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陕西省水利风景区在安全保障方面的现状和特点。从工程安全措施和非工程安全措施两方面,对陕西省水利风景区的安全体系做出保障,为景区营造安全、高效、放心的游览环境。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工程安全措施;非工程安全措施
背景及现状
近年来,我省各地结合水利工程兴建和改造,建设了一大批各具特色、山水宜人的水利风景区,不仅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有效发挥了水工程的综合功能,而且拓展了水利的社会服务功能。
截止2015年全省共建成水库1095座,建成规模以上水闸433座(流量大于5.0m3/s);建成江河堤防9446km;全省万亩以上灌区186处,有效灌溉面积1257.3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29万km²。共计全省水体、水工程资源总数23万处,23万已建成水利工程和十三五期间将兴建的“十大工程“都镶嵌在江河湖泊中,分布在黄河、渭河、泾河、洛河、嘉陵江、丹江、汉江上。
按照景区开发建设的资源特性和环境条件要求,普查可用于景区建设的资源数为426处,六种类型全部具备。从类型上看,全省水利风景区以水库型、自然河湖型和城市河湖型为主,三种类型共占全省水利风景区总数的79.1%。陕西省众多水库形成了大量的工程景观和山水风光,为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例如锦阳湖水利风景区、汉城湖水利风景区。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流经城区河流的环境提升工作,为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提供了较大的发展前途。而湿地、灌区、水保型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和专属要求,数量较少。水体、水工程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水库型:较早的水利工程,主要建筑物如汉中石门水利风景区大坝、放水洞等水工建筑物,安全方面需要按新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复核鉴定,有安全隐患时提升改造;作为饮用水的水源地过渡开发影响水质安全。
2.城市河湖型:关中的渭河、泾河河道泥沙含量大,容易淤积、堵塞河道,影响洪水期洪水的排泄以及风景区内坝体立坝蓄水的时间。陕南的汉江、丹江等处在山洪频发的区域,个别防洪标准仍然偏低。
3.自然河湖型:这类型风景区多处在偏远山区,如榆林红碱淖,入湖河道治理未达到标准,河道乱挖、乱采、垃圾乱放乱到等现象还存在,导致湖面面积逐渐萎缩,以致风景区的视觉效果明显下降。
4.湿地型:水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如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等。
5.灌区型、水保型的水利风景区,如宝鸡峡灌区、米脂高西沟发展成水利风景区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6.水利工程防洪预警机制及水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不完善,或者没有及时更新,影响风景区健康发展。
7.水安全宣传不到位,游客安全意识淡薄。
2.安全保障措施
为了给风景区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以下分别从工程安全和非工程安全两个方面做出保障措施。
一.工程安全措施
(1)水库型
陕西省水利风景区主要以水库型为主,而这类型水库工程修建于上世纪,存在的病坝、老坝,需要及时上报,对水库存在的问题及隐患进行排查、修补、加固。对库区范围内滑坡体、山坡蠕变进行实时监测与工程治理,对溢洪道、坝下河道及时疏浚,消力防冲设施等安全运行;同时在进行景观建设时,应严格控制河库岸线,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低于设计洪水位以下的滩涂及库中岛屿,对库区进行美化靓化设计,为风景区建设做好有利的安全保障。对于水源地保护水库,应注重保护水源,禁止过渡开发,对水体造成污染。如已建成多年的锦阳湖、玉皇阁水库等。
(2)城市河湖型
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对风景区内规划干流及重要支流沿线重点集镇进行堤防、护岸建设,其总体布局要满足流域防洪规划要求;对已建成的堤防护岸工程进行工程复核,欠安全时进行修复加固建设,河道疏浚清淤,保障沿河堤防安全畅通。同时在水景观建设中,应严格遵守河道治理的标准和规范,合理确定河道控导线,禁止建设有碍防洪的任何建筑物;对于河岸渔业、人工湖的建设,应避免影响河道岸线的自然性以及人为缩窄河道,增加对防洪不利的因素;科学慎重选择闸坝等截留方式,防止造成新的防洪风险和水污染风险,可以采用多层跌水等措施,尽量降低对水体流动性的影响。如正在建设的咸阳湖二期工程、汉中“一江两岸”扩建工程等。
(3)自然河湖型
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多处在偏远的山区,对山洪爆发的支流堤防进行防洪标准复核、修复加固建设,保障沿河沿湖的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进一步增加入湖水量,提升风景区水域面积;同时在水上旅游开发建设中,应留有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符合水工程管理部门的规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湿地型
