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政治的油味与海湾石油的政治味道_石油论文

海湾政治的油味与海湾石油的政治味道_石油论文

海湾政治的石油味与海湾石油的政治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湾论文,石油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常说的“伊拉克问题”,人们有各种不完全相同的理解。对许多国家来说,伊拉克问题就是要求伊拉克完全遵守联合国各项有关决议,解除对伊制裁;对美国来说,主要是解除伊拉克的武装,把萨达姆赶下台;对伊拉克现政府来说,主要关心的是解除对其制裁问题。而“伊拉克问题”同石油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许多评论都已指出,布什总统“倒萨”努力的背后,有石油利益的驱动;而萨达姆同美国进行周旋、不让美国顺顺当当地组成“倒萨”阵线,所打的“牌”中也有“石油牌”。这使人们再次闻到了海湾政治的石油味与海湾石油的政治味。

世界上盛产石油的地方不只海湾一处,但是就石油的“政治味”而言,其他地方都无法与海湾相提并论。海湾政治中不只有石油味,它还是一个“五味杂陈”的地方,但是相形之下,还是石油味显得浓。之所以如此,盖由于海湾地区石油丰富,占到世界石油总储量的2/3以上。海湾各种政治力量提出的种种诉求有相当一部分同石油有关,至少是同石油收入及其分配有关。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国家,尤其是一些缺少石油资源的大国,自然对海湾地区的石油及其相关利益不会无动于衷。

美国“倒萨”意在控制海湾石油

美国总统布什曾说,他希望能够以和平方式解决与伊拉克的争端。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的目标是解除萨达姆的武装,把伊拉克变成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美国之所以一定要这么做,其借口是突出强调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世界安全所造成的威胁。虽然这里没有提到石油,但是控制海湾石油是美国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一点是路人皆知的。美国被称为“装在车轮上的国家”,乃世界上占第一位的石油消费大国,所需石油有相当一部分要仰仗进口。据英国石油公司网站的数字,美国年消费石油8.956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25.5%;而它2001年自产石油3.517亿吨,依该年储采比率,石油只能再开采十年半。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美国所需石油大部分都要靠进口。从进口来源国看,来自美洲的占49%,来自中东的占25%,其余来自欧洲、非洲等地区。从中东进口石油所占比重虽然比不上美洲,但中东石油储量多,仅海湾地区便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2/3以上。依现在的储采比,伊拉克石油还可开采129年,科威特128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15年,沙特阿拉伯85年,伊朗67年。(注:据英国石油公司网站(http://www.bp.com)数字计算。)国际发展经济学协会网站发表评论说,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这3个国家的石油开采年限比其他任何国家都长,因而在未来会成为巨大的战略资产,控制这些资源会成为美国这样的全球霸主国家的一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美国同其他两国关系友好,因此,在伊拉克建立一个友好政权对美国肯定具有中长期的战略意义。

无可否认,美国经济力量强大,有许多获得石油进口保障的经济手段,如进入石油输出国的上游业务,通过技术服务获得份额石油,从源头上保障石油供应等。但是,只有经济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石油输出国中,有一些国家不买美国的账,甚至敌视美国。它们主要分布在中东,被美国视为“流氓国家”、“无赖国家”、“邪恶轴心国家”的伊拉克和伊朗都在此地区。九一一事件后,被美国列为“应对恐怖活动负责的国家”除两伊外,还有至少是列在“候补席”上的利比亚、苏丹和也门等,它们都是生产和输出石油的国家。其中最为桀骜不驯、敢于同美国叫板的当首推伊拉克总统萨达姆。

控制中东,特别是控制海湾石油,至少是要保障现在和将来海湾石油对美国的安全供应,历来是美国领导人十分关切的事情。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威胁到美国的石油利益,因而老布什总统派部队将伊拉克逐出科威特。克林顿总统对伊拉克实行“遏制”政策,无奈萨达姆始终不倒。小布什总统上台后,下决心要解决“伊拉克问题”,即改变伊拉克政权。于是在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即将推翻萨达姆政权列入反恐框架,将进攻和占领伊拉克作为“新的十字军东征”中继“阿富汗战役”后的第二战役,实属不足为奇。

