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服务质量(QoS)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IP服务质量(QoS)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孙广金[1]2006年在《基于ZyNOS的带宽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尽管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带宽以及网络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却也几乎与网络发展相同的速度增加,甚至超过网络发展的速度,这使得网络带宽与网络速度依然是一个瓶颈问题。现有的Internet网络基本上只提供了”best-effort”的服务,在这种服务模型下,所有的数据流(traffic)被”一视同仁”,公平地竞争网络资源,这对一些对带宽,延迟,延迟抖动等有特殊要求的应用来说,无疑是不能满足要求的。这些新型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网络服务质量(QoS)概念和带宽管理技术的出现。IP服务质量和带宽管理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服务质量的角度研究了带宽管理技术在ZyNOS系统中的设计和实现。首先,对IP服务质量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它的服务模型及其最新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探讨和论述,指出了IP服务质量出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引出了服务质量的解决方案—带宽管理技术的相关思想和概念。然后我们对网络协议处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应用于ZyNOS系统的基于带宽的网络协议处理调度技术,并对CBQ调度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涉及它的基本架构,调度算法研究和一些重要参数的意义。最后对带宽管理技术在ZyNOS系统中的具体实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主要包括带宽管理模块在ZyNOS系统中的架构,带宽管理模块相关数据结构的定义和函数实现,以及用于用户对带宽管理进行配置的配置接口的实现等。

朱斌[2]2003年在《IP服务质量(QoS)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用户越来越多。由于网络的用途越来越广,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流量越来越大,人们对网络通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各种通信网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业务级别协定(SLA)的日益普及,使得在无连接的IP分组网上传输实时业务已初现端倪。如何提高IP网络的服务质量(QoS),众多国际组织、网络设备制造商和业务提供者都在进行研究和应用开发。目前IP QoS技术的研究已成为IP网络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多协议标签转发(MPLS)是近些年产生的一种对IP QoS具有良好支持的技术,它可以与多种支持IP QoS的技术结合使用。有线电视网络(CATV)是城市中一个非常宝贵的网络资源,它的传输信道具有有高带宽、高稳定度等优点,再加上它有普及广泛、建网费用便宜等特点,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利用CATV网络作为IP传输的骨干网络,那么就可以大大提高IP的服务质量(QoS)。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IP的服务质量(QoS),基于对MPLS的特殊兴趣,本文对如何利用MPLS技术提高IP QoS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另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利用有线电视网络(CATV)提高IP QoS的方案,并且给出以MPC860嵌入式系统为硬件平台,以VxWorks为操作系统的IP-CATV/CATV-IP网关的具体实现。 第一章回顾基于IP的互联网和ATM网络的发展趋势。然后介绍几种促进高速、高容量保证服务质量QoS的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因素,最后给出服务质量(QoS)的基本概念并且对几种支持IP服务质量(QoS)的网络技术进行了简单讨论并指出本文重点。 第二章详细介绍了MPLS核心协议,包括MPLS的基本思想、MPLS的体系结构、MPLS的协议封装、MPLS网络中标签如何分布以及MPLS如何同ATM相结合。 第叁章讨论了MPLS技术是如何支持IP服务质量(QoS)的。我们从支持集成服务、差分服务和明确拥塞通告叁个角度来阐明MPLS对IP QoS的良好支持。 第四章详细研究了两种MPLS网络中提高IP QoS的算法并给出了仿真结果,一种是基于QoS的路由选择算法(分类预计算QoS路由算法),另一种是基于QoS的转发机制算法(基于流的准入控制算法)。 第五章提出了一种在CATV网络中基于IP over TS技术的提高IP QoS的解决方案,并给出了基于MPC860嵌入式系统的CATV接入网关的具体实现。

程时端[3]2003年在《IP QoS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了IP服务质量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从用户业务流量控制和网络业务管理两个方面剖析了IP服务质量方面的主要技术,讨论了当前的服务质量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了该项技术的发展趋势。

