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对策--WTO与中国民商法_wto论文

挑战与对策--WTO与中国民商法_wto论文

挑战与回应——WTO与中国民商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民商法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WTO是一个容纳140多个成员,包涵系统国际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及协议的总称。其内 容包括GATT、TRIMS、TRIPS等各种协定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WTO是由1947年成立的GAT T发展而来,当时仅仅是国际间为防止贸易战而达成的一系列临时协议。如今,WTO已形 成具有无限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伞状结构,成为驾驭和协调经济全球化的最重要的法律中 介。从某种意义上说,WTO已经不仅是一个组织,更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经典象征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2001年11月10日,我国加入WTO,这对我国的民商法而言是机遇和 挑战并存。一方面,WTO的基本精神与民商法的根本理念是一致的,WTO协议为我国民商 法的适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但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民商事立法和司法尚不完善, 不能完全适应入世后经济发展和司法审判的需求。因而如何回应WTO对我国民商法的挑 战实为民商事立法和民事司法的当务之急。

一、WTO与中国民商法理念

WTO建立的前提是市场经济在各国无可置疑地发挥主导作用。在经济自由主义影响下的 WTO始终将自由、平等、公平的基本精神贯彻在其众多的规则、原则中。WTO众多条款表 明,WTO的基本精神与民商法的相关理念存在一致性。因此在分析考察WTO基本精神与民 商法理念众多契合之处的基础上,反思民商法理念在中国社会的缺失,并就WTO对中国 民商法理念复兴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宏观展望,是十分必要的。

(一)WTO的存在基础及其基本精神

循历史的角度分析,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可以封门闭户,生产和消费 自己需要的一切,“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分工的产生导致了这种稳定模 式的崩溃,也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从另一个视角看,分工便是合作,分工的出现引 发了自由主义者哈耶克所描述的人类合作秩序的扩展。随着分工和交换对地域束缚的打 破,对经济而言,国家内部的区际划分乃至国与国之间境际分界线都渐渐显得不重要, 人类合作秩序也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扩展,分工逐渐细化达极至,人们之间的依赖愈发 加深,经济自身的成长已经超越了国界。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突破疆界 的封锁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必须在斗争与妥协中努力接近经济一体化、全球化。WTO的 建立便是这种努力的实质性成果之一。WTO的宗旨在于通过大幅度降低关税、非关税及 其他阻碍贸易正常进行的壁垒,减少各成员方的国内立法和贸易政策措施对国际贸易的 限制和干预,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让市场配置各国资源,以达到最优运用世界资源。

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得益于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WTO作为经 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制度产物,也深受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市场主体 间在遵循法律规则的前提下自由竞争,强调市场本身的作用,而对政府的行政干预始终 抱警惕之心。但是,正如单纯要求个人自由不构成全部自由主义的叙说,唯有个人自由 与群体正义,才是自由主义立场的基础一样,经济自由主义在追求自由价值的同时也关 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避免产生由于过度竞争所导致的混乱状态和不公正现象,以 寻求一种有序的自由。于是考察WTO的相关基本法律原则和规则,我们便会发现自由、 平等、公平的基本理念贯穿其中。以下几个法律原则足以让我们感受之。

1.贸易自由化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往往被放在WTO协定的原则序列的最上方,有学者 指出任何指向自由化的解释都应是首选的。(注:参见M·希尔夫:《权利,规则和原 则——哪一个是WTO/GATT的法律导向》,朱益宇译,《环球法律评论》2001夏季号。)在WTO协定导言(“自由化尝试”)、GATT1994导言以及GATT第2条和第28条中都提及这一 原则,其中GATT1994的导言特别检审了实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问题。除非有其 他相冲突的原则要加以考虑,否则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自由是WTO最重要的一项精神 。

2.非歧视性原则。非歧视性进行贸易是WTO的基石,是各国实现平等贸易的重要保证, 也是避免贸易歧视和摩擦的重要基础。该原则在GATT1994《服务贸易总协定》TRIPS及 其他相关协定中有详细规定。它主要通过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得以体现。非歧视 性原则突出地体现了对待不同市场主体所需要的平等精神,其中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 如果一成员给予另一成员某种优惠待遇,它就应该“立即、无条件地”将之扩展到所有 成员。国民待遇原则又称平等原则,要求WTO成员方之间相互给予对方的自然人、法人 、其他经济组织、产品、服务、投资、知识产权等与本国相同的待遇。

3.透明度原则。透明度原则在WTO各种协定中常被提及,例如在GATT1994的第5条以及T BT(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和SPS(卫生和动物检疫措施协定)中。该原则要求为开放的市 场提供透明的规则,既包括WTO成员国的国内法律机制具有透明度,也指WTO机构的运作 程序和争端解决程序具有透明度。贸易自由化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的目标很接近,前者是 为了给贸易提供自由的市场;后者则在于排除任何瓷意专断地操纵贸易政策的行为,给 市场自由以保障。

4.可持续发展原则。WTO协定导言的第一段提及这项原则,另外在WTO许多其他协定中 都提及了保护环境的目标,例如在TBT协定和TRIPS协定中。人类的福祉取决于个人的自 由权利,但更取决于个人自由的基础,即人类的共同生活。而在今天人们发现人类赖以 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恶化,并将给后代带来难以估量的恶果。于是,在珍惜自由的同时 关怀人类的共同生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该原则主张,“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设稳态经济,反对提倡盲目和虚妄的无限发展,在尊重自由市 场制度的基础上,保障后代的发展。”(注:参见毛寿龙:《迈向绿色的市场经济》 ,《公共论丛——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 165页。)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了WTO既尊重当代人类的发展自由,又兼顾社会和后代利 益的公平精神。

