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石油供需关系的现状与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太地区论文,供需论文,前景论文,现状论文,石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2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转趋下跌,1986年出现暴跌之后,世界的石油需求开始从疲软转向坚挺。世界的石油消费量在1987年以后便不断趋向增大,其中亚太地区由于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保持了持续的高经济增长,其石油消费量的增大尤为显著。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石油市场报导》(1991年6月号)的数字,1990年世界石油日均消费量为65.6百万桶,比1987年的日均62.9百万桶,增大2.7万桶,其中亚太地区的增大部分占82%;从1991~1994年,世界的日石油消费量从66.9百万桶增大到68.2百万桶,日平均消费量增大1.3百万桶,其中亚太地区的增大部分占90%以上。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的石油产量却趋于停滞,使亚太地区的石油供需缺口日趋扩大、依赖从区域外(主要为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程度日趋提高。展望今后十年(1996~2005年)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虽将比前此十年(1986~1995年)有所疲软,但预计仍将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继续保持“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地位,而且由于80年代中期以来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诸原因,今后十年期间,亚太地区的石油供需关系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本文拟探讨今后十年(1996~2005年)亚太地区石油供需关系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
一 石油消费量将大幅度增大
在今后的十年内(1996~2005年)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仍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尽管进入1996年以后,亚洲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NIES)、东盟四国(泰、马、印尼、菲)的经济增长均趋减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将有所放慢,但它们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仍可保持在6%~8%的水平,而整个亚太地区的平均经济增长率预计仍可保持在4%~5%的水平,仍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为此亚太地区各国(地区)的石油需求量预计仍将有坚挺的增长。根据亚太地区各国(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和能源需求弹性系数,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预测了1993年到2005年该地区石油需求量增长趋势(见表1)。
表1亚太地区石油需求量预测 单位:千桶/日
国别、地区别 1993年 2000年 2005年年平均增长率(%)
1993~2000年 2000~2005年 1993~2005年
日本 4822 5086
5188
0.8
0.4
0.6
韩国 1522 2217
2740
5.2
4.3
4.8
台湾 570 7018143.0
3.0
3.0
中国 2743 4031
5001
5.7
4.4
5.1
香港 174 2132362.9
2.1
2.6
新加坡472 6406994.4
1.8
3.3
印度尼西亚756 1170
1556
6.4
5.9
6.2
马来西亚 290 4145225.2
4.7
5.0
泰国 517 8391096
7.2
5.5
6.5
菲律宾253 3674665.4
4.9
5.2
澳大利亚 672 7768452.1
1.7
1.9
新西兰102 1151221.7
1.1
1.5
印度 1273 1902
2346
5.9
4.3
5.2
亚太地区合计 14197
18469 21630
3.8
3.2
3.6
资料来源:〖ZK(〗1993年数字为实际数字,引自各国(地区)的统计数字。
2000年、2005年的预测数字系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推算数学。
根据表1的数字、亚太地区的石油需求量增长率大致与其经济增长率保持相等的水平。但是如果将亚太地区再划分为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和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发展中国家(地区),那么它们的石油需求量增长幅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前者在1993~2005年期间的石油需求量年平均增长率为0.8%~1%,而后者则为5%。
二 石油生产量趋于停滞
根据《世界石油》杂志的统计数字,亚太地区拥有中国、印尼、马来西亚、印度、澳大利亚等主要产油国,1993年亚太地区的原油产量(包括凝缩油产量)为日产676万桶。而根据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的预测数字,由于近年来亚太地区各国(地区)积极引进跨国石油公司的资本、技术开发本国(本地区)的石油资源,为此今后的石油产量预计会有所增大(如越南、中国)。但是亚太地区产油国(地区)的石油藏量、可开采年限、油井的出油率均较低,为此也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大。从各国目前的生产状况、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动向看,越南、中国的石油产量今后可望有所增大,而马来西亚、文莱的石油产量将趋于停滞,印尼、澳大利亚将趋于减少。总的看来,到了公元2000年,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将达日产700万桶~720万桶;而到了公元2005年,则达日产690万桶~710万桶;总的趋势是趋于停滞或稍有下降(具体情况见表2)。
