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经济体制改革之比较--访经济学家郑恩富教授_程恩富论文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之比较--访经济学家郑恩富教授_程恩富论文

中俄经济制度改革的若干比较——经济学家程恩富教授访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家论文,制度改革论文,中俄论文,教授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642X(1999)05-0019-04

曹士海: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模式,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转轨时期所采取的模式当中最具典型特征的两种,而模式的不同可以从改革目标当中得到反映。程教授在上海财经大学长期从事经济转型的教学和研究,去年又赴圣彼得堡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您认为中俄两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有何不同?

程恩富: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和实质,是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重构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形态——建立和完善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形态,建立和完善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形态,建立和完善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形态,建立和完善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形态。而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实质是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根本舍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复归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形态。简单地分析,包括下列4个层面:1.追求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产权形态。2.追求按资分配为主体的两极分化形态。3.追求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形态。4.追求依赖西方的开放经济形态。

曹士海:中国产权制度的改革略先于市场制度改革,那么,中国产权制度的改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又是如何演变的?

程恩富:从1978年开始,中国在城市和农村逐步推行广泛而深刻的产权制度变革。其目的是以公有制的新型实现形式和多种所有制形式,来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以工业总产值为例,国有、集体、个体和其他类型的比重从1985年的64.9%、32.1%、1.8%和1.2%,演变为1997年的26.5%、40.5%、15.9%、17%。产权改革的主要进程如下:

第一,集体所有制的变革。在农村,以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末自发搞包产到户为起点,1980年底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由年初1.1%的比重提升到20%,后又进一步放松和完全取消了对较富生产队的政策限制,从而在1983年大体完成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转变(现极少数地方实行全村集体所有制或股份合作农场等)。在大量农业领域,原有的乡镇集体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自主权逐渐扩大,纷纷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制,其中多数企业在90年代已改组为规范不一的股份合作制。

第二,全民所有制的变革。1979~1980年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包括一定范围的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工资及奖金分配权等;1981~1982年主要是推行全额利润分成、超额利润分成、利润包干、自负盈亏等经济责任制;1983~1984年主要是部分企业实行利改税; 1985 ~1989年主要是实行或试行多种形式的两权分离制度,如多种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和企业财产股份制等;1990~1992年主要是坚持和完善承包制,积极试行企业放开经营、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股份制、利税分流制和租赁制等;1993年开始到目前,主要是推行以公有资本占主体的公司制为基本内涵的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广泛开展并购、拍卖、承包、租赁、托管和改为股份合作制等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活动,现多数国有企业已基本改制完毕。

曹士海:私人所有制的崛起,也应该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吧。

程恩富:是的。改革以来,个体经济渐渐恢复和壮大,尤其是1982年新《宪法》明确规定它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以后发展较快,现约有3000万户;私营经济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和1988年宪法修正案明确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以后也发展较快, 现约有100万个企业;外资经济在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之后稳步成长,截至1997年,中国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04345个,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额5201.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2201.41亿美元。1992年以来,各种私有经济和私人持股得到快速发展。

曹士海:在产权制度演进的同时,市场制度的演进也正在进行。它的演进阶段又是怎样的呢?

程恩富:中国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显示出若干阶段:1984年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强调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制定计划时要积极运用价值规律;1984~1987年转向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1987~1989年构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实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积极建立市场体系,国家以间接调控为主;1989~1991年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整顿市场秩序,深化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改革;1992年以来,迅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体系及其调控体系已初步形成。其中,进行了价格制度、金融制度和对外经济制度等创新。

曹士海:与中国相比,俄罗斯的产权制度改革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请您介绍一下。

程恩富:俄罗斯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制度改革基本上是同步启动、迅速展开和互相呼应的。尽管改革的步骤、措施与速度有起伏变化,但总体上呈现为一种非常冒进和激进的改革轨迹和态势。私有化改革的实际进程如下:第一,小私有化进程。1992年上半年重点是在以往国有小企业租赁合同的基础上通过赎买来实现私有化,下半年重点是通过拍卖和招标来出售小企业。小型国有企业是指职工在200人以下, 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100万卢布以下。到1993年底,70 %的小企业已转变为私有制;到1996年初,该比例上升到84.3%(对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小型和大型企业之间的中型企业,允许选择拍卖或股份制)。