5.公平贸易原则。该原则要求各成员方不得采取不公正的贸易手段扭曲国际贸易竞争 ,尤其不能采取倾销和补贴的方式在他国销售产品。该原则在GATT和TRIMS中大量涉及 ,集中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除上述原则外,对发展中国家,WTO在很多方面都给予了优惠待遇,比如,它允许成员 国在WTO协议总精神下根据国情制定开放时间表,给予发展中国家成员更长更灵活的实 施协议过渡期;允许其承诺较低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义务并可以在履行时宽松援引相关条 款来暂时中止一些义务等等。尽管这些优惠待遇将会日渐减少,并最终要统一于WTO无 差别约束之通行规则中,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极有助于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意 识的增强。

(二)WTO基本精神与民商法理念的契合

WTO奉行的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并闪耀着自由、平等、公平的基本精神之光芒;而追 求私权保护的民商法,又恰是经济自由主义在法律上的体现,其根本理念也离不开自由 与平等观。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民商法的理念与WTO的基本精神存在着契合之处。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民商法的理念,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之中:

1.私权神圣。私权神圣,即民事权利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任何人或者任何权力均不 得侵犯,并且非依公正的法律程序,不得限制或者剥夺。私权神圣包括人格权神圣和财 产权神圣。缺乏对人格权的保护,个人之尊严将难以保全,个人自由也无从谈起;而在 自由主义者看来财产权利对个人自由也有重大意义,古典自由主义者如休谟,认为人类 幸福的稳定性主要是取决于社会对个人财产的保护;后世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布坎南则 更是提出了“私有产权是自由的保证”的口号。可以说,私权神圣乃是实现民商法自由 理念的必要前提。

2.身分平等。身分平等即民事权利能力平等。身分平等作为理性的要求是自罗马法到 现代市民法一脉相承的理念和不灭的向往。(注:参见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生来就有高 低贵贱之分,然而随着奴隶社会经济和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交换和市场的 出现,经济发展越来越要求市场主体之间身分的平等,身分逐渐为契约所取代。资产阶 级革命从原则上否定了封建奴役和教会奴役,实现了市民关于身分平等的理想。但这个 过程却是漫长的,直到战后,国外民法典中关于家庭成员不平等的条文才最终被废止。

3.意思自治。意思自治的真谛是尊崇自由和选择。民商法假设每个当事人都是具有理 性的经济人,每个当事人都会基于各自的理性判断来设计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事务 并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努力计算。意思自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契约自由和过失责任 。意思自治必然导致契约,契约的总和便是市场,身分平等的人进入市场,目的在于追 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契约自由赋予当事人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的权利。

意思自治推崇意思,由意思推求责任,因此有过失必负责任,无过失则无责任,这就 是著名的“过失责任”原则。根据意思自治理念,一方面有过失的当事人必须对加害行 为负责,同时加害人只对有过失的加害行为负责,另一方面意思自治也意味着,假如要 求当事人就无过失行为负责,无异于束缚自由的手脚,这将违背自由的宗旨。

对于民商法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民商法为民事 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提供确定的行为规则和行为预期,使之有充分的行为自由;另一方面 ,其作为私法领域的宪章,可以明确地划定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范围,充分地确认和 保护市民的权利,有效地控制国家权力的滥用,使市民社会能抵御国家权力任意进入私 域,同时确定权利不得滥用原则,使国家权力能控制恶性膨胀的私人权利。由此在市民 的权利与国家的权力间达成一种平衡,形成有序的自由。(注:参见徐国栋:《市民 法典和权力控制》,载杨振山等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4~85页。)

民商法的基本理念在于自由和平等,但值得注意的是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的演进过 程中其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近代民法立足于民事主体间平等性、互换性两个基本判 断,强调当事人意思的自由和机会的平等,并追求形式正义。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了平 等性、互换性两个基本判断的丧失,对形式正义的追求已不能满足保护弱者和维护社会 公益的要求。为维持经济秩序和保护社会弱者,国家开始介入,并从“夜警国家”向“ 福利国家”转型;而为实现实质的平等也开始对强者和富者的自由加以限制,抽象的、 形式上的自由和平等开始向具体的、实质上的自由和平等转化。从自由和平等的关系来 说,比自由更强调平等,出现了“博爱与连带”的民法新理念。(注:参见易继明: 《知识经济时代民法的变迁》,《法学》2001年第8期。)其主要表现在对私权绝对的怀 疑和对意思自治的怀疑。前者导致了民法社会化运动的兴起,以及诚实信用和禁止权利 滥用原则的确立,后者则导致了对定型化契约的规制和严格责任的出现。然而需要指出 的是,民商法理念的变迁并非是对自由价值的否定,相反这种变迁所反映的更多的是在 保障个人自由的前提下去实现社会正义的理想。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WTO与民商法同样属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产物, 两者都受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WTO所遵循的自由、平等、公平的基本精神,亦是民 商法特别是现代民商法制度所追求的理念。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WTO规则是为各成员 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上的巨大差距会影响 双方对自由、平等、公平的判断,发达国家会不可避免地利用其在经济上的强势将其价 值判断推销到发展中国家。如果发展中国家一味地被动接受,而忽视双方差距,WTO所 倡导的平等、公平精神将无法真正实现。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既要加快自身的经济和法 治建设,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运用WTO各协议所提供的优惠 待遇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权利,为实现实质平等和真正的自由而斗争。

