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芬顿邮报》模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邮报论文,模式论文,赫芬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赫芬顿邮报》于2005年由阿里亚纳·赫芬顿创立。这个时候的她,已经因为她自己的两个网站Ariannaonline.com and Resignation.com(劝退网)而小有名气。其中的劝退网,是赫芬顿专门为号召、敦促克林顿总统辞职而建立的。从最初的这个举动,可以窥见赫芬顿对于政治的热衷,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赫芬顿邮报》会在美国总统选举报道中大获成功且具有重要影响力。 经过几年发展,《赫芬顿邮报》已经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博客网站,通过内容聚合、名人博客、原创等多种方式,《赫芬顿邮报》的影响力已经突破最初的政治报道领域,延伸到了科技、体育、商业、环境、大学和美食等领域,《赫芬顿邮报》正朝着“Digital Newspaper” “Internet Newspaper”的目标迈进。用赫芬顿自己的话来说,“Blogging is merely the latest technology tool to transform the news industry”,博客只是他们向新闻业进发的最新技术工具,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一份“互联网报纸”。 由个人博客到新闻博客网站 在创立《赫芬顿邮报》之前,赫芬顿已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比如,创办以自己姓氏命名的网站“阿丽安娜在线”(Ariannaonline.com)、写作出版了关于希腊哲学的图书、与一位富有的加利福尼亚共和党议员结婚、离婚之后在洛杉矶成为了一位自由评论员,然后在州长候选人选举中失败。 事实上,《赫芬顿邮报》就是在赫芬顿个人博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赫芬顿在个人博客Ariannaonline.com上面不断发表关于自己的著述和专栏文章,同时也用来鼓吹她所支持的各种社会运动。2005年,赫芬顿有了将博客范围扩大并向新闻方向拓展的想法,于是,《赫芬顿邮报》应势而生。 赫芬顿早期的从政经历,也为赫芬顿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这些人成为了《赫芬顿邮报》的免费内容生产者,为《赫芬顿邮报》的免费模式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赫芬顿邮报》的成功与赫芬顿本人的名望和个人密切相关。凭借赫芬顿在政界、文化界、新闻界的人脉关系,《赫芬顿邮报》已拥有众多“可信任”因而“无需编辑审核”的博主。比如,基辛格、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著名导演雷德福·摩尔、著名电影演员鲍德温以及著名作家梅勒等。 “分布式”、聚合式内容生产 作为一个新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最初的内容生产以众包为主,也就是博客主为网站提供内容,让公民自己参与新闻内容的生产;后来,随着资本的不断进入,《赫芬顿有邮报》扩大了自己的新闻专业记者队伍,开始进行严肃原创新闻的写作。 同时,《赫芬顿邮报》通过聚合新闻的方式来整合新闻,从各大传统媒体转载链接各种新闻,实现新闻的聚合发布。 《赫芬顿邮报》对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将这种内容生产特点发挥到极致: 1.Off The Bus公民新闻项目 为了更好地对美国大选进行报道,并满足市民参加选举报道的愿望,《赫芬顿邮报》于2008年大选期间发起了Off The Bus公民新闻项目。Off The Bus网站将采访需要提出的问题、需采集的信息等类目预先设计成表格分发给参与的志愿者,他们完成采访后将填好的表格信息发回网站,或者以照片、视频、短新闻等形式发回,由编辑根据其内容编发成新闻消息或存入资料库。这种“分布式”新闻报道方式的优势是参与者众多,能以群体力量完成时间、空间跨度大的事件的跟踪采访和报道,并且能唤起普通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并从中发掘出内容鲜活、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 赫芬顿说,“让我们非常高兴的是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热情的参与者的回应。” Off The Bus充分利用《赫芬顿邮报》遍布全国的博客主和公民记者来进行新闻内容的采集和生产。同时,也通过《赫芬顿邮报》在华盛顿的政治报道队伍和Patch(AOL旗下的本地新闻网络)遍布全国的800多个超本地化新闻网站,合作形成联动报道。 Off The Bus还成立了一个顾问委员会来为公民参与者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新闻报道,顾问委员会的成员来自于美国各大报纸的知名记者。同时,《赫芬顿邮报》、Patch网站的专业编辑队伍也会全程参与报道,以保证报道的效率和正确性。 