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选材的几个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思想政治论文,课教学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选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选材,就是教师在备课中为了说明、论证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观点,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精取最佳材料的过程。恰当的材料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可以使思想教育深入人心,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为使所选材料在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下面就选材应遵循的几个原则谈一些看法。
一、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原则指要选择最能说明一般的典型事例说明一般,最能说明本质的典型现象说明本质。即我们选择说明观点的材料应恰当、确切。
强调选择典型材料是因为材料的典型性易于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内涵,使学生对理论产生准确、具体、强烈的感受;同时,典型材料集中并突出表现了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因而最容易找到它与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对理论做出最透彻的说明,打开思维进入概念、原理内部的通道。
选材和例证的典型性,会产生深刻、有力、感人的效果。例如在初一思想政治“热爱人民”一课中,讲:“真正的革命者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心里装着全体人民群众。”把焦裕禄和孔繁森等作为一心为人民群众利益而牺牲自我的党的好干部的典型。孔繁森同志一身正气,安于自身贫困,却靠卖血来救助和抚养三个孤儿,这样的典型事例必然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在讲解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为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我们更应精选典型材料。例如量变质变原理,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量的变化引起质的变化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引起质的变化;另一种是由于构成事物的各种成分在内部组织上的变化引起质变。说明量变质变原理的事例很多,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为说明量变质变原理提到的拿破仑的一段话可谓说明这一原理的典型事例。拿破仑描写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无疑地最善单个格斗但没纪律的骑兵——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他写到:“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拿破仑的这段话用以说明量变质变原理。它涵盖了量变质变的两种情况:第一,法国军队数量上的变化引起质量上的变化(虽同时增加,但法国军队和马木留克兵相比由劣势变为优势);第二,法国军队和马木留克兵势力对比的改变其中包含了由于组织结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法国军队指挥正确、纪律严明,有合理的战斗结构)。用这一典型事例分析量变质变原理,会使学生对量变质变规律有比较深刻、全面的理解。
典型性是选材的重要依据,它对同类事物有充分的代表性,唯有典型性的材料才能更深刻、更透彻、更全面地说明理论。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在讲授思想政治课时,要针对重点、难点选择有关材料和事例。
“重点”在理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要求学生透彻理解之点。对于初学理论的中学生来讲,要透彻理解,就需要奠定扎实的感性基础。“难点”是抽象概括程度高或相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讲难于理解、把握之点,因而更需要感性材料的帮助。针对重点、难点选材举例,才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内外因辩证关系中,学生最容易误认为在机械运动中外因是决定因素,要突破这一点,选择什么样的事例更有针对性呢?
例一:鸡蛋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可以孵出小鸡,而石头无论外部的温度和温度如何变化都不能孵出小鸡。
例二:在讲台上放一个气球、一个皮球、一个铅球,然后对着讲台扇风,结果气球轻轻飘起,皮球开始滚动,而铅球则纹丝不动。
显然选择第二个例子对解决在机械运动中外因是否是决定因素的问题更具针对性。通过这个事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白了在机械运动中,即便受到同样的外力作用,物体所发生的运动状态也是不同的。这说明即使在机械运动中,外力(外因)也是通过物体本身的质量及内部结构发生作用的,并非决定因素。
选材的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师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实例以解决教材中或学生思维中的问题。这一原则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三、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选材要具体、生动,具有幽默感、新鲜感。选材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礼貌待人”时,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生意人,走迷了路,遇到一老者,忙上前问路:“喂,老头儿,从这里到苏州走哪条路,还有多少里路?”老人说:“走中间那条路,到苏州还有八千丈。”那人奇怪地问:“你们这里为什么不用里,而用丈呢?”老人说:“这地方一向是讲礼(里)的,遇到不讲礼的人,也就不讲礼(里)了。”幽默的故事使学生受到启迪,认识到对人要讲礼貌,讲话要用美的语言。
当然趣味性并不仅限于幽默的笑话、故事,充满知识性的讲解也会增加授课的趣味性。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时,讲了陆游《示儿》诗的产生以及对他的后代的影响。
陆游出生在一个世代做官、具有文学修养和爱国精神的家庭。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北宋的首都汴京。其父陆宰和与之来往的爱国志士每当谈起国事,相对流泪,这对陆游产生深刻的影响。陆游29岁时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受秦桧忌恨,遭黜落,秦桧死后才被起用。在宋孝宗时,主战派受重视,陆游向朝庭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由于北伐首战失利,统治集团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被投降派加以罪名,罢官还乡。他虽不为官,但终生怀着收复失地的爱国愿望。1210年春,85岁的陆游临终前写下了这首《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到了1279年,崖山一战,南宋被元军灭亡。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写了一首小诗:《书陆放翁诗卷后》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陆游的子孙到底如何:“告乃翁”呢?根据陆游家《族谱》记载,他的孙子知道崖山之变后,忧愤而死;曾孙忧愤数日,不食而卒;一个玄孙在崖山蹈海殉国;另一玄孙,南宋死亡后,闭门读书,永不为官。
陆游一生忧国忧民,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民族悲愤与世长辞。他的后世子孙没有忘记“告乃翁”的嘱托,继承爱国遗志,对祖国忠贞不渝。可以想见,学生幼稚的心灵在陆游及后代的这种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感染下所受到的震撼。
趣味性原则实际是对教师授课更高一层次的要求。这一原则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和美的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思想观点。
综上所述,这三项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在教学中,只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的事例,并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新颖、有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