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困生问题,这是新时期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以中高年级的小学学困生为对象,探讨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教学策略
学困生问题会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得以形成,学困生转化工作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彻底地纠正学困生的不良心理倾向与行为习惯。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特点
学困生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而数学学困生则主要是指数学学习能力薄弱、认知水平较低、学习方法不合理、情感意志比较薄弱的学生,他们与同龄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数学学困生这个群体的存在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是处于动态发展阶段的特殊群体。教师要对数学学困生采取“对症下药”的教学策略,就要了解数学学困生的基本特点。首先,数学学困生的主观学习目的并不清晰,他们缺乏上进心与自信心,具有比较严重的依赖心理、逆反心理、自卑心理等等。不良的心理与情绪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味着数学教师必须要探索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其次,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方法运用不当,使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寻找不到真正的学习窍门,进而感到数学学习非常困难,容易挫伤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积极采取正确的学习指导方式,纠正学生不合理的学习方法[1]。最后,数学学困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便学生的学习方法正确,在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情况下,学生也会出现成绩不理想的情况。长久下来,学生就形成了懒怠的学习态度,不去改变自己的学习行为。为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小主人,懂得发挥这个小主人的主体性,学好数学。
二、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中高年级的数学学困生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他们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差的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要纠正起来,会存在较大的难度。但是小学数学教师依旧要抓住小学阶段这个时期,充分利用学生可塑性极强的特点,尽最大努力地将数学学困生转化过来,促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积极采取激趣教学法
激趣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持续的内在学习驱动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对中高年级的学生采取激趣教学方法,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潜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自信心[2]。比如在《可能性》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摸球游戏,让学困生参与到这一游戏过程中,使其亲身体验数学教学活动,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妙之处,并使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在三个袋子里装有黄色、红色的小球,让学困生参与进来,从其中一个袋子任意摸一个球,让学生尝试自己提出问题,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困生以小组的形式继续摸球,探索更多的数学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优化数学学习指导方式
教师要意识到数学学困生学习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并优化自身的指导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过来。比如在“运算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发现数学学困生在写计算式的时候方法不正确,如教师要求学生对“426-64-58”这个式子进行简便计算时,数学学困生写成了“426-(64-58)”这样的式子。这就表明数学学困生在运算能力方面是比较薄弱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纠正错误,并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将上述问题转变一下,如:“有50个学生,他们都是参加篮球比赛的候选人,如果要你从中去掉20个,再去掉20个,那么最后剩下来的有几个人?用你刚刚计算的方式,获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指导方法可以让学生走进一个情境之中,小化之后的数字可以让数学学困生更容易理解。因为这个时候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正确的运算方式,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方式上的错误,再纠正过来。而且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困境,使其改正自己的认知错误,慢慢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
(三)开展适当的数学实践活动
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提高数学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以让数学学困生积累实践性知识,增加实践经验,潜移默化地纠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3]。比如“数学广角—找次品”这一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帮扶的形式组成小组,共同参与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性与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操作、实验、讨论以及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有利于养成学生勤于思考与勇于探索的精神,还能在优秀生帮扶的作用下,让数学学困生向其学习,潜移默化地在模范作用下,纠正其学习行为习惯。
(四)开展数学教学的学习评价
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开展学习评价,在学习评价中获得学困生的学情,为教师的教学调整提供参考,有利于提高数学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长方形的周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应用题解题情况来展开学困生的学习评价。如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把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两根小棒和长方形对应的边相重合,那么此时要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的学生测量了小棒的长度,得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学生提出“长×2+宽×2=周长”的计算方式,而有的学生提出了“长+宽+长+宽=周长”的计算方式,有的学生则提出“(长+宽)×2=周长”教师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于是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相适应的思维训练,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师要尤为注重学困生这个群体的数学学习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纠正其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史丽霞.刍议怎样激起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48-49.
[2]张振威.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表现及成因[J].学周刊.2018(32):80-81.
论文作者:梁姚顺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数学论文; 学困生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方式论文; 自己的论文; 《成功》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