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作文教学高效益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文教学论文,高效益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作文教学的整体优化的关键,在于提高作文讲评课质量。系统论认为:在一个实施控制的系统中,保证系统的目标的准确迅速的实现,关键在于反馈调节功能的充分发挥。反馈调节功能发挥得越好,施控效果越突出,施控目标越容易达到。依据系统论,有识者指出:语文教学是一个控制系统,该系统“更多的是以反馈调节为中介来促进结构改变的,这种调节必然使语文系统更好地发挥功能”[1]。既是语文教学的子系统,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系统的作文教学,也是一个控制系统,同样也应以反馈调节为促进整个教学更好地发挥功能的关键。那么该系统的反馈调节环节在哪里,它目前的状况如何,是否有效地发挥了它的功能呢?我们应从教学过程的整体入手进行分析讨论。
通常,一篇作文要经过四个环节来完成——命题(或选题)写前指导、批改、讲评。从系统论出发审视该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其含有的科学性、合理性程度较高。这不仅因为它具备了一个完整的动态教学结构所必备的定向、执行、反馈三个环节要素,而且在整个过程中的反馈调节行为处于反复进行的形态之中,也就是说一次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含有两个反馈调节环节:批改与讲评。因此,便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完善性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前提。可是为什么科学的、合理的前提并没有收到系统的功能,目标即作文教学的较好收益呢?我们认为上述环节构成的只是作文教学的表层结构,表层结构的合理科学并不能完全保证系统功能的全部实现。结构的层次性让我们看到,除去命题,在表层结构下,以各环节为中心或者说为重点,又形成了三个不同的、较深一层次的结构,此层结构与作文教学的整体功能间的关系也很密切。下面将三种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优化结构,寻出优化关键。为了使分析具有可比性,我们还要设立一个前提,即以某一环节为重点的教学结构,并不意味着可以省略或忽视其它环节,而是在各环节的工作均为努力的情况下突出该环节。
(一)突出写前指导环节的作文教学过程。突出该环节的作文教学过程的研究者认为:作文前的指导较作文后的指导(批改与讲评)更为积极,因为作文前的指导作用是“防病于未然”,而写后指导是“治病于已然”,写前指导是“雪中送炭”,“切实的指导可能激起写作的最大兴趣,收到最好的效果”,对于“显著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把作文指导变得主动,在写前指导上下功夫,可能是最好的做法之一”[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作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放在写前指导的备与讲上,从写作目的、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到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尽量或者详尽地全面地指导透彻,或者侧重一点指导好学生,以使学生顺利地写出作文,完成本次作文任务,少走弯路,少出偏差。这种结构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之一,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作文课上)集中思想、较快地完成作文、提高写作能力有一定益处。
(二)突出批改环节的作文教学结构。持有该种观点的研究者指出:“从作文的教学实际看来,对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往往比作文以前的指导效果更大一些。这是因为作文以前的指导多为粗线条的指点,很难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3]在教学中,教师们将认真细致的“精批细改”视为自己的必然职责,把指导的主要精力放在作文批改上,研究出多种形式的批改方法并付诸于实践,如面批、本本批、部分批、学生互批……。通过批语,将其作文中的长处、不足给予提示性的指正。此结构能使教师对学生的写作状况了解掌握得更清晰、更透彻,更好地贯彻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有的放矢。
上述两种结构在我国的作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亦具有相当长的历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注视着它们的长处,使它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等方面做出历史性的贡献。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的需要,它们的局限性,不适应已十分明显,对作文教学发展的阻碍也较为突出。以写前指导为重点环节的结构局限性显著表现在方法与内容两方面。正常情况下,中学的写前指导在作文课的前十几分钟至多不超过二十分钟进行,时间有限定性,因而教师在教法上多采用“听讲式”。这种形式的信息输出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性传递方法,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生的信息接收情况,无法顾及班级的学生是否都能处于最佳的能动的接收和加工信息的状态,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好。在讲解内容上,教师以教材、写作理论为依据向学生提出要求,用以往的经验向学生指出应注意的问题。但讲解只能是简约的、概括的,因此它输出的信息容量是不充足的。经验,虽然也是反馈信息,但是不及时的,因而也是不准确的。语文教学系统、作文教学系统均为动态的、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昨天的学生与今天不同,昨天的写作水平与今天的也不一样,只凭以往的经验,其教学针对性必然不很鲜明。