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灰色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_政治论文

论灰色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_政治论文

论灰色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灰色论文,思维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针对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上,尤其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灰色思维现象,从控制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角度,就灰色思维及其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克服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它去灰化白的作用,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 灰色 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上,尤其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灰色思维现象。灰色思维现象的存在,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课题。灰色思维的问题是控制论的内容。控制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人们的思想认识中确又存在灰色思维现象。我们试图从控制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上,从“交叉”、“边缘”科学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一、灰色思维及其特点

所谓灰色思维,是指主体认识所反映的那些对象,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一时在理智中无法定位或定性的思维。换一句话说,就是那些外延明确,而内涵不明确的理论、概念、范畴和判断。比如,自然界,宏观天体;年龄划分中的“30岁左右”、“45岁上下”;报时中的“七点左右”,“不超过12点”;社会领域,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属于灰色思维现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言,认为它是唇齿游戏,笔墨之争,认为它是“虚”的、“软”的:在“形势好”时就“淡化”,出了问题时就“强化”,这就是灰色思维的影响和表现。过去,我们曾相信我思的正确性;以为认识就是清楚明白的,其实不然,认识中普遍存在灰色思维现象。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灰色思维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客观依据。从本世纪40年代开始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一时代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两门或多门不同学科之间产生了新的综合科学,交叉科学,边缘科学。这就是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适应这一趋势的要求,出现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崭新的方法论科学。实践证明,这些科学的出现,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它们成为了灰色思维理论产生的前提。在控制论中,维纳提出了“白箱”(Whitebox)概念。1956年,艾什比在其《控制论导论》中提出“黑箱”(blackbox)概念。后来,有的科学家把部分可察的黑箱叫做“灰箱”(greybox)。我国1982年以后,邓聚龙教授等又提出了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产生的这种渐进过程说明,科学越是深入发展,人类思维对外部世界的把握,越是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客观现象对于主体思维来讲,不仅有白色、黑色,而且也有灰色。客观对象的这种不同色度,决定思维对它的摄影、摹写、反映的不同程度。换言之,客观对象的灰色,只不过是主体灰色思维存在的客观原型。因此,灰色思维理论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反映,它是主体以观念的形式对客体的再现和把握。

灰色思维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近代哲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研究的视角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德国哲学家康德第一次把认识划分为三个环节,即感性、悟性(理智)和理性。悟性作为思维认识对象的能力,是认识的必要环节,把一切感性因素综合而构成对象知识。它既不同于感性,因为达不到真理的认识,又不同于理性,它在外延是清楚的,而内涵、本质规律是不清楚的或灰色的。因此,康德对“悟性”思维的理解,包含有灰色思维的思想。黑格尔在《法哲学批判(序言)》中,引用了歌德的名言,第一次提出了灰色思维概念。黑格尔认为,理论同现实比较,理论总是灰色的。他说:“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1〕生活之树常青,理论都是灰色的。“当哲学把它的灰色绘成灰色的时候,这一生活形态就变老了。”〔2〕黑格尔的论述,包含了一种合理的思想。理论思维相对于现实生活具有滞后性。它一开始总是灰色的,只有到“现实成熟了”,理论思维才能把“实在的东西显现出来”。应该说,黑格尔虽然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上,但对灰色理论思维的辩证的说明,不仅是机智的、而且是深刻的。

对灰色思维理论的科学阐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作为认识的主体,其思维“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人类思维就是一个由非上向至上,有限向无限,相对向绝对,灰色思维向白色思维的不断推移转化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灰色思维的客观存在,提供了科学的说明。第一因为世界的物质运动,物质世界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和不可穷尽性等特点,而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的个体中实现的。人类思维的这种局限性,决定人类思维一定历史阶段的所获得的认识是相对的。因而,人类思维总的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灰度。第二、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不断地由人类的自然,转变为人化的自然。人们的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的扩大和深化,新科学、新理论、新观念层出不穷,简直使人眼花缭乱,目不遐接。当一个问题还来不及用新的概念、命题去认识、定位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加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学科等不同领域的域沟,一个人的思维在一个学科领域的某一个分支上,今天是白色的,但相对于明天和未来,相对于其它领域思维却是灰色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说,人人都处于一个灰色世界中。第三、理论思维的滞后性,决定人们的思维都是灰色的。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作用于存在。这一命题说明,尽管理论思维一旦形成可以能动地指导实践,但从根源上来说,还是现实存在在先,理论思维产生在后。过去我们批判旧唯物主义思维的被动性是对的,但往往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消极被动时,忽视了理论思维的滞后性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理论对现实的理解、反映和把握,总是“在后”的。这就是说,在理论思维还来不及准确地把握现实之前,人们对现实的思考总是灰色的。甚至当一种理论基本上把握现实之后,实践又发展了,那么,这种理论相对于发展的实践,又是灰色的了。第四、主体思维本身的局限性也是灰色思维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思维的物质器官是大脑。大脑的先天遗传、营养等因素,使人的认识思维存在较大差异,白色思维只是相对的。大脑的后天因素,如环境、教育、知识结构、信息量等因素,对大脑思维有决定的制约作用。尤其是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信息量的不完全,它们是引起灰色思维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甚至人的感情色彩或立场、意志和观念,有时使本来可以达到白色的思维灰化。