对美国来说,不制服萨达姆,无异于“养痈成患”。而在控制石油储量占世界第二位的伊拉克以后,美国在海湾乃至海湾—里海一线的战略态势便会有所改观,由此还可以在世界石油市场上有所作为,甚至左右石油价格,消除油价过高对其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英国《观察家报》2002年10月6日发表评论说,如果美国能够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储藏量——它或许是世界上未探明的最大的石油储藏量,就会打破沙特对确定油价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的控制,并主宰未来的石油价格。

何况,美国还面临其他大国的竞争。法国、俄罗斯已经瞄上解除制裁后的恢复与重建项目,它们对解除制裁持积极态度。但如果在萨达姆不倒的情况下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那么,在伊拉克已得先手的法俄等国便会将数十亿美元的合同付诸实施,从而在伊拉克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石油业中打下根基,而美国只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这当然是美国所不愿接受的。

“倒萨”则可以使美国在伊拉克石油市场中获得某种主导地位,建立国际石油市场的某种“新秩序”。据《华盛顿邮报》2002年9月15日报道,石油业人士和伊拉克反对派领袖表示,由美国发起的“倒萨”运动将会促使俄罗斯、法国及其他国家取消与伊拉克的石油贸易,推动世界石油市场重组,从而为长期被伊拉克排斥在外的美国石油公司带来新的发展前景。伊拉克的石油问题已成为美国政府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和西方盟友支持其“倒萨”的潜在的重要筹码之一。

至于派军队占领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是否违反尊重别国主权的原则,对美国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石油利益。美国的石油利益高于伊拉克的主权,这是美国领导人“石油思维”的重要特点。

伊拉克手中的另类“石油武器”

石油是海湾国家进行国际政治斗争的武器或工具,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武器”的运用。到了80年代初,伊拉克做起“石油武器”梦,企图从另一个方向使用“石油武器”。伊拉克领导人认为,有了伊拉克的石油,再加上科威特的石油,便可控制世界石油储量的1/5,这样就不仅有了称雄海湾的石油本钱,而且有了在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资本。为此,伊拉克不顾后果地出兵科威特。当美国派兵将伊拉克军队逐出科威特之际,伊拉克破坏了科威特大部分的石油设施。它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需要海湾石油,因此,破坏科威特的石油设施就等于打击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将海湾石油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画上等号,可以说是萨达姆“石油思维”的一大特征。

伊拉克为了获得解除对它的制裁,也很注意使用石油工具。它承诺,一旦解除对伊制裁,便对友好公司实行优惠政策。应该说,伊拉克这样做取得了一些效果,这也是萨达姆政权维持十余年不倒的原因之一。但是,其效果是有限的,因为这顶多只是一种缺乏必要保障的“期货交易”。而且,美国也可以进行“期货交易”,承诺在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保护其他国家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以换取它们对“倒萨”军事行动的支持。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詹姆斯·伍斯西说,法国和德国应该了解,如果它们支持“倒萨”行动,美国将尽全力确保伊拉克新政府及美国石油公司与这两个国家紧密合作。对于俄罗斯,布什总统在2002年11月访俄前夕已经明确说过:我们清楚地知道,俄罗斯在伊拉克有经济利益,其他国家也有,如果萨达姆被推翻,这些利益将得到“考虑”。

对于美国“倒萨”的意图,伊拉克领导人特别强调美国意在控制伊拉克石油。2002年9月间伊拉克副总理塔里克·阿齐兹说,伊拉克同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合作并不能阻挡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因为美国想控制伊拉克,其惟一方法是摧毁和分裂伊拉克,代之以现在阿富汗那样的政府。(注:CNN website,September 2002.)伊拉克领导人关于维护石油资源主权的诉求对伊拉克摆脱孤立、阻止美国建立和扩大反伊联盟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不过,在当今理想主义日益让位于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当美国进攻和占领伊拉克决心已下,一些国家在忙着料理和安排“后萨达姆时代”的事务,力争获得尽可能多的“战利品”的时候,国际社会还会不会出现1998年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时那种反对肢解伊拉克和尊重伊拉克领土主权的势头,是大有疑问的。