对于在报道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内容贡献者,《赫芬顿邮报》还会对他们进行培训、提供免费旅游等,还有可能加入《赫芬顿邮报》。 2.将社交媒体放在重要位置 在2012年的选举报道活动中,《赫芬顿邮报》宣布将社交媒体放在与网站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在Facebook和Twitter两个社交媒体的账号,《赫芬顿邮报》的月UV(独立访客)将超过4000万。 为此,《赫芬顿邮报》采取了一系列举动:建立The HuffPost Politics live blog,其内容就来自于Facebook、Twitter和Google+等社交网站用户对于选举新闻的反馈;推出HuffPost Live iPad App,给用户提供关于选举的最佳平板电脑体验。 3.合作共同生产内容 在2008年的选举报道中,《赫芬顿邮报》与两个搞笑视频网站236.com和Funny or Die合作,制作“Huff or Die”节目,为用户提供最搞笑的政治视频,着眼于政治中比较轻松的方面和一些讽刺性的观点。 三个网站利用各自优势,合作生产“Huff or Die”,赫芬顿说,如果你希望你的政治评论看起来明智,并且有严肃但幽默的追随者,你会喜欢Huff or Die。 社交化的分享传播方式 作为一份互联网报纸,《赫芬顿邮报》似乎找到了传统报纸在互联网时代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觉得,对于新闻业来说,关键不是要模仿‘德拉吉报道’,而是要充分利用社区,要从社区的视角来解读我们的所做所思。”《赫芬顿邮报》的另一位创始人肯尼斯·勒利尔说。 《赫芬顿邮报》充分利用互联网即时互动、社交的特性,建立内容生产者和读者之间的共享、交流。这种互动能给予网站编辑即时反馈,网站编辑能够第一时间知道读者对哪些新闻感兴趣、哪些能够激起读者的评论和分享;同时,《赫芬顿邮报》允许用户将新闻内容通过社交网站Facebook、Twitte和Google+等社交网站进行分享,正是这种社交分享模式,让美国另外的一个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大获成功。在BuzzFeed看来,分享比搜索更重要。因为随着Facebook和Twitter的崛起,人们更多是通过分享而不是搜索获取内容(所谓的病毒式传播)。 而为了能让读者对网站的内容进行分享,《赫芬顿邮报》的编辑会找到他们所认为的最好的新闻内容,然后再根据用户的需求、喜好赋予内容引人的、自由主义倾向的标题,并留出一块评论版供读者参与。 全球化战略 赫芬顿的野心不仅仅在于分得美国新闻业的一杯羹,她更希望看到《赫芬顿邮报》国际版的发展壮大,“联系世界”,以此为其带来国际声誉。赫芬顿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AOL的CEO阿姆斯特朗的支持,他曾公开表示,希望AOL和《赫芬顿邮报》能够合力创造出美国新一代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集团。 目前,《赫芬顿邮报》已经建立了法国版、德国版、西班牙版、加拿大版、英国版、意大利版、日本版等,接下来,还准备进军巴西和土耳其等市场。 今年,《赫芬顿邮报网》在国际化方面有更大动作,他们将招募来自全球的优秀新闻业者,创办面向全世界的《世界邮报网》,编辑委员会成员包括西班牙《国家报》的创始人总编Juan-Luis-Cebrian,《印度时报》的顾问总编Dileep-Padgaonkar,日本《朝日新闻》的前任总编辑Yoichi-Funabashi,以及资深新闻人Pierre-Omidyar;盖茨、施密特等名人也将为该网站撰稿。 赫芬顿说:“人们需要一份纯粹网络版的全球出版物,它可以把贝格吕昂研究所那些有影响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全球思想家、诺贝尔得主。此外还有新声音,尤其是全球各地那些没有一个大平台可供利用的青年人。我的任务是使《世界邮报》发挥全球对话的潜力。” 在向世界市场扩张的同时,赫芬顿看到了深耕本地的盈利潜力,确定了在本地扩张的战略。 在被AOL收购之后,《赫芬顿邮报》迅速开始了本地化:在芝加哥、纽约、洛杉矶和丹佛之外,扩张到了迈阿密、华盛顿、底特律和旧金山等城市,建立本地化的网站;同时,与AOL旗下的超本地新闻网络Patch展开合作,对新闻提供本地化的解读。 Patch作为美国的超本地新闻网站,在美国已经拥有48个站点,其正在进行“All Politics is Local”(一切政治都是地方政治)的项目,从本地化的角度来解释国家议题,比如教育、基础设施等。《赫芬顿邮报》通过与其合作,来补充自己的本地化新闻和评论。 《赫芬顿邮报》还收购了本地新闻和实名制问题解决社区“在线城镇”Localocracy,Localocracy的核心管理成员康纳·怀特·苏利文(Conor White-Sullivan)、亚伦·索乌斯(Aaron Soules)和杰伊·鲍伊斯(Jay Boice)也随即加盟《赫芬顿邮报》。 Localocracy是一个在线城镇,人们可以在这里投票、评论,并了解本地事件。用户只要在Localocracy进行实名注册,然后就可以在Localocracy上对当地发生的事件发表评论,并且可以一起解决发生在当地社区的问题。 垂直细分领域 在热衷政治报道和深耕本地的同时,赫芬顿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想增加一些板块,来填补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例如,汽车、音乐和游戏等。”