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新趋势的实证分析--基于扩展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新趋势的实证分析——基于扩展型贸易引力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引力论文,新趋势论文,模型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2-0023-06

贸易引力模型是近年来分析贸易动因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如何应用这个模型对中国近年的贸易流量变化作一个分析是本文的研究动机。本文将关注伴随着中国贸易规模扩大进程的贸易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影响因素为切入点,重点关注产业内贸易在贸易中的地位以及贸易自由化协定的制度安排,借鉴扩展型的贸易引力模型,将产业内贸易程度和中国与其他国家FTA的制度安排作为新的影响因素纳入到贸易引力模型中,分析影响中国贸易流量的相关因素。

一、文献回顾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引力模型是将牛顿的万有引力思想(即两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他们的质量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引入国际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理论模型。引力模型的基本表达形式为。其中为j国和i国两国的贸易量,K为常数,分别为i国和j国的经济总量,一般用GDP来表示,为两国间的距离,一般指两国经济中心或最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这个表达式是基于贸易引力理论的贸易引力模型之一般模型,并逐步发展成为解释国际贸易流量的一个定量分析工具。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应用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发展。基本引力模型通过被加入一些新的参数变量而有了扩展性的应用,除了对多个国家的贸易流量进行综合分析之外,还通过参数的扩展,来验证由新的贸易动因理论所预测的贸易结构。Feenstra(2001)在他的研究中,区别同质商品和非同质商品进行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从而解释对不同贸易动因下的贸易特征,通过加入一些特定的参数,如反映产业内贸易的GL指数,可以看到在两类贸易引力模型的部分参数变量之间显著的差异,这些结果都可以用不同的贸易动因理论来解释。

除了模型的扩展之外,另有一些学者应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现实世界的部分国家的贸易格局进行了检验。Evenett和Keller(2002)运用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对58个主要贸易国家在1985年的对外贸易流量进行了具体分析。他们通过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验证了国家属性和贸易格局之间的关系,两位学者的论文对58个国家各自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额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其中经济规模大且贸易总量大的国家(一般为发达国家),其贸易类型符合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而经济规模小而且贸易总量小的国家(一般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则明显地符合传统的H-O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Chan-Hyun.Sohn(2005)的论文运用扩展型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韩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结构特征。作者在基本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贸易结构相似度变量TCI指数(Trade Conformity Index),以及表示APEC成员身份的虚拟变量,运用1999年韩国的贸易流量的数据,论文的实证结果表明,韩国的贸易流量主要符合产业间贸易的特征,即符合经典的H-O理论的解释。同时,结果中虚拟变量的检验结果表明,成员国如果是APEC成员,对它与韩国的双边贸易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证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在相关的研究中,贸易引力模型和扩展型的贸易引力模型已经得到了应用。单文婷、杨捷(2006)的引力模型扩展到了WTO成员方、APEC成员方、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华人人口比重、文化因素、FDI及外交关系对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流量的影响,指出语言和华人人口因素对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有积极作用。潘沁、杨剑(2006)在一般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出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内贸易及产业内贸易有积极作用的结论。张昱、唐志芳(2006)在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估算出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潜力,从而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个基于数量的参考。

在综合和借鉴上述文献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关注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并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以及贸易自由化制度安排发生的影响引入贸易引力模型作一个定量分析,通过应用一般引力模型和加入这两个因素的扩展模型,对影响中国贸易流量的因素加以研究。

二、问题的提出——产业内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流量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由于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是多方面的,本文将重点关注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中国产业内贸易长足发展的重要背景是中国参与全球生产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技术能力的提升。

(一)从进出口产品结构看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 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异常迅猛。在对外贸易总量急剧上升的同时,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也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从进出口的绝对数量来看,从2000年到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增加了一倍,从245亿美元升至490亿美元,而同期初级产品的进口却有更大程度的增加,从467亿美元激增到1477亿美元,增长了近两倍。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与进口都增长了两倍左右。从出口结构上来看,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开始上升,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有所下降(详见表1)。

具体到产业层面的进出口结构,近年来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大量来自于跨国公司内部垂直一体化分工格局的贸易活动。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通过外包为主的形式向中国转移,中国越来越多地集聚了全球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加工外包与出口导向型的FDI。在这种贸易的产业分布格局上,中国除了继续保持低成本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纺织品产业和鞋帽、玩具等产品的出口以外,在中等技术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竞争优势开始逐步扩大,这成为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条件。除此以外,电子计算机及其组件也是我国产业内贸易规模很大的一个商品门类。

