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加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但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于生态环境却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的平衡性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水资源的开发对提高我国经济效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建筑行业也在飞速发展,其工程项目也日益增多。虽然水利水电建筑项目为城市运作、人民生活提供了基础保障,但对自然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探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1.1分析生物方面的影响
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之后水库需要蓄水,在蓄水过程中将原有水体改变,当前阶段陆地生物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因此发生改变,部分生物无法适应新环境发生变异或者死亡的情况。此外,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道路发展,可能会对原始动植物的生存通道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第一,陆地生物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于陆生生物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影响指的是随着蓄水库水量存储值的升高其面积会逐渐扩大,此时一些相对低矮的地区会被淹没,原本在其中居住的陆生动植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间接影响是指库区气候土壤的改变造成的影响,库区的气候土壤发生变化,区域范围内的陆生生物想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必然要随之进行改变,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动物可以进行迁移,而植物则会面临死亡。第二,水生生物的影响。水生生物的具体影响同样可以分为两个种类,分别是鱼类和藻类生物。水库蓄水阶段会淹没一定的区域,该区域内有大量的动植物发生死亡,其死亡后会将体内的营养元素进行释放,其中包含可溶性盐,会被溶解释放至水体内部,再加上水体流速下降,水体营养化速度激增。鱼类的影响则是主要体现在洄游的鱼类方面,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既有可能会阻断洄游鱼类的洄游路线,情况严重时会引发洄游鱼类的死亡甚至灭绝。此外,水库水体会有温度升高和密度增大的情况,微生物的传统生存环境被改变,如无法适应此种新的生存环境则会面临死亡,随之以食用此类微生物为生的鱼类也会发生死亡,对整个鱼类的生态链造成严重影响。
1.2土壤方面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壤方面造成的影响可以分为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第一,积极方面的影响。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会拦截径流,进而对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结构进行改变,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作物的生长。此外,水利水电工程对区域范围内的农田有间接的保护作用,如没有水利水电工程的拦截,在洪水时期农田有被冲刷和淹没的可能。第二,消极方面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库蓄水后会有大量的水资源深入地下,地下水位随之升高,部分地区内土壤的沼泽化和盐渍化程度会不断加深;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滞后减弱了洪水危害,相应的往年洪水由上游冲刷过来的肥沃沉淀物降低,会降低下游土壤的肥力。
2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原则
2.1结合生态
水利水电工程在设计中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自然环境作为设计工作中的重点,结合建设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技术方案,做到环境建设与工程建设两手抓。为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水平,需在工程设计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将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因素,从而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全方位管理[3]。施工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在施工前要对施工方案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对施工地的地形、水体干扰等问题进行分析,合理利用工程周围的土地资源,从而减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
2.2可持续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必须遵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将维护周边生态环境作为工程的建设目标。要重视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建筑材料,科学、正确的处理,不能将其随意遗弃或直接排放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去。建设规划时,要预先设置废物、废水处理方案,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解决办法
3.1贯彻生态平衡的整体思想
在区域范围内进行能源开发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在满足当前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保持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严格贯彻落实各类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工作人员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总体规划时要秉承全局性的思想,还需要对生态环境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有明确认知,确保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将水利水电工程的优势和作用最大限度发挥,进而实现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享的目的。
3.2优化施工方案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自然环境的特征,全面优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方案,以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施工技术人员可采取施工、治理同时进行的方式,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对周围的植物采取保护措施,避免由于施工造成土地荒废,导致出现水土流失等情况。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应预先做好水文环境勘测工作,以减少对当地水资源的污染。将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工作纳入工程收尾的工作内容,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在保证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以及当地居民的环境权益基础上,利用植物打造生态护岸,优化当地生态环境,从而有效避免水土流失等发生。在水流湍急的河岸使用具有高透水性、高环保性的新型生态保护材料,以抵抗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加固防护河道两岸的土地。
3.3树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人员相关的环保理念
从水利水电工程开始规划、施工以及竣工的各个环节,必须要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有关理念贯彻其中。例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牵头作用,可以通过构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可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行列中。准确的、充分的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以达到降低工程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除此之外,将生态环境监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定期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测,合理排放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等,从而将影响降至最低。
结语
总之,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明确认识到兴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对区域范围内生态环境造成的各类影响进而充分重视工程整体规划、设计以及施工阶段中生态环境的根本需求,做到因地制宜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反之要将其优势和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此外,还需当地民众可以享受兴建工程带来的便捷性,使得工程兴建和当地民众形成互利关系,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效颖,张厚坦,张纯胜.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38(08):92.
[2]曹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5):93-94.
论文作者:何雄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1
标签:工程建设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水利水电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生物论文; 水体论文; 鱼类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