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铁路行业特色文化的来华留学生培养策略
郑 淳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四川成都,611756)
[摘 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铁路行业特色高校立足于自身办学传统和学科优势,积极寻求国际化发展的新契机,为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和工程产品的国际输出,以及铁路人才“走出去”提供了关键支撑。作为铁路行业特色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铁路行业特色高校还应积极助力于我国优秀铁路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价值理念、行为模式、逻辑特点的理解与认同,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铁路行业高校应充分认识来华留学生群体作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重要载体的关键性,通过积极打造具有交通特色的来华留学教育品牌,构建起基于铁路行业特色文化的来华留学生文化育人机制,向世界讲述基于中国铁路行业特色文化的“中国故事”。
[关键词] 铁路行业高校;铁路行业特色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故事”;来华留学生教育
办学理念、治学风格和科学精神的文化范式,是大学的特色与品位,它们薪火相传、创新积累,形成了大学的文化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1]铁路行业高校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的百年历史,在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与飞跃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铁路行业文化气质与价值。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强国”战略所折射出我国发展的重大诉求,对铁路行业高校进一步助力国家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
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较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幅比例为0.62%。[2]来华留学生人数保持稳定增长。来华留学生作为传播中国价值理念、认知模式和行为逻辑范式的重要载体,是铁路行业高校助力国家全面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铁路行业高校应充分利用其深厚的行业特色文化,积极思索基于行业特色文化的来华留学生文化育人策略,着力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和认同感,力图提升这个群体助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主观能动性。
一、立足铁路行业高校特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一)坚持办学传统与融合时代新要求,凸显行业特色与国际化办学理念
行业高校特色文化的最大优势,就是在长期服务于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行业口碑。这是最容易挖掘特色的方面,也是学校文化成长的“根基”和“主脉”。[3]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行业高校由原铁道部管理,其办学定位主要是服务于新中国铁路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学科结构较为单一,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铁路事业蓬勃发展并实现历史性赶超。划归教育部管理后,铁路行业高校的办学定位已由之前的单纯支撑铁路事业发展转型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学科结构更为均衡,“铁路+”的跨学科办学特点也愈加明显。在各高校普遍实施国际化战略寻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铁路行业高校也通过整合特色办学资源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搭建高水平学生联合培养平台和高水平科技合作平台,深度参与“留学中国”的品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讲,铁路行业高校已成为我国塑造大国形象,全面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多元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生态,铁路行业高校始终坚持将轨道交通学科发展作为立校之本,坚持将轨道交通特色作为打造其他新型学科的“底色”,并将铁路行业文化始终贯穿于教学育人的全过程,担负起传承、发展与创新铁路行业文化的时代责任。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自2014年实施国际化战略以来,该校始终将加强轨道交通教育的国际输出作为国际化工作的重心之一。学校深刻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历史意义,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从学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两条主线入手,协同中国铁建等行业企业,为沿线国家或地区的铁路事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和人才供给,初步构建起了具有交通特色的来华留学品牌。
(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理解与国际认同
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4]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项明确的公共要求提出标志着国家更新了对外传播理念和开启战略转向。根据《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国际学生开展中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国情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帮助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学习、生活环境。[5]在积极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前提下,加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发展现状和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不仅有助于对中国文化理念和价值的国际传播,也将有力促进来华留学生尽快消除跨文化的诸多“不适应感”,较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接收对象和传播效果。[6]教师根据这一传播学研究范式,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将会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包括高校作为传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塑造,着力创新故事素材,打造丰富多元的传播平台,提升来华留学生作为受众群体的理解与认知能力,校内多方协同参与机制等多个关键环节。其中,要聚焦信息的解码方式和传播途径,以及来华留学生作为受众群体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要以“强烈的参与感、自然的语境输出、中立的价值观念和恰当的认知模式”实现对信息的有效传播,确保来华留学生群体的自发性“再传播”,增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
二、铁路行业特色文化的丰富价值内涵
中国铁路自诞生以来,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而铁路文化也始终站在先进文化的行列。从20世纪初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出资、设计、施工建造、管理运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到大革命时期铁路人用鲜血和生面诠释的“英勇、团结、牺牲、奉献”的“二七精神”;从抗日战争时期铁路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到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号”机车组“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毛泽东号’就开到哪里”的铮铮誓言,都体现了中国产业工人的先进代表——铁路工人的革命性和进步性。[7]