(三)民商法理念在中国社会的缺失

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和计划经济传统,民商法理念在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缺 失。首先,中国社会缺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文化背景。民商法伦理主要是商人 伦理。而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中国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商品经济,权力与经济密切 结合所产生的“官商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权力与经济结合必然会窒息经济的发展 ,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相悖,民商法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客观经济基础。

其次,民商法理念的存在和传播是以一定条件为前提的,如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 场,自由平等的市场主体和民主政治及健全的司法制度等。具体到中国来看,很多条件 尚未完全具备。更为重要的是,民商法作为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表达,其运作的空间 在于一个独立于国家(权力)的相对自治的市民社会。而在我国,来自市民社会的力量相 对于国家太弱小,或者说权利无力制约权力,这些都将阻碍民商法理念的培育和发展。

最后,在中国还有很多同民商法理念以及市场经济本质相冲突的法律制度。例如,民 商法首先要求民事主体间身分的平等和意思的自由,而不允许在市场生活中存在不平等 的身分关系,而中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土地所有权制度将农村与城市人为地割裂开,农 民和市民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无异于让崇尚平等的法律贴上了身分的标签。我们不 禁反思,民商法理念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正常地发展和传播?

因此,无论是从传统还是现实制度上看,现代意义的民商法理念在中国社会都缺乏坚 实的根基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如何对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让民商法自 由平等的理念融入中国社会,使中国形成符合WTO基本精神的自由与繁荣的市场经济, 这对中国学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四)WTO与中国民商法理念的复兴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国法律的趋同化是变革的趋势,这一趋势是国际社会根据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所进行的第二代改革的一部分。尽管不同国家的法律包含有特殊 的价值观、伦理和规范,但各国法律所反映的价值理论的共同性已经开始呈现,WTO便 是各国法律中共同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WTO也代表了法律全球 化的现实。这一现实对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是一种挑战,因为它意味着西方国家法 律文明向本民族的扩张,而另一方面,WTO又确实可以给第三世界国家的法律现代化带 来某种机遇,它可以推动或迫使第三世界国家加快改革本国相对落后的法律制度,改造 不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法律文化,对第三世界国家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法律转型起到一 种强大的外部推动作用。(注:参见刘剑文编:《WTO与中国法律改革》,西苑出版社 2001年版,第13页。)

对于中国这个缺乏市场经济传统而且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国家而言, 通过其自身培育和传播自由、平等的民商法理念将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而中国 加入WTO无疑会给民商法理念在中国社会的复兴和重构提供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这种推 动会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首先,在经济方面,成为WTO的一员意味着中国彻底接受了市场经济制度,WTO的贸易 自由化原则和透明度原则以及其他规则将适用于中国市场经济,这意味着中国国内民商 法必须与WTO的规则相接轨,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活动准则和制度框架。WTO既要求中 国民商法在量的方面充分保证民事活动有法可依,也需要民商法在质的方面充分体现WT O的自由、平等、公平的基本精神,发挥市场经济潜能。这个过程同时也就是民商法理 念在中国复兴的过程。

其次,在政治方面,中国加入WTO不仅仅是经济制度会与西方发达国家趋同,在政治方 面也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西方自由、宪政的思想的冲击;提倡限制政府的权力、主张保 障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自由主义思想将会在中国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这对于奉行自由主 义的民商法理念在中国社会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WTO的基本精神在中国的传播会深远地影响到中国社会文化,包括促进中国市民 社会的形成,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实现新的社会整合。在WTO的推动下,中 国市场经济、政治民主的成熟发展将促进市民社会的建构,市民社会是培育民商法文化 的温床,传统的“官商文化”在其中无从立足,而自由、平等的民商法理念将在中国社 会得到复兴。

二、WTO对中国民商法的挑战

如前所述,WTO旨在使经济资源跨越国家和区域界限进行自由流动,从而建立全球化的 统一大市场并实现全球范围内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因而WTO规则是世界通告的市场经 济规律的反映。我国目前初步建立了以民商法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主要表现为 :(1)确立了市场主体制度;(2)建立了物权法律制度;(3)完善了合同制度;(4)确立了 国家适度宏观调控经济的制度;(5)初步建立并正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注:参见王 家福:《WTO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问题》,《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这些制度基本上体现了WTO规则的要求,但因其建立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立法者更多考虑的是即时国情,对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未予以高度重视,故现行立法与 WTO规则所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检视有关民商法制度及理论,直面WTO对中 国民商法的挑战是当前国内民商法领域的首要任务。

(一)WTO与我国的市场主体制度

WTO规则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论是一国国内还是不同国家之间,均应允许个人与企业 充分参与市场,使市场主体之间达到公平、平等、充分、自由的竞争。而我国现行市场 主体制度仍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的成分,市场主体还存在身分上的不平等, 市场主体制度在体系及内容上还不完善,还不能完全适应WTO规则的要求。

