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还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而民间童谣能够在歌词中彰显出当地内的风土人情,以特色的粤系方言展现出本土文化的特征形式。所以,如何将番禺文化与幼儿音乐教育相结合,是这项教育实践的重中之重。同时,番禺文化主要借助自然景观、人文情怀、特色艺术、风土民俗以及粤系文化等方式进行拓展,将多元化民族文学以多元化特征进行体现,这对于深化当地方言的影响力有积极地作用。
1.传承番禺本土民间童谣的价值
1.1 贯彻发展需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对幼儿发展的要求,需充分结合当地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进行整合,以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为目标,使幼儿园的本土课程与相应文化体征相结合,提升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结合特色化的主题特征,对幼儿的生活氛围进行探索,确保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开发[1]。同时,粤系文化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且适合幼儿语言能力的开发,这对于实践响应指导要求有积极作用。
1.2 传承番禺文化
番禺本土文化主要涵括客家、潮汕文化的发展形式,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童谣汇聚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和相应的地域特征,在歌词中呈现出西南粤的艺术形式。例如沙湾飘色、舞狮舞龙等风俗形式,需借助对应的歌词将其风格特征予以表达。总的来说,当地民间童谣能够不断提升幼儿对番禺文化和粤语文化的热爱,加深了幼儿对特色语言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促使该文化得到体系化的传承感知。
1.3 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首先,该体系能全面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在课堂中颂唱歌谣,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意识,以多元化方法提升幼儿的审美认知水平和空间想象水平。其次,童谣能够以多重教育模式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热情,让他们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心,从而落实时代教育的体制。通过让幼儿聆听相应的音乐内容,提升幼儿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同时,该方法有利于开发幼儿的记忆、思维、联想能力,在学习中逐步拥有相应的想象意识,促使幼儿的逐渐健全心理感知能力,从而在学习中充分进行想象[2]。
2.番禺本土民间童谣传承的问题
2.1 传承教育模式因素
当前音乐教学中,诸多音乐教材不涉及番禺本土民间童谣的课程和理解,且教师对民间童谣的理解不深入,使本土文化艺术不能直接贯彻至实际音乐教学当中,不利于本课程的校园建构方法和建构体系,出现教育资源设计以及资源空白问题的发生。同时,教师对当地民族了解不深入,出现认知、理解方面的问题,不能直接落实番禺本土歌谣于实际教学建构当中。
2.2 教学认知度因素
教学认知度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也是导致传承效益不高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呆板的教学体制不利于将童谣特征形式予以贯彻,可能会出现教学开展、活动建设体制不和谐问题。同时,某些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守旧,认为民间童谣的探索式没有必要的,进而导致民间童谣无法进行深度传承。
3.基于番禺本土民间童谣教学策略分析
3.1 构建儿歌活动形式
儿歌活动能够提升幼儿的情感感知和思想感知,从而提升幼儿的审美意识。因此,教师需借助游戏教学游戏模式开展相应的颂唱比赛,通过不同旋律形式的歌谣格证,促使幼儿能够在娱乐过程中掌握民间童谣的演唱方法和演唱形式。
例如可将粤系《鸡公仔》与音乐教学相结合。首先,教师需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该童谣的颂唱方法和颂唱形式,让幼儿初步认知到歌词内容。通过在动听旋律中播放"鸡公仔,尾弯弯,做人点可以怕艰难,清早起床返学去…"歌词,让幼儿充分认知到歌词中所带有的粤系特色。其次,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模仿中进行颂唱,借助肢体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民间童谣的特征。例如可要求幼儿模仿大公鸡的形态,并指定幼儿根据动作形态联想到相应的曲目内容。幼儿们在课堂中不闲表现自我,凸显出"童真"的价值,从而提升幼儿的积极性[3]。再者,通过在活动中表现颂唱的内容形式,联合模仿的表演形式,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学习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时,教师可引入《小白兔乖乖》的儿歌内容,结合熟悉能详的儿歌内容,展现出幼儿园的歌唱活动特征,促使幼儿能够熟悉不同旋律、不同歌词的内容,也能不断加深幼儿对童谣的理解和印象。
