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岛调查史[*]_南沙群岛论文

南沙群岛考察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沙群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论述了南沙群岛被中国古人发现和开发利用,地名沿革,中国政府对其管辖和行使主权,古代对其自然的记述,近代和现代对其综合科学考察。

关键词 南沙群岛 历史地理 综合科学考察

1 位置和范围

南沙群岛位于南海的南部,北起雄南滩(11°57'N,约117°E),南至曾母暗沙(3°57'44"N~3°59'N,112°16'25"E~112°17'10"E)附近的亚西南暗沙(3°37'N,112°40'E),东起海马滩(约10°46'N,117°47'E),西至万安滩(7°32'N,109°30'E),经向宽达887km,纬向幅长约905km,棋布着众多的灰沙岛,明礁(涨潮淹没,退潮出露)和水下暗滩(暗沙),是我国南海诸岛中最南的群岛(图1)。明礁上23个灰沙岛都很矮小,面积最大的太平岛只有0.432km,最高的鸿庥岛也只有6.1m。51座明礁的礁顶面积分别为若干至上百平方公里,如永暑礁为110.40km。约百处的暗滩、海山和海丘大小不等,最大的礼乐滩达7000km。断续国界线内的海域很辽阔,面积逾70万km[2]。向南距地理赤道仅380km。南沙群岛的西北和东南两侧有国际航道通过,西北侧是著名的香港—新加坡航线。

2 南沙群岛的发现和早期开发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华南智人Homo sp.在沿岸捕捞时所乘的桴筏,可能漂流到吕宋岛,到达巽他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玻里尼西亚。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夏商时代(公元前21~11世纪),华南智人已进化为百越(粤)人。《山海经》①说番禺始为舟。他们习水行舟,可能开始同南洋和南亚贸易,也许在商周时代就已有百越人移居太平洋诸岛[1]。根据考古资料,早在4000多年前,东南亚已出现一系列从北方来的蒙古人种的部族移民。2000年来华南人不断向东南亚移民、开发,明清以降尤多。如18世纪40年代,华人从虎门启航,穿过南沙群岛海域,抵达加里曼舟岛三发采金②。南沙群岛道明群礁、郑和群礁、福禄寺礁、皇路礁和南通礁等地发现秦汉时代压印纹硬陶瓮碎片和东汉“五铢”纹钱、唐代釉陶瓮碎片、唐宋时代青瓷片、北宋“熙宁重宝”铜钱、明清时代我国大陆民窑出产的青华瓷、清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和“咸丰通宝”等铜钱,清代广东造渔船用的单翼锚。这批类似广东、海南出土的文物说明华南先民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朝已发现了南沙群岛,并在南沙群岛岛礁上进行初级的开发活动,说明中国人民在南沙群岛活动历史的久远和连续性③。

图1 南沙群岛地形

The topography of Nansha Islands

(据陈明锐主编《南海及邻近大洋地势图》,1:400万,测绘出版社,1990)

南海古已有名。《山海经》卷十三“海内东经”记述,“郁水(今西江)出象郡(今广西地区)而西南(今三水市)注南海”。据历史文献,汉朝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年—?)撰《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述,秦始皇统一北方后,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大军进入岭南地区,并置桂林、象和南海三郡,包括现今越南中部与北部。象郡和南海郡面临南海,可见南海即为中国海的一部分。历史地理和法理研究已证明,南海诸岛向为中国领土[2~5]。汉朝班固(32-92年)撰《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述,汉武帝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派大军进入岭南平叛,重新统一南方,地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等九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为现在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珠崖、儋耳为今海南岛,其余诸郡亦旁倚南海。中国对交趾、日南和九真三郡的统治延至南汉大有十二年(公元937年)。古称占城、林邑(今越南南部)则是当时中国的藩属。至少从汉武帝时,中国政府即多次派遣使者从华南乘船出发,到南海和印度洋沿海各国修好,说明此前华南与这些地区的民间商贸和交通运输已很频繁,汉朝已形成了一条从番禺(今广州)去印度洋沿海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1],而我国船只在南海诸岛邻近海域活动自不待言。南海多台风和风暴潮,遇风暴潮时海水陡涨,故古时又称涨海。汉晋古藉常见涨海之名[6]。公元1世纪东汉杨孚著《异物志》就使用“涨海崎头”表示南海珊湖礁。南宋周去非著《岭外代答》(1178年),赵汝适著《诸蕃志》(1225年)和元代汪大渊游历南海和印度洋沿海各国后著《岛夷志略》(1349年)等书,都明确指出南海南面的界限在篮屿(今加里曼丹岛)。

