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离我们有多远?_教育论文

教育写作离我们有多远?_教育论文

教育写作离我们有多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多远论文,离我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教育写作,有着众多的说法。有人说,教育写作很难,是专家的权利;有人说,教育写作对于教学来说没什么实际作用,可有可无;有人说,教育写作找不到可写的角度、素材……那么,教育写作离教师到底有多远,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可以怎么做?今天,就这些话题,我们将展开一场头脑风暴。

      一、教育写作有没有必要?

      主持人:有人说,教师能教好孩子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进行教育写作,您是怎么看的?

      陈大伟:教好孩子是教师的根本责任,教师先要教好孩子,行有余力再事其他。我还是赞同这样观点的,写作不是教师必需的义务。但我又要说,写作是最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师生活方式。就写作的意义来说,写作就是审视自己的生命,是人表达和实现自己的一种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思维深刻化、体系化、精致化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也就是说,教师不一定要写作,但坚持写作的老师、能写作的老师才更容易成为更好的老师,才能更好地教好和帮助孩子。

      王林波:是的,作为教师,上好课,教好孩子固然重要,但是教育写作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样师范院校毕业成为教师,大家的起点相差不多,但是,十多年后再相聚,我们却发现同学之间的差距明显地显现了出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想,思考在其中应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善于思考的老师总能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并且能够想出改进的策略,不断地从失败中汲取行进的力量。因此,教育写作其实就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助推器,一股看似安静实则非常强劲的力量。

      曹爱卫:“教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是孩子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教师对自己、对教育、对教学都长期处于一种“罔”和“囿”的状态,却不思改变,又如何去“照亮”学生呢?“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写则囿”,教育写作,就是一个促进我们不断思考,帮助我们不断向事物本质靠近的过程。

      高子阳:当下,不少老师只把教育教学心得、教育教学论文、教育专著当成教育写作,这是对教育写作非常狭隘的认识,是不当的!而这种狭隘的认识,也让平时的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总结、评语等写作流于形式。假如老师们能广泛地认识教育写作,认识教育写作必须充满原创味,语文教学质量肯定是另外一种样子。教育写作的最大好处是,让更多的老师分享你的成功,让更多的老师少走弯路。

      曾扬明:教育写作是教师的专业行为。作为一个教育者,写与不写,实际是思考型与非思考型的人的区别。思考型的人其主要特点是“想了再做”,非思考型的人则是“不想就做,做完了也不想”。“非思考型”的人会认为没必要进行教育写作,甚至以为自己的思考能力比谁也不差,我缺的只是时间而已。这样他们就不需要改变自己了。本来先天就不足,后天又不愿有所改变,后果可想而知。

      景洪春:教师的教育写作是教育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不可少。坚持写教学反思,形成文字的过程,是与自己对话、跟自己诉说、和自己谈心的过程。当你养成了这种习惯后,你会发现,你才能教得更好。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活,很容易造成新鲜感的消退、创造激情的淡化,而对备课、作业、考试这些日常教学生活的审视与重建,不仅给平凡的教学生活带来新鲜感,也能不断积累对语文、对教育、对儿童、对课堂等十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些,恰好形成了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资源库。这样,就能不断地思考自己为何这样做,怎样可以做得更好,背后支撑这样做的理念是什么……不断地摆脱匠气,学做人师。

      二、教育写作到底难不难?

      主持人:说到教育写作,有很多语文老师都会感觉很困难,甚至包括很多教学非常优秀的教师。这样的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引发的?

      曹爱卫:对教育写作的畏惧,的确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我曾经就这个问题采访过本校八位市教坛新秀,他们之所以平时写得少,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对自己的选题价值没有自信;二是觉得自己写的角度不够新;三是有具体的教学案例但无法用适切的理论来支撑;四是感觉写作的过程要花很长时间;五是产生想法后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六是学校工作繁重,下班回家就想休息,不想再动脑子。

      陈大伟:我想,很少有人会说自己的写作是不难的,如果不难,他就会天天都有高质量的作品问世。如果语文老师说难,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可能会说更难,所以难与不难就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有困难并不可怕,我们不必妄自菲薄。正视困难,寻找难的原因,把难变得不那么难是我们可以做出的一种选择。

      高子阳:的确,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教育写作不应该是困难之事,原因很简单——我们是语文老师。语文老师肯定要教学生写作,如果语文老师、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都感觉到写作是多么困难的事,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让一个个学生爱上语文呢?

      我们教学生写作,要求学生写自己的事、写身边的事,作品立意要新,例子要鲜活,要考虑读者,要反复修改……教育写作也遵循这样的规律。所以,如果语文老师感觉教育写作困难,与没有如此理解教育写作有关。

      李吉银:是的,正如高老师所说的那样,教师的写作其实与学生的习作有着相通之处的。语文老师害怕写作,是老师们只看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现象,而没有思考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自然无话可写。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多是了解写作的概念性知识,难得真正了解关乎如何“写”的知识,写作也就成了感觉困难的事。

      王林波:我在想,为什么有很多教师抱怨教育写作是件头疼的事儿,却很少会有人抱怨上课是件费劲的事情呢?是因为走进课堂上课是我们每天都必须做的事情,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可以轻松应对,甚至熟能生巧了。如果每天我们能够像上课一样坚持进行教育写作,我想,过不了多久,教育写作将会成为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而且,写起来,坚持写下去,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能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

      景洪春:写作过程是一个人挥洒性情、畅游思想的过程,一个创造精神财富的过程。很多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仅动嘴说说是不够的,如果动笔写起来就会发现,我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完善和细致。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说出个一二三,动起笔来就可能有了八九十。经常写作,会使我们的思想缜密、深刻。于漪老师指出,教师要努力做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既认真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又经常动笔写读书心得、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体会写作的甘苦,体会用笔的奥秘。一个只会上课不会写作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我也坚信,一个会写作的教师也一定能够上好课。

      三、教育写作有什么窍门?

