测时尚无转移证据者34.2%(13/38)阳性。Ⅱ、Ⅲ、Ⅳ期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阳性率分别为32.3%、63.6%和80.0%。外周血AFPmRNA阳性率与外周血AFP水平和肿瘤大小无关。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局部治疗前后的外周血AFPmRNA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外周血AFPmRNA检测可诊断肝癌血行播散及转移,可作为预测肝癌复发、转移的参考指标。对外周血AFPmRNA表达阳性患者应在围手术期及介入治疗期辅以免疫治疗或全身化疗,以预防肿瘤复发、转移。
蒲群旺[5]2010年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循环血中肿瘤细胞检测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检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磁珠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52例肝细胞癌患者、10例肝硬化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肿瘤细胞,表皮粘附分子(EpCAM)免疫荧光标记,结合荧光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计数肿瘤细胞数量。结果:肝细胞癌患者52例,均检测到CTC,肝硬化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未检测到CTC。所检出CTC按照细胞形态分为CTC大细胞和CTC小细胞。手术切除及动脉栓塞化疗可有效减少HCC患者CTC数量、CTC小细胞数量及CTC大细胞检出率,对症支持治疗不能有效减少患者CTC数量、CTC小细胞数量及CTC大细胞检出率。CTC细胞数、CTC小细胞数、CTC大细胞检测阳性率与肿瘤大小、癌结节数目、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门静脉有无癌栓、以及临床肿瘤分期(BCLC、TNM)相关。而与患者AFP是否升高无统计学相关性。HCC患者肿瘤发展越晚,机体功能越差CTC越多。结论:1.运用EpCAM肿瘤标志物,免疫磁珠联合ICC检测可在HCC患者外周血中可检测到CTC。2.手术切除及TACE可有效减少HCC患者CTC。3.随着肿瘤发展(肿瘤增大、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形成、肝功能恶化)CTC细胞数量有所增加。
谢伟敏[6]2000年在《AFP mRNA在肝癌患者外周血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 研究肝癌患者外周静脉血和癌组织中甲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AFP mRNA)的表达以及外周血AFP mRNA在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93例肝癌患者及21例健康志愿者、14例非肝癌恶性肿瘤、22例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外周静脉血,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RT-PCR)检测其AFPmRNA。其中,19例肝癌患者尚接受肝穿活检,检测癌组织中AFPmRNA的表达。动态监测54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在局部或联合全身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4周的动态变化,并通过随访观察血AFP mRNA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AFP mRNA在健康志愿者、非肝癌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均为阴性表达,肝癌组外周血AFP mRNA检出率为52.7%(49/93),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组的9.1%(2/22,P<0.01)。AFP mRNA检出率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①VT人肝外转移、癌灶大小、HBV感染和Child’S分级有密切关系p均<0.05),与病灶数目、HCV感染及血清AFP浓度无显著相关(P均>0.05人癌组织中 AFP tuRN检出率为 88.9o门6/19人检出率与HBV感染/慢胜肝炎或肝硬化、血清AFP水平密切相关,与有无肝内外转移和癌灶大小无显著相关。局部治疗组门 例)在治疗后 1周,血AFP MA阳性表达率明显下降u功.05人 但在治后4周,表达率又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P功.05);联合全身治疗组臼6例)在治后1周和4周,AFP mRNA检出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人经过 3~12个月随访,发聊}周血 AFP mRNA于治疗后 4周呈阳性的 18例肝癌有 9例发生 PVT或肝外转移,癌灶的稳定期为3二士2.ZM,而阴性表达的30例肝癌中有6例出现PVT或肝外转移,癌灶的稳定期为5.2士2.SM,H者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炉均功.05人结论()Ne沏RT肚R技术是检测肝癌患者血循环中肝癌细胞娜细胞的敏感方法。Q)外周血AFP wA是反映肝癌患者有无血行播散的较特异的标记,阳性表达预示肝癌有血顾微小转移的可能,并提示患者预后更差。臼)外周血和癌组织AFPInRN表达均与HBV感染和肝硬化有密切关系。N)对复发或转移高危患 2者(血 AFP W阳性表达)采取综合治疗(局部治疗十全身治疗),可g腑提高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