单向性的传递方法、不充足的信息输出量、缺乏很好的针对性的教学结构当然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突出批改环节的教学结构其信息输出渠道为双向性的,即教师学生,信息输出容量较第一种结构要大得多,研究理论也向系统论靠近了一步。将批改与讲评两个环节同提,一起与写前指导进行比较,并且指出它们的意义在于较写前指导针对性强。这里便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H·西蒙在讲授《认知心理学》时指出:“只有当学者知道学习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说的就是通过反馈调节,进行系统控制的问题。批改与讲评都属于反馈调节,因此将突出批改环节的教学结构与第三种结构——突出讲评环节的结构在一起比较分析更能说明问题。“系统的控制是以反馈为条件的,也就是说,要控制就要有反馈,没有反馈信息的系统要实行控制是不可能的,“信息的反馈就是保持系统自身的内部稳定和平衡,决定系统发展的关键”[4]。反馈信息是调节的依据,是调节的准备。批改与讲评都是教师依据学生的作文为反馈信息进行作文教学调节的环节。两个环节共同承担了反馈调节应反复多次进行的系统控制任务,使作文教学开成闭合回路,成为有机的控制系统,为实现目标控制提供可能。然而,尽管二者性质相同,但调节方法不同,因而在调节的程度、调节范围诸方面,讲评课都远远超过了批改。讲评课的效益功能不仅与性质不同的写前指导无法相比,就是性质相同的批改也相去甚远。原因在于讲评课具有许多批改所不具备的,而又确保施控行为生效的特有因质。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讲评课可以进行施控方面自身行为的调节。要获取实施控制的目标效果,反馈调节必须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调节受控方行为的偏差,如对施控信息的不理解、不会运用等;一是调节施控方自身行为的偏差。如信息输出的误差、遗漏等。施控方自身的行为偏差是控制系统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造成受控方行为偏差的客观因素,其后果有时是不可估量的。因而对这种行为偏差的调节是整个反馈调节环节必不可缺的内容,也是教师改进教法、补救偏差、弥补遗漏的好时机。讲评课上,教师可以根据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把自己在指导或阅读课中没能讲清的知识,没能突出的重点,没有抓准的难点进行充分的补充、纠正、强调,较全面地克服施控中的缺欠与不足,使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快速驶向目标。
其次,讲评课可接受性强。可接受性是获取控制效果的必备前提。施控方输出的信息只有高比率地被受控方接受,调节方能有效,如果受控方接受的比率较低或不被接受,其行为便脱离控制。实践证明,教师对作文的文字批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费力不讨好的劳作。雷同的批语与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厌倦情绪融合在一起,使一部分学生对批语冷漠、轻视,能在下次作文中引起注意并加以改正的人并不多。不被学生接受或不能很好地接受的情况,十分明确地表明批语这种调节方式自身的不足。相比之下,讲评课与写前指导提出的要求相配合,以丰富多样的学生作文所提供的典型为教学用例,生动、具体、活泼,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那些叙写他们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抒发他们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又能引起彼此间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亲切感。同时,不同的作文有不同的用例,每次讲评都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兴趣,调动了学生学写作文的内在因素,亲切感,沟通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渠,缩短了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间的距离;新鲜感,激发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是进行多次调节时必须保证调节信息的不同质方能被接受的又一基本条件。三点交汇便使讲评课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三,讲评课的信息流通渠道好。讲评课的信息流通方式不是单向的、双向的,而是多向的、立体交叉的。教师输入的全班同学或部分同学的反馈信息后,经过加工、整理再面向全班学生输出。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信息交流,学生之间形成的是相互启发、相互作用。这样,讲评课的有效信息不仅输出量大,而且交流量也大,更重要的是调节作用好,控制获益大。
第四,讲评课有利用培养学生进行比较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讲评课的教法多种多样,其中比较无时无刻不渗透在各种教法之中,对与错、优与劣、高与下等等的对比,不仅极为具体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怎样的写法精彩,怎样的写法平庸,而且还向他们说明了“为什么”将思维引向了写作理论的深度。学生一面随着教师在课上进行了外在的对比,一面又能针对教学用例进行内在的暗自对比。对比中既学会了写作,加深了对写作理论的理解,又学会了对比的方法,逐渐地自然地养成了对比的思维习惯,提高了鉴别能力,靠近了作文的教学目的,也靠近了教育的最高目标。
通过上面浅见的分析,是否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突出讲评课的作文教学结构,作文教学走出低谷的优化结构,提高作文讲评课的质量是促进作文教学的关键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但是我们目前讲评课的状况如何,是否担负起了“关键”所应负的责任呢?这是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注释:
[1][4]朱云鹏编著《语文教学系统论》62页
[2]朱绍禹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167页
[3]朱伯石主编《写作与作文评改》3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