(二)双边FTA制度安排与中国对外贸易 近年来中国与他国签订的FTA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制度性因素,中国现有的贸易格局受FTA制度性安排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一个重要的现象是中国在APEC框架下与APEC成员伙伴之间的双边FTA进程明显加快,在多边体制下积极开展双边FTA的谈判①。中国与中国香港和澳门签署了CEPA协定。同时,中国又与东盟在“10+1”框架下完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谈判,正式建立了自由贸易区。最近,中国与新西兰、中国与韩国也开始就自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表2列出了中国与15个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业已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和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情况。

中国与东盟2002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以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与韩国的贸易在中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开始后迅速发展,到2005年更是突破了千亿美元大关。(见图1)。

图1:1999~2005年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韩国的贸易流量增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网www.cei.gov.cn相关资料整理计算得出。

三、模型的建立

本文实证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引力模型探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从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态入手,结合前面提及的贸易格局特点对基本模型加以扩展。

(一)基本贸易引力模型 在Tinbergen的引力模型中,基本的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自然对数表达形式为:

变量说明:

1.为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年度双边贸易流量。

2.为常数项。

3.为中国、j国的经济总量,具体为中国与贸易伙伴的GDP数值。反映了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出口及进口需求能力。经济总量规模越大,则潜在的出口及进口能力越大,进而双边的贸易量也会增加。我们预期该变量的系数b[,1]为正,即经济总量对贸易量有促进作用。

4.PGDP[,c]、PGDP[,j]为中国和贸易伙伴的人均产值,用人均GDP来表示。反映了中国与贸易伙伴在消费偏好上的差异。一般来说,人均GDP越大,需求也会越旺盛,贸易也就越可能发生。我们预期该变量的系数为正,即消费偏好对贸易量有促进作用。

5.为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距离,一般采用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表示。距离越远,运输成本就越大,阻碍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就偏大。我们预期该变量的系数b[,3]为负。

6.为随机误差项。

(二)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 我们参考Chan-Hyun.Sohn(2005)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借鉴扩展贸易引力模型的形式,调整构建新的扩展型贸易引力模型,引入了产业内贸易和FTA国家两个新的解释变量,作为本文对贸易流量分析的模型。新模型为:

模型中新加入的变量和FTA,分别加以说明:

1.(Trade Conformity Index贸易相似指数)指数是一个衡量两国间贸易结构的变量,反映了贸易发生的模式。指数是用来测量两国之间的贸易补充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i和j这里分别指本国和贸易伙伴国,i国这里统一为中国。

k是商品组,即商品分类。在这里,我们采用海关HS两位数来表示商品分类,k=1,2,…K

代表了i国(这里为中国)出口的第k类商品组的金额占中国全部出口商品金额的比重。

代表了进口国j国进口的第k类商品组的金额占全部进口商品金额的比重。

的取值范围是从0到1。当两个国家有相同的出口商品组比重时,即时,TCI的值为0。这里,我们假设只有两个国家(i国和j国),生产两种商品组(商品组1和商品组2)。如果i国和j国都只出口商品组1而没有其他商品组出口时,TCI=0,即这两个国家为完全竞争性贸易模式(产业内贸易)。反之,如果i国只出口商品组1,而j国的全部进口商品组也为商品组1时,即j国只从i国进口时,TCI=1,说明两国之间的贸易为互补型贸易(即符合H-O理论)。因此,TCI指数反映了两国间贸易模式因素贡献度的差异性。

当两国之间的互补性贸易量上升时,TCI指数的系数为正,反映了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H-O产业间贸易理论的适用性。与此相反,当两国之间的竞争性产业贸易量上升时,TCI指数的系数为负,说明具有产品差异性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的适用性。于是有:

>0时,产业间贸易为主,即符合传统的H-O理论。

<0时,产业内贸易为主,即符合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0时,无法作出判断。

2.FTA变量(虚拟变量):我们采用FTA自由贸易协定虚拟变量。如果中国与贸易伙伴国达成FTA协议或正在就FTA协议进行谈判的话,虚拟变量取值为1。反之,则取值为0。我们对该变量的系数b[,5]的符号预期为正。

四、数据来源和描述

本文数据对象来自中国与15个贸易伙伴国2004年和2005年的进出口流量数据,他们分别是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俄罗斯、南非、泰国、英国、美国。在剔除香港和新加坡的数值以后②,上述15个国家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70%。上述15个国家均进入了2004年和2005年中国最主要的30个贸易伙伴名单。同时,中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商品组成基本上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出口商品组成,这些大类的商品组出口金额占中国出口商品总额的95%以上,具备了广泛的代表性(如图2)。

图2:中国与15个国家贸易额和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国别数据部分的数据整理,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

数据说明:

1.: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量具体数值来源于商务部网站国别数据部分(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

2.GDP:GDP的数据来源于IMF网站数据库www.imf.org;