第二,大私有化进程。对职工在1000人以上,1992年元旦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5000万卢布以上的大型企业,实行私有化的股份化。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证券私有化阶段。1992年10~12 月向每个公民发放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使他们能购买所在企业或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在这前后,要求大型企业尽快改造成股份公司,并从1993年开始要求陆续上市。二是现金私有化阶段。从1994年7月起, 只允许用现金等手段直接按现行市价通过股市进行交易。截止1995年底,总账面财产价值为1.6万亿的118797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了多种形式的私有化, 约占俄罗斯国有财产56.7%。1996年在整个工业中,非国有工业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6%,占工业产品生产总量的89.6%,占工业职工总数的84.7%。1997年俄罗斯提出放慢大规模私有化和股份化,但仍积极推行不动产的私有化,包括私有化企业所在的地块。今年计划出售10家国营大企业,以筹集250亿美元作为行政资金。

曹士海:俄罗斯在农业私有化方面进展如何?

程恩富:其进展可分为三步。第一步:1991年4 月颁布新的《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取消土地的单一国有制形式,确立了个人所有、集体股份所有、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等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第二步:同年12月先后颁发《关于俄联邦实现土地改革紧急措施》和《关于改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办法》两个重要文件,其中规定,包括退休在内的所有集体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职工,都有权免费得到公共股份中的一份土地和财产归己所有,并可自由退出而组建家庭农场或从事个人生产。文件还规定,在1991年1月1日前,所有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必须进行改组和重新登记。截止1995年,私人农场有28万个,每个农场平均拥有土地43公顷;到1996年,原有的2.56万个集体和国营农场中,67%已改造为各种类型的农业股份公司(300多家)或合作社(1200 多家)或附属于企业和单位的副业农场(400多家)或其他合作经营的企业(3000 多家)。第三步:1996年开始实行《1996~2000年农工综合体稳定和发展纲要》,重点之一仍在于解决土地私有权及其自由交易问题,支持家庭农场和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等发展。

曹士海:据说,俄罗斯在自由市场关系方面变化也很急速。

程恩富:对。自1990年6月俄罗斯政府独立执政以来,在价格、 金融、对外经济等主要领域广泛地迅速推行自由化的市场机制和体制,而经济有序转轨中政府必要的经济调控被淡化(计委也被取消),显得苍白无力。其最重要的进程如下:首先是价格自由化。1991年12月以后,在《关于价格自由化措施》等法令和条例指导下,一次放开价格,形成自由市场价格机制。仅到1992年初,已有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放开,不再对它们实行直接的行政控制。同时,对石油、天然气等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规定提价限额;对电力、铁路运输等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实行国家调控。对面包、牛奶等某些重要食品和消费品,经过调控和开放的反复,最终在1993年1月实行完全放开价格。 直到1998年,除了地铁和公交等极个别公共服务价格是由国家控制之外,就连出租车和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的价格也不管理。

曹士海:目前,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是否与金融自由化有关呢?

程恩富:当然有关。1990年末至1992年末,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相配套的二级银行体系,目前已有规模不同的商业和专业银行约3000家;包括投资公司、金融公司等在内的金融——信贷组织结构已形成,并发挥着重要的经济调节作用;证券市场经过1990~1992年的初创阶段以后,现已在国家证券和私有化企业股票方面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在市政债券和公司债券方面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1996年有18家专业证交所,35家带证券部的交易所);卢布在1994年10月发生“黑色星期二”暴跌事件之后,便由政府硬性规定汇率转而采取阶段性汇率浮动制;始终依赖和屈从西方大国控制的国际金融组织,在1998年5月下旬开始发生金融动荡以来仍是如此。