战国时的《逸周书·王会解·伊尹朝献》提到有人向商王汤(公元前1766~1754年在位)建议“……正南,……请令以珠玑(珍珠)、瑇瑂(玳瑁)……为献”,反映了华南先民在南海捕捞的点滴。自古以来,华南沿海渔民利用季风,冬春顺东北季风到南沙群岛捕捞水产,渔获珊瑚礁鱼类、海龟、海参、海贝、珊瑚和龙虾等,经加工,运往加里曼凡、新加坡等地出售,或收藏待翌年夏季台风到来之前,顺西南季风带返华南。据查,自1681年始,地方志就系统地记录了琼海渔民赴南沙捕捞情况。除了明末的《顺风相送》(1639年)和清初的《指南正法》等书籍以外,还有海南岛渔民总结自文昌县清澜港或琼海市潭门港开赴西沙、南沙作业应用指南针航海针位和更数(即航向和航程),写下《更路薄》,至迟始于清初,至今世代相传,数百年来不断充实,出现多种抄本[7]。以渔业开发为先导,在岛上挖井汲水,构筑房屋庙宇,垦殖土地,种植椰子、香蕉、番薯、蔬菜和蓖麻,成为南沙群岛的真正主人。19世纪以来,英、日、法等国航海家和殖民主义者曾生动地记载了他们登上南沙群岛时见到中国人安居、生产和生活的细节[4,8,9]。

3 南沙群岛地名沿革

中国人早就对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命名[8]。南宋《岭外代答》卷一“地理门·三合流”条开始将南海诸岛岛礁统称“长砂、石塘”。《诸番志》“海南”条则称“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明万历《广东通志》(1602年前成书)用“长沙海、石塘海”统称南海诸岛及其邻近海域。徐葆光著《中山传信录》(1710年)首次称南海中属于我国的岛礁为“南海诸岛”[10]。1755年绘制的乾隆《皇清各直省分图》及1817年绘制的嘉庆《大清一统天下图》都绘出了南海诸岛[2]。最早将南海诸岛分群见15世纪中叶的《郑和航海图》(原载茅元仪著《武备志》卷二四0,称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1621-1627年印),该图将东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统称“石星石塘”,西沙群岛称“石塘”,南沙群岛称“万生(应为里)石塘屿[8]。陈伦炯著《海国闻见录》(1730年)上卷“南洋记”将南海诸岛分为现在的四群,附图中的“千里石塘”当指南沙群岛。给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者[11],始见于《宋会要》(清朝徐松辑稿)。该书“真里富国”(今泰国的庄他武里府)条所指处以占城南界到交趾南界航线东南面的名叫万里的石塘,其位置正好是南沙群岛,其海水“或深或浅,水急礁多”,岛礁“绝无山岸等”,正好是南沙群岛显见的海洋地理特征。《元史》“爪哇列传”记载,1292年元世祖因爪哇国国王曾对中国派去的使节无礼,特遣舰队从广州、泉州出发征讨,往返均穿过南沙群岛附近水域。《元史》“史弼传”记载当时他们经过的万里石塘即南沙群岛。此后,不时时代对南沙群岛命名不同,除《郑和航海图》称南沙群岛为“万里石塘屿”处,黄衷著《海语》(1536年)卷下称“万里长沙”而罗洪先著《广舆图》(1554-1557年刻)卷二之85~86页的附图以“长沙”专指南沙群岛。清朝康熙丙申年(1716年)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间政府测绘刊出的地图将南沙群岛称为“万里石塘”。航海家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海录》(1844年)载:七洲洋(西沙群岛)正南为“千里石塘”,即南沙群岛[6]。