晋晓辉[4]2002年在《无线局域网和IP服务质量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TCP/IP的Internet的巨大成功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促成了无线局域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局域网,通过基于IP的小范围的无线覆盖和与有线网络的互联,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满足了人们对高传输速率和个人行为移动性的要求。作为一门新兴技术,无线局域网仍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物理层的调制/解调技术、编码技术,媒体访问控制层的QoS支持、AP之间的互联,以及安全性等正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Internet的日益商业化,对一个能为不同用户/应用提供不同服务质量的网络的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除了提供更高的带宽外,主要的解决技术集中在设计合理的体系结构、资源预约、接入控制技术、排队算法等方向。 本文研究工作基于国家863重大课题“宽带无线IP技术”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信息网中的高速无线技术研究”,得到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的资助,对无线局域网和IP QoS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章介绍和分析了移动通信系统的位置管理策略,介绍了计算机网络中的网桥、Mobile IP协议、动态路由解析协议的工作原理,分析了Mobile IP的位置管理和WLAN中的位置管理的关系;结合WLAN的特点,通过数据库的不同分布方式和分布式系统(DS)上帧格式的不同,提出了四种位置管理策略,并提出了两种切换方法:简单越区切换和基于服务器的越区切换,给出了详细的通信流程。通过性能分析,得出了采用全分布式数据库和IEEE802.11无线DS的帧格式的策略和基于服务器的越区切换在数据库查询、位置更新代价、差错恢复等方面性能最好的结论。 第叁章首先介绍了IEEE802.11f工作组的相关工作,对基于IEEE802.3有线网的DS实现的拓扑结构进行了分类,介绍并分析了现有的叁种IAPP协议。提出了增强型IAPP协议,该协议改进了DS信标帧,增加了“激活的DSCC”域,提高了网络管理员对网络的控制能力,增强了DSC在切换过程、查询过程的作用,通过DS信标帧的检测和利用切换检测DSC的组合方式提高了对失效DSC的检测速度,并给出了具体的通信流程、详细的差错恢复机制和性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增强型IAPP协议在失效DSC检测、新DSC重建的平均时延、DS的一致性、数据库的连续性等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性能。 第四章首先介绍了IEEE802.11e工作组的进展,分析了DCF协议和PCF协议饱和吞吐率的性能。提出了为不同等级帧提供不同竞争窗口的改进型DCF:M-DCF协议,并给出了M-DCF的调度模型,通过采用不同的竞争窗口,为不同n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无线局域网和IP服务质量关键技术的研究的应用提供了不同的接入概率,保证了Qos;仿真结果证明了M一DCF在系统吞吐率、丢包率、高等级业务丢包率、不同等级业务的平均接入时延等方面都优于DCF协议。为防止一个终端过多地占用无线资源,提出了基于接入允许的改进型DCF:AA-入IDCF,通过子网带宽管理SBM和MAC层确认机制的结合,降低ACK的发送速率,限制一个终端对无线资源的过度消耗,并给出了建议的实现模型。M一DCF和AA一NIDCF都保证了和IEEE802.ll系列标准的完全兼容性。 第五章首先介绍了几种公平排队算法,重点分析了wFQ的性能,得出了WFQ具有一定的抗高等级突发的能力,该能力和业务的突发程度、系统负荷和各等级的权值分配有关。结合为每等级队列分配一个时标的OTPQ方法,提出了WFQ的两种简单实现算法:基于时间的T-WFQ和基于系统己发送虚拟比特的B一wFQ,给出了二者的分组选择规则和虚拟时间更新算法。仿真结果证明了T-wFQ具有和wFQ完全相同的性能,但是其实现更加简单;由于B一wFQ在统计上的不准确性,限制了其只适用于中等负荷网络。介绍了比例区分服务模型PDs,提出了基于测量的M一wFQ算法,利用它实现了PDS并进行子性能分析,仿真结果表明M一wFQ算法在各种系统负荷下都能满足PDS的要求,并且抗高等级业务突发的性能好,高等级业务的平均排队时延和时延抖动性能L匕低等级业务好。