气动盾形闸系统主要由钢闸门、可充气强化橡胶气袋、埋件、气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它是利用空气压缩的原理,通过对气袋的充气与排气,驱动钢闸门升起与倒伏,以维持特定的水位高度,可在设计水位内实现任意水位高度的调节。其原理示意图如图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9]提升文化软实力可进一步扩大我国各领域对外开放的程度,是提升我国全球治理能力和塑造我国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凸显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我国正在进一步完善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相关顶层设计。
塑造来华留学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是行业高校发展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根本路径,而传承、传播行业特色文化则是塑造来华留学特色品牌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行业高校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尤其体现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方面。行业高校一方面要传承好这些精神财富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应积极创新对外传播的内容,赋予其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如西南交通大学的校训为“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将其置于新时代背景下和对外传播的语境中,可表述为“一代又一代交大人,匠心秉承,实干为先,勇于突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以助力轨道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民心相通’”。此外,行业高校还应主动设置议题,创新传播载体,从机制、平台、课程、活动、 成果等方面下功夫,以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成果共建、平台共用为目标,共同探索企业、高校互惠互补的行业特色文化,建设来华留学生育人新路径。如西南交通大学于2018年开展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感知中国—高铁产业型”的行业特色文化主题活动,共计组织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100余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先后参观了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高速列车数字化仿真平台、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清白江国际铁路港等单位。通过零距离接触我国轨道交通前沿科技,来华留学生感受到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强了对中国铁路行业文化的认同感。[10]
(一)以增强传播效力为重要抓手,形成以行业特色文化为内核的来华留学生文化育人品牌,助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纵观铁路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它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演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具魅力的行业特色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在百余年的铁路发展史上,一代代中国铁路人始终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正是在这样的信仰的指引与鼓励下,他们才能毅然投身于祖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以饱满的家国情怀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推动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铁路人对党忠诚、敢于冒尖、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和精神气质,铸就了铁路行业特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元素。二是不竭创新的科研精神。中国高铁发展已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历史性转换。高铁技术起源于西方,始于日本,兴于欧洲,盛于中国。[8]中国高铁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创造了世界铁路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以两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为代表的中国高铁人瞄准前沿科技,主动作为、勇于创新,谱写了一部中国铁路人“高铁创新创业”的奋斗史。确切来讲,高铁自主创新精神现已成为铁路文化的一条核心主线。三是“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卓越品行。铁路线路通常要跨越偏远地区,这意味着铁路建设技术和工程人员一定要面对异常艰苦的自然条件和极强的孤独感。确保自身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中保持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必定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将不利因素转化为自身奋进的动力。这其实也形成了铁路人独树一帜的品格气质。四是以“全球视野,世界情怀,共同发展”为内核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的两条全产业链铁路,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的相继通车运营见证了中非两国人民历代友好、互帮互助的深厚情谊,也彰显了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同行,促进世界大同的深远视野与包容气度。
受文化和价值理念、行为逻辑方式和风俗习惯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行业高校利用行业特色文化开展来华留学生文化育人工作一直存在较大难度。针对传播受体的客观现实条件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能力基础较差;二是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概念性理解极其有限,甚至可以说在诸多方面是“零基础”;三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全球话语权不够强、生源国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分化、国际关系突变等复杂因素,来华留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而从传播主体的角度分析:受传统宣传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工作方式的惯性思维影响,铁路行业高校还在积极摸索高效切实地利用行业文化来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方法,特别在选择、创新、凝练传播内容、优化传播途径和传播环境方面还需进行进一步探索与发掘,广泛积累相关经验,力争构建相关理论框架。
(二)掌握来华留学生认知特点,提升传播效率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9]这要求高校不仅要做好对文化的传承,更要实现对文化的创新。行业高校立足新时代、新背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行业特色文化实现有机结合,创新工作思路,从而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这无疑是创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式的重要路径。同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已吹响各高校开展新一轮角逐的冲锋号,这意味着我国高校将在争夺优质来华留学生生源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铁路行业高校若要在这场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须进一步凸显出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深度融合专业教育和特色文化浸润,充分立足于行业特色文化打造来华留学特色品牌。