1.存在对内、对外分别立法的现状。WTO规则要求成员国应给予外资企业、外国企业以 国民待遇。而我国目前仍存在依企业资金来源不同对内、对外分别立法的现状,《中外 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为内资、外资企业、外 国企业的区别对待提供了法律依据。一方面,外资企业、外国企业难以享有国民待遇。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TRIMS)中规定,一成员国对外国的投资措施不应有当 地成分要求、贸易平衡要求、进口用汇限制和国内销售要求等限制措施,然而我国立法 中尚存在这些限制措施。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在税收、政策支持等方面却存在着“超国 民待遇”,这对内资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此外,我国外资企业法律制度在体系上还存 在以下问题:(1)法出多门、体系庞杂、内容凌乱。法律、法规、政府规章、政策文件 等方式并存,内容涉及项目谈判、审批、贷款、外汇、税收等各个方面。(2)外资企业 法律制度与公司法关系不协调,外资公司与内资公司在注册资本、资本增减、机构设置 等方面规定不一致。这就导致整个外资企业法律制度运作的困惑,大大降低了法的公正 性,难以达到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

2.存在以所有制为标准划分企业类型的现状。我国现行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乡镇企业法》、《私营企业法》及其他有关法规、规章,构成了以所有制性质为企 业类型划分标准的企业制度。依所有制性质不同,对企业进行身分区分,给予不同待遇 ,这种立法现状不仅不能反映企业的法律特征和准确界定企业的法律地位及企业投资者 的责任界限,而且不利于企业间的平等、公平竞争及企业的成长壮大。因此,亟需抛弃 此种分类标准。在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中,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 体,政府作为投资者对企业的不当干预仍未消除,同时国有企业在融资、减债、进出口 等方面依然受到国家的特殊保护。因此,我们应加快有关国有企业的研究与相关制度的 创新,深入探讨诸如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界定、国企股权多元化、国有股上市流通、国企 治理中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等问题。以尽早完成国企改革,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使之成为真正合格的市场主体。

3.以组织形式为标准的企业法律制度尚存在缺陷。以组织形式为标准划分的企业类型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即是 依此标准进行的立法。英美法和大陆法国家均规定了极其多样的企业组织形式,如在公 司形式中除股份公司、有限公司外,还存在无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等具体 形式,在商事合伙中除普通合伙外,还存在隐名合伙、有限合伙等形式。这些不同的企 业组织形式适应了不同行业、不同业务、不同层次、不同资金规模等方面的需求,故企 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自由化是贸易自由的应有之义,也是经济繁荣发达的必然要求。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第16条规定:“承担市场准入承诺的部分中,一成员除 非在其承诺中明确规定,既不得在某一区域内,也不得在全境内维持或采取以下措施: (a)……(e)限制或要求一服务提供者通过特定类型的法律实体或合营企业提供服务的措 施。”(注:参见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365页,第410页。)这一规定要求成员国应保障投资者在建立企业时可自由选 用组织形式。很明显,我国现有的有限公司、股份公司、普通合伙、个人独资的企业组 织形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开放的要求。所以,我国应吸收借鉴西方国家的立法经验,完 善有关企业模式的立法。

(二)WTO与我国的物权法律制度

物权法(注:英美法国家称之为“财产法”,大致同于我国及大陆法的“物权法”。 本文采“物权法”,与我国及大陆法的传统相一致。)作为规范财产归属及财产利用关 系的基本法律,与规范财产交易关系的合同法成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两大支干。市场 交换以人们对财产的拥有为前提,并以对财产权利的享有为最终归宿,物权法的功能就 在于保障市场交换的前提与归宿,建立安全、有序、高效的市场秩序,鼓励人们对财富 的追求与创造。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现有的物权法律制度极不健全,主 要表现为:

其一,物权法所调整的财产归属关系不平衡。我国对财产权利的保护重公有财产轻私 有财产,在整个经济领域存在严重的财产权利不清、界限不明的弊病。我国的市场交易 虽然看上去比较活跃,但并不安全,人们的财产权利仍得不到有效实现和充分保障。特 别是来中国投资的外商,对自己的财产能否得到切实保护至今仍心存疑虑。

其二,物权法所调整的财产利用关系不充分。我国物权制度中不重视对财产的利用, 这将直接影响到有关产业在入世后的发展及我国开放市场、实践承诺的实际效果。这种 情况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农村土地制度。按WTO有关货物贸易多边协议的要 求,我国将逐步放开棉花、大豆、小麦、玉米、植物油等农产品市场。届时,国外优质 廉价的农产品将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我国本已十分薄弱的农业将受到极大的冲击。而目 前我国农村主要仍以户为单位进行土地的生产经营,国家、集体、经营者的权利关系界 限不清,土地经营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存在严重的非市场性因 素,对农村土地经营资格还存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身分限制,对土地经营权的流 转还存在诸多限制,如经营者对土地经营权无转让、出租、转包处分权利等。这些情况 ,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民弃农经商,大量土地荒芜,农业绩效低下, 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已经成为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 要原因。(注:这一点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自建国以来,工业等领域内科技的发 展突飞猛进,而农业主要还沿袭着几千年来传统的耕作模式,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 约化经营尚未形成,其原因并不在于农业科技力量的薄弱,而在于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 及存在制度障碍,农业科技的发展也受到制约。从农业与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的 巨大差距,可以窥见其中的原因所在:根本之处在于农业生产要素得不到有效配置和充 分利用,组织、配置农业生产要素的基本机制——土地利用制度已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 的要求。)所以应尽快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创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农业资源配置方 式,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融资担保 制度。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企业融资手段、融资担保方式必 将随外资的全面进入而趋于多样化、国际化。我国现行担保制度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如 登记机关、登记效力不统一,抵押权、质权规则过于简单,不能解决债务担保纠纷中的 复杂情况等,并且现行法所确定的担保方式早已不能适应各种融资需求。因此,我们一 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担保制度,另一方面还要研究和引入新的融资担保种类,如国际 通行的浮动担保、股权对外质押、独立担保等方式,以适应金融业的全方位开放。