美国对伊军事行动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有限

若美国进攻伊拉克,伊拉克的石油生产有可能减少,甚至会中止,因此会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会很大,主要表现在价格波动方面。石油属战略物资,人们往往对石油与政治突发事件之间的关系十分敏感。2002年9月21日伊拉克拒绝联合国武器核查的条件,人们担心美国会立刻进攻伊拉克,油价即迅速高升,23日美国原油期货电子交易价格达30.48美元/桶,创19个月以来的最高点。而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441号决议,对伊拉克“缓行判决”之后,油价又回落到不足24美元。(注:据欧佩克秘书处2002年11月18日公布的数字,上一周该组织7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为23.43美元。)

但是,这种影响是有限的,或者说是短时期的,主要是心理上的,不能过分夸大。有一种估计认为,战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迅速扩大,并破坏周边国家的油田和输油管道,从海湾出口石油的航线也被封锁,这种情况若发生并持续数月之久,全球就会发生油荒。尽管俄罗斯、委内瑞拉、挪威等产油国可能增加产油量,但这对市场需求只是杯水车薪,油价将会上扬到60美元/桶。(注:参见《经济日报》,2002年8月15日。)2002年11月12日,能源专家在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召开会议,讨论美国对伊战争将给石油市场带来的影响。有与会专家指出,如果美国对伊拉克开战,2003年第一季度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将达到80美元/桶,是现在价格的3倍多,世界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注:中国日报网站,2002年11月13日。)这种估计怕是言之过重了。

在欧佩克夺回石油定价权以后,油价的涨落主要受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伊拉克,甚至再加上伊朗和科威特,都不足以影响世界石油供应全局,它们的石油生产遭破坏,未必会引起“石油恐慌”。两伊战争、海湾战争、1998年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都说明了这一点。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设施都遭到严重破坏,石油输出量大为减少。但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石油市场并未因此出现供不应求的危机;相反,因供过于求,欧佩克不得不于1982年减产、于1983年降价,后来为夺回所占的市场份额而增加产量,还导致油价暴跌。海湾战争即将爆发之时,油价曾在短时间内出现暴涨,但是战争一打响,油价反而回跌。1991-1994年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连续4年下滑。1998年武器核查危机也没有引起“石油恐慌”。伊拉克因不满“石油换食品”计划的安排,采取过一个月停止出口石油的做法,也没有造成国际石油市场的剧烈波动。

据联合国2002年10月22日消息,伊拉克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上一周的石油输出量日均303万桶,这是从大约6年前开始实施“石油换食品”计划以来的新高记录。那么,这一次会不会因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造成石油供应短缺,而出现“石油恐慌”呢?一是要看世界石油需求是否十分旺盛,二是要看其他石油输出国能不能填补因伊拉克中止石油出口而出现的缺口。2002年西方经济增长缓慢,石油需求不旺。据欧佩克预测,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为7620万桶/日,只比2001年增长0.23%,2003年估计为7701万桶/日。(注:参见《国际商报》,2002年10月11日。)石油输出国拥有相当多的闲置剩余生产能力,完全可以填补伊拉克中止石油出口后出现的缺口。2002年9月3日欧佩克主席卢克曼说,欧佩克有能力在发生危机时迅速做出反应,把每天的石油产量再增加700万桶。此外,西方一些国家为防止意外,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这也是缓冲供不应求压力的重要对策。据报道,全球石油战略储备可增加的石油供应量为410万桶/日×20周。(注:参见埃菲社纽约2002年11月20日讯。)

