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下一步:解放沃尔沃这只虎——访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沃尔沃论文,这只论文,下一步论文,吉利论文,董事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最大海外并购案,在3月28日一锤定音。这一天,在沃尔沃总部瑞典哥德堡,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与美国“三大”之一的福特汽车正式签署沃尔沃轿车并购协议。按照协议,吉利将以18亿美元(最终交割时需对收购价格进行常规性调整)收购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双方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交割。
正如李书福所言,这次跨国并购“不仅仅是吉利集团向前迈出的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也标志着中国和世界汽车工业从此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协议签署的第二天,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低估北京建立世界级汽车业的雄心和能力部将是愚蠢的。”
不过,全球的并购案例,失败者远多过战功者。尤其是被称为“刀尖上的游戏”的蛇吞象式并购,由于整合的难度更大,导致失败的概率也更大。此前,TCL收购汤姆逊、联想收购IBM PC都遭遇了“消化不良”。李书福此次的大手笔收购,对吉利而言是福?是祸?
李书福说,未来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轿车是兄弟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如今,这对兄弟即将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
27亿仅仅是个开始,2011年扭亏现实吗?
记者:2009年,吉利集团的销售收入不过150亿元,总资产200多亿元。可根据吉利与福特在3月28日签署的并购沃尔沃轿车协议,收购资金达18亿美元(约123亿元)。而且并购之后肯定要有大量后续资金的投入,也就是说对这个项目进行“输血”,吉利能保证“输血”资金到位吗?届时会不会成为一个“无底洞”,甚至拖垮吉利?
李书福:大家首先关心的是钱的问题。我曾说过,买沃尔沃轿车公司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也不是没有钱就买不来的。所以钱不重要,这个事情我早就说了(笑)。吉利并购沃尔沃,从2002年开始思考,一直到今天,8年多的时间。这是一个双方沟通交流非常漫长的过程。当然,没有钱,福特也不会把沃尔沃交给吉利。
这次并购资金18亿美元,加上流动资金和其他的资金,我们计算了一下大概需要27亿美元才能完成这些事情。这些资金50%左右是国内的,还有50%左右是美国、欧洲和中国香港的海外资金。国内资金部分50%以上是吉利自己筹的,相当少的一部分是地方投资公司参与的股份。
但是并购沃尔沃,不能光考虑“输血”,我们要形成“造血”功能,总是“输血”是没有前途的。必须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把沃尔沃拿来马上就要赚钱,而不是要“输血”。
记者:在你以前的计划中,会有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以资本金占股的形式参与这次并购。这部分资金现在是否有变化?他们会成为吉利的后续资金吗?
李书福:的确,有很多人很积极地想参与这个项目的并购。但是,我们考虑经济成分太复杂、股东太多对项目的管理和计划的实施不是很方便,所以把已经参加的全音退出去了,没有参加的就不让参与了。因为有些想参加的民营企业或者个人,拿出的钱是很有限的,而涉及的面又很广,所以后来我们终止了这个计划。
记者:就是说,在未来的经营中,将完全依靠吉利自己的力量。但仅凭吉利,能做到使沃尔沃到2011年扭亏为盈吗?
李书福:如何做到扭亏为盈,迅速形成强大竞争力和强劲生命力,我们想了很多。沃尔沃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规模太小,它和奔驰、宝马比起来,规模还是不够的(2009年,奔驰全球销量101万辆,宝马全球销量107万辆,沃尔沃销量为33.48万辆——编者注)。但是沃尔沃每年的研发投入和奔驰、宝马差不多,因为销量少,所以每辆车摊销的研发成本比奔驰、宝马大,单车利润少,甚至出现了亏损。
最近十年,福特对沃尔沃共投入将近200亿美元,其中收购时投入65亿美元(1999年,福特以64.7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编者注),每年研发投入十多亿美元。在福特并购沃尔沃之前,如果沃尔沃也按照每年投入10亿美元计算,这又是100亿美元。这样,沃尔沃的研发投入一共就将近300亿美元。所以它所产生的大量知识产权、大量专利技术,没有在汽车产品上充分发挥出来,这才是沃尔沃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想办法把这些技术充分地发挥,把这些产品扩大销量。只有把规模扩大了,每一辆车所分摊的成本才会下降,利润才会出现。如何才能扩大它的规模,这里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占有”与“拥有”之别,吉利能否驾驭沃尔沃?