宋代中国舟师已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导航技术上了一个台阶,明朝航海事业盛况空前。明清以来,我国航海者和海南渔民自然对南沙群岛各岛屿的具体位置有了较科学的记录。明朝罗曰絅著《咸宾录》(成书于1572~1580年)卷六及章潢著《古今图书编》(成书于1573~1620年)卷五九均记载泛指南海诸岛位于中泰航线以东。16世纪40年代明朝顧著《海槎余录》记述西沙群岛的位置后,指出“万里长堤(今南沙群岛)出其南,……又有鬼哭滩”,鬼哭滩即南沙群岛九章环礁的鬼喊礁。海南渔民民间手抄航海针经书《更路薄》,记载南沙群岛地名72处[12]。命名面覆盖整个南沙群岛,皆琼人俗名[13],不少被中国地名委员会采用(1983)。

据说1707年英船“密克勒斯费”号称南沙群岛为“密克勒斯费滩”。英国殖民主义者1867年派测量船“Rifleman”号偷测南沙群岛海图,并以该船一军官姓氏非法命名“Tigard滩”④。日本帝国主义者于1907,1917,1919和1920年去南沙群岛探测和掠夺资源,1920年擅自命名为“新南群岛”。法国殖民主义者1930~1933年派舰往南沙群岛测量并侵占,1933年4月对5处岛屿非法命名⑤。他们都比中国对南沙群岛的命名晚得多。

1935年1月,中国政府机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第一期公布中国南海各岛屿中英地名对照表,表中称南沙群岛为团沙群岛,称中沙群岛为南沙群岛,列出岛礁名共96个。1947年12月1日,中国内政部重新审定南海诸岛的地名,公布中外,原南沙群岛改称中沙群岛,团沙群岛改为南沙群岛[14]。从此中国所有官方文件及出版物均用南沙群岛名。

4 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的管辖和行使主权

4.1水师巡视海疆

针对南沙群岛自然条件特殊(陆地小又少,地下淡水极少等)、后勤供应难、中国人在那里从事生产的特点(捕捞一批满载就走)和短期生活(三数人留岛继续劳动,至下一批人来轮换)、基本上无常住人口等特点,派遣水师巡视,保境安民,成为古代中国政府对海疆与海岛行使主权的一种主要方式[4]。谢承撰《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记,当时华南地方长官定期出巡南海及南海诸岛的制度。5世纪,南朝刘宋文帝(424~453年)派海师巡视至林邑[10]。晋朝(据郝玉麟编纂《广东通志》(1731年)五十六卷)和南朝(据谢灵运《武帝诔》)照样执行。宋开宝四年(971年),置巡海水师巡视南海,南“至九乳螺州(今西沙群岛)……陵山东,其西南至大食、佛师子、天竺诸国”[10],巡航远达印度洋(据宋仁宗(1023~1063年)亲作御序,曾公亮撰《武经总集》)。明朝(据黄佐编纂《广东通志》[1558])继续。明成化(1465~1487年)、弘海(1488~1505年)年间,王佐撰《琼台外志》载:海军指挥佥事“统兵万余,巨舰五十艘”,“巡视海道几万里”。明谊撰《琼州府志》载,崖州协水师营分管范围,南面直接暹罗(今泰国)、占城外水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也多次巡视南沙群岛海域。

