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内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发展历程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历程论文,成分论文,资本主义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46(2003)02-0019-04
一百多年的共产主义运动史表明,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实践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对资本主 义的认识,共产党人对资本主义的每一正确认识,往往伴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 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蒸蒸日上;什么时候没有或者没有完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 主义就缺乏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自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的讲话中提出四个“如何认识”以来,许多理论工作者就其中“如何认识资本主义”进 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但从这些理论成果来看,对社会主 义内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趋势的认识,还存在一片理论真空,本文 力图就这一点作出探讨,弥补上这一理论空缺,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 态度及其采取的相应对策和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把握。
一
关于对社会主义内部资本主义经成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艰难的历史历程。 从马克思作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振兴与更 迭,从毛泽东在天安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伟大思想的提出与 运用,共产主义运动史有着辉煌成就与美好未来,但也有惨痛教训与痛苦经历。这一百 多年的共产主义运动史画卷是我们在新世纪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 不竭之源。
关于社会主义内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认识历程即资本主义能否及如何为社会主义服 务的认识过程大致分为两条模式道路——苏维埃式道路和中国式道路。
(一)从消极否定到积极肯定再到消极否定的苏维埃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把一个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沙皇俄 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问题,摆在了以列宁为首的俄共领导人面前。 在俄国革命前,由于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对新社会粗线条的设想(全社会将实行共同占 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基础之上的计划经济)和对俄国国情的认识在总体上的偏高(总是把 俄国同英、美、法等国家相提并论,并一同列为处于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帝国主义” ),在俄国革命胜利后,俄共领导人忠实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中出现过“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试图用直接的便捷的道路过渡到没有商品、货币市场 的社会主义。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内部是不可能存在资本主义因素 的。可是三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俄国人民的极力反对,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 的。
真正的共产党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开拓勇气。在俄国革命后,特别是国内战 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以后,列宁对俄国的国情认识越来越清醒了。他认为,俄国 之所以不能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问题在于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细亚的不文 明状态。”[1](P.357)列宁曾反复论证并强调在经济落后又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苏维埃 俄国,对于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包括保留下来的资本主义和从小商品生产中新生出 来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能“一概加以禁止,加以封闭。”[2](P.335)那末,正确的出 路是什么呢?列宁指出,唯一行得通的、合理的办法,就是把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牵引 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使它“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 的手段、道路、方法和方式。”[3](P.217)使私人资本主义也能促进社会主义,成为社 会主义的“帮手”。其基本思路就是用“资本主义之砖,筑社会主义的大厦”。很显然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利用资本主义的技术、管理和人才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持 积极肯定的态度。
已初见成效的“新经济”政策本应在列宁逝世以后继续坚持下去,但以斯大林为首的 俄共不久就抛弃了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为了使 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是用迂回的办法来夺取一些阵地 ,以便更有准备地转入对资本主义的进攻。在社会主义的进攻中,主要是加快工业发展 的速度,加快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发展速度,加快从经济上排挤城乡资本主义分子的 速度。动员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反对资本主义,用新的经济形式代替旧的经济形式, 破坏并消灭资本主义分子在经济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至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进 攻的时机,斯大林认为1929年下半年已经成熟,于是发起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全 线进攻”,由限制、排挤资本主义转变为消灭资本主义。从此苏联又走上了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的道路。这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虽为苏联在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 及战后抗美、全球称霸提供了巨大的物资基础,但这种僵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越来 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在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动下使苏联 走向了解体。
(二)从辩证肯定到消极否定再到辩证肯定的中国式道路。
关于社会主义内部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也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对官僚垄断资本采取了强制没收的 政策,目的是摧毁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重要 的物质条件。对待过去是同盟者的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在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和 《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身边,共同发展国民经 济,并批评了“过早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人民政府在打击投机资本,限制私营工商业消极作用的同时,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 营工商业大力扶持,这一切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党中央认为民族资产阶级不再是中间阶级而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被消灭的对象,如 何对待他们又成为一个新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党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 命中的特点,即既有唯利是图、剥削工人的一面,又具有拥护宪法、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的一面,把工人阶级的矛盾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看作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对民族资产 阶级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 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本阶级的和平赎买,成功地用和平的方法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时期,从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人辩证地看待了资本 主义的作用,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正确的,成绩也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公有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个体、私营经济几乎被消灭 殆尽,这是否方便人民生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些问题,毛泽东同志有所觉察、有 所思考,并力图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底,毛泽东在同工 商界人士的谈话中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4]( P.286),但这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实施,他在1955年曾讲过的要“让资本主义绝种”、“ 让小生产绝种”的观点占了上风,1957年出现反右斗争扩大化,1962年重提“以阶级斗 争为纲”后,更是大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以至生造出一个“党内资产 阶级”而造成“文革十年内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我国同样尝到了盲目否定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积极作用的苦味。