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教学策略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策略,特别是要做不容易做好的事情,策略就更为重要。比如战争中的以少胜多,体育比赛中的以弱制强等。同样,对于没有中考、高考支撑的地理教学要走出困境,真正起到提高国民地理素养的作用,就一定要讲究教学策略。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哪些策略呢?
一、激起认知动因的策略
目前,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紧张,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运用以下策略:
1.学以致用。从表面上看,学生缺少学习地理的动力是因为地理学科为非中考、高考学科,学生没有升学的需要和压力。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同样不是中考、高考甚至还无须会考的计算机学科却深受学生的喜爱,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动机理论来看,需要是产生动机和兴趣的广泛的心理基础,升学考试科目可以满足学生的升学需要,因而容易产生学习动力;计算机学科虽然不能为学生现在的升学做贡献,但学生已普遍感到计算机是未来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而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学生对学科的好恶,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是考试科目这一因素(虽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能否对学生的现在或将来有用同样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对地理教学的启示是:地理学科要为学生所喜爱,必须让学生知道地理不仅是现在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在未来的生产、生活中更是有着广泛的用途。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所说“要使地理研究为年轻一代所吸引,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在于清楚地表明它对于解决重大问题时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例如:在“大气的热状况”这一节教学中,如果我们仅是解释一下诸如“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反射”等一些基本的概念,显然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但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知道正是科学家利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同地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规律”这些基本原理,创造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千里眼——遥感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病虫害防治、地质勘探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而且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科学,这无疑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大的震动。实际上,地理学科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因而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激发探究。在地理教学中,许多老师常常为难以向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而苦恼,特别是一些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的问题,更是只能靠理性推理。例如:地球的演化、人类的起源、地球的内部状态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究竟怎样相处才能和谐统一等等问题,不能象物理、化学等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概念、原理一样让学生信服,这确实是地理学科的一大弱点。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讲究一些策略,是可以把这个弱点转化成学生学习地理的强大动力的。因为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富于想象,他们对于重复别人的行为不感兴趣,而往往喜欢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猎奇心理,把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的问题告诉学生,例如:讲地球上生命存在的三个条件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茫茫宇宙中有没有我们的“邻居”?他们是否和我们一样需要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于呼吸的氧气?讲“地球的内部结构”时,目前我们是靠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来推测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将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透视”地球呢?在探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时,切忌象讲数学的定义、公理那样讲死,让学生死背书上的结论,而应给学生深入思考的余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的呈现策略
地理教学内容横跨中外,纵贯古今,涉及自然和人文两大学科,真可谓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所以,寻求地理教学内容的最优呈现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知识的结构化程度。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实质上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同化,已有的认知结构越丰富、清晰,对新知的同化能力越强,学生效果就越好。问题是怎样来构建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呢?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主要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提高呈现知识的结构化程度。例如: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如果孤立地讲述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等地理要素,罗列事物,堆砌地名,那么学生是很难掌握那么多国家和地区的,更不要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每个区域的主要特征,突出主导因素,揭示各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建立如下的知识结构:
那么,结构化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什么重要作用呢?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来看,至少有三项功能:①可以避免学习繁杂的地理知识而不得要领,使知识容易被领会;②结构化的知识是记忆的支柱,可以抗拒遗忘;③结构化的知识便于迁移应用。实际上,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是非常清晰的,特别是初中地理新教材,更是一部结构化了的好教材,只不过要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还必须通过一个中介环节——结构化的课堂教学,这是地理老师必须为之努力的。
2.精心设计层次序列。学生的学习犹如爬坡,是一个逐步登高,最终达到目标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搭好适合学生攀登的阶梯。例如:“大气环流”这一节内容,是学生认识自然的基础知识,因而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知识繁杂,头绪众多,无法直接感知,而学生又往往缺乏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层次序列:
把三个假设逐步推翻,犹如“剥笋壳”一样,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提高,直至达到教学目标。那么,怎样的层次序列学生最容易接受呢?设计的依据是学生的原有基础和认知水平,标准是“跳一跳,够得着”,必须防止问题的跨度过大,“跳一跳,够不到”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跨度也不能过小,“站摘”甚至“蹲摘”同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安排认知方法的策略
激起认知动因的策略,教学内容的呈现策略,主要讨论的是老师在教的方面应讲究的策略,那么,在指导学生学的方面应注意哪些策略呢?
1.学习的最佳过程是图、文的有机结合。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可以熟练地说出已经学过的地理事物、地理名称,如国家、首都、省级行政单位名称、山脉、河流等,但要让学生填在地图上,则往往会出现张冠李戴、地名大调换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据我们的调查,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认知方法,因为大多数学生采用的是背英语单词的方法来“背”地理,而不是借助地图学地理,图、文严重分离。所以,改进学生的认知方法,促使图、文的有机结合,对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具体的策略是让学生尝试画图,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让学生读图,这无疑是必须的,但仅此还不够,因为学生不通过画图实践,往往难以完成由挂图到“心图”的转变。例如:“中国地理”教学,如果我们仅是让学生读图,虽然我们几乎每节课都要用到中国地图,但学生往往“熟视无睹”;但如果我们从画中国轮廓图开始,以后每学一个地理要素,要求学生画一张分布图,如政区图、地形图、水系图……,通过一年的画图训练,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绘制中国地图,极大地提高了对地理知识的记忆效率。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让学生尝试画图,不仅可以增强记忆,而且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了夏至日太阳光照图,让学生画冬至日太阳光照图,可以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认识;学了北半球气旋、反气旋,让学生画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可以加深对大气运动规律的理解等。总之,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尝试画图,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在体验结论的得出过程中学习。在地理学习中,困扰学生的另一个问题是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例如:学生学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后,却不会解释某一个地区的气候成因、气候特点;学了工业布局的原理以后,碰到分析某一个具体地区的工业布局,往往无从下手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我们的教学只重结果,忽略过程是有关系的。所以,地理教学应十分重视让学生在体验结论的得出过程中,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世界的气候类型”教学中,如果让学生把世界上13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背出来,谈何容易!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让学生体会并掌握这样的分析过程:
那么,只要学会分析一种气候类型,其余的12种便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境地。实际上,地理教学中的很多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如天体的运行规律、大气的运动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工业生产的布局原理等,让学生体验这些规律、原理的得出过程,进而掌握地理思维方法,比记住这些规律、原理更有意义。正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
地理教学中需要研究的策略还有很多,例如:课堂提问策略、板图绘画策略、心理诱导策略……等,但就地理教学现状来看,激起认知动因的策略、教学内容的呈现策略、安排认知方法的策略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三个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改变地理学科形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