(三)WTO与我国的交易规则制度

合同法主要规制财产流转关系,是调整市场经济交易秩序的基本制度。我国1999年颁 布的《合同法》吸收了英美法、大陆法的先进制度,体现了平等、自由、诚信的市场经 济理念,与WTO规则的基本精神已相一致,但由于立法时受国内特有情况的影响,仍然 存在较多立法缺陷。

从总体上讲,第一,合同法中依然保留了公权对私权干预的成分。这突出表现在《合 同法》第127条。其条文虽少但负面影响之巨不可低估。依该条规定,行政机关可以依 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利用合同危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首先,本条款的性质不属于规范私权交易的合同法范畴,应在行政性法律法规中做出 规定。其次,该条对合同监管的时间与范围限定不十分明确,为行政机关肆意干预正常 的合同行为提供了借口。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一些地区以该条为依据,制定了专门的 合同监管地方性法规,对合同法已赋予合同当事人的权利进行限制、对监管机关的职权 进行扩张。这势必会导致各地区合同交易规则不一致,从而阻碍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WTO规则一再强调一国国内的贸易措施应统一、一致,这是对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所 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所以,第127条的危害不容忽视,亟需通过修改合同法或通过立法 、司法解释活动来弥补这一立法缺陷。第二,合同法未对国际交易规则中通行的不当影 响、责任相抵、损益相抵、情势变更制度等作出规定。

就合同法调整的商品、服务两大市场来看,由于我国商品市场相对成熟,有关商品交 易的法律规则也比较发达,只是在某些方面还与国际交易规则的要求存在差距。而服务 业市场在我国尚不成熟,完整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还未形成,最典型的表现在以下几方 面:(1)代理制度。随着我国法律、会计、金融、广告、旅游等服务业的开放,中介市 场日益发达,如商品现货、期货、证券、科技、广告、保险、文化、体育、旅游等各行 各业的经纪人将随之大量出现。中介市场的发达要求法律提供多样的中介服务方式供交 易人选择,而以我国现有代理制度,远不能适应这一需要。我国现行代理制度只承认直 接代理,间接代理只适用在外贸代理中,对于中介市场极为发达的英美国家中的追认代 理、法律自动构成代理、隐名代理和被代理人身分不公开等代理制度则没有规定。(注:参见徐海燕:《市场经济与代理制度》,《中国民事与社会权利现状》,昆仑出 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虽然我国《合同法》在有关委托合同的规定中,吸收借鉴了 英美法上的隐名代理与被代理人身分不公开的代理,(注:委托合同与代理并非完 全是同一制度,代理被规定在委托合同条款中,本身就不甚妥当。)但还存在着差距, 因此,为迎接服务贸易界的直接挑战,研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代理制度,也应成为一项 重要的法制改革任务。(2)具体合同制度。首先,一些具体类型的合同规定还存在不足 。如融资租赁合同的一些内容就与通用的《国际融资租赁公约》不相一致。对于其他合 同如建筑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承揽合同等,也有待完善。其次,分则中规 定的有名合同种类较少。由于立法时某些交易活动不甚发达,在合同法中对其交易规则 便没有作出规定,如借用、实物借贷、储蓄等转让财产使用权的合同以及雇佣、演出、 培训、科技咨询、旅游、医疗、出版等提供服务的合同。实践中对这类合同的纠纷,均 是参照《合同法》总则或相近的有名合同规则进行处理。然而,此类合同,正是我国所 承诺开放的金融、医疗、旅游、商贸等服务行业所需要的基础交易规则,现行立法的规 制方法显然已力不从心。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认识,“我国的《合同法》的制定,仅仅 是借鉴了迄今为止既有的法律规则、模式和理论,甚至规制如融资租赁、能源供应、旅 游、BOT合同也只会使合同法沦为20世纪的尾声。欲开启21世纪合同法时代,必须集中 许多学科最新成果,展开综合研究,解决21世纪普遍存在的用现代法律框架不能解决的 合同类型所产生的问题。”(注:崔建远:《关于制定合同法的若干建议》,载《 法学前沿》编委会编:《法学前沿》(第2辑),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四)WTO与我国的民事责任体系

关于我国民事责任体系,在合同责任上,现行法基本上考虑了与国际规则接轨。合同 法对违约责任采严格责任原则,并确定了实际违约、预期违约、加害给付、缔约过失、 附随义务、后契约义务等具体合同责任形态。(注:参见杨立新:《中国合同责任 研究》(上),《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确立这样的归责原则与 责任体系,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及《欧洲合同 法》等公约保持了一致。当然,合同责任体系的建立与体系中各项制度是否完备严谨并 不能等同,因此,合同责任制度如何在内容构造上进一步完善,仍是合同法最近之未来 需要革新的一个方面。与合同责任相比,民事责任体系的另一端——侵权责任却在WTO 规则的映射下显得不甚协调。在国际上,侵权责任制度及理念已经出现了新的发展,而 我国国内法却基本上没有对传统侵权责任制度予以充分关注。所以,WTO与我国民事责 任体系的关联更强烈地体现在侵权责任领域,也必然会冲击到整个民事责任体系。其中 ,WTO规则所要求和确定的以下几种侵权责任对我国的影响最为明显:

