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5281(1999)03—0019—07
在世纪之交日益临近的今天,类似“高科技”、“高新技术”、“高技术产业化”、“智力经济”、“知识经济”等一系列新名词接踵而至,这说明涉及到“高新技术”和人的智力、知识在内的“知识经济”已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那么,“知识经济”仅仅是一个时髦的新名词,还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深刻内容的概念:“知识经济”与传统的经济类型相比,到底又有哪些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和新的特性?“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什么?“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教育、资源和环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知识经济”会把整个世界和我们人类带向何处?
“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概念可以表述为:“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注: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也就是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作为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起来的经济类型,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而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普遍遵从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其基本思想与核心概念可以表述为:“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共同性和公正性”。因此,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经济的高度发达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前提与基础保证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与传统发展截然不同的全新的发展理论和模式,把发展作为了发展的头等重要的内容,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和重要。只有发展,发展中国家才可能为解决贫困、人口激增、生态环境恶化、环境破坏和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也才可能为彻底摆脱贫穷、落后、愚昧和肮脏铺平道路。即发展不仅是解决贫穷的金钥匙,同时也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人口、文盲、生态危机和不健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必要手段和途径。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的增长,因为它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但可持续发展所重视的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能源和资源的节约,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减少。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所有这一切都根植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根本目的就在于要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改善全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并创造出一个公平、平等、自由、有充分人权、教育和充满了仁爱的社会。
可持续发展虽然把发展作为头等重要的内容和课题,但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可持续发展非常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里约宣言》,1992)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注重环境及资源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健全性,从而最终使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与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一致。
在资源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技术发明的指导思想一般来讲都仅仅是从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期获得最大的利润。在人类通过技术开发自然、改造自然、获得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人们几乎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本身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说,这种指导思想和观念是建筑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环境的藏污纳垢的能力和限度是无限大的等一系列错误的观念基础之上的,甚至是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这不能不说是资源经济时代技术与科学分离的悲剧。
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是因为,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即将到来的全新的经济类型,在资源配置上是以智力资源这一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对于已经明显出现短缺征兆的自然资源是通过知识和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在知识经济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是以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为支柱产业。从根本上来说,高新技术的兴起和产生根源于多种自然资源的几近耗竭、环境危机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就在于要彻底解决困扰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而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就必须通过加强教育以提高全民人口素质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因为只有高素质的人口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的创新、研制、普及和应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在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大幅度地降低能耗和物耗,才能不断地去开拓和利用新的能源和资源,才能最终彻底放弃“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并逐步迈入“少投入—多利用—少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从而使人类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减少对有限的环境和资源的依赖,减轻人类的活动对环境和资源业已形成的各种压力,才能使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得到真实意义的持续、稳定、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因此,为了使地球上有限的环境和资源达到永续利用,并由此实现人类世代之间的公平和平等的目地,高新技术产生和运用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对人类行为和技术水平经过痛苦的反思之后,通过综合运用人类的智力和知识,在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开发人类尚未利用的富有的自然资源,甚至研制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人工自然物,来取代已经趋于耗竭边缘的自然资源。如信息科学技术是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包括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涉及到了多媒体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传感技术、光导纤维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将使人类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往的和创新知识,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生命科学技术中的基因工程和酶工程技术将为人类揭开生命的奥秘和合理利用可更新的生物资源开拓出广阔的前景;空间科学技术中的通讯和新材料技术一方面可以使人类获得在地球上无法获得的如超低温、超高空和失重状态下的许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使人类在不远的将来去真正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为缓解地球上有限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海洋科学技术是一门综合高效开发海洋资源为目的的高技术,它包括探测和开发各种资源、能源以及海洋动植物养殖技术,这就是因为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各种资源和能源的巨大宝库,是人类的未来;环境科学技术包括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它是减少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各项技术的总称。如人们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使用,减少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交往的交通工具的污染,用生物工程培养出的优良品种,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生物处理技术,可以在生产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软科学技术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于一身的高度综合的科学,是对现代自然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种社会现象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它对于指导和帮助小则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可以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总而言之,这些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耗费与传统的技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以高新技术为产业支柱的知识经济与传统的资源经济相比是理智经济,是包括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在内的持续发展的经济,而且,它的高度发达也为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实现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二、知识经济的发展一定是生产方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知识化的统一
