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社会主义的新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全球通讯网络、世界市场、全球范围的资金流动、全球性贸易,把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起来,人们普遍感到“世界变小了”。不少学者用“全球化”来描述这一变化,具体地说,就是指组成世界共同体的各个国家、社会彼此之间的交往和交换关系,横向联系和彼此之间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和深化的一个过程。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历史过程,它的进程常常受到参与主体的主观因素,如全球化发展战略、全球化方针的影响。
一、全球化:失衡的天平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此后,随着资本的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扩大,全球化的浪潮扩展到全球。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对资本主义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历史作用进行过精彩的描述,指出资本主义具有全球扩张的特性。时至今日,全球化的方式早已由武力和殖民扩张转为经济和文化交流,但资本主义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仍然在顽固地“按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全球化对世界进行了新的整合,但同时这一进程是不平衡的。从经济角度来考察,全球化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地区为主导的。近10年来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开始把发展中国家卷了进来,它们的经济增长开始加快,南北经济差距有所缩小。但是,由于经济基数(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悬殊,这个差距的缩小将是十分缓慢的。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化中的主要行为体。
1.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当今国际经济的主要行为体,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科技研究与开发的80—90%,国际投资额的90%。(注:郜红华:《浅谈世界跨国公司发展的特点和趋向》,《国际观察》1996年第3期,第14页。)但是,数以万计的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尤其是超巨型跨国公司,几乎都是美、日、欧的公司。
1995年世界100家大公司国别统计略表
国 别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
企业数(家)
37 24 14 123
资料来源:据美国《幸福》杂志1996年8月5日资料加工计算所得。
2.无论是在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吸收外资方面,发达国家一直是主角。发达国家占世界总投资额的比例,80年代平均是94.2%,1990年是93%,1994年有所下降,但仍占85.2%。
对外直接投资额单位:百元美元
1983—1988年均
19901994
总额
93711
243186
222254
发达国家
88277
226215
189280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54231693432907
资料来源: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1995年。
就投资流向而言,也主要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发达国家一直占世界总流入量的一半以上,80年代平均是78.4%,1990年是83.5%,1994年是60%。自80年代以来,吸收外资累计额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英、法、德。(注: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1995年。)
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单位:百元美元
1983—1988年均
1990 1994
总流入量
91554
211425225692
发达国家
71779
176436134984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9757
34689 84441
资料来源: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1995年。
3.发达国家占据着科学技术发展上的优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世界科学报告所揭示的数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在全世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5%。美、英、日等国在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竞争力与科技排序中分列第4、第7和第14位。(注:世界经济论坛《199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第8—9页。)
4.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参与程度较低。撒哈拉南部非洲、南亚和其他一些地区,自90年代以来,经济有进一步“边缘化”的趋势。在1975—1984年和1985—1994年这两个十年间,实际贸易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南亚地区分别为0.2%和0.3%,中东北非地区为-0.3 %和0.1%,撒哈拉南部非洲为-0.5%和-0.15%,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0.15%和1.3%。再从外资流入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中东和北非地区由80年代初的1.0%降至90年代初的0.25%, 撒哈拉南部非洲由0.3%降至0.15%,南亚地区由0.5%降至0.1%。 (注:《世界银行政策与研究公报》,《全球一体化及其增长中的不均衡》1996年4—6月,第7卷第2期。)
在文化领域,伴随着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可口可乐、MTV和Internet,资本主义将它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传遍了全球,塑造了一个本杰明·R·巴伯称之为“麦克世界”的体系——一个由于各种跨国贸易的集中而使生活方式同质化的虚拟的世界。一些西方学者对此表示忧虑,认为这将削弱民族国家的文化向心力。
在政治领域,一些国家将利用全球化推行其霸权主义思想和行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美国。美国常常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左右国际事务,如利用“人权问题”对别国内部事务横加干涉,在联合国中颐指气使,动辄对别国进行武力干涉,严重损害了国际法的原则。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全球化在世界各地的展开,不同地域、不同国别、不同种族的人们日益紧密地加入到全球网络中,另一方面,这一全球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西方的思维构筑的,是以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其中却少有发言权,更多的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回应—变革”的地位。
二、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个资本主义喧嚣日上的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似乎已被排挤得无立足之地了。1989年苏东剧变以来,一些人曾断定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状态(注:参见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纽约自由出版社1992年版。)。然而,历史远不是这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原苏东国家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步履维艰,人民生活状况持续恶化。资本主义真的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发展的“济世良方”吗?人们开始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思。布热津斯基的《大混乱和大失控》,阿尔贝的《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等就是这种反思的代表作。“今天摆在东方社会主义经济废墟面前的不是胜利的资本主义,而是遇到麻烦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以及承认它处于困境之中。”(注:埃里克·霍布斯鲍姆(Haubsbaum):《今日的意识形态危机》, 载《新左派评论》1992年夏季卷。)
