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数学在整个数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小学数学的终点,而且是高中数学的起点。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要求学生掌握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以创新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当今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建立“创新”教学课程模式,对于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养成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
一、开放数学课堂,解放学生思维
要实现创新教学的目标,我认为:
1.要开放课堂。作为老师,一定要尊重和爱护每个学生,公平对待,努力营造一种轻松、自由、民主、求真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2.教师应该明白开放课堂的目的就在于解开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愿望,促使教学过程向学生发现创造过程的转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作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通过自身的学习体验来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达到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数学修养的目的。
二、引趣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堂课开端新、奇、趣的导入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探究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内容和各种教学手段,紧紧联系学生熟悉的科技、军事、生产、生活实际创设愉快的、有伏笔、有问题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被一种轻松愉悦和谐气氛所感染,受到渴求新知的动力驱使,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能片面追求奇、趣而离题甚远,要如静水投石,新课伊始就在学生中迅速产生思维的涟漪,由趣生疑,紧扣一堂课的主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巧设“疑云”,激起焦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究的源头,学贵有疑,疑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反射。如教学解直角三角形一节时,设问:地质工作者是怎样测量一座大山高度的?打隧道的工人是怎样从大山两面动工把隧道在预定地点接通而不会打偏呢?这些实际问题的提出会大大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心中的疑团,做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其对心中的疑惑产生一种欲休不止、欲罢不能的探究愿望。教师要注意的是“引”一定要画龙点睛,足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四、探究新知,培养创新才能
人生来是有一种探究本能的,而且初中生的内心蕴藏着无限潜能,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学生就能去探索知识、创造知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直到真正地发现新知,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要注意的是,当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探究活动时,教师要适时地点拨,给予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防止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探索。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多让学生讲出探究过程,少说答案结果,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才能,在练习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探究创新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然、安静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行动。所以,要使学生做出创新成绩,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使他们自由地发表意见,能按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地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才能,要尊重学生,多用鼓励奖赏的办法,少用甚至不用指责的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也要大加赞赏;即使有些失误,也要热忱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见解,达到成功的彼岸。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思想上,教师要努力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培养创新个性。数学是很多中学生感到头疼的科目,尤其是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女生而言,常常因为数学成绩的落后而形成极大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顽强意志以及敢于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魄力,保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迎接各种挑战。实践上,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毫无疑问,单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学习数学书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充实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布置学习任务,要求他们在实际的操作中找出相对应的数学规律,总结方法,在使创造思维更加具体化和可视化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进而提升创新水平。此外,要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创新往往来源于细节,要想强化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观察事物,最大程度地发挥老师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边事物并用数学理论进行解释的良好习惯,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论文作者:陈春静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目的论文; 思维论文; 课堂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