知识经济是在市场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反过来又作用于市场经济,从而引起传统市场经济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建筑在资源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从而也就决定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现代化、科学化和知识化的有机统一体。这种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知识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的新特征, 电子贸易将形成传统市场经济的一次革命。(注: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这就意味着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去有效地组织空间变得十分重要和关键。为此,企业就需要在世界大市场中去捕捉那些高速、快捷、有效的信息。知识经济的这一现象和特征是对传统市场经济的一次革命。
(2)“网络生产方式”可以使企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 且日益国际一体化的大市场当中竞争、生存和发展。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就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活细胞”,而若要维持其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要有作为生命线的输入和作为动力的输出以及必然产生的或多或少的代谢物的排放。为此,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然首先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其次才会去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当国际企业系统由于信息网络的建立而成为一体化的时候,不同国家的企业也就成为了可以共享的资源,企业就可以根据网络上的各种所需的,以及符合经济、生态和社会规律的信息去组织和安排符合生态化的生产过程。这种生产方式的科学化可以使得各种生产资料、代谢废物,甚至污染物在系统内部得到良性的循环和运转,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同时,随着这种生产方式科学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可以逐步形成“企业—产品—废物—企业—产品—市场”的生产生态模式和“生产—消费—废弃的再利用和污染物的处理”的社会生态模式(注:叶平:《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与社会》(内部交流),1998年10月,第1卷,第1期,第11页。),以取代“企业—产品—废物—市场”的传统生产模式和“生产—消费—废弃物和污染物的随意排放”的传统的社会模式。从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意义上说,知识经济的建立和形成,不仅使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更加现代化和科学化,而且可以使不同国家的企业从过去那种对自然资源及其消费的极度索取和对代谢废物的随意排放的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为企业从根本上去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3)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来看, 发展知识经济不仅要重视经济知识的发展,还要特别重视非经济知识的发展。所谓非经济知识的发展是指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体系中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知识经济相配套的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和开发、 环境和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发展(注: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Teachers Guide to World 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N.W.Washington,DC,20006,P16—17.)。因此,我们可以说,知识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知识的发展和非经济知识的发展高度而有效的结合和统一。
我们知道,人类在认识自然并作用于自然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知识和知识的聚合体——文化。而人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存在物,不管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时刻都要受到知识和文化的左右和制约。企业作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主要载体,它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一种纯粹的机器运行和物质转化,而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时刻要受到人类知识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因此,要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发展这一系统的中介环节——经济系统的过程中,就不仅要重视知识向经济转化的程度、速度和方向,同时也要重视知识的非经济转化的过程、速度和方向。例如,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的今天,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环境忧患意识,以及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等,已经成为推动或阻碍经济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样一种观念和思想扩展到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就意味着人们不仅要重视绿色生命系统以及无机自然界的现实的价值(经济价值),更要重视其潜在价值(如自然界的生存价值、多样性价值、稳定性价值、娱乐消遣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波动性价值、美学价值、宗教价值、辩证价值等)。不可否认,人类以往的知识产生和积累的主要内容,大多集中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方面,而对于如何补偿自然、恢复自然、建设自然以及更深层次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机制方面的知识却相当贫乏。这种在发展过程中的非经济知识的贫乏,一方面导致了人们仅仅看中的是自然资源近期的经济效益,而恰恰把自然资源的众多的非经济效益破坏殆尽;另一方面在把资源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在超出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限度的情况下,随意地强加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以说,正是这些非经济知识的匮乏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导致了全球性“人类困境”的产生和爆发。罗马俱乐部认为:“‘人类困境’并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始终存在的,而是在人的全球王国时代所特有的一种危机。……是人类缺乏自然界其它物种的生存智慧、自我调节机制、动态平衡的危机。……是人类内部后天的文明危机和文化危机。”(注:徐崇温:《全球问题与“人类困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71页。)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快通过知识向经济系统高速和有序的转化的步伐,同时更要以众多的,经过优化与整合后的非经济知识作为这种转化的前提条件和决策依据。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人类在开发、改造和利用自然经济价值的同时,不破坏或尽可能少地破坏,甚至主动去补偿与建设自然的非经济价值,从而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都是社会高度文明下的伦理观和法制观的统一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竞争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市场运行机制。竞争的基本作用就在于给处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以动力和压力,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我们知道,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就是智力资源,而智力资源就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因此,对知识经济的这个基础来说,就必须要求这个基础是真实和可信的,假如这个基础是虚假的,知识经济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泡沫经济,也就不可能持续和长久。而这种真实可信就来源于人的诚实和整个社会的诚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似乎整个社会乃至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更灵活”一些,“更活套”一些,殊不知市场经济成功的关键和基础就在于遵纪守法、诚实待人、信守合同,失去了诚实、可信,经济交往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经济过程也就不可能持续和长久。比如,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集团公司”,其名称为“托拉斯”(trust),这一词的英文意思就是忠诚、 可靠、信任、诚实。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高度有序、高度规范化的基础之上的。从社会伦理观的角度来说,这也就表明了知识经济应该有比市场经济更高的诚实品质。