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灰色思维现象的普遍存在。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我国首次进行的“中国人际关系与现状的调查”中知道:在被访问者中,72.9%的人认为“现在的人都变得自私了”;54.4%人不同意“现在雷锋、焦裕禄式的人物越来越多”的判断。与之相应的,71.8%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感到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人心难测,在社会上处事必须有防人之心”的处世观点颇为流行。还有不少人表示“在社会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独”。占66.2%的人认同“许多人认为应该做或可以做的事,却常因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而做不成”这一判断。总的看来,我国公众给当前社会人际关系的评价偏低,综合打分为39.6分,远远低于人们一般认为的及格线。在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公众满意指数均为负数。在对社会未来发展状况的预测中,公众最不看好的是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并且有半数以上的被访问者对此持消极态度。又,我们和学校卫生科的同志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随机抽样,对89级毕业班学生299人(其中男182例,女117例)于毕业分配前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自评症状“中等——严重”的人数达25%和30%以上的项目,分别为49项及35项。部分阳性症状分布频率构成最高达50%以上。这些说明毕业分配前夕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症状忧郁,“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自评为中等——严重的人数达39人,占全体百分比的13.04%。感到“孤独”、“苦闷”自评为中等、严重程度的人数均为155人,各占51.84%。这些与最近有关资料介绍的全国精神分析抽样调查的结果基本相近,有的甚至更为严重。这一测试表明,在当前改革形势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人们的理论思维中,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具有不可解释性的“困惑”,即灰色思维区域。它们的外延明确,人们知道这些“困惑”所涉及的范围、程度和界限。但是就其内涵实质来讲,却感到一时是无法确定的。因而在社会上出现了“跟着感觉走”的现象,刮起了如“开发”、“炒股”、“炒地皮”、“追星”、“神侃”等一些不可思议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热”和“风”。我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灰色思维”的事实。“灰色区域”的客观存在,正是灰色思维的现实模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抽象出灰色思维的三个特点:

1、相对性。灰色思维相对于白、黑色思维,仅仅是对思维的一种色度的测量和描述。“灰色”只是在有限的时空内,才是有效的,否则是无效的。从时间看,灰色思维只是暂时的或短时的,它具有非常住性。它随时都可以淡化为白色,或者浓化为黑色。因而,它是相对的。从空间看,客观事物没有绝对的界限。人类思维,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没有绝对的终点。灰色区域,仅仅表示认识深化的一个必经阶段。相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人的思维可以说,永远是不完全的灰色的。

2、隐蔽性。灰色思维是那些内在本质规律为不明晰清楚的思维、本质和现象。虽然是统一的,但事物的现象,总是表露于外,而其本质总是隐藏于内。灰色思维就是因为主体思维对某一个问题其内涵、本质不完全明确引起来的。因此,它相对于那些外在的现象而言,具有隐蔽性特点。

3、突发性。灰色思维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必经环节,又是理性思维认识的敌人。灰色思维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某个正常或非正常因素的刺激,都可以影响思维的灰度。根据马斯洛人类需要的理论,主体认识的灰色思维与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的理论,主体认识的灰色思维与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形成巨大的反差。一方面,人,尤其是具有高深广博知识的人大都颂扬自己的聪明、智慧、敏锐,另一方面,人的思维中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灰度。聪明、智慧使人亢奋、激扬,灰色思维却令人陷入困惑、焦灼、烦恼、厌倦不可解脱之中。这种二律背反现象就会引起心理上的失衡。与此同时,就会出现灰色期待。一旦有一种外在信息刺激,正好满足了灰色期待,那就可能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引起灰色思维突发式飞跃,甚至可能出现非理性行为。

总之,灰色思维的存在,在现实中具有普遍性。它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宣传理论工作,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缺口”。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对象

灰色思维现象的存在,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普遍性。它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必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知识,表彰先进和弘扬优良传统,批评不良现象和行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校园乃至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普遍性是共性、一般。如果我们忘记了普遍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了大方向。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性质、特点,主要是由特殊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尤其要重视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从特殊性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思想教育的不同点,在于它有不同的特殊的对象或对象的特殊性。它的对象是高校师生,而且主要是大学生,他们学历层次高,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从年龄结构看,他们大都在17—24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成熟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他们由幼稚向成熟过渡和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如果把成熟看作是思维的白色区域的话,那么不成熟则处于思维的灰色区域,他们正处于灰色思维的白化过渡时期。从知识结构看,其特点是由广向专,由博向深的纵向发展。就专与深而言,尽管他们对某一专业、领域的了解深了,但相对而言,他们对广阔的社会等其他各种问题了解就少了。这样,其思维就难免出现灰度。从人格特点看,他们正处于由脆弱、自卑向坚强、自信的上升发展时期。在中学,环境成为了一个缚住信心、理想的牢笼,未来对于他们是渺茫的;考上了大学,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自信心开始升华,言称“天之骄子”。但当他们睁开眼睛看世界时,现实世界并非象幻想中那样是简单的图案。在一时找不到答案的情况下,他们觉得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了嘲弄,因而陷入不可自拔的困惑之中。