马焕先[7]2005年在《两种主要的肝癌治疗手段与癌细胞血行性播散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原发性肝癌(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为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微波固化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等也成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各种治疗术后HCC的复发、转移成为影响肝癌患者长期存活和肝癌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也是肝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肝癌转移复发的机理已成为肝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课题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治疗术后外周血AFPmRNA、MAGE-1mRNA和MAGE-3mRNA的表达与否,观察癌细胞血行性播散情况,比较手术切除、微波固化(MCT)两种治疗手段对癌细胞血行性播散的影响及评估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术后外周血癌细胞播散的程度。 方法:采集92例2003年7月以来在我院治疗的TNM Ⅱ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及10例良性肝病患者,所有病例治疗前外周血AFPmRNA、MAGE-1mRNA和MAGE-3mRNA表达均为阴性。其中手术组肿瘤直径≤3cm小肝癌23例、直径>3cmHCC23例;微波组与手术组相同,选择直径≤3cm小肝癌23例、直径>3cmHCC23例,应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AFPmRNA、MAGE-1mRNA和MAGE-3mRNA的表达情况,观察并比较手术切除和微波固化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术后第一天三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直径≤3cm的小HCC组:微波组术后仅一例AFPmRNA表达转阳,阳性率为4.35%(1/23),MAGE-1mRNA和MAGE-3mRNA表达均为阴性;手术组术后AFPmRNA、MAGE-1mRNA和MAGE-3mRNA表达率分别为17.3%(4/23)、8.70%(2/23)和4.35%(1/23),三项指标中至少有一项指标为阳性表达的总阳性率为30.43%(7/23)。手术组与微波组总阳性率相比较,手术组总阳性率明显高于微波组,行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显著(P<0.05)。直径>3cm的HCC组:微波组术后AFPmRNA、MAGE-1mRNA和MAGE-3mRNA表达率分别为8.7%(2/23)、13.0%(3/23)和4.35%(1/23),至少有一项指标阳性表达的总阳性率为21.7%(5/23);手术组术后患者的外周血中AFPmRNA、MAGE-1mRNA和MAGE-3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21.7%(5/23)、
刘道永[8]2007年在《肝细胞癌病人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和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5位,发病率仍持续升高。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二位癌症死亡原因。尽管近几十年以来在肝癌诊治和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而言,肝癌的预后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5年生存率仅为5%左右。手术切除仍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转移复发已成为阻碍HCC病人长期生存的关键。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探索肝癌转移复发的相关预测指标来优化治疗方案。对病人预后的准确评估可对高危转移复发病人增强辅助治疗或采用侵袭性较小的治疗方案,对低危转移复发病人避免过度治疗,从而使实现治疗个体化,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传统意义上的预后预测指标为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和肿瘤细胞分化分级,该分期和分级能大致反映不同病人术后生存率的差别。但这些临床病理特征并不能准确预测转移复发和病人预后。生物标记物可提供更多信息,有望准确预测转移复发。与肿瘤侵袭转移相关的因素均有望成为转移复发的预测标记物。生物标记可在组织和体液中检测,体液(特别是血液)检测不需肿瘤组织标本、技术相对简单、便于在同一患者多次重复进行,易于被患者接受,对于预测转移复发的可能性更为重要。外周血中癌细胞“特异性”标记(如AFP,MAGE、CK19等)mRNA和蛋白检测,以及外周血循环DNA及其遗传学异常等均已被用于转移复发的预测。另一重要方面——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的检测也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已发现CTC与多种肿瘤病人的预后相关。但其在肝癌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尚有争论,主要是因为采用的检测方法、标记分子及引物、对象人群和样本采集的部位与时间不同。CTC的检测与分离技术有多种。根据肿瘤细胞大于血液中有核细胞的原理分离和富集CTC的方法较为敏感、简捷,避免了其它分离过程中引起的细胞丢失,且不破坏细胞形态。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该方法检测HCC病人外周血中的CTC,并联合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和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研究CTC中遗传学异常,并探讨手术对CTC影响及CTC在预测肿瘤术后近期复发中的作用。肝癌病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目的:建立一种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检测方法,检测肝癌外周血的CTC及探讨手术对肝癌病人外周血中CTC数目的影响。方法:建立全血滤过富集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TC。应用肝癌细胞株HCC97-L经滤过富集后测定肿瘤细胞的检出率以检测该方法的敏感性,采用该方法检测术前7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15例良性病变病人和10例正常健康对照外周血中CTC。