但对于知识经济所处的社会而言,仅仅依靠社会伦理观所涉及的诚实可信的提高来维护其权力不受侵犯是很不够的,也是很不现实的。还应该同时在诚实可信的基础上运用必要的法律手段对这个真实、可信的基础要给予充分的法律保护,使其免受不诚实、欺诈、剽窃等行为的侵犯。这就是因为知识形态的无形财产与有形的物质财产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占有和使用。对于知识形态的无形财产而言,一方面在产出的过程中有着丰厚的利润和高的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在投入的过程中需要有非常高深的专业知识作为条件和基础,同时还有非常巨大的风险性。但这种知识形态的无形财产一旦通过创新而获得成功之后,只要被公之于众,不通过无形的知识财产所有人的处分,便可以为许多人同时占有和使用,就可以使占有者和使用者不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冒巨大的风险而轻易地获得巨大的利益,从而也就从根本上损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的原则,同时也严重地摧残和泯灭了知识形态无形财产创造者和发明者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为了保障知识形态无形财产的创造人和发明人的合法权利以及鼓励作为知识经济灵魂——“创新”的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依靠法律给予高度的保护。
工业产权是人们依照法律对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创造发明和显著标志等智力成果,在一定期限和地区内享有的专利权。工业产权与版权统称之为知识产权(注:杨紫恒、徐杰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6页。)。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这个概念是在本世纪才被提出来的,这也就说明了随着人类知识的大量积累和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的大量增长,知识这种无形的财产也像有形的物质财产一样,同样也是财富,同样有所有权的问题,同样需要法律对创造者以及所有者的合法权力实施必要与有效的保护。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中,知识产权将受到更为严格而有力的保护。
可持续发展作为对传统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的彻底否定,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的,即人们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痛苦的反思之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倡导的是有伦理道德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历史的车轮即将迈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否认传统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的确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正是由于这种以高投入、高消耗为其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其发展的推动力的传统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已将人类逐步地引进了与自然界全面对抗和尖锐对立的冰雪时代。因此,人类传统经济活动所造成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指导人类经济活动的思想和观念,如“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观念的误导。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功利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众多“人类困境”的根源。也就是说,一旦“功利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的思想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人类所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任何活动就必然是以人类当代自身为直接利益的“中心”,而不会顾忌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和其它生命乃至无机自然界的利益。这种结果一方面势必会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失衡,从而也就从根本上破坏了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也就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出现一种极为可怕与可悲的短期效应;另一方面由于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局部的利益,就会不顾一切地、不择手段地、毫无道德地牺牲其他人或另一个集团乃至整体的利益,这就势必会造成不正当竞争、非公平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蔓延,从而也就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和稳定性。其结果必然是国家之间的国际矛盾日益尖锐和激烈,两极分化日益扩大,国际社会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成为泡影,最终危害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从科学技术伦理观的角度来看实用主义,可以说,实用主义观念是造成经济活动负面效应的直接原因。这就是因为实用主义一旦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居于主导地位,人们就会自然地把技术的有用性和实用性作为技术演化和发展的唯一尺度,来衡量和测定技术本身的演化和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并以此作为引导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石。虽然这种结果一方面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在“技术至上”的伦理道德观的影响和左右下,也必然会造成技术发展的失衡与滥用。我们现在所建构的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就是要使困扰人类的诸如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等错误文化价值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便使人类在自身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去主动地、有意识地、公平地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时,既要考虑到人类自身的现实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既要重视经济效益,同时还要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既要满足人类物质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只有使当代人的利益与子孙后代人的利益达到完美的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高度的协调和统一,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达到良好的匹配,才能做到既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又保护了经济发展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达到高度有效的和谐与统一。
然而,仅仅凭借人们的环境文化品位、环境人文修养、环境科学意识、环境参与意识的提高,以及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和生态道德来完成由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质的飞跃,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说仅仅是出于一种理论上的善良的愿望,在现实中可能根本行不通。这是因为在现阶段,对于广大人们和企业包括环境道德、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价值观与其估计的高,不如估计的低。任何事物“自律”的增强,不是通过弱化而是强化“他律”来实现的(注:李笑春:《企业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第65页。)。众所周知, 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立和出现,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全体国民在包括社会道德、科学文化素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长期不懈的教育,另一方面得益于其完善和严格的法制。甚至有人这样说,新加坡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罚”出来的。为此,《21世纪议程》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重大行动”中明确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对现行政策和法规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法律、政策体系、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之,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不仅需要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还需要包括人们的道德观、文化价值观等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更需要法律给予强有力地支持与保护,是伦理观和法制观在社会高度文明下的统一与体现。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它所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的可支持能力的范围之内,应该建立在整个社会已基本实现社会的公正的前提之上,应该建立在整个人类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决策的基础之上。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公平、人与社会的统一,即在发展经济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各种需求的同时,又要保护好人类自身及其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发展的具体指标上,不再以单纯的GN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 而是以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经济效益的提高程度、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程度、国民道德修养的提高程度、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发挥状况、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程度等方面来对发展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评价。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有机地结合与统一在一起,才可能使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上。而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知识经济的健康、快速和有序的发展。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 统一企业论文; 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