      主持人:您认为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或需要掌握哪些最基本的原则,才能让自己的文章越写越好?

      陈大伟:从选材上,最好还是以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实践为主。当教师,天天在教育教学实践,这使自己的教育写作有不尽的素材资源,写自己也就是反省自己、规划和设计自己,这更能收到以写作实现成长的目的。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说到底,作品是思维的表达,思维和作品具有相互砥砺和促进的关系。要写出好的教育作品,需要好的教育观念、好的思维习惯、好的思维方式。当然,多读多写多改是最为必需的。

      王林波:很多老师常常以为搞科研和自己是不相干的,写论文那是大学教授的事情。其实,我们也可以写起来,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自己深刻的思考。千八百字可以,三两千字也行;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也行。不一定需要引经据典,讲述高深的理论。因为我们是小学教师,我们身处一线,我们要彰显我们的特长,用鲜活的案例说话,用丰富的经验取胜。

      高子阳: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越写越好,语文老师最好的文章在什么时候出现?听人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的许多精彩论述产生于退休之后,特别是近几年。八十高龄的周先生有一句话说得非常棒,他说自己是垂死挣扎搞事业,多少青年老师是坐以待毙等下班。只有一生热爱语文教育,用手中的那支笔不停地书写语文教育,用键盘不停地敲击着语文教育,文章才会越写越好。

      李吉银:教师要写出好文章,首先要养成对教育教学现象(即结果)层层剥笋探求教育真谛(即结论)的习惯和意识,这需要老师们大量阅读教育著作,用教育科学知识武装大脑。其次要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再次,无外乎勤于笔耕了。

      曾扬明:是的,阅读与思考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读书,重点不是记住作者说了什么,而是应该看他怎么想的,按什么思路说的,要的不是记忆,而是体察和感悟。我们要多问“为什么”,不要常问“怎么回事”。前者会促进你教育写作思维的发展,后者只能让你被别人的书牵着走,不会产生自己的教育写作观念。教育写作,没有软功夫,就是常写,常写一定会常新。同时,一定要关注学科教育的动态,紧随时代,你的文章才有给读者阅读的价值。

      景洪春:首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每天清晨,当我们走进学校的那一刻,教育故事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其次,要有一支流动的笔,随时记录。常常会有稍纵即逝的感觉,听了一个讲座,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观点与你不谋而合,引发你的思考,马上记录下来。听课时,一个教学片段;批改作业时,一个令人捧腹的回答,都是极好的素材。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第三要有一种坚韧的品质。教育写作,贵在坚持。哪怕每天记录两百字,一个月也六千字,一年也七万多字。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太追求完美。其实,经常写写半成品,或案例,或反思,或听课记录,或讲座体会,点点滴滴,先分类存起来,日积月累,就成了鲜活资源库。过一阶段整理一次,只需稍稍提纲挈领,就是一篇像样的文章了。

      四、教育写作带给我们什么?

      主持人:通过您的实践来看,您认为教育写作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什么样的积极变化?

      王林波:我一直以为,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善于思考的老师才能为孩子们营造出充满灵性的课堂,只有善于思考的老师才能不断地突破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我想,能够取得好成绩,上出好课,实践探索自然功不可没。但是,背后还有一位无名英雄,那就是教育写作了。如果没有持续几年的教育写作,自己的思考估计也是很难走向深入的,也很难临危不乱的。

      李吉银:通过教育写作,我发现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学,教学内容要接近或契合学生生活,教学方式要巧妙而富有情趣,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的真情投入……其实这些都告诉我,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儿童出发,教儿童的语文。从此,我的语文课堂不再以标新立异为首要追求,而是首先关注学生的需要,包括学生知识习得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心智成长的需要,我的语文课也更加为学生所喜爱。也就是说,教育写作会让教师感悟到教育教学的规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曾扬明:每次受邀外出上课,我都会从教什么、怎么教等诸多角度去思考,每次思考都会记录,这记录形成文章后,都会发表在专业杂志上。其实,这是一个自我梳理的过程。至今,我发表了400余篇文章,就是这样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积淀成的。现在,走上了“表达本位”的专题研究,无论常态课,还是公开课,也越上越好,得益于每次专业写作的思考。

      陈大伟:教育写作首先带来的还是自身的变化,教师自身的变化反映在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会对学生产生和形成更为积极的影响。

      这样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的形成。好的写作总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要形成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就需要批判。可以说写作需要批判意识,写作又淬炼了批判的能力。其次,写作让自己更加全面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思维方式。一方面好的教育写作需要批判,另一方面好的写作又不能片面和偏激,这种兼顾和平衡的修炼可能使日常的教学既不守旧又不冒进。第三,当写作的对象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时候,无论是理解成功的原因还是反思失败的教训,写作总要审视和发现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有效教学的经验,可以说写作将带来有效教学。最后要说,教师的作品作为课程资源,也是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的重要因素。

      景洪春:首先,一个喜欢阅读和写作的教师,他的学生也一定喜欢阅读和写作,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作文教学专家管建刚老师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习作水平远远超出了同龄人。其次,教育写作能让教师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拔节成长的快乐。江苏省教育报刊社组织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活动——“教海探航”征文活动,迄今已二十多年,已成为一项品牌活动,许多名师都是在这一活动中崭露头角,从此一“写”千里的。正如美国教育家韦斯特所说:“写作,包围着你!”当写作成为一种需要,不写不快时,教师便获得了教育生命的成长。

标签:;  ;  ;  ;  

教育写作离我们有多远?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