伴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是全球化产生的种种负效应,学者关注得最多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生产的全球化造成全球结构性失业的增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使大批的人成为多余的劳动力。《全球化的陷阱》一书的作者马丁和舒曼把这称之为“20∶80的社会”(注: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的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即在下一个世纪,只要启用有劳动能力居民的20%就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繁荣,其他80%的人都将成为失业者。两位作者认为,高失业率将导致“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在西方学者眼里,争取劳动的权利具有争取社会参与的民主意义。德国社会学教授乌尔利西·贝克认为,在欧洲和美国,民主制是建立在参与职业劳动的基础之上,即是一种“劳动—民主制”。(注:乌尔利西·贝克:《没有劳动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第123页。)从这一观点出发,结构性失业被认为会引发民主危机。
全球化使国际资本可以逃脱国家的监控自由地转移到成本最低廉的地方,从而可以不向国家缴纳社会福利税,导致国家的社会福利基金减少,从而引发福利政策危机。现在瑞典、荷兰、美国等一些国家都大幅度削减了社会福利。福利的削减使社会公正和平等观念受到冲击,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
2.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动。《明镜》杂志记者认为,资本主义正在把社会推向分裂。贫富之间的鸿沟在扩大。全球化的世界将分化为胜利者和失败者。胜利者是未来的知识工人,失败者首先是没受过教育的辅助劳动力。(注:参见《分裂的社会》,《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人数庞大的中间阶层一向被认为是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一些学者担忧地说,全球化对中间阶层的冲击无异于正在挖掉资本主义社会“繁荣和稳定的社会基础”。
全球化还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两极分化。拥有高科技优势的发达国家将从全球化中获益,而部分经济发展水平低、科技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因跟不上全球化的步伐而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米歇尔·卡姆德苏斯说,“现在存在着一种危险,即这些国家被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远远地抛在后面。”(注:转引自《明镜》杂志记者:《涡轮资本主义改变着世界》,《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20%的最富有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占人口同样比例的最贫穷国家的30倍,30年后,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60倍。
3.全球化造成诸多全球性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生态系统的破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这一后果难辞其咎。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产阶级工业文明在促进了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界的掠夺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正如阿尔文·托夫勒所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创造出这种手段,不仅能够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注: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的25%,却消耗着占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原料,所释放的工业废气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3。发达国家还将一些高污染、高耗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危害人体健康的工业废料倾倒在穷国的土地上。现在的事实是,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的生活时,正在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约翰斯顿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行径称为“生态帝国主义”。
由此可见,当前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各种负效应产生的实质是对平等的忽视,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产生这种不平等的根源。1998年法国总理若斯潘在《新观察家》上撰文说,资本主义现在正在向“全球化演变”,但它始终“保留了自己的致命弱点:一种为赚钱而赚钱的本性”。这一本性决定了它无法在效率和平等之间找到平衡,并常常为了效率而牺牲平等。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社会主义历来被看作资本主义的替代和超越,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又开始重新为人们所思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和压迫,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消灭剥削和压迫就是要实现经济和政治上的平等,而“自由人的联合体”更要以平等为前提,因为只有平等才能实现每个人的充分发展,从而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所以,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的、最主要的价值。拉尔夫·米利班德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平等观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价值所在:“平等主义不是指完全的平等,那是一种误解,它指的是从根本上减少各个方面的不平等——收入、财富和生存机会,而这些方面的不平等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内在本质。”(注:拉尔夫·米利班德:《新的选择》,《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第222页,转引自《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第9页。)
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是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一种可行性选择。因而,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说,社会主义的价值证明,前苏东地区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不等于资本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代表着理性、进步的价值。
社会主义并没有失败,失败的是它的变形的模式。在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挫折之后,现在,社会主义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我们先要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全球化看作是促进不同国家和社会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一个过程的话,社会主义在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何在20世纪末却发生了如此重大的转折呢?