美国虽然一直对伊拉克实施制裁,但仍从伊拉克进口了不少石油,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8.6%,(注:参见据中新网北京2002年4月20日消息。)是在“石油换食品”计划框架内进口伊拉克石油较多的国家。现在美国已经停止从伊拉克进口石油。美国参议院2002年4月19日通过禁止进口伊拉克石油议案,新能源法案禁止美国从伊拉克进口石油,直到伊拉克同意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重返,并停止资助自杀性爆炸制造者以及停止石油走私。有参议员说,对伊拉克的制裁不会影响美国的石油进口,因为缺少部分可以从世界其他石油市场进口。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国是沙特,其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4以上,石油输出量曾达800多万桶/日。伊拉克虽然号称是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但它的石油生产能力与出口能力都同沙特有很大差距。

控制石油产地就能建立起“石油霸权”吗

在帝国主义时代,控制石油与建立霸权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在21世纪的今天,再试图通过控制石油来建立霸权,就显得很不合时宜。

不可否认,国际石油业中存在十分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既包括上游业务,又包括下游业务。现在发达国家主要通过资金与技术投入对资源国资源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以保障自身油气消费的来源安全。当然这也不止是纯经济上的竞争,在有些方面还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它们常常采用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渗入相结合的手段,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海湾油田与里海油田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海湾—里海地区的石油一直为外国石油公司所觊觎,为各大国所垂青。如果美国占领了伊拉克,控制了伊拉克石油,就为控制海湾—里海石油以至控制相关国家铺平了道路。但是,这里是伊斯兰世界的纵深地区,实现完全控制是困难的。人们已经看到,占领伊拉克比占领阿富汗困难,要控制海湾,至少还要控制伊朗和沙特两国,其难度和可能引起的反响肯定比占领伊拉克要大得多。

不要说控制油田,就是控制输油管道的走向,也非易事。距离海湾较近的里海,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但它属于内陆地区,石油外运需经过其他地区。在铺设外运石油管道的走向上,各方力量明争暗斗,进行了激烈角逐。一条是经过俄罗斯运抵新罗西斯克的管道,一条是经伊朗运抵海湾或换货到海湾的线路,还有一条是避开俄罗斯和伊朗,向西运抵土耳其临地中海港口杰伊汉的管道。再一条就是从土库曼斯坦经阿富汗至巴基斯坦的输油管道,该管道长1460公里,预计造价2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已于2002年7月9日表示,该银行将积极支持兴建这一输油管道的计划。

美国支持其中绕开俄罗斯和伊朗的输油管道计划。2002年穿越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到达土耳其杰伊汉的输油管道开工。有报道认为,这是美国在全球石油供给上的一次地缘政治胜利。(注:参见《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2年9月27日。)美国对亚洲开发银行支持修建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输油管道的决定也表示支持。据悉,美国希望通过这个绕开俄罗斯和伊朗的输油管道来削弱俄伊两国在该地区的影响。但是,美俄在明争暗斗的同时,又在石油领域互有所求。2002年初,美俄签署能源合作协议后,俄罗斯在夏天便开始向美国输出石油;10月中旬,俄罗斯又首次将石油运抵美国在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储备基地。随着俄罗斯石油输出的增多,两国的能源合作还会扩大,有媒体甚至说,美俄能源合作进入了“蜜月”时代。(注:参见[日本]《每日新闻》,2002年10月21日。)

在竞争中,某些国家的某些石油公司可能在某个产油区获得经济上、特别是技术上的某种优势,也有可能由此获得对该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今天,认为控制了一个地区的石油,便可以控制该地区的政治,便可以确立自己的霸权地位,这种思维方式是过于陈旧的,与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生活的现实不符。例如,沙特是一个同西方国家关系较好的国家,但西方国家能否控制它呢?且不说西方国家在政治上难以控制它,就是在经济上也不能完全左右它。沙特在石油价格政策问题上同欧佩克成员国一起行动,并非唯西方马首是瞻。现在欧佩克在控制产量以影响价格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作用。西方国家虽然可以找到一些对策,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们在控制石油价格上很难有大的作为。控制欧佩克一两个成员国,可以做得到,但是要控制整个欧佩克,是做不到的。

标签:;  ;  ;  ;  ;  ;  ;  ;  

海湾政治的油味与海湾石油的政治味道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