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全面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1;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3)02-0099-0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人不断摆脱来自人和物束缚,追求全面发展的历史,而 这个目标,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具体地,通过何种途径,采 取何种步骤实现这一目标?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都对此进行 了不懈的探索。
(一)
如何摆脱“迫使我们奴隶般服从”的社会分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对此作了探 索,他构想未来中国社会应是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 会的基本单位。
很快,全国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58年9月底,农村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之 后,又波及到城市。但不久,人民公社的空想性造成的危害暴露出来,毛泽东的计划被 搁置下来了。
1966年,在“五·七指示”中,毛泽东又重提并发展了人民公社化时期中断了的社会 主义模式理论。首先,毛泽东构想了一个逐步消灭社会分工的社会。指示要求各行各业 、各个单位都要办成大学校,每个大学校都要一业为主,兼营他业。其发展前景是,每 个单位都有工、有农、有学、有兵,从而可以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变成一个全面发展 的小社会;其次,毛泽东构想了一个逐步消灭商品经济的社会;再次,毛泽东构想了一 个平均主义的社会,他试图通过消灭分工和商品经济来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
从价值目标上看,使人摆脱社会分工的束缚和奴役,实现全面发展是正确的。但这是 一个需要经过较长历史时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要的和基本的前提和基础是发展 社会生产力。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 在一段时期内,又要允许一定程度上的收入差别,而不可能搞平均主义。毛泽东试图不 经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客观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过早地消灭商品经济和三大差别,只能是脱离了实际的空想。
(二)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基础上,继续对社会主义 条件下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思考,探索的结论,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 。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不是立足于书本,而是立足于中国和其他社会主 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 都有过错误,甚至很大的挫折。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邓小平认为,根源在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思想有些混乱。
改革开放的现实也需要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回答。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 ,逐步打破大一统的公有制,发展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逐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积极作用,逐步加大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力度。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尖锐的理论问题也提了出来:如何看待商品经济和市场 经济?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非公有制经济?有些人仍固守原来的僵化的错误的对社会主 义的理解,认为这些政策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如果不在理论上根除这些观念,改革开 放就不能顺利地进行和深入下去。
基于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邓小平紧紧扭住这个问题不放, 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探索。他首先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 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 不是共产主义。贫穷的原因在于不注意生产力发展。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 主义优越,应该主要表现在生产发展的速度应高于资本主义,应该能不断扫除发展社会 生产力的障碍。对贫穷的否定就是对共同富裕的追求,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原则,第 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在“南方谈话 ”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只有5句话28个字,语言十分精炼,内容却十分丰富,是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最根本、最实质的深层次上回答了什 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形态运动规律上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十分重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把解放生产力和 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则不仅仅是讲它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社会 主义目的的手段,而是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首先,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据。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 定力量,社会主义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就在于它能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推动 社会进步。否则社会主义就无任何进步性可言,就不能取代资本主义,就没有存在的价 值。事物存在的依据就是事物的本质。其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体现于社会主义全过 程的本质要求。不仅社会主义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发展各个阶段,仍然应当通 过改革,自觉地调整、改造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通过生产力自身 的革命,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能永远自觉地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正是社会主义所 以能取代并将最终在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本质的展开 ,这一本质会越发清楚和明显。最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向更高的社会形态——共产 主义过渡的条件。这里所说的条件,不仅是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的条件。因为生产力的核心是人,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物的发展,首要的是人的 发展。生产力越发展,人就越容易从分工和机器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上述观点,是马克思早已阐明过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邓小平把它上升到社会主义本 质的高度,就赋予了这个理论以全新的意义。它告诉我们,离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 会主义就无从谈起。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属于制度层面,均不能笼统地和某种 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价值 目标上的体现。
从目标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本质,与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是完全一致的。马 克思主义认为,符合规律的历史活动,必须通过人去实现,而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 活动。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 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其他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 少数剥削者的利益。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但共同 富裕还不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最终目的是人类解放。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实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它既符合中 国国情,符合现阶段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又是与人类解放的远大目标相衔接的,是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 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其意义 十分重大。
首先,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概念。
其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概念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经 济形态发展的规律性,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这个“根”的内在联系。
最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目标,并把这个目标 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在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任 务奋斗时,不忘记远大理想,不失去前进方向。同时也不致空谈远大理想,脱离现实任 务。
(三)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重新放在现实的基础上,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前提作用。江 泽民同志继承了这一思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是不同的。这是从制度层面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所作的区分。紧接着,江泽 民同志又说:“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 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 发生调整和变革。”[1]就说明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比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根 本、更实质的深层次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才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 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为实现现 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2]。
另一方面,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虽然内含了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但没有做明确和具体的论述。江泽民同志在这方面又有了理论上 的发展,进一步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与人类解放的目标衔接起来。他 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 民现实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3]这是江泽民同 志根据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情况和新认识,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 论的发展。一方面,科技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推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关键是要有 高素质的人才,邓小平当年对此已有深刻的认识,他不仅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著名论断,而且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 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 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4]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 会上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强调了人的素质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 的资源。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应尽早将它作 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和现实的纲领性要求提出来;另一方面,我国已从温饱型社会进 入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现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也为人能够更全面的发展提 供了更好的条件,包括教育条件、就业条件和科学研究条件。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立,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形成,使人进行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寻找自己爱好的 、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已不会再像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受到限制。这也为人的全面 发展提供了条件。
江泽民同志不仅明确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指明了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即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现实的 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 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 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 、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 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5]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关于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论述,都是围绕从各个方面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展开的:经济增长 ,人民生活富裕,有更多的闲暇参政议政,接受教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 习型社会”。人的素质提高了,可持续发展就会顺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又会反 过来进一步推动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由此,走上良性循环的个人和社会互相 促进的全面发展之路。
收稿日期:2002-12-20
标签: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经济论文; 毛泽东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