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校学报价值取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学报论文,取向论文,高校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00)05-0125-0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入与完善,产业化作为我国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遍及各个领域。文化,特别是教育,开始从神圣的殿堂走出来面向市场。随着其他消费市场的相对疲软,国家采取了用教育刺激消费的措施,扩大了招生规模,使教育成为当前投资和消费的热点。伴随高校各方面自主权的扩大,教育也被一部分人堂而皇之地视作一种特殊性的生产部门向产业化的轨道迈进。不可否认,在国家经济还不发达,对教育的投入尚不充足的情况下,这些举措无疑会促使教育在一个时期内快速发展。在高校紧锣密鼓地进行内部改革与调整的同时,高校学报的发展取向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一、高校学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高校学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众所周知,高校学报的发展与学校的运作机制密切相连。毫无疑问,高校学报的发展也自然受到高校产业化思潮的冲击,然而高校学报作为高等学府的一个特殊的窗口,它的何去何从不禁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和学报编辑人员的强烈关注。
不可否认,高校自主权的扩大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学报办刊的自主权,同时也为高校学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在发什么文章、如何走向社会方面,具有很大的决定权和选择余地。这种权利为高校学报在努力发掘自身潜力和贴近社会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依据。可是在这种可能性的现实转化中,它是否真的能迎接产业化进程中市场提出的严峻考验与挑战?
面临市场的选择,高校学报作为传播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和成果的园地,在遵循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传播和积累一切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主管部门和编辑部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期刊发展目标的一种理想化的构想与规划。基于一种探索,于是有人在国际期刊产业化的趋势下,通过对我国几家效益好的期刊发展思路的分析,对期刊产业化的内涵作了如下表述:
我们要走期刊产业化的路子,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出发点,以生产优质高效的精品产品为目的,以市场需求和市场调节为导向,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产业运作的基本模式,遵循期刊生产规律,逐步建设起产前、产中、产后完全的市场机制,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路子,实现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化、最大化。
这种提法是否具备普遍的规律性,能否让大家在现实中进行操作?高校学报作为一种特殊的期刊,它以反映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为目的。高校学报使命的特殊性让它能否在少投入,或不投入的情况下自负盈亏地进行运作?在走向产业化的进程中,是否能绕过或化解迎面而来的困境与尴尬?是否能经受现实所赋予的机遇与挑战?现实赋予的可能是更多的困惑与叹息。
二、高校学报产业化的两难境地
在产业化的大潮中,对市场的分析把握与预测是制胜的关键。作为进入流通市场的商品,只有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才会赢得投入的回报。简言之,一种商品只有它的价值被广泛的消费群体所认同和接受,它的产业化行为才真正得以实现。学报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可能像其他商品一样具有很现实的消费价值。
1.价值的间接性。学报是以反映升华了的对现实事物的理性思考为主要内容,而这些潜在的能推动社会和经济进步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一时很难给人们带来一种功利性的使用价值。它具有以抽象概括为主的纯理论性的特点,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认识、消化与吸收,并创造性地运用于产品开发或文艺创作,才能转化为普通消费者所接受的消费形态而进入市场领域,实现其内在的价值。学报这种价值的间接性,决定了它不能像一般商品那样直接进入市场开发,而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转化,作为一种高附加值依附于其他商品。
2.读者的固定性。高校学报较高的理论性和学术性,不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适合每个层次的读者群。它的理论研究性质决定了它的读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他们主要是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者,一般对高校学报里面的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见地,才会订阅,作为自己教学和科研的参考。很难想象这些理论会为寻求娱乐消遣的普通消费者所接受,这种稳定性的市场结构限制了其产业化实现的某种可能性。
3.发行渠道的单一性。高校学报严肃的学术性使其产业化的市场走向受到限制,在发行方面基本上是以交流赠阅为主,而它本身的地位与性质又决定了它不可能通过行政手段来发行,更何况单纯的行政手段也不是市场产业化的真正归属,这种做法本身就与自主、自立、自负盈亏的产业化运作相背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市场的占有率低,难以有效实现价值的货币转化,致使很多学报从未走出赔本的困境。退一步说,即使我们走向市场,我们能否解决下面问题:(1)高校学报内容如何设定。(2)如何遵循市场原则加强对高校学报的营销。
第一方面,众所周知,高校学报基本是以纯理论性为主的反映基础性学术成果的刊物。它主要刊载个人或集体在某个方面或领域的真知灼见和新的理论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仍缺乏一种具体的实在的可操作性,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和某些未知领域的理性认识与探索。高校学报以其理论的深与新对于一般人来说,缺乏一种直接满足个人现实需求的消费价值。因而通过销量来实现产业化的价值取向无疑是一个新的童话。理论的领先性和高校学报这种价值的潜在性不能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其很难像一般普通产品那样的短时间内实现货币增值,体现其最初的设定的价值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报是否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内容,为迎合普通消费者的情趣而降低其严肃的学术内容并使之面目全非?学报是否会一味的因捕捉市场而走入迷途?高校学报是否因此失去其神圣的殿堂而挫伤已有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当理论前沿的探讨被平庸的热门话题代替后,是否会导致理论研究的滞后,而使后起的实践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如果以市场需求和市场动态为导向来调整确定学报的内容,那么当前沿的学术研究被酒肆闲谈和道听途说所代替后,此时的学报,该是一个怎样的窗口?