曹士海:俄罗斯对外经济自由化似乎发展也较快。

程恩富:1991年1月俄罗斯开放外汇市场, 除了某些特殊项目之外,对外贸易基本放开;1992年7月制定和实施一些优惠政策, 积极吸引外资;外债持续增长,现已高达1400亿美元(内债700亿美元), 日前国际金融机构宣布今明两年还将对俄贷款226亿美元;自1992年6月起,改变上半年对所有进口商品免征进口税的做法,年年调整进出口关税,趋势是适当提高进口税以保护本国产品,降低出口税以促进产品出口;在俄罗斯的所有投资中,国外的投资达200亿美元,占全国投资额的1/3,而国内大量资本外逃,年均约100亿美元;在零售商品资源结构中,本国生产与进口的比例从1991年的86∶14变为1996年的48∶52,外国商品充斥市场。

曹士海:通过以上分析,中俄两国的改革路径与轨迹已经很明了了。请您再阐述一下两国的改革路径与轨迹的关系,以便更加全面的了解中俄改革的一些差异。

程恩富:基于中俄两国改革的目标和定位不同,以及政治、文化和社会氛围上的差异,经济改革的轨迹和路径既有相似的一面,如所有制结构均为多元化和混合型,价格均放开,本国货币均实行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等等,又有重大区别。这可归纳为:在改革的速度上,中国是以渐进为主的,而俄罗斯是以激进为主的(亦称大爆炸式的);在改革的速度上,中国是局部试点和步步推进的(试错法),而俄罗斯是“一步到位”后再慢慢纠错的;在改革的顺序上,中国是以先立后破为主的,而俄罗斯是以先破后立为主的;在改革的方式上,中国是强制与诱导并用的,而俄罗斯是强制与命令式的。

曹士海:从中俄两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及路径选择的状况来看,给我一种直觉是中俄经济改革在绩效方面也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别。目前国际社会对中俄两国的改革进展程度及所取得的成效的评价表明,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比,渐进式改革更具有成效。不知您对此有何看法?

程恩富:由于中国是采取渐进式为主的方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因而在较有序地构建起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同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和社会进步。尽管存在国有企业尚未摆脱困境,生态环境损害较大和贪腐现象严重等问题,但经济改革的收益明显超过成本。这表明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等方面。

在我看来,由于俄罗斯是采取激进的方式转向现代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因而一方面较快地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雏型,另一方面,又形成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使经济改革的成本大大超过收益。表现为:国民经济长期负增长、通货膨胀极为严重、居民生活水平急剧恶化和综合国力明显下降等方面。大量能够证明上述观点的资料这里不能一一列举。

曹士海:您对俄罗斯及中国的改革有自己的独到评价。对两国的发展前景,您有何看法?

程恩富:中俄两国改革的绩效是举世公认的,俄罗斯的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确认本国的改革是失败的。就连沙塔林也说:“原以为私有化的企业在效率方面必定高于国有企业,现在看来并非如此,事实上,私有化企业的效率并不比原来的国有企业高。”综观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在国内外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因素的作用下,快速私有化和经济自由化必然导致国民经济大幅度衰退,通胀和金融危机极为严重,城乡居民生活恶化,失业率和犯罪率居高不下,综合国力减弱等。那种认为俄罗斯实行私有化,长期发展绩效肯定会超过中国的观点,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退一步说,即使若干年后由于某种原因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业绩好于中国,也无法证明其大衰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据我观察,中国在总体成功的改革中也隐含着一定的危机,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若过度发展,可能会诱发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俄罗斯经济学家克洛茨沃格告诫说:“中国过去在十月革命后‘以俄为师’,那时俄罗斯是胜利者。现在,我建议中国同志这一次仍然‘以俄为师’,只是我们这次不是胜利者,而是失败者。俄罗斯的改革彻底失败了。莫斯科是北京的一面镜子,中国应该从俄罗斯改革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我认为这是颇有见地的。

收稿日期:1999—05—23

标签:;  ;  ;  ;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之比较--访经济学家郑恩富教授_程恩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