行业高校要深刻理解行业特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寻找科学融合其核心要素的契合点。虽然具有不同的外在形式,但这三个层面的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统一的。因此,行业高校在开展行业特色文化来华留学生育人实践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这样一个根本性前提,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背景下,坚持以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目的,推进传播内容的创新。
(三)创新传播内容和载体形式,塑造来华留学特色品牌
因此,行业高校加强来华留学生行业文化育人工作须充分认识到来华留学生群体在专业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将传播内容以特定的形式和方式向来华留学生群体展示,实现信息交互的高效性,确保传播的有效性。同时,行业高校要关注媒介的后续有效传播,形成良性循环的传播回路,强化传播的反馈效应。要实现这一目的,行业高校作为传播主体要适当转换身份,尽可能地契合来华留学生群体的领悟能力和认知特点,避免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主动灌输”的现象,造成信息的“被动输入”。
前僧人、前记者的梁璐,已回归创业,不再主动向人提起他的前两份经历。他的准岳母也不太喜欢他旧事重提,他身边的工作伙伴也没有太大兴趣。
(四)多部门横纵协调,提升传播工作成效
加强来华留学生行业特色文化育人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高校内部多个单位的协同参与,工作架构主要为宣传部引导,国际处主导,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档案馆等多单位协同,以及教学单位参与的横纵联动工作模式。具体做法如下:由宣传部把握舆论导向和传播方向,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国情特征的国家或地区,提供能够直接反映我国深入参与全球事务、促进全球经济和教育一体化进程的具有“世界情怀,现实意义”的传播素材,着力体现“包容互助,携手前行,天下大同”的中国文化价值理念;由国际处牵头,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等教学行政管理单位具体实施,根据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和汉语语言能力,预估来华留学生对信息的认知程度和理解能力,并将其细分为不同的传播目标群体,有针对性地向其输出信息,确保信息理解和传播的效度。教学培养单位作为来华留学生特色文化育人工作的实施主体,须树立正确的传播价值观,深刻理解行业特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这是教学培养单位做好特色文化育人工作的关键性前提。同时,教学培养单位还应适时掌握舆论方向,主动探索如何将行业特色文化教育融入专业培养体系,并着重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群体的人文关怀,营造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和践行行业特色文化精神的氛围,形成来华留学生主动传播“中国故事”的内在推力,提高传播的实效性。
三、结语
中国铁路行业文化是对一代代中国铁路人奋发图强、精诚实干,推动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真实写照,是对广大铁路人高尚精神品格的凝练与升华。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铁路行业高校秉承并深刻践行铁路行业特色文化的精神特质,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助力国家战略的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⑥《过武连县北柳池安国院,煮泉试日铸、顾渚茶。院有二泉,皆甘寒。传云唐僖宗幸蜀在道不豫,至此饮泉而愈,赐名报国灵泉云》
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是关键工作内容。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铁路行业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最重要形式之一,是铁路行业高校打造国际学术名片和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关键领地,更是传播中国文化价值和理念的重要载体。铁路行业高校应持续投入必要精力,加强多方面研究,切实利用好铁路行业特色文化的关键作用,深入发掘现实意义,并将其注入来华留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使之常态化、普遍化,加快来华留学特色品牌的塑造进程。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measure the prevalence rate of undernutrition, risk of malnutrition and obesity in the Italian gastroenterological population suffering from acute, chronic and neoplastic disease.
参考文献:
[1] 刘彦博.行业类大学特色发展的文化取向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77-80.
[2] 中国教育信息化网.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2019-04-12)[2019-07-10].http://www.ict.edu.cn/news/jrgz/jydt/n20190412_57889.shtml.
[3] 刘志刚,行业型大学并不是天生就有特色[N].中国教育报,2012(2):21
[4]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3-08-21)[2019-07-10].http://cpc.people.com.cn/n/2013/0821/c64094-22636876.html.
[5] 教育部.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术管理办法[EB/OL].(2017-03-20)[2019-07-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5/t20170516_304735.html.
[6] 哈德罗·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果与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铁道党校课题组.以文化自信助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7(6):69-72
[7] 人民网.中国高铁:从“跟跑者”到“领跑者”[EB/OL](2018-12-26)[2019-07-10].http://ip.people.com.cn/n1/2018/1226/c179663-30487764.html
[8]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一带一路”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EB/OL].(2018-08-30)[2019-07-1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830/c40531-30260204.html.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19-07-10].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10] 许军华.西南交大举办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感知中国——高铁产业行”活动[EB/OL].(2018-10-16)[2019-07-10].https://news.swjtu.edu.cn/shownews-17224.shtm.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7-0017-03
[作者简介] 郑淳(1985—),男,四川宜宾人,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教师。
[收稿日期] 2019-07-17
标签:铁路行业高校论文; 铁路行业特色文化论文; 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 “中国故事”论文; 来华留学生教育论文;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