亚太地区的地域面积占世界土地面积的22%,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5%,80年代中期以来,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这个地区的石油蕴藏量(指已探明蕴藏量,下同)却仅占世界总蕴藏量的5.5%,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11%(1993年的数字,见表1)。由此可见,亚太地区的石油供需关系结构必然地要呈现为自给率低、依赖进口程度高的特点。加上今后十年内,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需求量增长率也必然要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为此就亚太地区而言,石油自给率将趋下降(将从1993年的47.6%下降到2000年的38.4%和2005年的16.8%),而依赖进口的程度也就自然地将相应提高。
表2 亚太地区的原油产量预测①
国别、地区别 1986年产量 1993年产量 1993年底蕴 2000年产量 2005年产量
(千桶/日)
(千桶/日) 藏量(亿桶)(预测)
(预测)
(可开采年限) (千桶/日)
(千桶/日)
中国② 26202888295(28) 3100~3500 3200~3400
印度③ 625 550 54(29) 600~700600~700
印度尼西亚④
1390152862(11) 1200~1400 1100~1300
马来西亚⑤ 503 648 51(22) 650~700600~650
澳大利亚⑥ 513 520 31(16) 400~450200~250
文莱⑦ 165 167 13(21) 160~180160~80
巴布亚新几内亚⑧126 1.7(4) 80~100 60~80
菲律宾⑨6.9 9.1 1.7(51) 50~70 70~90
越南⑩ 122 8.3(19) 300~400350~450
泰国 40 54 2.2(11)
巴基斯坦⑾
41 60 2.0(9) 150~200150~200
新西兰
29 41 1.4(9)
其他 37 43 4.4(28)⑿
40~50 40~50
亚太地区合计597067565331(22)7000~7200 6900~7100
其他地区:
北美101558289274(9)
欧洲3879 4788382(22)
中南美 6215 75971222(44)
非洲5189 6732739(30)
中东12751
18493
5049(88)
原共产主义圈127158288652(22)
世界合计56874
609429750(40)
注:①原油产量包括了凝缩油产量数字。②东部地区油田在公元2000年以前基本上能维持目前的产量水平,2000年以后能否增产的关键在于西部地区和海上地区能否发现有大型油田。③需要提高现有油田的出油率。如果积极引进外资,并能发现新油田,则2000年以后有可能增产。④尽管积极进行勘探活动,但估计难以发现有新的大型油田。其石油蕴藏量已难以保持目前的生产水平,⑤如果改善生产分成合同的条件以促进外资引进,有可能保持当前的生产水平或略有增产。⑥缺乏促进石油开发的鼓励措施,预计石油产量将逐渐趋于减少,开发重点已转向开发天然气。⑦蕴藏量尚可开发20多年,今后10年左右将可能保持目前的产量水平。⑧由于库图布油田的大规模投产,石油产量有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产,但如迟迟未能发现有新油田,很快也会趋于减产。⑨巴拉望岛西海岸海上油田开发(西利纳帕坎、马兰帕雅),今后产量将会有所增长,但幅度不大。⑩由于大兴、隆格油田开始投产,当前产量有所增大,今后得视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的勘探活动能取得何等成果才能确定今后的生产趋势,但有可能仍会有进一步的增产。⑾如果未能发现有新的大型油田,难以期望有大幅度的产量增长,泰国、巴基斯坦的天然气将趋增产,为此凝缩油产量预计将会有所增长。⑿此表因版面限制,小数点无法对齐。
资料来源:1986年和1993年的实际产量数字与蕴藏量数字,引自《世界石油》杂志。2000年和2005年的产量预测数字系由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进行预测的数字。
三 区域外的供应能力预测
如果仅从原油的区域外供应能力看,目前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仍持有供应余力,如果再加上伊拉克返回国际石油市场和西非产油国的供应能力的增强,原油的区域外供应余力还是有指望的。
但是考虑到:1.亚太地区今后石油需求量的增长主要是交通运输用石油量的增长,为此汽油、轻油的需求量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大;2.区域内各国的国内、国际航空运输的迅速发展,飞机用油量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3.亚太地区对石化产品需求将更趋增大、区域内各国(地区)的乙烯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并将会有进一步的增强,为此对作为乙烯的原料石脑油的需求也将趋增强;4.发电部门的发展也将增强对重油的需求,那么区域外石油产品的供应能力又将是怎么样的状态呢?根据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的预测数字,今后十年(1993~2005年)亚太地区对石脑油、汽油、飞机用油、轻油、重油的需求量增长趋势有如表3所示。
表3 亚太地区石油产品需求增长趋势预测单位:千桶/日
石油产品类别1993年 2000年 2005年 1993~2000年 2000~2005年 1993~2005年
年平均增长率(%)
石脑油
13731782 2005
3.8
2.4
3.2
(比重,%)(10)(10) (9)
汽油 25553663 4492
5.3
4.2
4.8
(比重,%)(18)(20) (21)