1.专家责任制度。在WTO规则中,会计、法律、医疗、建筑设计等运用特别知识和技能 的专家服务行业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领域。这必然要求确立调整这一行业侵权纠纷 的“专家责任”制度。专家责任是指具有特别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在履行专业职能的 过程中(执业)给他人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注:参见张新宝:《中国侵 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7页。)此类业务的性质及行为主体具 有特殊性,所以在责任构成、责任承担等方面不同于一般的侵权责任。在我国,专家责 任作为特殊侵权责任,已得到理论界的一致认同,但还未形成一套完备合理的制度。目 前有关律师、医师、会计师等民事责任的专门规定,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中 。像规范医师侵权责任的《医疗事故责任处理办法》的重大缺陷及其给实践带来的危害 已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并已影响到了医务行业的正常发展。能否确立完善的专家责任 制度已成为影响我国专家服务行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贸易协议》(TRIPS协议)中的特殊责任。首先是关于“即发侵权 ”问题。为有效制止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流入市场,将侵权活动制止于初发阶段是十分 必要的,TRIPS协议中便确立了“即发侵权”制度。TRIPS协议第50条第1款规定:“司 法当局有权采取迅速有效的临时措施,以达到:(1)阻止任何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发生 。(2)制止侵权货物流入市场,经海关检查扣留制止其进口或出口。(3)保护侵权诉讼的 证据,即诉讼保全……。”(注:参见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法律制度》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5页,第410页。)按照这一规定,侵权人对知识产权 的侵害行为已发生但尚未造成危害或尚未付诸实施的,即构成侵权行为。其次是关于“ 法定赔偿金”问题,TRIPS协议中多次提到侵权人应向权利人支付法定赔偿金,即使是 在“善意侵权”的场合也不例外(该协议第45条规定:“即使侵权人不知,或无充分理 由应知自己从事之活动系侵权,成员仍可授权司法当局责令其返还所得利润或令其支付 法定赔偿,或二者并处”(注:参见郑成思:《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中国 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第159页。))。这是为了充分保护权利人,防止侵权活 动发生和蔓延所采取的有力措施。

TRIPS协议的规定,反映了当代世界侵权责任制度和理念的新发展:第一,“一切侵入 他人权利或利益范围的行为”即为侵权行为,而不论行为人主观状态如何、损害事实是 否发生,对此行为即可予以制止。(注:参见郑成思:《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第159页。)与此观念相适应,侵权法更加注 重对损害事故的预防功能。第二,传统民法的“同质救济”原则已被突破,很多国家已 采取惩罚性的救济手段,以达到充分保护权利人和有效预防侵权行为发生的目的。我国 修订后的《专利法》、《商标法》虽然确立了“即发侵权”、“法定赔偿”制度,(注:参见我国《专利法》第61条、《商标法》第56条。)但这并未引起理论界对整个侵 权法制度的思考。传统侵权法理论和制度以损害事实的实际发生为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 ,制度功能主要定位于损害发生后的补偿作用,对于制止侵权准备行为、预防损害发生 的功能没有予以充分关注,(注:我国《民法通则》虽然规定了消除危险的民事责 任方式,但以目前的制度,其应用范围仍十分有限,主要在物权请求权中有消除危险、 排除妨害的权利,有关《民法通则》的执行意见也只专门规定在高危作业的场合权利人 有预防性的消除危险请求权。)这常常导致权利人明知自己有受到损害的危险,也只能 在付出损害代价后才有权采取救济措施。(注:例如,按我国《民法通则》规定, 在公共场所、道路旁施工未设置明显标志或未采取安全措施的,只在“造成他人损害” 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十分明显,为何非要在已造成特定人损害 的情况下行为人才承担责任呢?其实,在危险存在之时,可能受到侵害之人就应可以诉 请法院责令其消除危险。另外,环境污染致害责任制度等也存在上述问题。)同时,面 对权利人得不到有效补偿的情况,理论和实践上仍企图在“同质救济”原则之下寻求更 有效的措施,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在这些方面,TRIPS对我国的影响不应仅仅停留在 个别制度的借鉴上,更多的应是引导我们对整个侵权责任制度进行理念的反思与制度的更新。

