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例胰岛素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_季伟,林雪,梁怡

对2例胰岛素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_季伟,林雪,梁怡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瘤围手术期的相关护理问题及护理经验。方法:对2017年3月入住北京协和医院的2例胰岛素瘤患者进行手术前手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相关知识宣教及护理。结果:2例患者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恢复良好,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胰岛素瘤患者围手术期给予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关键词:胰岛素瘤;围手术期;血糖;护理

功能性胰岛素瘤是一种起源于胰岛B细胞的肿瘤,是胰腺分泌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全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80%-85%。胰岛素瘤能够脉冲式分泌大量胰岛素,从而引起发作性的低血糖和神经系统症状[1]。一旦发生血糖过低,机体即可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性防御机制,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表现为心悸、心动过速、震颤、出汗、心慌等。进食后血糖升高,症状可缓解。治疗胰岛素瘤的方式主要为手术切除[2]。对于恶性胰岛素瘤的患者,即使对于手术无法完全切除的病例,减瘤手术仍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据报道恶性胰岛素瘤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为63%[3]。手术治疗后患者容易出现反跳性高血糖、出血、胰瘘等并发症,严密的术后观察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因此,研究如何对胰岛素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2017年入住北京协和医院的胰岛素瘤患者的护理进行了探讨。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例1:患者,女,38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清晨出现心慌、大汗淋漓、意识模糊,唤之不醒,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尽力唤醒后,意识清楚,心慌、出汗有所好转。两月前又出现过类似发作。当地医院诊为“癫痫”,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停药。1d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急诊入院。入院后查即刻血糖32mg/dl,静脉推注50%葡萄糖50ml,6min后症状消失。饥饿实验11h发作低血糖、出现胡言乱语、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无抽搐,血糖27mg/dl,胰岛素>160U/ml,C-肽>4.01pmol/L。腹部B超无异常。MRI发现胰腺颈部一圆形信号稍高结节病变,明显强化,确诊为胰岛素瘤。患者术前一周血糖监测显示血糖波动在24mg/dl~58mg/dl。术中探查发现胰头下方一约8cm×6cm×2cm包块,边缘规则,活动度可,周围无肿大淋巴结。遂行肿块切除术。

病例2:男,43岁,12年前出现间歇性饥饿后头晕、冷汗、心慌等症状,未予治疗。其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逐渐频繁,程度加重,未有饥饿感时亦有发作。外院拟诊为神经系统疾病。给予相关治疗也未见明显好转。3年前清晨家人发现昏迷不醒,四肢瘫痪,于当地

医院给予对症治疗无好转。2月前间歇性昏迷症状加重,约4-5次/d,多在晨起或饥饿时发作,自觉记忆力明显下降。查空腹血糖28mg/dl。胰岛素、腹部B超、CT、MRI均示:胰腺颈部一约6cm×5cm×4cm肿块。患者术前一周血糖监测显示血糖波动在28mg/dl~65mg/dl。术中探测发现腺颈部一6cm×5cm×4cm实质肿物,尚能推动,边界稍模糊,胰头周围淋巴结肿大。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理诊断:胰岛素瘤,周围淋巴结转移。

1.2 治疗方法

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定位后切除,病例术中均作冰冻切片检查,定性并决定切除范围,患者一进行胰头切除,患者二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分别于切

除病灶后15、30、45、60 min各测血糖1次,观察血糖变化,判断切除是否有效,是否存在肿瘤遗漏。术后病理切片均示胰岛素瘤。术中腹部留有胃管,尿管,胰管,肝管各一根,分别接袋计量。术后给予抗炎抑酸治疗,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于凌晨00:00分将所有含糖液用等量含盐液体替代,以便观察次晨血糖情况。其中1例病理回报恶性。

1.3 结果 术后2名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现象,血糖均明显上升,低血糖症状明显改善,血清胰岛素水平降至正常,。患者1一周血糖在100mg/dl~189mg/dl波动,患者2术后一周血糖波动在96mg/dl~182mg/dl之间。,经对症治疗后空腹血糖渐趋正常,均治愈出院,出院时生活能自理。

2 术前护理

2.1 饮食护理

合理指导患者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按时提醒患者加餐,避免低血糖发作。另外,患者已形成一定的加餐习惯,但由于手术麻醉和手术监测的需要,术前需禁食6~8 h,护士应帮助患者在术前的一段时间调整加餐时间,使时间调整到夜里12时以前和8时以后。在此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加餐时间以半小时为单位改变,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2.2空腹血糖的测定与护理