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赫芬顿邮报》共新增二十多个板块,包括女性、父母、名流、文化、同性恋、拉丁之声、黑人之声等。这些板块也迅速获得了成功,ComScore公司就在《赫芬顿邮报》同性恋板块诞生的当年(2011年10月成立),就将其列为“2011年最受欢迎的同性恋网站”。 当然,这些垂直细分领域的成功与《赫芬顿邮报》聘请了多位名人来负责板块有关,这其中就包括在Sirius XM电台非常受欢迎的Michelangelo Signorile,他担任了同性恋板块的责任编辑、Nora Ephron(电影《西雅图未眠》导演)负责离婚板块、Rita Wilson(知名女演员)则是“50”板块的主编。《赫芬顿邮报》借助这些知名人士者的影响力,获得了广泛关注。 拓展媒介形态 《赫芬顿邮报》于2012年8推出了全工作日的网络视频服务HuffPost Live,希望借此来重新定义网络新闻视频。HuffPost Live兼具传统有线电视和互联网服务的两项特征:在报道形式上,更接近传统有线电视媒体,但在服务上,又有着互联网服务的特点。用HuffPost Live总裁罗伊·赛科夫(Roy Sekoff)的话说,“我们其实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新闻媒介。” HuffPost Live每天为用户提供12小时直播视频,内容多数是以脱口秀形式提供,嘉宾则包括《赫芬顿邮报》的写手、第三方专家和观众;同时,鼓励观众的参与互动,用户界面增加了“加入该节目”的功能,即允许用户通过网络摄像头进行视频聊天,有些用户会被邀请到HuffPost Live位于纽约和洛杉矶的工作室参与节目,但更多的人则是通过谷歌Hangout或Skype参与。 HuffPost Live重视实时报道内容,尤其是实时评论,希望社区用户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并成为节目报道内容的组成部分,让社区用户参与新闻报道,而不是在报道过后再加入进来。 美国科技博客Mashable的读者将HuffPost Live列为“2012年最具创意媒体产品”,这款仅能通过网络使用的视频新闻服务击败了哥伦比亚大学首席数字管斯里·斯林尼瓦桑(Sree Sreenivasan)提名的其他产品,包括Dark Sky、Flipboard、Timehop和RebelMouse。 资本的力量 《赫芬顿邮报》成立一年后就获得了日本软银资本500万美元的投资,通过这笔投资,《赫芬顿邮报》继续扩大招聘员工,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地更新;同时开始招聘内部通讯员,建立一支多媒体团队,制作视频报道;2008年又融资1500万美元,开始招揽自己的专业记者,并涉足美国各地的地方新闻市场;2011年,美国在线(AOL)以3.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赫芬顿邮报》,这为《赫芬顿邮报》撰写独家新闻、扩张记者队伍、进行国际扩张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伴随着这些资本进入的是《赫芬顿邮报》流量的飞速增长,2008年9月,《赫芬顿邮报》的流量比2007年同期就增长了474%。 大量资本的进入也让《赫芬顿邮报》有能力去收购一些对自己业务有帮助的公司,比如之前提到了收购“在线城镇”Localocracy以实现自己本地化的扩张。 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辩论 《赫芬顿邮报》的众包内容生产模式,受到了不少新闻专业主义人士的诟病,还有人认为《赫芬顿邮报》根本算不上是一份专业报纸。 “《赫芬顿邮报》没有体育和图书报道,娱乐报道也只是一些未被证实的互联网绯闻。尽管有很多激进的政治家和好莱坞的自由人士在上面发表反布什政府的言论,但《赫芬顿邮报》的大部分原创博客都不值得动一下鼠标。” 传统报纸的记者编辑在发布新闻之前会对内容的准确性进行核实,而《赫芬顿邮报》的内容主要依赖于读者、社区,对内容没有把关。 面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争论,《赫芬顿邮报》采用了BuzzFeed网站CEO、《赫芬顿邮报》联合创始人之一的Jonah Peretti所谓的“Mullet Strategy”(社交媒体鲱鱼策略)。“鲱鱼策略”是一种社交性媒体营销策略,是指生成主渠道之外的目标内容,以符合某些社交媒体网站或社区的口味。常规访客通常看不到这些内容,因为它们只是向社交性媒体发布窄播信息。 “鲱鱼策略”让用户在网站的二级页面进行讨论和活动,但网站的首页依旧保持严肃的风格。对于网站来说,增加流量最好的办法是让用户控制,而卖广告最好的办法是有一个好看、整洁的首页,能让广告商看到、推广自己的品牌。 当然,“鲱鱼策略”是存在陷阱的。在Hurricane Katrina crisis中,《赫芬顿邮报》就曾报道说在新奥尔良州,有人通过“吃尸体来维持生存”,但后来证实,提供这个新闻内容的博客主并不能提供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言论,并发表了撤回声明。但是,这些已经不能阻止这个错误信息快速、重复的传播了。标签:赫芬顿邮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