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战场地,课堂教学巧妙地运用“三声”,教师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方可成功。
关键词:走进 课堂 笑声 赞美声 惊讶声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一起的时候,教学方可成功。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课堂教学巧妙地运用“三声”,能促进师生心心相映,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的成功。
一、走进课堂的“笑声”
传统教学中,教师上课总是板着面孔,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堂充满太浓的“火药”味。老是绷着脸,想用严厉来维护权威镇住学生,斥责声、挖苦声充斥课堂,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能不停滞或低效吗?再说学生长时间呆在教室里,极易产生疲劳,有时候课堂上会出现沉闷的状态。教师要摆脱这种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幽”它一“默”。教师的一个笑话,往往会引发教室里哄堂大笑,个别睡觉的学生被惊醒,不好意思地抬起了头,打起精神听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幽默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教师适时在课堂上“幽默”一下,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幽默是一种优雅的人生智慧,乐于接受幽默更是人的一种天性。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幽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有了“笑声”,师生才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快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力度大。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迅速。
二、走进课堂的“赞美声”
习惯于做“纠错”工作的教师,课堂上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无声”。事实上,课堂就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同学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能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能,提升师生的美感品位,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走进课堂的“惊讶声”
教师上课,往往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色,很少出现亮点。只注重学生的机械记忆,容易导致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少激情。因此,每一教学内容要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境。教师本身也要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养并拿出教学绝技。当然,“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才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智慧。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要让笑声、赞美声和惊讶声走进课堂,就必须做到“三实”,即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朴实、扎实。同时也要体现“六个度”,即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学生心理的调适度、学生思维的有效度、学生情感的内化度、学生语言的鲜活度、学生能力的形成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力形成的程度是教学检测的终结指标。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教师长期科学施教、求实训练、充分落实上述六个“度”的结果。
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地转换成学生能持续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用适合学生个性特点、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并非只领着少数优等生围着教师教学“转”。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训练,产生思维共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标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埴和内化。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的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答问知识的正确性,还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规范性、流畅性,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语言,倡导学生敢说、敢问、敢争。
要努力消除学生“纸上谈兵”“高分低能”成为被动“考试机器”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把考试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论文作者:马淑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惊讶论文; 笑声论文; 师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