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四人帮”集团的粉碎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铺平了道路。从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把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重新引向了 正确的道路。邓小平指出:“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5](P.351)例如技术 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 有用,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和方法,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 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 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6](P.22 5)这些辩析,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大胆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奠定了重要的思 想基础和理论来源。作为学习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成功典范——经济特区的 建立和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应用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与实践,这些都是邓小平对资本主义正确认识的理论外化。同时他也充分认识到资本主 义经济成分对我国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他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要求我 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 ,在搞好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的方针。
成功经验是来之不易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接过前人递过来的接力棒 ,承前启后,开拓创新,把对我国内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认识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近年以来,他的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尤其是庆祝中国共 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重要讲话,对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问题给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方 向。他根据在新的科技革命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 生了新变化的客观事实,把新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 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这些社会 阶层中广大人员界定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并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 ,不能简单地以财产的有无、多少作为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判断标准,强调这一标准应 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标准主要应该是“三看”,即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 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 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他的这些认识,对于进一步认识 我国的资本主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综上所述,列宁和毛泽东都是比较重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利用的,但他们对资本主 义的认识和利用又出现截然相反的次序和结果,这是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和当 时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分不开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对以列宁为首的俄共领导人 来说没有现成的答案和经验可学,因此忠于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看不到资本主义对 社会主义的积极作用就成其为必然。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辩证地看待资本 主义是基于他的正确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之上的。三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践使列 宁认清了俄国国情,重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对俄国社会主义的积极作用,从否定转向积 极利用;而毛泽东由于国内形势发展太快,西方资本主义长期对中国冷战对垒及本人又 缺乏理论上系统深入地研究资本主义的经验,致使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出现多次反复, 由利用资本主义到否定资本主义以致使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完全对立。新生的事物应该 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长的。“新经济”政策应该在斯大林接手之后继续发扬光大 ,斯大林却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积极作用,转向否定、攻击资本主义时期, 最后导致体制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资本 主义观的基础上,把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利用引上正确的轨道上来,把对资本主义的消 极否定转变为对资本主义的辩证肯定;江泽民不仅继承了前人正确的资本主义观,而且 依据国内外深刻变化的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这种认识。比较以上两条道路模式,起点 不同,发展过程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同。第一条模式中的第二个阶段即“积极肯定阶 段”是对第一个错误阶段的否定,而第三个阶段是脱离了列宁对资本主义的正确认识又 复归于错误认识起点的盲目否定。第二条模式中的第二个阶段是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 的第一个正确阶段的“恶劣的、没有结果的否定”,“这种没有结果的否定纯粹是主观 的、个人的否定。”[7](P.673)而第三个阶段显示出事物自身发展的辩证性质,是“真 正的、自然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否定”,是在“更高阶段上”“重新达到了原来的起点 。”[8](P.673)那末,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即否定之否定规律,结合两条道路模 式的探析,中国对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认识和利用就只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了 。这种创新发展采取“扬弃”的方式,将经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但是,社会主义终究要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早在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9]( P.263)产生这种必然性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 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同样,社会主义内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是迟早会被社会主义经 济成分所取代的,至于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其取代,这既要看外部条件,但主 要取决于内部因素。只要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保持自己经 济和政治制度的优势,并通过改革使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同时积极进行对外开放,努力 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东西,就能永葆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加快发展步伐,最终超 越资本主义,把曾主动让出的阵地重新夺回来。对这一艰难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 共产党人应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为之努力一生的决心。
收稿日期:2003-01-14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毛泽东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列宁论文; 新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斯大林论文; 战时共产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