第二方面的问题也和前面的问题紧密相连。高校学报特殊的地位和特定的作者群体导致其读者具有相对稳定性。对高校学报的需求毕竟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它即使根据市场化操作模式进行营销和炒作,也很难扩大其销售量,不管是多么前沿的理论“精品”,也很难激发一般人产生“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冲动而产生购买和阅读欲望。作为一种出版物,它的市场占有率就是对读者的拥有率,高校学报的发行市场往往就是作者群和其他一些与之相关的高校以及科研单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高校学报在不放弃其学术理论前沿性的前提下,即使最优秀的策划编辑也很难捕捉到实现其产业化的直接市场切入点。
三、高校学报价值取向的定位分析
对知识深入地发展和弘扬是高校学报神圣的使命。从它担当的角色来看,它不仅具有学术思想、理论成果、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递的功能,而且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社会舆论导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刊载最新科学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的媒介之一,高校学报客观上要求刊载的文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和善于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科学的探索和总结,责无旁贷地充当起研究、传播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的历史重任,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现实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深刻的阐述,揭示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尽可能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实趋势对高校学报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第一,高扬学报的学术性,兼顾指导性。学术性是学报的质量和生命线,是其区别于其他杂志刊物和著作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反映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师资力量的显著标志,同时又是考查一个学校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对学报的投入,学报编辑要稳把质量关,咬定质量不放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重视其科研成果对社会工作的指导,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提供科技服务,从而促使其潜在价值的转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学报由投入产出型方式转化为尽量少投入或不投入的生产经营性方式。这里我们随时应该具备这样一种共识,高校学报是以学术性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内容的载体,不具备价值实现的直接性。学术研究本身不像一般产品那样直接面向市场,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提升,也包括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指导性的兼顾,并不要求学报为指导而指导,而是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对社会某方面需要时的引导,高校学报在对其社会直接服务的指导性方面,应注意把握“分”与“寸”、“尺”与“度”,从而使高校学报的学术性和指导性具备有序性,使本末各得其位,以便促使高校学报健康稳定地发展。
第二,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和原创性,同时关注其适时性。原创性就是理论的创造性,它是刊物学术质量的重要体现。高校学报的创造性则表现为学报学术论文所体现的学术领先性,前沿性,它以发前人所未发、思前人所未思的闯关精神而开辟出来的新视角、新观点、新领域,无疑具有站在时代前列开风气之先河的巨大作用,有时甚至会影响和推动某一空白领域的研究不断发展、壮大和繁荣。编辑对学报内容和当代某类问题的前沿的关注是实现学术内容前沿性的前提。否则,对未来某些问题的论述可能会在编辑人员的手中流产。这些前沿性的问题可以概括为:1)填补某些理论空白;2)发现新材料;3)对旧理论的现代阐释和运用;4)现有理论在深度上的突破、方法上的更新。也就是说,独创性就是体现一种对“无”的补充。适时性,就是理论上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具有时代性,要体现当今时代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代主旋律相符合,能激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拓宽和优化人们对现实情况的思维方式,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手段,体现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对于一些已被历史淘汰与抛弃的陈腐学说,要坚决割弃,除非这些问题能够推陈出新,在新的时代给人以新的思索,让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启发人们新的思路。高校学报在这方面应坚持以独创性为主,尽量做到独创性与适时性相结合,使之在保证学报本色的前提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三,立足于价值的长远性和潜在性。高校学报的价值应体现在价值的长远性上,把高校学报作为一种长期性的生产投资,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更为坚实的理论思考。不能只注重立竿见影地投资与收入回报,使高校学报的发展陷入一种短期的经济行为,而忽略学报蕴藏的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指导和提升学校知名度的重要作用。我们要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学报工作人员努力探求各个领域的新知识,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高校领导应“志当存高远”,加大对学报扶持力度,而不能简单地将它与其他教学、培训、后勤部门混为一体,使高校学报丧失正常的发展条件与环境。
四、高校学报的深层次思考
