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软实力激发正能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量论文,道德论文,实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近来他再次指出,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是一重要而又宏大的命题,如何理解?如何实现? 新道德建设,离不开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实践这个源,同样也离不开传统美德这个流 主持人: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美德,何以可能? 肖群忠:任何一个民族的道德进步总是在对自己的传统道德资源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前进的。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这样一个提法,我理解,就是要把传统道德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资源和凭借,实现我们的新道德与传统美德的直接继承和延续。我们的新道德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实践这个源,但同样也离不开传统美德这个流。由于我们几十年来在民众的日常生活道德建设方面是欠缺的,传统道德资源的相关内容的绝大部分我认为还是可以直接为今天所用的。如传统社会生活中讲忠诚于事、忠诚于人的精神,行业道德的讲究信誉、勤勉敬业精神,讲究人际之间的诚信精神,家族道德中的讲究亲情孝道、和睦团结的精神,个体道德中的讲究个人修养、追求美德的精神,全社会的讲究礼仪、维护秩序的精神等等都是可以批判继承的。涉及人类基本道德的一些普遍资源更是可以直接继承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仁爱他人,讲究义务责任,天下为公等等。 唐凯麟:不可否认,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存在着冲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阻力和问题,其中不少就与传统伦理的消极影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人情大于法律,关系经济,忽视经济效益,规范意识不强,地方封闭和保护主义,竞争意识淡薄,等等。 但是,传统伦理道德是一个包含着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不同层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一样的。就儒家伦理的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其核心精神即“仁”学,这是儒家关于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一般的价值精神;二是其特定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层次,如三纲五常、家族本位、忠孝等等;三是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般的行为准则,如义、智、恭、宽、信、敏、中庸等等。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二个层次是与封建社会形态联系最为密切的,因而其具体内容是陈腐消极的,与现代社会是根本对立的,但这一层次中的某些东西就其抽象的形式而言也是可以通过扬弃和转换为现代社会所容纳,如忠与孝的形式等。第三个层次作为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般准则,当然不能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但人类行为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不论任何时代的人都存在着一些为人处世的共同要求和准则,传统伦理中所包含的这些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活实践和处理为人处世的准则,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活实践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优良传统,其中所包含的积极意义理所当然地仍然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日常行为和处理一般人际关系时所汲取运用。 传统道德实现创造性转化,要形成与现代社会的互补优化 主持人: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怎么体现出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 唐凯麟:传统道德伦理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一个理想效果是实现与现代社会的互补优化,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义与利的互补优化。对经济活动中人们的求利趋向应该加以引导和规范。而这种引导和规范最主要的就是“义”,即适宜、正当、高尚的观念和行为的提倡和宏扬。传统伦理重义轻利,其轻利的观点固不足取,而其反对“不义而利”,强调“以义驭利”的思想却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是和与争的互补优化。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认为“和则相生”,“致中和”就可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追求和谐,注重合作。如果把贵和思想引入社会竞争机制中,以和的生成性来补益争的损耗性,以和的规范性来调节争的失序性,以和谐的心态来淡化争的紧张与异化,达到以和济事,和争互补,就可以使竞争争而不乱,争而无伤,既充满活力,又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是群与己的互补优化。要实现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注重社会群体利益的思想和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传统的群体本位伦理思想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在传统伦理中,重群克己是基本要求,要求人们要以“公义胜私欲”,提倡“国尔亡家,公尔亡私”,“至公无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把重群克己思想的积极因素融汇于个人意识中,群已互补、公私结合,就可能促成人们在发挥个人能动性的同时,又抑制利己主义的泛滥。 四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互补优化。与现代市场机制驱动着人们迷恋现实性不同,中国传统伦理提倡一种对现实的超越的追求和理想精神。儒家提出“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倡导“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生价值。董仲舒提出“明其道不计其功”,认为只有对“道”的追求才是有价值的。这种重精神理想轻实际功利的倾向,当然有其片面性和消极方面,但其对理想的高扬却体现了“人之异于禽兽”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人类发展与完善不可须臾有缺的内在动力。把这种追求超越和理想的精神引入社会运行过程,则将有利于促成人们从利欲魔圈中解脱出来,摆脱心灵的空虚与精神的惶惑,以更宏大的气概、更从容的态度去获得更大的成功。 实现传统道德的创造性转化,要确立起一定的制度设置 主持人:如何有效促使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化转换? 肖群忠: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它不仅是一个理论层面的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实践和教育层面的问题。我们长期以来不仅在学校教育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放弃了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试想,青少年以至于成年人连传统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叫他们承接?新加坡尚且在中学里开设“儒家伦理”课程,而我们中国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几乎没有这样的课程。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蔡元培主政教育部时,规定在所有中等学校以上的学校里,均要开设《经学大意》、《人伦道德》两门课,而在我们的课程体系里,至今还没有关于传统道德的课,要做到与传统美德相承接,我们必须以实实在在的措施加大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力度。 唐凯麟:实现传统道德伦理的创造性转化,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条件是要确立起一定的制度设置。只有在规范和开放的制度条件下传统伦理才可以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缺乏规范、放任自流的制度条件下是不会发生什么作用的。在这种制度下,一方面缺乏认同的社会氛围,推行不了;另一方面即使奉信这些精神也不会在现实中取得相应的效果。而在规范的制度条件下,传统那些伦理精神不仅可以融汇于现行制度中,而且这种精神的发扬将可以激发能动精神。比如传统道德重视人情关系,但这种人情关系只有被理性制度所规范时才会发挥其积极功能,而抑制其消极作用。海外华人企业的成功事实表明了这一点。人情关系被广泛地运用于海外华人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交易中,而华人企业在注重人情关系的同时,也重视企业内部的制度规范,把人情关系纳入规范的制度框架之中。在业绩的考核、职务的升迁等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规程,同时又尽可能对企业每一个员工表达一种亲情关怀,注重物质利益之外的情感投入,从而既增强了人际关系的协调和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又避免了任人唯亲、拉关系、走后门等消极腐败行为的发生。让道德软实力激发积极能量_中华传统美德论文
让道德软实力激发积极能量_中华传统美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