总之,通过将传统番禺本土童谣与多元化的童谣音乐相结合,促使番禺地区的语言活动形式能够与空间音乐形成交互相容的价值。不仅有利于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还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肢体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有利于开发幼儿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3.2 构建音乐游戏形式
游戏活动能够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全面认知新时期的世界观和发展观,通过游戏的空间形式,让幼儿在针对性的游戏中感知世界并体会世界的空间意境,有利于加深幼儿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度。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广东省当地的风土民情进行探讨,围绕番禺本土的音乐童谣制定有效教学策略,深化幼儿的世界观。同时,教师也应创建良好的游戏氛围,让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探索,有利于提高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将粤系《妈妈带我看龙船》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就可将根据歌词内容制定幼儿根据"氹氹转啊,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去睇龙船,我唔去睇我要睇鸡仔…"组织幼儿手挽手唱出该童谣,而童谣中主要对童趣、童真等形式进行感知。相似的,教师还可结合《老鼠也爱叉烧包》、《囤囤转》等童谣进行阐述。如《老鼠也爱叉烧包》则讲述了旧时粮票的故事,而童谣中还伴随更多的谐音和译音。如《落雨大水浸街》的粤系童谣中,则可以引导幼儿穿上花鞋、花腰带在水中玩耍,不仅极具体验感知,还能强化幼儿的音乐能力。通过鼓励幼儿在音乐学习中进行身体感触和游戏感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童趣氛围认知到传统番禺文化的魅力。
总之,教师需根据不同的音乐形式,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室空间等系统感知童谣中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传统番禺文化和本土精神内容。同时,教师需引导幼儿在模仿中进行学习,根据不同游戏形式感受到民间童谣的乐趣。此外,教师还需结合有效的表演形式进行形式探索,构建音乐剧形式内容,借助不同故事形式、地方语言形式(粤语)将阐述歌谣的内容(通常番禺本土民间民谣需要结合方言内容进行阐述)。所以,教师采用便于被幼儿所接受的游戏形式,使用篇幅较小、旋律较和谐、内容较为有趣的教材形式进行探索,逐步让幼儿养成习惯,也有利于提升幼儿对方言的理解与认知。通过确立合理的游戏,引导幼儿在实践中了解音乐课程内容和音乐氛围内容。
3.3 拓展集体演唱形式
将集体演唱与音乐教学相结合,让幼儿在制定空间中学习方言,并根据童谣的节奏感深入感受说唱的趣味。例如教师可结合《月光光》粤系歌谣进行阐述,借助大鼓等乐器作为伴奏,引入B-BOX的内容,提升该歌谣的节奏感知。通过在歌谣中展现歌曲的节奏,并结合"快板式"演唱讲述歌谣的大体内容,从而增添歌谣的乐趣。同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集体演唱,在演唱中不断学习到本土方言和本土音乐形式,高效处理好音乐剧、音乐演唱和沟通的关系,加深幼儿对粤语语言的语言感知。最后,教师应强调普通话与粤语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认知普通话于现代交流的重要性,强化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4]。
总之,教师需借助多元化的音乐课堂形式,将本土民谣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利用多元化的情境交流和情境感知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幼儿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同时,根据有效的教育流程和教育方法进行实践,重视对普通话和粤语双语的教育,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番禺本土民间童谣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多元化的文化体制和活动流程开展音乐教育,采用相应的活动组织方法提升课程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教师需深化文化传承和文化推广的意识,彰显出音乐教育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幼儿园乡土教育的价值及内容选择[J].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12(12)16-19.
[2]易彩琴.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增强园本课程内容的适宜性[J].学周刊,2017(12):208-209.
[3]俞亚萍.传统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探讨[J].成才之路,2017(11):34-34.
[4]龚艳艳.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探究[J].成才之路,2018(2):28-28.
论文作者:吴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幼儿论文; 童谣论文; 形式论文; 番禺论文; 本土论文; 文化论文; 教师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