4.2 列入版图

中国政府很早以来就把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列入海南岛管辖。据文献辑录[10],唐代(618~907年)振州(今三亚市)境域“西南至大海千里”(《旧唐书.地理志》)。宋代(960~1125年)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权“悉隶广南西路”(《诸番志》)。《琼台外记》载:“(万)州(今万宁、陵水一带)东长沙、石塘”。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年)《琼台志》卷二十一就把“长沙”、“石塘”记载在海南的“海境”里[14]。清代(1646~1911年)将“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划归琼州府管辖(郝玉麟《广东通志》;金光祖编纂《广东通志》[1697年])。《琼州府志》载:“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州志》载:“万州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钟元棣《崖州志》载:“海防……洲东接大洲洋,有千里石塘、万里长沙,为琼洋最险处。”这些都说明当时南沙群岛归琼州府万州管辖[15]。

清代康熙丙申年(1716年)经过实测编绘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图》、雍正二年(1724年)《清直省分图》、乾隆二十年(1755年)《皇清直省分图》、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黄征孫编绘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嘉庆五年(1800年)晓峰重绘的《清绘府州县厅总图》和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都将西沙群岛与南沙群岛分别标示为“万里长沙”与“万里石塘”而列入清朝的版图内[4]。19世纪30年代,颜斯综著《南洋蠡测》书中说:“南洋之间,有万里石塘,俗名万里长沙,……塘之南为外大洋,塘之东为闽洋,……皆以此塘分华夷中外之界。”与此同时,严如煜撰《海防辑要》与19世纪40年代俞广昌撰《防海辑要》中有关“石塘”的记载,即将南沙群岛列为广东的海防边域。总之,当时中国把南沙群岛看作“分华夷中外之界”的地区[8]。1873年,当时法国占有越南,中法两国政府签订《中法界务条约》,规定南海诸岛属于中国[10]。

1935年4月,民国政府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第二期刊出《中国南海各岛屿图》,标绘中国南部海疆包括曾母暗沙,标示团沙群岛即今南沙群岛。以此为依据,1936年白眉初著、北平建设图书馆发行的《中华建设新图》完整标绘南海诸岛各岛在内的中国疆界范围线。1939年中华舆地学社印行《中华民国南海各岛屿图》(单幅,色印),标示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滩的位置及名称,还附有岛屿中英文对照表[9]。此后,中国出版的地图均源出于此。1946年民国政府内政部方舆司也确认南海这条断续国界线,正式公布《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刊印《南海诸岛位置略图》。1992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次日在人民日报上公布。它明确规定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水域为中国领土、领海和毗连区海域。

4.3 反对外国侵略,设立行政机关

1883年,德国人曾在南沙群岛进行调查测量,中国政府向德国提出了抗议[4]。1917~1929年,日本侵占南沙群岛,在太平岛和南子岛盗挖磷矿,共掠去26000t。这引起中国渔民的愤怒,他们在南钥岛的树干刻下“打倒日本人”大字标语[8]。法国殖民主义者1933年7月25日宣布占领我南沙群岛的9个岛屿。7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声明,这些岛屿为中国领土,将对法政府提出严重抗议。随后,广东省政府奉命向法当局提出抗议。当时在南沙群岛的中国渔民砍掉侵略者的旗杆,撕毁侵略者的旗子[4,8]。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于1939年3月30日再次侵占我团沙群岛,并宣告占有“新南群岛”,将其编入台湾高雄市。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于1945年10月收复台湾,于1946年8月31日令外交、内政和国防三部协助粤省接收南海诸岛。12月12日,军政人员抵达南沙群岛,进驻主岛黄山马峙。为纪念“太平”舰收复该岛,即以“太平岛”命名之,立主权碑[8,14]。接收人员又到中业岛、西月岛和南威岛等岛屿立主权碑。成立广东省政府南沙群岛管理处,驻太平岛。这是中国首次进驻、直接管理南沙群岛的行政机关。1949年6月6日民国政府成立海南特别行政长官公署,南沙群岛改隶海南特别区。1951年旧金山和约确认“日本公开放弃对南威岛及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1952年日本重申放弃南海诸岛,把管辖权归还中国。可见南沙群岛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59年3月,我设立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驻西沙群岛永兴岛,归广东省海南行政区管辖。1988年海南省成立,该办事处改隶海南省。