不少学者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认为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原因之一是不能迅速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尤·克拉辛博士认为,社会主义危机的深刻根源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不能适应向新的文明过渡的条件。因为昨天的社会主义带有古典工业主义的理论痕迹,而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古典工业主义的一些特征已被“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所取代。因此历史上形成的社会主义已经不能接受时代的挑战了。(注:参见俄国《政治研究》杂志1994年第3期。 )阿纳森把苏联的解体看作一种全球化模式的失败。作为一个全球化模式,苏联无法协调好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次的关系。而且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冲击下,整个模式更加脆弱,最终解体了。(注:参见阿纳森:《作为一种全球化模式的苏联模式》,载《第十一主题》1995年第4卷。)
西方学者的分析有独到之处,焦点集中在现实社会主义模式的僵化和封闭。现实中建立起来的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封闭的、僵化的、一元中心的发展模式,这与全球化开放的、多维度、多元化的特征是相悖的。可以说,不能根据时代特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全球化的挑战面前失误的原因之一。
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发展中国家之列,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优势的全球形势,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全球化战略和模式呢?
在全球化的讨论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全球化持否定和反对观点,“在这些人看来,全球化只是进一步剥削世界上的穷人和使富人更富的工具。”(注:德国《世界报》1996年5月10日。 )按照这些学者的主张,发展中国家应与全球化“脱钩”,走民族主义的道路。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浪潮就是用极端民族主义抵制全球化的一种“去全球化”(degloblization)运动。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因为全球化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技术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也指出:“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注:路透社1997年2月18 日英文电。)普雷维什指出,经济落后国家暂时还处于“边缘地区”,但是,“边缘地区采用中心地区不断更新的技术同样会给双方带来无可置疑的好处”,明智的做法不是“努力割断与中心的联系,而是明智地利用这个联系”。(注:劳尔·普雷维什:《依附、发展和相互依存》,载于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全球化既然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采取回避的“鸵鸟政策”,甚至抗拒这一世界潮流,都是不智之举,正确的态度是积极面对,主动参与。
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全球化使资金、技术和人才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更加便捷,对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大缩短研究和开发的时间和节省资金。据世界银行1996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的最新研究报告提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过去10年中,发达国家与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东亚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平均2%的经济发展速度, 东亚以外的其他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也取得了平均1.5%的经济增长率, 而那些较慢或缓慢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则相当迟缓。总体上说,快速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且增长稳定,过去10年间,前者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后者的50%以上。事实证明,只有参与才能赢得发展机遇。
关键在于怎样参与。社会主义要在全球化时代有一席之地,首先,应摈弃一元的思维模式。过去,资本主义常被认为与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两者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事实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二者都发生了不少变化。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某些原本认为是社会主义独有的东西,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就借鉴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而为大多数人仰慕的福利国家制度更是基于社会主义公平、公正的理念。时代的发展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需要不断改革自身,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的发展是多维的,各种发展模式可以共生共存、相互吸收借鉴,孰优孰劣在发展中自见分晓。社会主义国家不应再拘泥于姓“资”姓“社”的争论,而应从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出发,制定更符合国情、世情的发展战略。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里,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封闭政策,在拒绝了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的同时,也关闭了与西方进行资金、技术交流的大门。这对于经济基础本来就薄弱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无异于自我隔绝于世界市场之外,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应谨慎参与全球化进程,从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不可盲目“接轨”。诸多发展中国家狂热地追随西方,这可能会产生灌输西方思维范式的网络效应。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应树立明确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发展观,在全球化过程中寻找新的支点。全球化的种种负效应显示,过去的发展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社会主义的价值范式是提倡民主与平等,反对等级压迫和剥削,更重要的是它提倡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因此,社会主义应致力于解决和避免当前全球化中的种种弊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如消除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间的不平等,争取建立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缩小南北贫富差距;在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强民主建设,保障每个人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改变耗竭资源式的生产方式,使后人享有与前人同样健康的生存环境和同样的发展条件。当前各种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如经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等,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同一个主题——可持续发展。
正如前文所说,全球化的进程除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外,还受到参与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全球化的后果是好是坏现在尚难下定论。今天,全球化的种种负效应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制定正确的全球化发展战略,那么全球化带给我们的也许不是福音而是噩梦。追求公正和平等,代表理性和进步的社会主义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自己的合理的发展思想,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全球化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造福全人类,这是社会主义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标签:全球化论文; 世界投资报告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