记者:你说沃尔沃全球销量超过37万辆就能盈利,其中中国市场至关重要。但目前沃尔沃在中国的合作伙伴,长安汽车的高层并不看好。他认为,核心技术的转移、产品的引进,会成为并购项目成功的关键。在吉利和福特达成协议之后,吉利在知识产权方面获得了哪些内容?吉利能够用沃尔沃的哪些知识产权?
李书福: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能一言难尽,谈得也是比较艰苦的。但我想,吉利要花那么多的钱去买一个世界顶级豪华的汽车公司,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支持,买来的这个公司将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在知识产权的内容上,我们是斤斤计较的。
具体讲,吉利有一些技术可以来自沃尔沃,但不是全部。有一些高端的技术不能用在吉利上面,成本不一样,吉利根本用不着。而且一部分还有条款的限制,有一些技术吉利是不可以用的。并不是说,吉利并购了沃尔沃,吉利汽车就可以全面应用沃尔沃的技术。根据和福特达成的协议,有一些技术沃尔沃也授权给福特用。
记者:在协议正式签署前,你曾表示,“如果并购失败,责任不在吉利一方。”当时是否就因为双方在知识产权方面出现了分歧?
李书福:(沉默)我们和福特签有框架协议,在这个框架协议下进行很多细节的谈判。我们是按照框架协议坚持的,福特也是这样,双方都没有错。但是双方的律师在谈判过程中,对框架协议的理解不一样。福特方面的律师所提出的一些想法,我们认为已经超越了框架协议的一些要求、标准。这些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大家都回到框架协议内,对框架协议重新进行理解,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
工会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合作是必须的
记者:即便现在知识产权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对于今后对沃尔沃的管理依然有很多人在质疑——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工会问题,都将给吉利未来的管理带来麻烦。最新消息称,在吉利接管沃尔沃后,沃尔沃品牌CEO史蒂芬·欧德尔可能选择辞职,对此你如何评价?
李书福:所谓的文化冲突也好,工会难缠也好,还是扭亏为盈,最终归结到底,就是一个问题:怎么样推动这个企业更好地发展。发展起来了,什么事都解决了。如果还是原地踏步,或者说越做越差,那你提的这些问题都是问题。
工会是一个很好的组织,不能把工会看成是对企业管理的一种破坏,一定要把工会理解成支持企业更好发展,形成企业强大竞争力和强劲生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系统。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和工会取得良好的沟通,如何听取工会的意见。他们的工会是真的在代表工人的利益。但是,一旦谈好了,达成一致了,他将会义不容辞地不折不扣地去做他们应该要做的工作。产品的质量,就是这样出来的,技术的进步就是这样出来的,企业的管理也是这样出来的,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也是这样出来的。但是反过来,如果不和工会沟通好,玩小聪明,去和他对着干,我想那就不要去并购沃尔沃,或者说这个企业也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竞争力和强劲生命力。所以工会是一个很好的组织,我们要向他们敞开心扉,也要认真去倾听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希望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才是我们要做的功课。
要驾驭一个大企业,如果没有能力和工会取得良好的合作,这个企业一定搞不好。吉利并购的澳大利亚DSI公司也有工会,人家的工会也是很强大的,我们都处理得很好。包括英国锰铜也一样,西方的企业都是有工会的,如果没有工会就将是一盘散沙。所以我在这里表明,这是一个好的组织,这个很重要。
记者:通用汽车在并购韩国大宇后,曾派出了一个多达500人的管理团队。此后的事实证明,通用汽车对大宇的管理是成功的反之,上汽在反思对韩国双龙并购失败时,曾表示管理力度不够。今后吉利会加大对沃尔沃的管理力度吗?另外,福特都没管好的沃尔沃,吉利能管好吗?