肖慧[5]2001年在《MPLS技术实现流量工程及服务质量等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Internet近年来以前所未有的普及速度迅速在全球获得发展,逐渐成为一种面向话音、视频、数据和多媒体应用等多种业务的综合媒体。然而,传统IP网络由于其尽力而为(Best effort)机制无法提供针对特定业务的QoS等问题变得日益尖锐。与传统的IP路由机制相比,L2层的快速交换技术(如ATM)转发算法简单有效,具有一套完整的提供QoS保证的机制。在将IP与ATM进行优势互补的种种尝试中,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应运而生了。这一方案采用类似ATM的“标签交换(LabelSwapping)”,并且不改变现有IP路由协议。MPLS的出现对于网络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MPLS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和工作流程,接着对MPLS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技术:流量工程和服务质量保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MPLS实现IP流量工程的框架结构,以及MPLS支持IP服务质量和服务等级保证的实现机制——QoS-LSP技术。还对MPLS流量工程的其它方面管理手段,QoS-LSP机制与其它QoS协议的互通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由于MPLS技术新、发展迅速,并且制约于实验环境和手段,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在实验室中做了部分MPLS实现流量工程机制和QoS保证机制的功能验证测试和性能测试。经过数据分析,证实了MPLS在这两方面有着显着的技术优势。

景小平, 刘乃琦[6]2004年在《在IXA架构上设计与实现IP QoS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首先介绍IntelIXA架构和IXP2 4 0 0网络处理器 ,讨论当前发展中的QoS技术 ;然后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讨论基于IXA的IPQoS技术实现的硬软件框架和模块实现方法 ,最后说明如何利用这个实现方法来实现其他相应的QoS的应用

刘楚达, 刘轶, 钱德沛[7]2003年在《IP服务质量的研究》文中指出IP服务质量已成为IP网络的研究热点,Internet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在IP网络中给不断涌现的各种应用提供区分的QoS性能保证。综述了IP服务质量的产生背景、当前的解决方案及相关的QoS技术支持,对当前IP QoS的两个主要模型进行了性能比较。

陈敬远[8]2006年在《IP网络服务质量技术的探讨》文中认为文章从用户业务流量控制和网络业务管理入手剖析了IP服务质量方面的主要技术。着眼于宽带、可移动的多媒体网络技术, 探讨了移动互联网中的服务质量问题。

齐颖超[9]2004年在《IP电信网的QoS技术》文中提出目前的IP网络的服务模式是尽力而为的,不保证服务质量,因此组建IP电信网的一个关键技术难题就是如何保证服务质量。本文介绍了目前业界所提出的一些为IP电信网提供服务质量的一些技术,包括InterServ、DiffServ、MPLS、LAN QoS等,并介绍了一种实用的QoS服务器结构。

张伟军, 安德智[10]2006年在《基于IP服务质量技术的优化策略》文中认为IPV4所提供的“尽力而为”服务,无法保证吞吐量和传送时延等服务质量(QoS)要求.文章探讨了IFTE针对QoS的需求而相应的优化模式:集成服务模型、区分服务、多标签交换协议(MPLS)等解决方案及相关的QoS技术支持,简要比较分析了IP QoS的主要技术性能,展望了IP QoS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基于ZyNOS的带宽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D]. 孙广金. 江南大学. 2006

[2]. IP服务质量(QoS)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朱斌. 浙江大学. 2003

[3]. IP QoS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程时端. 中兴通讯技术. 2003

[4]. 无线局域网和IP服务质量关键技术的研究[D]. 晋晓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

[5]. MPLS技术实现流量工程及服务质量等问题的研究[D]. 肖慧. 广东工业大学. 2001

[6]. 在IXA架构上设计与实现IP QoS技术[J]. 景小平, 刘乃琦.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7]. IP服务质量的研究[J]. 刘楚达, 刘轶, 钱德沛. 计算机工程. 2003

[8]. IP网络服务质量技术的探讨[J]. 陈敬远.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6

[9]. IP电信网的QoS技术[C]. 齐颖超. 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10]. 基于IP服务质量技术的优化策略[J]. 张伟军, 安德智.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标签:;  ;  ;  ;  ;  ;  

IP服务质量(QoS)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