南沙群岛属中国领土,得到美、苏、英、法、日、德、捷、匈、罗等国在二战后出版的百科全书和舆图的承认。1955年10月27日在马尼拉召开的包括越南西贡当局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派人参加的第一届国际民航组织太平洋地区民航会议,决议要求中国“应补充南沙群岛每日4次之高空气象观测资料”[14];1987年3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在巴黎召开的第14届年会,要求中国在南沙群岛建立永久性海平面观测站。这些都证明国际社会确认南沙群岛主权属中国。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之前,越南政府都明确承认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是中国的领土[3]。

1975年越南统一后,越南政府一反过去正式的立场,把南越西贡当局在1973年9月以后非法侵占我南沙群岛南威岛、鸿庥岛和景宏岛等6个岛屿承袭下来,还变本加厉地扩大军事占领,侵占我岛礁总数达20余个,列入其版图[14]。1988年3月14日,越方舰船和人员首先向中国在赤瓜礁上考察人员和中国舰船开火,挑起武装冲突,我被迫自卫还击,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菲律宾的领土范围是由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美西两国签订的《关于菲律宾外围岛屿割让条约》明确规定的。显然,南沙群岛不属于菲律宾。然而二战结束后,不时有些菲律宾官员声称南沙群岛属于它的。从70年代开始实行武装侵占,现已侵占马欢岛、中业岛和费信岛等9个岛屿。这正如菲律宾舆论界所公开宣称的那样:菲律宾争夺南沙群岛的作法缺乏历史根据[16]。1977年以来,马来西亚也把弹丸礁、皇路礁等划为其属土。

南海周边某些国家当局出于各自的目的,对南沙群岛提出无理的、非法的领土要求,公然出兵抢占南沙群岛岛礁,分割我海疆,掠夺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干扰和破坏我国人民正常的渔业生产、海洋地质勘测和海洋考察,我国政府一再声明,我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任何国家企图以强占、立法、划界等手段把南沙群岛据为已有都是非法的、无效的,入侵者应立即撤离我国领土。80年代,鉴于南沙群岛国土被蚕食,人民生产活动缺乏安全保障,遂派出舰艇和飞机到南沙群岛巡逻和训练,较早见报的为1983年5-6月。1988年,我国在永暑礁修建了一小座人工岛,配建港口码头,建成了海洋气象观测站,定时观测记录,为全球海洋学研究提供资料和过往船只提供航海服务。我国又在6个礁上构筑了永久性营房,派兵驻守。

5 我国古人对南沙群岛自然的记述

秦汉时期华南海外交通发展,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上一派繁忙,对南海自然也逐渐了解。据《西京杂记》,汉初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献“烽火树”(珊瑚)给汉武帝(公元前140~87年),已知南海岛礁产珊瑚。东汉杨孚《异物志》记“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崎头,南海珊瑚礁礁体。礁坪砾块被红藻门珊瑚藻科粘结,外观呈棕黑色,像磁石。船舶一旦触礁,就搁在礁坪上,不能解脱。这被解释为船外壳用铁叶包锢,被磁石吸住了。误把珊瑚礁当作磁石。三国(公元220~280年)万震著《南州异物志》记述从马来半岛到华南的航线,“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见大面积的珊瑚礁顶在低潮时出露于南海海面。《顺风相送》和《指面正法》描述了南海诸岛的潮汐变化。《宋会要》记1018年占城人来华时:“国人诣广州,或风漂船至石堂(应为塘),则累岁不达矣”[17]。如果船只被搁在礁上,则经年也到不了广州。宋代《岭外代答》“三合流”条提到了南海的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载:“常有舶舟为大西风所引”;同书卷三“广州自中冬以后发船,乘北风行,约40日到名蓝里(今苏门答腊北部班达阿齐)”[7]。