实现科学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是时代赋予的要求。进一步为理论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石,这更是高校学报在新时代不断发展自己的需要。学报在坚持办刊宗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应加快其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进程。对于某些针对性很强的理论探讨,高校学报应有目的地加强其学术研究,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在广泛讨论、认真研究、深入分析论证的前提下,重视其理论的可行性探索与实践。在可能的情况下,让这些学术成果“上山下乡”,让这些能扬长避短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维能增强物质生产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提供创新方法。生产者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后,必能以一种高度饱满的创新精神投入工作与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工作技术,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一来,学术成果的价值就从其他创造者身上通过转化得以实现并体现出来。然而,高校学报的这种价值的实现,不是以直接的货币形式,而是通过一系列转化体现出来的,而这种价值的最终表现,并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只是体现在被认同和吸收后所产生的积极结果上。因此,高校学报在面临新世纪所提供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应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1.强化中介服务,选择市场介入点。市场介入点是调查高校学报走向社会的结合点。高校学报在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本校的科技优势,做好“红娘”,推动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针对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得出科学性结论。让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和公司的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起到指导作用,学报则以中介人身份获得一定利益,从而改变学报的办刊条件,激发学报的创造生机,拓宽学报服务社会的层面。
2.指导性服务和资询服务。当今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信息的及时掌握与否,关系到竞争中一方能否处于不败之地。高校学报一般在某些前沿问题的探讨上,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它们对已有现象的认识,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对现实问题进行归纳演绎,而推论出的科学论断,具备一种转化为现实社会价值的潜能。高校学报在加强其本色的前提下,同时也应注重其知识的现实实践。只有这样,高校学报才能在保证其质量的基础上实现自身松绑,以避免孤芳自赏带来的困境与尴尬,从而失去把握其经济效益的最佳时机。
3.力求适应性,反对盲目性。当今社会,人们思维活跃,创造力旺盛,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许多作法尚在逐步探索和论证中,仍缺乏普遍的规律性。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树立好以下几种意识:
(1)自觉意识。高校学报严肃的学术性是由其本身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这注定它很难像其他刊物一样,根据读者口味、读者习惯、读者的心理进行产业性的市场选题优化,从而变得不伦不类,这决不是学报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在市场化、产业化的口号席卷各个物质和精神生产部门时,高校学报编辑应耐得住寂寞,分得清形势,在办好学报这条任重道远的征途上,努力对此进行有益的思考。
作为转型时期的高校学报,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宗旨下,为了正确的价值定位,领导要有正确的导向意识。高校学报是一种升华了的对现实世界和某些未知领域的理性认识与探索。学报因其学术性,其价值体现也是隐性的、潜在的,不可能像一般商业方式运作期刊和产品那样,在短时间内以货币的方式体现其价值存在。它给人们提供的对问题的探讨和思索的方式,通过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潜移默化和渗透而转化体现在对另一物的操作和创造思路上,从而显示其珍贵性、独创性,表现出独到价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无形的价值很难以商业运作方式直接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而只是潜入其他产品作为结合物的一部分。领导对学报的效益追求,应着重体现在其质量品位上,而不是货币数量。如果单纯追求学报产业回报效益,忽视其投入力度,无疑是缘木求鱼,使高校学报失去应有的存在空间和活力。
(2)自新意识。创新是新世纪发展前进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高校学报要具备高度自主的创新意识,用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栏目来塑造自己新世纪的形象。让它既具备理论上的新颖性,又具备某方面现实转化的可能性。在这方面,高校学报要加强其针对性的研究,促使科技和生产的迅速联姻,从而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方面高校学报内容不要呆板,形式不要僵化。在努力追求其知识上的权威性的同时,又应突出其理论的现实可行性,使学报办出特色、办成精品。
(3)突出本色,克服盲目性。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完善成熟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严肃纯正的学术性应该是高校学报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产业化的实践与探索中,高校学报应克服少投入、高效益的思维误区,为单纯的产业化而背离办刊宗旨,为广告发行业务而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从而使学报降低其学术品位,失去其前沿的理论探索,这种做法所换得的眼前利益对整个高校的健康发展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喊学报只是为少数学者办的这种口号而封闭自己,走进书斋,脱离社会,远离现实。这也会使我们失去自新的方向和动力。
五、结束语
今天我们面临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竞争不断增强的时代。在产业这个概念的泛化的情况下,我们要认清学报的“教化”功能,它对形成和改造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对人类文明的积累、传承、发掘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切都决定了它不能像私人产品一样单纯产业化、市场化。我们决不能把学报办成只赚钱的买卖,也不能简单地按照企业经营方式、运作机制来操作。搞学报产业化,是一种思维误区。高校学报不能以利润、盈利形态表现的投资回报的有无来作为其价值尺度。毫无疑问,办学报既要讲社会效益,也要讲经济效益。我们讲的学报投资回报,是指出多少科研成果,是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知名度服务。但如果简单地把学报纳入产业化的渠道,就是忘掉了学报的特性和特点,把学报引向歧途,从而偏离正确的方向。
今天,我们追求高校学报的价值,在走与社会相结合的尝试中,不要对学报本身的经济效益抱太高的期望值,更多的是要有一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献精神。每个编辑,在守护这方净土的同时,重视其学术研究的现代转化,将是每个重视学报未来发展的人的共同奋斗方向。他的今天所思便是我们明天所行。
收稿日期:2000-05-01.
标签:学术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