飞机用油、灯油
15372026 2326
4.0
2.8
3.5
(比重,%)(11)(11) (11)
轻油 41015834 7153
5.2
4.2
4.7
(比重,%)(29)(32) (33)
重油 29063011 3180
0.5
1.1
0.8
(比重,%)(20)(16) (15)
其他 17252155 2474
3.2
2.8
3.1
(比重,%)(12)(12) (11)
亚太地区合计 14197
1846921630 3.8
3.2
3.6
(比重,%)(100)
(100)(100)
资料来源:〖ZK(〗1993年的实际数字引自各国的统计数字。
2000、2005年的预测数字系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进行的预测数字。
根据表3的数字可以看出,在亚太地区的石油需求结构中,从石脑油、汽油、飞机用油、灯油到轻油等石油产品所占的比重将从1993年的68%提高到2000年的72%、2005年的74%。此外,由于环保意识的增强,亚太地区各国(地区)均在进行汽油的无铅化和轻油、重油的低硫化。为此,亚太地区除了石油需求量趋于大幅度增大之外,还要求品质方面的提高。
亚太地区的区域外原油供应来源主要来自中东,但中东原油的含硫油高,为此亚太地区在积极扩大与增设炼油厂的同时,也增强设备的分解能力(见表4)。
表4 亚太地区原油拔顶设备能力增长趋势预测 单位:千桶/日
国别、地区别1993年2000年2005年
日本5055.05500.05500.0
韩国1675.02488.02488.0
台湾600.0 720.0 900.0
新加坡 l085.01135.01135.0
印度尼西亚 856.0 1011.01131.0
马来西亚230.0 450.0 450.0
泰国395.0 780.0 780.0
菲律宾 296.0 399.0 399.0
印度1086.41598.12025.3
中国3200.03900.02400.0
澳大利亚731.5 807.5 807.5
新西兰 92.5
92.5 92.5
亚太地区合计15302.4 18881.120108.3
资料来源:〖ZK(〗1993年的实际数字引自各国(地区)的统计数字。
2000年、2005年的预测数字系由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进行的预测数字。
亚太地区的原油分解设备能力(接触分解、氢裂分解、热分解)将从1993年的一天315万桶增大到2000年的一天405万桶、2005年的一天425万桶。就原油炼油设备的高度化比率(高度化比率=接触分解能力+氢裂分解能力+热分解能力/原油拔顶设备能力)看,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地区)的炼油设备高度化比率在1993~2000年期间预计会有所提高,但在2000~2005年期间则预计将趋停滞。可见,亚太地区所拥有的原油分解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区的炼油需求。
再就石油产品的中东、美国西海岸、欧洲等地区的出口余力情况看,虽然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增大,但难以有大幅度的增大。受到海湾战争损坏的科威特三家炼油厂虽己恢复投产,但进一步扩大炼油能力的可能性不大,加之中东地区的石油产品需求量也在坚挺增长,其石油产品对区域外供应余力预计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增大。美国西海岸地区的石油产品供应量近年来已有所增大,今后也许还会有适度的增大,但从该地区的炼油设备能力、石油产品供需关系平衡情况看,大幅度增大石油产品的供应能力也是不太可能的。来自欧洲地区的石油产品供应量在进入1993年以后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大,但这是由于此前欧洲地区经济衰退所造成的。今后能否保持目前这样水平的供应余力也是难以确定的。
表5 亚太地区来自区域外的石油产品(燃料油)供应变动趋势
单位:千桶/日
石油产品(燃料油)类别
中东地区① 美国西海岸地区② 欧洲地区③ 合计
石脑油
270
03 273
汽油 60
37 100
飞机用油、灯油
100
265 131
轻油 120 126
86 332
重油 300
38
19 357
合计 850
227 1161193
注:①表所列的数字系海湾危机前中东对日本大量输出石油产品时(1988年)的概数。1993年中东地 区对亚太地区的石油产品输出量为一天69万桶左右。结合今后中东地区的炼油厂增建计划和石油产品需求的增大,其出余力不可能有大幅度度的增大。
②表中所列的数字系1993年的实际数字。根据日本川崎顺次先生的推算,今后来自美国西海岸地区的石油产品出口数量的增大主要将为轻油的增大(增大到一天15万桶),为此只是略有增大。
③表中所列的数字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1993年实际数字。1993年以前由于欧洲经济衰退,炼油设备有过剩能力,因此对亚洲地区的石油产品输出有迅速的增长,但今后的情况则很难确定,假定能大致保持目前的供应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各国的贸易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川崎顺次在第299届定期研讨会上的论文《美国西海岸地区的石油供需关系及其对亚洲市场的影响》等资料编制。
根据以上分析,亚太地区的石油产品供需关系将日趋紧张,目前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虽然均在扩大石油分解设备能力,但其进展速度远远赶不上需求量的增长速度。
综上所述,亚太地区的石油产业部门在今后十年及至更长期内所面临的课题并不是原油的供应问题而是石油产品的供应问题,特别是轻质油与低硫、无铅汽油的供应问题。我国石油产业部门应该根据世界与亚太地区的原油、石油产品的供需关系结构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可能发展趋势,结合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规划自己的发展重点。为此,系统地探讨与分析世界与亚太地区的石油供需关系的变化趋势乃是我国世界经济学术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 本文的亚太地区包括日本、东亚、东南亚、南亚、大洋洲这片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