术前患者血糖值测定采用静脉血,采取患者清晨空腹血标本,空腹状态采取血标本是准确测定空腹血糖的基础。胰岛素瘤患者由于症状反复发作,病程相对较长,在长期患病过程中为减少低血糖症状的发作,往往在午夜要添加1次饮食。如不了解此情况,仅常规清晨采血送检,则会导致血糖测定值的误差[4]。因此,采血测定空腹血糖时,应告知患者在采血的前1 d晚上12时以后勿再进食。

2.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术前1 d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主治医师的技术水平以及手术室环境,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信心。

2.4 安全宣教

宣教疾病知识,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胰岛素瘤的特征性表现,告知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应立即卧床休息并进食。患者活动时应有家属陪伴,出现异常可以得到及时处理。控制低血糖反应的诱因,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增加进餐次数。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外科腹部手术术后护理常规,加强基础护理。体位:全麻未清醒时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采取半卧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3.2 术后反跳性高血糖的监测及护理

术后密切监测每瓶液后血糖和空腹血糖。患者1于3月9日下午1时30分返病室后,测即刻血糖为76mg/dl,第1瓶葡萄糖按1:4〔胰岛素(u):葡萄糖(g)〕加入胰岛素,当液体输到一半时,测血糖176 mg/dl液体输完血糖133 mg/dl,根据血糖结果调整下一瓶液体胰岛素用量,使输液中血糖控制在150~200 mg/dl以下。另外,由于夜间胰岛素分泌旺盛,所以夜间输液适当将胰岛素与葡萄糖比值以0.5~1为变化单位加入胰岛素。夜间12时以后,将未输完的葡萄糖改为生理盐水输入,以便测空腹血糖值。患者术后空腹血糖值波动在59~137mg/dl之间,血糖恢复正常范围,于3月21日停用胰岛素。患者2于3月18日下午4时返病室后,测即刻血糖为84 mg/dl,第1瓶葡萄糖按1:4〔胰岛素(u):葡萄糖(g)〕加入胰岛素,当液体输到一半时,测血糖168mg/dl,液体输完血糖153 mg/dl。患者术后10天空腹血糖波动在73~ 142mg/dl之间,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于4月1日停用胰岛素。

3.3 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每天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袋1次。

3.4 并发症胰瘘的预防和护理

胰瘘是胰岛素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0%。原因可能与术中胰腺损伤及术中缝合技巧、方法、术后引流液通畅及有无感染有关[5]。因此并发症的护理尤为重要。本病例患者1于术后第5 d腹腔管引流出乳糜状液体。(1)禁食水,并应用胃肠减压,每4 h用生理盐水冲洗1次,保持胃管通畅,减少胰液分泌,患者手术后第4天,肛门排气,肠蠕动恢复,嘱患者少量饮水,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2)保持腹腔引流管有效引流,如出现引流量加,引流液淀粉酶增高,说明有胰瘘发生,如胰瘘引流量较少,一般可自愈。患者1于术后7天腹腔引流管引流出正常液体。此2例患者均无膈下感染发生。

4.出院指导

嘱患者合理饮食,宜进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禁烟酒。低血糖发作者口服糖块或含糖食物。保持心情愉快,定时复查血糖,定时返院复诊。

5.小结

胰岛素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并且患者术前定位有一定难度。其次由于胰岛素瘤有其内分泌特性,术后易出现反跳性高血糖状态;且病程越长,高血糖持续时间也越长[6]。胰岛素瘤患者血糖反复波动,难以控制,给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围手术期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应严密监测血糖,重视饮食指导,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严密观察意识、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变化,了解实验室检查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禁食期间实施静脉高营养疗法,并予以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俞群,林吒吒,王宏虹.12例以癫痫样发作为首发症状的功能性胰岛素瘤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8):939-941.

[2]王维,龚姝.功能性胰岛素瘤患者术后观察与护理[ J].华西医学,2015,02(30):346-348.

[3]马杰,张晓妮.恶性胰岛素瘤1例报告[J].中国民康医学,2013,23(17):124.

[4]陈世妮.1例胰岛素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6)126-128.

[5]钱素芬,姜仁鸦.胰岛素瘤患者六例的围术期护理[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B):306-307.

[6]王玲.宋义燕.胰岛素瘤38例血糖监测及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5):84-85.

论文作者:季伟,林雪,梁怡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5

标签:;  ;  ;  ;  ;  ;  ;  ;  

对2例胰岛素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论文_季伟,林雪,梁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