三、加入WTO后中国民商事立法的回应

挑战带来了风险同时孕育着机遇,面对从未直面过的国际大背景,我国民商事立法必 须及时作出回应。

(一)立法观念的更新

我国入世后在将WTO基本原则内国化时必须更新民商法立法观念,因为观念更新的先行 ,完善立法意识的早启动,是有信心进入世界贸易大市场的基础与主要前提。

首先,应作开放性回应,即主动将国内法同WTO规则接轨。这不仅是我国成为WTO成员 应尽的基本义务,而且是为防止我国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所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开 放性回应要求立法观念作技术化、社会化及科学化的更新。(1)技术化更新。WTO协议中 有关网络、数据库、电子商务及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法律规则呈上升趋势,当1996年 欧洲一些生物学家提出取消农业生产者对植物新品种“合理使用”而增强其专有权性的 建议时,我国对高新技术的保护才刚刚起步。入世后,须加强对高新技术的法律保护, 弥补立法空白。(2)社会化更新。1994年4月15日,马拉喀什GATT多边贸易谈判部长级会 议通过了《贸易与环境的马拉喀什决议》,并决定建立贸易与环境分管委员会,专门负 责协调环境与贸易发展问题。WTO现已将环保和劳工标准纳入下一轮谈判的议题。我国 民商事立法应具前瞻性,发达国家很可能利用环境标准形成灵活的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 家的商品进口进行限制,与其被动接受,不如尽早准备。我国民商事立法须加强对弱势 群体、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注:一些学者已对此作出了有益探索。参 见关涛:《作为生存法的不动产物权制度》,《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洪艳蓉:《 现代民法中的弱者保护》,《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蔡永民、 王世声:《我国民法法典化的社会学思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等。)(3)科学化更新。WTO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方必须将有效实施的所有有关对外贸易的 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司法判决,行政措施、政策命令以及双边多边规定、条约等迅 速加以公布,以使其他成员方和贸易经营者能够知悉;各成员方还应在其境内统一、公 正和合理地实施上述规定,因而,入世后我国应加强民商法立法技术的科学性研究。不 仅法律条文要明确具体,具有可预测性与可操作性,其公布程序还应公开、透明。应严 格遵照2000年3月通过的《立法法》,规范主体立法行为,同时避免法律与规章之间、 法律与法规之间、法规与规章之间的效力冲突,尤其应防止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为维护 一己之私利,制定对统一大市场进行条块分割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目前祖国大陆同台 湾、香港、澳门地区尚存在一国两法系四法域的格局,入世后随着相互之间贸易、投资 的增加及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在立法上应注重法系间的相互借鉴,避免区际冲突的发生 。

其次,将WTO基本规则内国化时更应注重防范性回应。在立法观念上加强本土意识和为 权利而斗争的意识。以经济为先导的全球化有带来这样风险的可能:即以市场解构并替 代一国法律,从而使市场凌驾于一国主权之上。(注:参见[法]米海依尔·戴尔玛 斯—马蒂:《法的世界化——机遇与风险》,《法学家》2000年第4期。)因而各国必须 弘扬本土文化以发展多元主义从而对抗全球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霸权主义。全球化进程 并非是单向的,它不仅包括西方价值观向东方的扩张,还包括东方文化向西方的渗透。 所以在将WTO规则内国化、制定我国民商法时,不应对WTO规则简单照搬,而应以其原则 为基本参照,结合我国生产力状况,发掘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对WTO规则进行创造性移 植,使其本土化。另外,在WTO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为权利而斗争。 因为全球化进程是为了寻求全球和谐而进行协调的过程,不同法律制度只有在基本相融 的前提下,才能逐步相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WTO中的利益矛盾缘于发达国家的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他们认为:“全球资本主义已抛弃了由民族国家管制的过时模 式,代之以效益和福利最大化的新模式,较小的政府和较少的贸易障碍会导致更完善的 市场,而更完善的市场则带来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更有效的分配,从而导致高增长率和 世界财富总量的增加。”(注: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 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8页。)而发达国家的这种理论 必然使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风险、作出更大牺牲。如劳动力价格低廉 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比较优势,若WTO通过劳工标准协议,发展中国家 将不得不将劳动力价格提升至发达国家水平,而发展中国家也因此丧失了比较优势。这 种不分国情而适用统一标准的做法,有悖于实质正义。目前WTO的140多个成员国中大 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他们对WTO的互惠互利普遍感到失望,中国作为有 实力和责任心的大国,应积极代表本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同发展中国家团结 一致,为权利而斗争,不断推进与优化规则。WTO既然是国际组织,如果发展中国家对 其丧失信心,WTO也将最终丧失生命力。

(二)主要立法内容之构想

加入WTO后,我国民商事立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1.民法典的制定。民法是规范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场经济以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为 前提,并要求自由交换,而民法中保护私有财产权的物权制度及推崇意思自治的契约理 论恰恰反映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民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共同规律,在内容上具 有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认可、一体遵循的普适性,我国应借全球化的契机,大胆借鉴 、吸收和移植国际社会的普遍经验,为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提供完善健全的国内法律环 境。民法中的合同之债主要调整财产流转关系,根据建立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客观要求, 我国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结束了多年以来合同立法三足鼎立、国内涉外合同关系分 别立法的局面,统一了交易规则,赋予外资企业以国民待遇,改善了投资环境,并且《 合同法》在制定之初就参考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 》、《欧洲合同法》,基本实现了与世界普遍经验同步。(注:合同法制定中仍存 在一些遗憾,如未对不当影响制度、损益相抵规则、情势变更原则等作出规定。参见梁 慧星:《合同法的成功与不足》(下),《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我国加入WTO后, 应加强同国际规则的进一步接轨,并且随着技术、通讯、法律等服务市场的逐步放开, 在制定民法典时,宜在合同分则中增加此类有名合同的规定,并规定律师、会计师、医 师等的专家责任。民法典中的物权制度主要调整财产归属关系和利用关系,完善市场经 济法律体系必须完善物权法,因为合同法的完善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财产流转关 系不仅需要合同法调整还需要物权法调整,财产流转赖以存在的基础——财产归属关系 正是物权法规制的主要对象。而目前我国物权法不仅简单滞后而且存在大量法律真空, 应尽快制定物权法,尤其应完善对私有财产所有权的保护、公司独立财产权的界定,以 及对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制度的巩固,这无疑会大大提升投资 者的投资信心;还应发展多种形式的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为经营者充分发挥物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灵活迅速融通资金提供便利。由于物权制度不同于合同制度,它直接 反映一国的经济制度,并与政治制度一起构成了一国特有的国家制度。所以我国在制定 物权法时不应简单照搬国外经验,而应借鉴世界物权立法的普遍经验和发展趋势,结合 我国国情,制定具有本土文化基础的物权法。

