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感词语的教学价值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语论文,陌生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阅读过程中,某个常用词语由于在特定语境中的独特使用,使读者产生陌生感,并由陌生、新奇引发思考,继而顿悟并产生阅读快感,这样的词语就是所谓的陌生感词语。在阅读实践中产生陌生感的词语往往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 词语的陌生感属于“陌生化阅读”范畴。“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由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陌生化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文本体验的途径,又是实现有效阅读的一种方法”。而词 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陌生感词语,发现并拓展其语文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在此流连、品味、咀嚼、涵泳,感知内容,领悟情感,探究主题,学习表达,锤炼词语感受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一、融通文章之捷径 王荣生教授说,学生的阅读感受是语文经验(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百科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阅读过程中的词语陌生感正是学生语文经验或生活经验缺乏的表现,是读者的经验和作者的经验冲突的表现。消除词语的陌生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是融通文章的捷径。 请看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第五段中的句子: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人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学生在读这段话时对文中“锻铸”一词感到陌生,读得磕磕巴巴,一时难以理解。“锻铸”是金属加工业中的专有名词。“锻”是把金属加热到软化的状态,通过外力击打,形成所需要的形状。工业上把这一过程叫锻造,其产品叫锻件。“铸”则是把金属融化后的液态物倒入事先做好的模具中使其冷却成形,铸造过程工业上叫翻砂,铸造的工件语的陌生感是陌生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这是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话。文本中出现的陌生感词语,是作者心理感受的原生态白描,是不加修饰的心灵告白,是作者独特感受的记录,是当时特定心境的体现,也是作者语言个性的标志、言语智慧的灵光,更是读者走进文本的阶梯,和作者心灵对话的桥梁。该词语的词义在新的语境中得到强化、扩充或创新,达到更加强烈的表达效果。 叫铸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加之“锻铸”一词在本文中又使用了它的引申义,所以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对该词产生了陌生感,在教学中也往往被教师忽视。笔者以为,“锻铸”一词是提领全篇的枢机,是打开文本内容的密码。教学中,抓住“锻铸”一词,可深入理解本课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课文的三、四节白描似的向读者展现了青海高原荒芜、苍茫的景象,乃是实写柳树艰苦的生存环境,也可以说是实写“锻铸”;课文的六、七两段是通过作者的猜测和想象,演绎了这株柳树如何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坚贞力量与不屈的生命力,乃是虚写“锻铸”。这一实一虚间,将课文前后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也将“锻铸”诠释得清清楚楚。因为有“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因为有“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赭红色起伏的原地”,才锻铸出这“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神奇的”的柳树。更因为“熬过了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和“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才锻铸出这异乎家乡灞河边上的“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来。 二、揭示主题之凭借 感觉陌生,是因为词语表达的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循着产生陌生感的词语,我们可以深入到作者的情感深处,可以去还原作者当时的感受,可以去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激动,可以去触摸作者滚烫的心。温欣荣先生曾提出:“陌生感阅读应作为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与作者对话,陌生感词语正是很好的媒介。 “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第四段中的一句话。《少年王冕》是一篇写人的叙事性文章,文本从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改编而成。改编后的文本截取了王冕少年时期失学放牛和学画荷花两件事,表现了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文本既保留了原著准确、洗练而富于形象性的语言风格,又表现出通晓畅达、口语化的特点。文中9次用到“些”字,与学生熟悉的语文活动颇有不同,并且用法灵活、内涵丰富,对塑造人物形象、升华主题思想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文本中的这句话和下一句“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来几本旧书”是紧紧围绕着文本的主题来写的。一句写王冕的孝敬,一句写他的好学。从逻辑关系看,两句虽是并列的,但先写孝母,后写好学,又隐约表现了作者思想中人的“道德”和“文章”的不同分量。这句话中写出的“三少一大”是值得我们玩味的。“遇上”一词写出了秦家煮腌鱼腊肉次数少,此为“一少”;一个“些”字又极准确地写出每一次煮的量不多,此为“二少”;可想而知,这些许“腌鱼腊肉”分到放牛娃王冕的手里就更少了,此为“三少”。即使这样,王冕并不舍得吃,而是“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孝心之大,令人钦佩。字里行间处处写少,却不见一个“少”字,字里行间处处写孝,亦不见一个“孝”字。如此深刻的主题,通过一个“些”字巧妙地表现出来,是值得教师引领学生好好涵泳品味的。 三、培养语感之桥梁 在2011版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大家已形成共识。但如何利用文本提供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掌握其方法的。陌生感词语是作者独特感受的表达,它带有很强的模糊性、概括性、形象性,是开展语感培养的好材料。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孙友田回忆儿时母亲在夏夜的月光的沐浴下给自己唱歌谣、猜谜语、讲故事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也充分激发了自己感恩母亲的情怀。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文中两个“长”的用法可谓神来之笔,为本文淳朴优美的语言特色上又添一抹亮色。“长歌谣”的“长”字从“生长”的意思引申而来,是“产生”的意思。但此处用“长”更妙。一是读起来语流顺畅。二是语义承接自然,“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按照语义势必要问:不长五谷,那长什么?——“长歌谣”。三是一个“长”字表现出作者家乡文化底蕴丰厚,民间文学昌盛,作者幸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中体会“长”的用法,从学生的表情能够看出顿悟后的愉悦已远远大于起初的新鲜。语文教学中,抓住这样的词语涵泳、品味,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必然得到提高。 四、学习语言之腧穴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这也是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以学习范文的语言为起点。关注文本的表达,关注文本的形式,应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前提。 陌生感词语的使用是作者匠心所在,领悟、内化陌生感词语是学习表达的重要途径。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水》中这样写道: “先是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在阅读反馈时,学生说,文中“抚摸”一词读起来让人感觉怪怪的。学生阅读实践活动中这种“怪怪”的感觉,即是词语的陌生感,也是教学点。“抚摸”是个动词,本意为“用手轻轻地摸”,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的。这里作者用它来写雨水带给他的感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淋雨时的享受、舒畅的感觉。那清凉的雨水像只轻柔的手在作者干渴的皮肤上滑过,滋润着作者的每一个毛孔,使作者的身、心都无比地畅快。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关键在“运用”。教学中,要留出空间,让学生在语言的自留地里亲自耕种,只有这样才能检验学习的效果。当学生理解了这个词的使用后,我追问道:“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沉默片刻后有学生们说: “上个星期我们去春游,站在云龙湖边,春风轻柔地抚摸着我的脸,舒服极了!” “冬天晴朗无风的日子,我在阳台晒太阳,暖暖的阳光抚摸着我,舒服极了,很快就会打盹的。” 陌生感词语在文本中形式多样,或以词性违反常规的使用,或以搭配的反常,或以修辞中通感的形式,或以词义的转换,或以引申义的借用: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 ——“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 ——“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 “一个新词就像是一粒新鲜的种子,播在讨论的土壤里。”这是维特根斯坦的话。陌生感词语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词,但却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种文本材料中的特殊现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好素材。叶老曾说:“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教师要敏于发现,善于利用,精于组织学习,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生词教学价值实例_读书论文
生词教学价值实例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