3.PGDP[,c]、PGDP[,j]:中国与每一个贸易伙伴人均GDP数据来源于IMF网站数据库www.imf.org;

4.:两国间的距离,采用的是中国与贸易伙伴国首都之间的距离来近似替代,其相关数据来自www.indo.com;

5.:TCI指数的计算,我们采用了海关HS两位数字代码商品组,具体数值来源于商务部网站国别数据部分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共有海关22大类商品目录62个两位商品组;

6.FTA:对于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FTA安排,本文采用了APEC网站www.apec.org上的统计FTA协议作为描述的依据③。在这15个贸易伙伴国中,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已经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而中国和韩国正在进行FTA相关谈判。对于这个参数采取虚拟变量的方式来表达,因此,上述4个国家的FTA虚拟变量取值为1,其他取值为0。

五、实证研究结果

本文样本由于涵盖了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数据,可以看作是面板数据。由于可能存在异方差问题,在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估计时,加入了White异方差一致协方差矩阵对模型进行了修正,这样使得OLS估计结果更加可靠。本文使用Eviews5.0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各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结果如表3。

从表3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扩展方程的R[2]和调整的R[2]的值比基本引力方程的要大,说明能更好地解释。扩展方程的R[2]为0.93536,调整的R[2]为0.921893,F统计量为69.45719,远大于临界值,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很好。D.W统计量的值为2.391689,说明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同时,我们采用White异方差一致协方差矩阵对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异方差问题得到了解决。

变量的系数估计结果表明:

首先,GDP国内生产总值和P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系数为正,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经济总量和消费偏好对贸易有促进作用。GDP的系数达到了0.6,说明经济总量仍然对贸易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两国距离变量distance的系数符号为负,并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距离与两国贸易流量呈负相关关系,空间距离对贸易发生构成阻碍因素。

其次,TCI指数为负,说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与相关国家的贸易的重要因素。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绝对值越大),贸易流量就越大。这是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这个结论与现实中国的对外贸易基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生产和加工环节的发展趋势是非常吻合的。

第三,FTA变量的系数为正,说明中国与特定国家之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流量构成正效应。这与我们前面描述的中国与APEC内有双边贸易协定的贸易成员国的贸易情况相符合。

六、结论

当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动因主要是基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的产业内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深化,中国的加工和OEM生产基本上处在这个生产的片段化转移的生产环节上。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框架下的产业内贸易,成为了当代国际贸易的最活跃的部分。而跨国公司将研发、营销等处于价值链高附加值的环节留在其发达国家母国,而将生产等处于价值链低附加值的环节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通过运用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已经呈现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阶段。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的政策引导下和劳动力结构要求下逐步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转移进程,成为跨国公司转移其生产和制造环节的主要对象国。这个格局背后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中国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导致中等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在这个领域内国际化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另一方面,三资企业成为我国贸易活动的核心主体,这些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与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中的其他企业之间的企业内交易日趋活跃,是中国目前积极吸引大跨国公司的一个延伸效应。

从我国近年居高不下的加工贸易比重,可以看到我国当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个力度。2000年到2005年,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一直稳定在48%左右,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则高达55%左右。具体数字见表4。

而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过大,将对我国外贸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将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研发、营销等环节全部留在母国,仅仅将生产等环节转移到在华的大生产基地,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很难获得长期性的“技术溢出”效应,这无疑会损害本土企业长期技术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许多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OEM贴牌生产,将生产环节交给国内企业完成。从表面上看,国内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出口的增加,但是国内企业获得的佣金收入仅占整个产品价值增值的极小部分,这种低收益格局导致企业的资金实力增长缓慢。同时,国内企业往往出于短期利益考虑,将大量生产资源用于OEM生产中,而忽视研发、自有品牌建设等关键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对于我国企业保持乃至提高自主持久出口优势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近年来由于世界工厂的效应和本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初级产品的进口绝对值大大增加,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在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的绝对金额在快速上涨,比重也有所提升,而制成品的进口比重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主要的贸易方式。

另一个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就是FTA形式的制度安排,上述引力模型的结果表明,双边FTA协议对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目前中国在APEC框架内积极推动双边贸易的发展,从而实现目前该多边贸易组织松散状况的突破。FTA对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推动中国的出口构成一个重要的制度性外力。因此,这个贸易促进机制将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

收稿日期:2007-10-16

注释:

① 中国目前与他国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仅限于APEC成员经济体,在这个组织之外未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② 由于中国与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之间主要为转口贸易,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结构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将其剔除。

③ 目前中国只是在APEC框架下开展了双边FTA的谈判,尚未与APEC以外的国家进行双边FTA谈判。

标签:;  ;  ;  ;  ;  ;  

中国对外贸易新趋势的实证分析--基于扩展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