李书福:我们不会派500人去沃尔沃(笑)。我们是用中医的方法来调理沃尔沃竞争力的提升和活力的恢复,要让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他们的员工素养非常高,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也非常强,没有必要派人去取代他们,而是要和他们反复沟通、讨论,如何形成强劲的企业生命力和企业竞争力,要发挥现有员工的积极性。
所谓的文化冲突,我们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这么大的国家就相当于整个欧洲,也存在文化冲突的问题。今天的吉利汽车员工也是来自世界各国、全国各地,不同国籍、宗教信仰、不同成长背景,但融合得很好,没有太大的所谓的文化冲突。所以我想亚洲和欧洲、吉利和沃尔沃,虽然距离是远了一点儿,但并不是一个完全崭新的课题。
面对这种文化冲突要有方法,我们要设计一种科学的适用于吉利与沃尔沃实际情况的组织架构,以及沟通方式。之前吉利并购澳大利亚的DSI公司,以及参与英国锰铜公司发展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旁白:“赌性”之外的李书福
站在台上,李书福不苟言笑。
这是3月30日下午,吉利在北京举办的并购沃尔沃轿车协议签署媒体见面会。此时,距他走下飞机刚刚过去两个小时,距与福特的正式签约也不过44小时。
不过,他的脸上看不出丝毫倦意。即便收购沃尔沃喜悦还洋溢在心间,他也只是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微微扬一下嘴角。
他的面前黑压压坐满了来自海外和国内的近300家媒体。清了清嗓子,他开始了照本宣科式的发言。
会场内很安静,每个人都在专注地分享着他的快乐。直到大厅中回响起“我们沐浴着党的阳光……”,这才传出一阵轻轻的笑声。
这就是李书福,这就是他的心里话。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11年前,当他面对来访的国家领导人说出发自内心的这句话时,他造车仅仅两年。又过了两年,机会真的来了。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吉利获批。
会议进行到媒体提问环节。正在回答提问的李书福突然停了下来,“要讲你们先讲,你们这么大声把我的思路都打断了。”因不满台下争执话筒的吵闹声,他变了脸。
这并不是他在公开场合第一次面对媒体变脸。两年前,一位不停追问吉利负债的记者的问题同样惹恼了他。忿然间,他说出了极不理智的话。事后,他追悔莫及,亲自陪着那位记者共进了午餐。
这是他情绪化的一面。虽然身为上市公司董事长,但他有时却无法按捺自己的情绪。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他坦诚的一面。他说过,自己是有毛病的,尤其是在中国搞企业的人,这是不健康的。怎么听,这话还透着点儿无奈。
情绪化的极致是写诗。李书福爱写诗,业内人所共知。
在他的个人官网上,最新更新的一首,是发表于2009年10月12日名为《谁比吉利更清楚》的诗。在诗中,他写道,“胸怀大志/脚踏实地/诚实合作/沟通鼓励/放眼世界/遵章守纪认准方向直奔去/谁比吉利更清楚”。这首诗发表16天后,福特正式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竞购的首先竞购方。
会议继续进行,会场里为他的回答“这(沃尔沃工会)是一个好的组织……这个很重要”响起了掌声。
这是他真挚的一面,尤其在并购进入收官阶段,面对难缠的沃尔沃工会时,沃尔沃的代表希望他用三个字表达为什么要进行收购,主持人感觉气氛尴尬,欲出来圆场。但他摆摆手,说:不。我来说,三个字,因为I LOVE YOU。
这也是他智慧的一面,三个单词,搞定了沃尔沃。
会议到了尾声。一位来自他家乡的记者得到了最后一个提问机会。记者请他对家乡的企业家传经授道,他说,大家只要听党的话,按照政府的意思去做事情,就能得到成功。他又把回答带回到了开始。
这就是李书福,造车13年,却有千头万面的李书福。
并购日程表
2008年
吉利向福特正式提交收购建议书,福特在表示肯定后,奠定了双方继续谈判的基础;
2009年1月
李书福在美国底特律会见了福特董事长比尔·福特,以及首席财务官、首席执行官。随后吉利正式接到福特所发的进入沃尔沃并购流程的邀请函;
2009年2月
吉利和沃尔沃的团队在英国伦敦举行见面会,沃尔沃向吉利提供了重要数据;
2009年3月12日
按照国际惯例,吉利向福特提交标书;
2009年4月
福特向吉利公开数据库,吉利对此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尽职调查,查阅文件6000多份:
2009年7月30日
吉利向福特提交了第二轮有法律约束力的标书;
2009年10月28日
福特正式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竞购的首先竞购方;
2009年12月23日
双方宣布,就主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2010年3月28日
吉利与福特正式签署沃尔沃轿车并购协议。
标签:沃尔沃论文; 吉利论文; 吉利集团论文; 汽车论文; 福特论文; 李书福论文; 公司收购论文; 企业工会论文; 国产车论文; 吉利技术品牌论文; 越野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