勿庸置疑,高校学生虽然学历高,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人格特点等方面的内在原因,他们也可以成为灰色思维的传媒体和物质载体。

三、针对灰色思维现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从上文关于对灰色思维现象的普遍存在和大学生的内在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断言,大学生中的灰色思维现象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缺口”。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阵地,针对这一实际,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透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耳聪目明,否则,就是无的放矢,对牛弹琴。因此要发挥其透视功能。改革开放以后,学校思维异常活跃。但由于法制的有限性,纪律约束的相对性和理论的滞后性等,校园充满了“灰洞”,比如,灰色课桌文学,灰色厕所文学,灰色的宿舍文学,灰色的饭堂文学,灰色的澡堂文学等等。在一些日常及人群生活活动场所,它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力。这些“灰洞”,是大学生灰色思维的真实再现。这些灰色思维现象,对于各级党和政府的各种宣传教育来说,可以说是鞭长莫及。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它可以尽快地作出反应,透视这些灰洞,化灰为白,纯洁思维,净化校园环境。

信息功能。灰色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因为信息的不完全,所以即便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很难将思维定位于恰当的位置上。因而,补充信息,是思维去“灰”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教育灵活,反应快,能敏捷地捕捉和提供信息,发挥其信息功能,控制灰色思维现象发生。

预测功能。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灰色思维作为思维,尽管有其隐蔽性,但它总是要通过语言这种物质外壳显露出来。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距离最近,由于它贴近对象、贴近生活,因而敏感性较强。它可以尽快地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对于当前思维基本趋势提出预测,杜绝灰色思维现象发生。

教育功能。理论教育功能本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功能,灰色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理论的滞后性。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形势日新月异,眼花缭乱,时代的火车头进入廿世纪九十年代;另一方面,不少理论和观念仍然还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上。市场经济以崭新的生存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而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旧的思维框子里。时代的前进和理论的滞后所形成的反差拉大,这样,思维的灰度变浓。因此,上级党和政府部门还来不及作出反应之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短、平、快方式,在理论教育方面发挥功能作用。针对灰色思想现象,组织观点鲜明、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理论文章、讲座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明确认识,去掉思维中的灰度。

疏导功能。灰色思维的主要表现为“困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其疏导功能,释疑、解难、去惑,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实际,有重点地选择疑点、疑团、难点、热点,进行有理有据入情入理的解答、疏导。那么,灰色思维现象就很难在思维中站稳脚跟和积淀,而会逐渐消失。

定位功能。灰色思维发生的一个内在原因,在于思维中运用现有的概念、观点去分析思考现实问题时,因内涵本质不明确,一时找不到定位点,以致出现了灰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它在灰色思维中的定位功能。针对某一个问题的“灰”点,用正确的理论观点揭示其内涵,说明其内在本质和属性,明晰其区别和界限,使其灰点定位。这样一来,灰就白化了。

咨询功能。灰色思维有一定的隐蔽性。有的属于个人隐私,不易发现,比如,精神心理障碍等。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其咨询功能。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心理咨询、择业咨询、爱情咨询、精神障碍咨询、性格理想等咨询。有意识、有选择地提出咨询信息和答案。这样,可以由点到面,白化一个灰点,照亮一大片。

应变功能。灰色思维突发性特点,说明它有一种潜在危险性。换一句话说,灰色思维有可能因为某个外在因素的错误导向,突然爆发出来,酿成事端,成为学校稳定的隐患。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其应变功能。遇到紧急情况,及时作出反应,提供正确信息导向,抑制错误导向,扬清抑浊,弘扬理性,稳定情绪,稳定校园秩序。

人格功能。灰色思维的产生与人本身的素质有密切关系,灰色思维的转化要靠人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同样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发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重要因素。由于灰色思维的普遍存在,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知识和人品素质,增强“人格力量”。并且将“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溶合”在一起,在“自我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人格功能——榜样的作用,化白去灰。

总之,那种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贬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且使人陷入迷惘矛盾之中。只有敢于正视灰色思维现象,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是我们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围绕“四有新人”的总目标,又要溶入“四有新人”的目标之中,发挥其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灰色思维中的功能作用是一种合力。虽然它们各有区别,但在任何条件下单靠一种功能作用,其效应都是有限的。面对灰色思维现象,只有发挥其系统整体功能作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明晰思维,净化观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注释:

〔1〕〔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第13—14页,第14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26页。

标签:;  ;  ;  ;  

论灰色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