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期刊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核心期刊研究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褒贬者均有之。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的影响日益扩大,同时又反映出社会对我国核心期刊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人不揣浅陋,就我国核心期刊的概念、评定方法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同行商榷。
一、关于核心期刊概念
虽然我国关于核心期刊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人们对核心期刊内涵的认识还不够统一,所谓“核心”应体现在哪里,是论文数量,论文质量,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这是一个很需要进一步搞清楚的问题。
纵观我国核心期刊研究,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可称为萌芽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所和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进行了一些研究[参11,《世界图书》及其前身《国外书讯》,在70年代连续向读者介绍了许多学科的国外常用和核心期刊,但是其目的主要是宣传和推荐国外核心期刊,尚未提到对核心期刊研究的层次。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1版)的问世,可称为核心期刊研究的开始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期刊品种的突飞猛增,核心期刊研究受到我国图书情报界的高度重视,成为我国期刊研究的一大热点。在这一时期,图书情报界对核心期刊的概念、理论依据、形成机制、功能和作用以及核心期刊的评定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大量研究性文章、专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两部影响较大的核心期刊应用成果,即《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1版)。但是,这一时期的核心期刊研究主要还局限于图书情报界,核心期刊的主要作用是为图书情报部门优化馆藏和指导阅读服务。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今,可称为发展阶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1版)问世后,在我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并迅速得到广泛应用和极大关注。至此,核心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不断增强。在这一时期,除《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1996和2000年相继出了第2版和第3版外,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发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选定1300多种科技期刊为来源期刊,南京大学研制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2000年选出419种期刊为来源期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选出582种期刊为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成立了中国科学文献评价研究中心,并核定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506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
纵观我国核心期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核心期刊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它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而社会需要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的发展。离开了社会需要,核心期刊研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核心期刊研究必须研究社会需要,适应社会需要,只有这样核心期刊研究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核心期刊最初反映的是学科领域论文分布规律,而研究、确认各学科的核心期刊是为了方便图书馆从众多的期刊中选择那些刊载学科论文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期刊,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更大信息量。但是,随着核心期刊的发展,核心期刊对期刊的学术评价作用凸显出来,核心期刊己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评价工具,这是社会需要转变的结果。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评价工具,核心期刊的“核心”应重点体现论文质量,而不是论文数量。核心期刊研究必须适应这一转变。
综上所述,笔者给核心期刊定义为:所谓核心期刊是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筛选出的刊载某学科论文质量较高,被公认为代表学科当前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这里强调三点;a、学科性.由于各学科研究方法等不尽相同,相同指标在不同学科群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并不相同,因此分学科筛选核心期刊是科学合理的。b、文献计量学方法。核心期刊的产生来源于文献计量学研究,离开了文献计量学这一文献研究的方法,核心期刊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这也是核心期刊区别于其他概念的地方(如优秀期刊):c、公认性。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研究特点,而对于这一点学科专家最清楚,因此,用什么指标,各指标的权重多少,须征求专家意见,这样可保证筛选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学科专家的参与提高了核心期刊的权威性、公认性。
二、关于核心期刊的筛选方法
尽管《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给核心期刊所下的定义始终未变,但其筛选方法却一直在变:第1版采用载文量、文摘量、被引量三个指标:第2版和2000年版采用六个评价指标,即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增加了影响因子和被摘率指标,提高了论文学术质量的评价作用;2003年版将继续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拟采用7个指标,即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和获国家级奖数量,取消载文量指标,这就进一步提高了期刊学术质量在评价中的作用[参2]。
可以这样认为,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能否采用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筛选核心期刊。在我国二十多年的核心期刊筛选方法的研究实践中,曾提出过20多种方法。现在这些方法有的已遭淘汰,有的因难以计算而被抛弃,但有一点已成为大家共识,即单一指标由于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人们趋向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不同指标反映了期刊的不同特征,因而多指标可较全面的反映期刊的特点。但是,在这些指标中,引文分析的指标不可或缺,在筛选核心期刊的指标体系中应占有较重的份量。2000版的《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社会科学共设立了29个学科,但有23个学科没有“被引量”指标。“引用是同行研究者对论文的某种重视或肯定,是被引用论文在学科领域内产生影响的重要甚至主要的指标和证明,缺少了被引量的支撑,核心期刊的判定便会使人感觉不够踏实。”[参3]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专家评价。缺少专家直接和积极的参与,很难建立真正权威和有价值的核心期刊体系。在我国,学术规范尚未真正建立,更需要专家的把关。《总览》在筛选核心期刊时,参与各学科核心期刊选定的专家太少,且地域集中,使核心期刊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目前在我国核心期刊生产的“厂家”中,除《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外,还有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南京大学编制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以及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成立的中国科学文献评价研究中心核定的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可谓“百花争艳”。这是好事,它有利于促进竞争,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我国核心期刊的筛选方法。同时,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选出更适合自己单位特点的产品。
三、论文评价与核心期刊
最早将论文评价与核心期刊联系起来的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从1988年开始,受国家科技部的委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公报,其中发表在国外的科技论文以SCI、EI、ISTP为统计源,国内以该所选定的1300多种科技期刊为统计源,公布机构发表论文数量,统计源以外的期刊论文不计,这就开了论文评价与核心期刊联系在一起的先河。
《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1版)问世后,受到了教育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他们利用了这一研究成果,将科研评价、职称评定等与核心期刊联系起来,把论文发表的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作为唯一的标准,来判断和评价期刊所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即以“载体评价论文”。这就将核心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绝对化了。
在科研成果中,论文占有较大比重,对论文评价已成为科研成果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论文评价中,论文的数量很容易度量,论文的质量则较难评价。评价论文的质量,最可靠、最直接的做法当然是同行专家评审该论文本身,任何其他的评价都无法完全替代这种方法[参3]。但显然不可能对每一篇论文都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然而,论文在某一期刊发表前,都要经过编辑部的评审,而编辑部通常则组织该领域的专家对论文学术水平进行评估,质量较高的期刊,往往采用较严格的评审制度,从这一点看,期刊对论文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正如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通常好于一般大学的毕业生一样。
但是,期刊对论文的评价不能绝对化,不能认为凡是质量好或名望高的期刊上的论文篇篇都是好论文,都好于一般期刊上的论文。据统计,1981-1990年ISI(SCI的研制者)标引全世界872万多篇论文中,在1981-1993年期间从未被引用过的论文就达48.8%[参4],因此,核心期刊上也有平庸之作,而一般期刊上也会有好的文章出现。期刊的质量只能作为评价其所刊载论文质量的参考,不能绝对化。
对论文的学术水平评价,期刊质量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要看论文本身。如论文发表后,是否被译成他种文字,被转载,被有关部门采纳,被权威的文摘期刊作为文摘,被引用,获奖等,这些都是评价标准。只有结合上述评价标准,我们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论文学术水平。
标签:核心期刊论文;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