其中18例HCC、10例血管瘤和1例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病人术中再次取血检测CTC。用细胞角蛋白8/18(CK8/18)行免疫荧光检测结合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判断并计数肿瘤细胞。结果:HCC97-L细胞检出率在40%~100%之间,平均为68%;75例HCC病人外周血标本中有43(57.3%)例为CTC阳性,细胞数在1~23之间,其中早期肝癌35例中10例28.6%。对照组为血管瘤例10,局灶性结节状增生1例,肝囊肿4例,术前均未发现CK阳性CTC。18例HCC病人术中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术前(61%),且术中CTC数目也明显多于术前(分别为20.1个和1.2个),二者之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血管瘤和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病例术后可见CK阳性细胞0~1个。结论:全血滤过富集法能简单、快速、有效的检出肝癌病人外周血中CTC,手术操作明显增加肝癌病人外周血中CTC数目。循环肿瘤细胞的染色体基因组异常研究目的:检测HCC病人CTC的染色体基因组的非平衡性改变,探讨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间接证明单个CTC的良恶性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分离来自第一部分早期(TNMⅠ-Ⅱ期)HCC病例中14个和晚期HCC病例(TNMⅢ-Ⅳ期)中的16个循环肿瘤细胞,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扩增所有分离的单个细胞的全基因组DNA,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检测细胞的染色体基因组异常。结果:激光捕获显微切割30个成功29个,成功率97%;单细胞扩增29个成功27个,成功率93%;CGH结果显示27个单细胞中有22个有不同程度的染色体改变,其中早期病例13个细胞中9个有染色体异常,晚期病例14个中有13个有染色体异常。CTC中常见的扩增位置有1q、6p、8q,常见的缺失有1p、4q、8p、13q、16q、17p。其中9个早期肝癌CTC中有1个存在8p缺失,13个晚期肝癌CTC中有8个存在8p缺失,二者之间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产物可用于比较基因组杂交。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可以间接证明单个CTC的良恶性,大部分CTC有基因组的改变。肝癌循环肿瘤细胞中最常见1q、6p、8q扩增的和1p、4q、8p、13q、16q、17p的缺失。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研究目的:探讨CTC在HCC外周血中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采用滤过富集法检测75例HCC患者、15例良性病变病人和10例正常健康对照的外周血中CTC,用细胞角蛋白8/18(CK8/18)行免疫荧光检测结合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判断并计数肿瘤细胞。结果:HCC早期(Ⅰ-Ⅱ期)病人,CTC的阳性率为28.6%;晚期(Ⅲ-Ⅳ期)时,为8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血清AFP水平、肝硬化、有无包膜和Edmondson分级与CTC数目无关(P>0.05);单发肿瘤63例中33例阳性,多发肿瘤12例10例阳性,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肿瘤组(>5cm)38例中30例阳性,小肿瘤组(≦5cm)37例中13例阳性,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中检测到CTC与肝癌病人术后一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减少有关。结论:全血滤过富集法检测肝癌外周血CTC发现部分早期肿瘤已有肿瘤细胞的血源性播散;随着肿瘤进展血中肿瘤细胞也增加;外周血中检测到CTC提示病人的近期预后较差。
孙轶男[9]2010年在《平调饮对原发性肝癌患者AFPmRNA、GPC-3mRNA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 1)平调饮对原发性肝癌患者AFPmRNA,GPC-3mRNA的影响2)平调饮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脏功能的影响3)平调饮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研究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选取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空白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常规保肝治疗,对照组静点华蟾素15ml,日一次,每三周一疗程,休息一周,共两个疗程;治疗组口服平调饮,每日一付,每三周一疗程,休息一周,共两个疗程。观察用药前后AFPmRNA、GPC3mRNA表达及肝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AFP mRNA、GPC-3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在降低AFPmRNA表达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降低GPC-3mRNA表达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比较肝功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异3)治疗后两组患者卡氏评分均有提高,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1)平调饮能够有效降低肝癌患者AFP mRNA、GPC-3mRNA的表达2)平调饮能够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3)平调饮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高建[10]2005年在《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瘤苗预防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肝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体外诱导、扩增方法以及生物学特性,进一步在体外制备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 