东吴(公元222~280年)康泰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归来著《扶南传》,记“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他把珊瑚礁称作珊瑚洲,近似现代术语。从礁前缘透过清澈的海水可见向海坡槽沟壁上礁灰岩露头,他看出珊瑚洲是由礁岩构成的,把礁岩称作盘石。珊瑚生长在礁上,礁前缘向海坡为珊瑚丛林带,礁顶内礁坪为珊瑚稀疏生长带。可见他对珊瑚礁地质地貌与生态的观察与记载是相当准确和精炼的。晋代左思著《吴都赋》窮陆饮木”句,据唐李善注“饮木,朱崖海中有渚,……有木斩之,以盆瓮承其汁而饮之”,可能是指珊瑚岛上椰树之果[6]。

唐代徐坚《初学记》提到南海的“石床”和“石塘”;宋代《岭外代答》描述南海“长沙、石塘”数万里;明代《古今图书编》描述万里石塘“潮至则没,潮退方现”一如今日所见;明代黄衷《海语》“畏途·万里石塘”条记述万里石塘(今西沙群岛)东南的万里长沙(今南沙群岛)上“风沙猎猎,晴日望之如盛雪”。这是我国对南沙群岛灰沙岛初级阶段裸沙洲的最早、最生动的描述。

6 我国近代对南沙群岛的科学考察

1946年12月,省府顾问、水工专家麦蕴瑜被任命为接收南沙群岛专员,除了统领一批文武官员接收南沙外,还同时带领了一批测绘、气象、水产、农业和医学的科技人员进行专业考察,测绘了《太平岛图》(1:1万),后编绘了《南沙群岛图》(1:200万)和《南涨诸岛位置图》(1:400万)等。随员郑励俭(资约)撰《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书,由商务印书馆于1947年出版。麦蕴瑜将积累的有关资料交卓振雄编写并由他作序的《祖国的南疆——南沙群岛)脱稿后,1955年上报广东省政府,1979年由我所资料室油印成册交流⑥是中国第一部南沙群岛地理志书。1947年,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和广东省政府西南沙群岛誌编纂委员会等单位的科技人员20多名随“中业”舰出发,5月抵达太平岛考察,成果已刊⑦。从1947年6月1日起,南沙群岛气象组每天4次播发气象资料。1947年6月11~15日,在广州文明路文献馆举办了“西南沙群岛物产展览会”,展品共1300多种[9],麦蕴瑜、熊大仁(水产专家)、郭令智和席连之等莅会作了考察报告,参观者总计达30余万人次。

7 我国现代对南沙群岛的综合科学考察

10年前,笔者在本所学术委员会的一次几乎通宵的会议上力主开展南沙群岛及其海域的科学考察。本所获准开展南沙群岛海洋学调查。1984~1986年间,本所“实验3”号综合调查船有两个航次载科技人员登上了南沙群岛东部和南部的部分珊瑚礁,还详细考察了曾母暗沙⑧。

1986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在广州召开了全国性第一次南沙学术讨论会。1987年国家科委接纳了与会专家的建议,将“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列入国家“七·五”计划的科技专项,委托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内有关单位,组成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分岛礁与水道,油气资源,生物资源与生态,以及海洋环境等4个方面的调查研究课题组,计成员单位共29个,科技人员约300名。由本所“实验2”号地球物理调查船和“实验3”号船,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渔业调查船“南锋701”号和“南锋703”号执行海上作业,1987~1991年间共10个航次,总航程达4万多海里。笔者承担了南沙岛礁、水道测量与国土资源调查研究课题组的工作,1989年5~6月间乘“南锋703”号船为我队首次进入南沙群岛航海上的“危险地带”腹地登礁考察地貌、现代沉积与水道锚地,1990年5~6月间率地质钻探小组乘“实验3”号船登上永暑礁人工岛,实施了“南永1井”全采芯钻探工程。我队已取得一批重要成果[18]⑨,于1990年2月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南沙学术讨论会。1991年12月在广州召开了南沙综考专项“七·五”成果鉴定和验收会议,对综考成果作了充分的肯定。