湿地型工程利用河湖滩地或者坝下游生态基流而成,要合理利用河道岸线控制,在稳定河势、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基本要求下,统筹协调防洪工程建设、景观布置、滩地合理利用等方式,确保防洪排洪顺畅。对于坝下游的湿地,要保证满足相应的防洪标准,保障库区行洪顺畅。对于湿地的景观建设,要保证留足河道、库区下游生态基本流量,防止吃光用尽,为湿地面积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5)水土保持型
水土保持型的风景区,应采取最适合当地水土特性的工程措施,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提升其生态稳定性。在风景区内进行山体滑坡、蠕变、河岸堤防达标治理等工程措施,确保周边环境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水土保持型的风景区建设。
(6)灌区型
对于上世纪年代的灌区,要定期进行田间建筑物和灌排系统的管道、沟渠、闸门及启闭设施等进行检修,及时疏通堵塞、修补破损部位,大力推广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使用低压管道输水,有效减少输水过程种的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为农田灌溉示范园做好基础,为农田水利做出新的发展方向。
二、非工程安全措施
(1)防洪安全
防洪安全是水利风景区有别于其他风景区的特点,为了确保风景区的防洪安全,主要采取措施:
其一: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理的管理机构,制定完善防洪各项规章制度。
明确相应的水利监管人员的责任,严格遵守防洪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防汛调度系统的安排。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景区的水工建筑物、水体水工程检测设备、防洪预警设备、应急抢险设备以及物资做出具体管理措施,对管理人员做出具体的管理制度,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的培训。保证景区防洪安全的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防洪监测预警系统。
目前西安地区已建成超短泼防汛无线应急通信系统、卫星系统和车载移动指挥监测系统,实现了全市汛情数据采集的无缝覆盖和移动指挥,保证了汛情紧急时期的防汛应急通讯,为全市防汛决策调度指挥提供了可视化平台。为保证陕西省水利风景区防汛决策调度的有效顺利进行,可以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卫星遥控和通信技术等形成覆盖全省范围内的健全的防洪减灾体系和山洪已发区预警预报系统。
其三:制定多种防洪预案,定期演练。
制定多种防洪预案,并且实际演练,对比选择可操作性强的防洪预案。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以便洪灾发生时,可以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防灾预案,在加固堤坝、疏通溢洪道的同时,提高库区管理人员的洪灾意识,及时准确向库区中下游地区发送洪水灾情预警信号。平时做好应急生存物品的储备,一旦发生灾情,最大限度减小洪水灾害。
其四:建立完善应急抢险预案。
以人员安全为首要目标,编制应急抢险预案,提高应对水库、河道突发事故的能力。明确预案的适用范围,根据水库、河道失事后果及影响程度,明确不同的险情等级;规范险情的监测与报告;相应不同量级险情的抢护措施,包括抢险调度、抢险措施、人员紧急转移方案等;落实相应的应急保障措施,包括抢险的组织、抢险队伍、抢险物资、通讯联络、人员转移、后勤保障等方面;预案的执行,包括明确预案启动的条件、决策指挥机构及程序、工作职责、预案结束条件等。
(2)游人安全
要采取各种保护和防护措施,确保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分析景区内可能存在的有关水域的安全风险,提高游客安全意识及自我安全防范能力,提出规避措施,对安全设施、警示提示,求助救援等作出具体安排。包括安全广播、安全说明或须知等,安全说明或须知等要求图形显示和中外文对照,置于醒目位置等。
(3)消防安全
对火灾等各种灾害风险进行评估,提出防范措施,配置相应的人员和设施。建立各项防火制度,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根据防火需要,在施工现场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和设备,并定期检查试验,确保完好状态;存放地点明显,易于取用。
(4)社会治安
景区设置保安部门,并与当地公安部门密切联系。治安人员定时巡查景区,旅游旺季增加力量。如可能,设立景区公安局或派出所。
3.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陕西省六大类型水利风景区在水体、水工程方面的安全问题,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包括从工程安全、防洪安全、游人安全、社会环境安全等做出保障措施,建成陕西省水利风景区安全体系,营造安全、高效、放心的游览环境。
作者简介:
宁少妮,女,汉族,32岁,工程师,工作于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主要从事供水设计工作。
论文作者:宁少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4
标签:风景区论文; 水利论文; 河道论文; 陕西省论文; 工程论文; 水库论文; 预案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