2.知识产权法的完善。知识产权是重要的民事权利,由于其理论可以自成体系,其适 用又往往涉及国际纠纷,其内容随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若将知识产权纳入民 法典会同法典的逻辑体系及稳定性相抵触,所以不应将知识产权法列入民法典,而将其 作为民法典的单行法加以规定。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以民法通则、专利法、商标法、著作 权法、软件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但仍同WTO规则存在 很大差距。WTO知识产权规则主要体现在TRIPS中,TRIPS对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广,保护 水平高。在权利内容上:保护版权和有关权、商标权、地理标志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 、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等七种权利,还对这七种权利 规定了最低保护要求并延长了保护期限;在保护程序上:可采取民事、行政、刑事程序 、临时措施和边境措施等;在终局裁定上:要求经任何程序作出的最终行政决定,均应 接受司法或准司法审查。我国参照TRIPS的有关规定,于2000年对《专利法》、2001年 对《著作权法》和《商标法》分别作了修订,与TRIPS的差距已大大缩小。加入WTO后, 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工作仍很艰巨,首先应按照TRIPS规定的最低保护标准对我国立法中 与其抵触部分一一修订;其次对WTO作出保护而我国立法尚未涉足的领域进行立法,如 数据库、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的保护等,尽力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加大保 护力度。

3.商法的完善。商法是调整交易活动的法律规范,由于其因袭民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自身又具有浓郁的营利性、技术性特色,故我国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体制,即将“民 事生活和整个市场所适用的共同规则和共同制度集中规定于民法典,而将适用于局部市 场或个别市场的规则,规定于各民事特别法”。(注:梁慧星:《当前关于民法典 编纂的三条思路》,《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入世后,我国商法的完善应从基本价 值和具体制度两个层面展开。首先,商法以商主体规范和商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以效 率和安全为其基本价值。目前世界各国商法出现了趋同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对交易迅速 、便捷的关注。如商行为定型化、商行为无因性、权利证券化、程序简易化、时效短期 化等。现代商法追求效益价值,不轻易否认市场行为的有效性。而我国目前商法的主体 规范及行为规范过分注重安全价值,忽视效率价值。我国加入WTO后,应尽快同国际规 则接轨,实现价值重心由安全向效率的适度倾斜。“在商法价值关系中,过度强调某一 价值,不仅致使相对应的价值受损,而且将使该价值自身的存在失去基础。从博弈理论 上看,这种价值部署是双输对局。而双赢对局的产生,则以商法主体规范的安全价值与 行为规范的效率价值互为对立、达到平衡为条件。”(注:张楚:《论我国商法规 范的二元结构价值缺陷》,《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其次还应完善的法律制度主要 有:市场准入的主体制度,应厘清企业同国家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避免行政权 力不当干预;将《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法》纳入《公司法》,并对我国现有《公司法》进行修正、补充,以改变我国主体制度 对内对外分别立法的现状;为保障市场主体地位平等,应放弃所有制划分标准,而采组 织形式划分标准,发展多元市场主体,形成以《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个人独 资企业法》为基本框架的市场主体制度。市场运行的制度规则,应尽快制订和完善调整 有关信托、证券、期货交易及金融、运输、电讯、咨询、保险等市场行为的法律规范。 市场主体的退出机制,入世后,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面临破产危险,应重新制 定《破产法》,为市场主体提供及时、完善的退出机制。

4.电子商务法的制定。电子商务是通过网络所进行的一切商务活动,它不仅是一个新 兴产业,而且可以成为企业进行商业交易所采取的便捷方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信息的占有量和占有速度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 的关键。由于电子商务具有兼容性和交互性,能迅速传递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交 易机会,并打破时空界限,因而电子商务成为国际商务通行的交易方式,并推动了经济 全球化进程。联合国已于1985年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电子商务法,美国、俄罗斯、德国、 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制定了电子商务 法。WTO将电子商务纳入下一轮谈判的议题。我国对电子商务十分重视,国务院、原邮 电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规章,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 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 通讯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息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 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中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1999年新颁布的 合同法中有5个条文已涉及电子商务的有关规定。(注:参见我国《合同法》第11条 、第16条第2款、第26条第2款、第33条、第34条第2款。)理论界对电子商务立法也作了 大胆探索,如有关电子商务法的调整对象、电子合同的订立、电子商务中有关知识产权 的保护、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及电子认证的法律关系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但我国目 前仍未制定出一部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国际性的商事活动,因而调整电子 商务的法律规范,必须以全球解决方案为其最终目标。”(注:张楚:《电子商务 法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应加强对 联合国通过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和《电子签名统一规则》的研习,尽快制定同国际规 则接轨的电子商务法,在国际商务中抢占经济信息化的领先地位。

标签:;  ;  ;  ;  ;  ;  ;  ;  ;  ;  ;  

挑战与对策--WTO与中国民商法_wto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