南沙综考继续列入国家“八·五”计划的科技专项,综考队设置7个课题组。工作正在广泛、深入进行中。1994年12月在广州召开了南沙综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又一次检阅了丰硕成果⑩。这些研究成果对发展我国热带海洋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国家资源了解、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以及捍卫我国主权、维护海洋权益均具有重大意义和实用价值。例如,我队将捕捞区海况、鱼种、底质情况通报广州、湛江、海南和北海4家国营渔业公司,它们组织了规模生产,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丰富市民“菜篮子”做出了贡献。

* 中国科学院南沙综考队调查研究报告D-00058号

注释:

①《山海经》作者不详,疑是春秋战国至汉朝多代人续完。来稿日期:1994年7月。

②吴行赐“大唐客长”罗芳伯.南方日报.1983年7月18日。

③新华社南沙永署礁6月14日屯(记者贾玉平)。南沙出土一批珍贵文物.人民日报.1992年6月15日。新华社海口电(记者陈江).南沙发现秦陶唐瓷.人民日报,1992年7月13日。王恒杰.南沙群岛考古行.中国海洋报,1994年6月14日。

④凌纯声.法占南海诸小岛之地理.方志月刊,1934,7卷4期.

⑤林超.法占九岛之经过及九岛之地理状况.(中山大学地理系)地理学季刊,1933,1卷3期.

⑥1979年,时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的麦蕴瑜将他30多年来收藏的有关南沙群岛及部分西沙群岛的资料送给省人民政府,省府又转交我所保管使用。笔者当时代表我所出席了由副省长杨素华主持的资料交接仪式。

⑦李毓英.南沙群岛太平岛地质概况.地质论评.1948,13(5-6):333-340·Kwo,L·C(郭令智)Geomorphology of the Tigard Bank and Reefs,Nan Sha lslands,China.Acta Geolog ica Taiwanica,1948年.2(1):45-54,席连之.广东南沙群岛土壤纪要.土壤季刊,1947.6(3):77-81.

⑧主要成果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曾母暗沙——中国南疆综合调查研究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⑨署名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的出版物主要有《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调查研究报告》(一)(科学出版社,1989)、《南海及邻近大洋地势图》(测绘出版社,1990)、《南沙群岛历史地理研究专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地质地球物理及岛礁研究论文集》(一)(海洋出版社,1991)、《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海洋环境研究论文集》(一)(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南沙群岛海区海洋动物区系和动物地理研究专集》(海洋出版社,1991)、《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海洋生物研究论文集》(一)、(二)、(三)(海洋出版社,1991)、《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报告》(海洋出版社,1991)、《Quaternary Biological Groups of the Nansha lslands and the Neighbouring Waters》(Zhongsha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1991)和《南沙群岛永署礁第四纪珊瑚礁地质》(海洋出版社,1992)。

⑩署名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的出版物主要有:《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第四纪沉积地质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沉积图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地质地球物理及岛礁研究论文集》(二)(科学出版社,1994)、《南沙群岛海区物理海洋学研究论文集》(Ⅰ)(海洋出版社,1994)、《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海洋生物分类区系与生物地理研究》(Ⅰ)(海洋出版社,1994)和《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1)(海洋出版社,1994)。还有陈清潮、蔡永贞著《珊瑚礁鱼类——南沙群岛及热带观赏鱼》(科学出版社,1994)。

标签:;  ;  ;  ;  ;  ;  ;  

南沙群岛调查史[*]_南沙群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