DC 瘤苗, 为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 DC 瘤苗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肝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和生物学特性观察 从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rhIL-4)的作用下培养 7~14 天诱导扩增出 DC,并通过形态学观察、FACS 分析(检测 DC表面特异性标记 CD1a 及 DC 功能相关分子 HLA-DR、CD40、CD86 的表达)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进行鉴定。2.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 DC 瘤苗的制备与鉴定2.1 从肝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中分离制备肝癌细胞及其裂解物。2.2 取肝癌患者外周血,按前述方法诱导扩增出 DC,经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制备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 DC 瘤苗。2.3 通过形态学观察、FACS 分析(检测 DC 表面特异性标记 CD1a 及DC 功能相关分子 HLA-DR、CD40、CD86 的表达)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对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 DC 瘤苗进行鉴定。结果:1.肝癌患者外周血 DC 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 在细胞因子 rhGM-CSF 和 rhIL- 4 作用下,培养 7~14 天即可诱导出典型的 DC。经光学显微镜观察证实,所诱导的细胞具有典型 DC 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仪则表明其表面表达 DC 特异性表面标记 CD1a,同时高表达功能相关分子 HLA-DR,CD40 和 CD86;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检测表明,DC 具有较强的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2.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 DC 瘤苗的制备与鉴定2.1 成功从肝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中分离制备肝癌细胞及其裂解物。2.2 成功制备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 DC 瘤苗。2.3 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 DCs 后其表面 CD1a、CD40、CD86 和 HLA-DR等分子表达较未致敏 DC 均有不同程度进一步上调。并可诱导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强烈增殖反应,极显著高于未致敏 DC 组,肝癌细胞裂解物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1.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 GM-CSF 和 IL-4 的诱导下,可以分化为典型的 DC 细胞,并具有较强的抗原提呈功能。2. 成功制备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 DC 瘤苗。
参考文献:
[1]. TACE治疗肝癌前后外周血中AFP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D]. 敖江帆. 江西医学院. 2000
[2]. TACE治疗肝癌前后外周血中AFP 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研究[J]. 敖江帆, 肖永奇, 倪恿文.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6
[3].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和意义[J]. 谢伟敏, 吴英德, 宋向群, 苏建家, 胡晓桦. 中国肿瘤临床. 2001
[4]. 外周血AFP mRNA表达与原发性肝癌转移的关系[J]. 蒋扬富, 杨治华, 胡敬群, 杨晓洁, 李申德. 中华肿瘤杂志. 1999
[5]. 原发性肝癌患者循环血中肿瘤细胞检测及意义[D]. 蒲群旺. 中南大学. 2010
[6]. AFP mRNA在肝癌患者外周血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谢伟敏. 广西医科大学. 2000
[7]. 两种主要的肝癌治疗手段与癌细胞血行性播散的相关性研究[D]. 马焕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5
[8]. 肝细胞癌病人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和临床意义[D]. 刘道永. 复旦大学. 2007
[9]. 平调饮对原发性肝癌患者AFPmRNA、GPC-3mRNA影响的研究[D]. 孙轶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10]. 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瘤苗预防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D]. 高建. 重庆医科大学. 2005
标签:肿瘤学论文; 肝癌论文; 肿瘤论文; 肿瘤细胞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肝癌介入治疗论文; 血液肿瘤论文; 原发性肝癌论文; 癌症论文; afp论文; afp检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