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优势”标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结论_三个有利于论文

“三大优势”标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结论_三个有利于论文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结论论文,当代论文,标准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同志指导当代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一系列崭新的理论观点中,“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著名论断,是富有时代特色的光辉思想。这一思想,起始于实践标准,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但它决非是一般意义上对实践标准的重申,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实践标准的创造性的发展。这一思想,不仅仅在当代中国具有鲜明的决策性、政策性和实践性,而且在理论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结论,评判一切工作的最根本准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有力的理论武器。

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实践标准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对实践标准的卓越贡献是永载史册的。马克思的最主要贡献是指明了鉴别真理的领域,真理标准是属于实践领域解决的问题。列宁对实践标准问题的探索比马克思前进了一步。他提出了真理的客观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等论断,论证了必须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毛泽东在实践标准上的独特贡献,则在于他第一个明确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命题,并以实践标准为基础,揭示了有关真理的一系列新观点,尤其是他把实践标准引入历史唯物主义领域。很显然,毛泽东大大深化了对实践标准的认识。但如同任何个人不可能穷尽对真理的认识一样,毛泽东也没有穷尽对实践标准的认识,发展实践标准的重任历史地落到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身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平同志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需要,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实践标准。纵观小平同志的全部理论,可以看出他在实践标准上的重要创新和发展:

第一,在总体布局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突出了生产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核心地位。实践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实践,“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首先要求从生产实践,即从生产力的发展上去认识和评判改革开放的得失成败,这实际上是从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的角度,突出了生产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核心地位。可以说,生产力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核心和基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延伸和具体化。从这个总体布局上来看,“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一个有机整体。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核心,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观点,以往我们都承认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但都没有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作检验社会认识的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就突破了这一点,把认识论与历史观结合起来,使人们对实践标准的认识深化了一大步。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到核心和基础的地位,并作为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小平同志对实践标准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在内容规范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具体规范了实践标准的主要内容。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毛泽东一贯坚持和发展的一个伟大创见。然而,检验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毛泽东都没有详尽的论述过。“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把与“社会的生产力”、“国家的综合力”、“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关的真理首先拿来检验。这里,着重检验的是党的各项决策和政策。而且,在检验过程中,要同时用三把尺子,即是否“三个有利于”,对同一真理进行检验。很显然,这样检验出来的真理无疑更具有确定性,无疑更明确、具体地规范了实践标准的主要内容,使实践标准在实质性的内容上向前跨越了一大步。而实现这种“跨越”,正是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也是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把握。

第三,在转化职能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供了中介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我们把生产力标准作为根本标准,这就意味着在“根本标准”之外,还存在着若干不同层面的非根本性标准即具体标准。那么,如果把生产力这个根本标准转化为具体标准,换句话说,应当通过何种中介性标准来实现这种转化职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在探索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时都不曾涉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把是否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作为判断尺度,就解决了把生产力标准应用于各层面的中介性标准问题。综合国力标准所以能充当中介性标准,关键在于综合国力本身包含了国家实力的各个主要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政治和精神素质以及国家和人民的凝聚力。很明显,把综合国力作为判断标准的一个基本尺度,就有利于把生产力标准转化为各行各业的具体标准,有助于对生产力标准的正确认识和运用,从而发展了实践标准。

第四,在检验功能上,“三个有利于”标准承担着检验真理和检验实践本身的双重功能。以往人们对实践标准的认识,只局限于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实践,却忽视了实践还是联结事实和价值的桥梁,忽视实践本身还需要检验。毛泽东一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对于实践本身要不要检验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没有来得及进行研究。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就充分体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因为“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求以是否“有利”来判断认识中的是非,其中,是否“有利”属于价值范畴,“是非”属于认识范畴。这表明,实践不仅在认识中充当着标准,而且同时在价值论中充当着标准。可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既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又是检验实践本身的价值标准。

第五,在检验范围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明确规定了检验的范围。“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明确规定了检验的范围,是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正因为这样,“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把社会主义同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中国将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检验真理的范围界定在社会主义社会之中。而在此之前,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没有确定的检验范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把检验的范围泛指“整个人类社会”;毛泽东则认为要检验的是由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而小平同志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把检验范围划定在社会主义社会,这无疑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发展。

第六,在具体运用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在具体运用上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新的形式。小平同志在这方面的创新和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由单纯的验证过程转为多方位的验证、调整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把“社会实践的结果”作为充当真理标准的尺度,对于这样一个验证既成的认识的过程,这在实践过程较为简单时,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现代实践极为复杂的情况下,就需要运用新的验证形式。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8-259页)既然是在实践中摸索,这就增加了这项全新事业的风险程度,更何况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周密的计划,中间也可能会出现问题,只能试着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及时总结经验,出了问题及时调整。这意味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在运用形式上,必须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单纯的验证过程转为多方位的验证、调整过程。二是把总的实践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实践目标。这一点也是“结果标准”在运用形式的延伸。由于现代实践的复杂性、多变性,它必然多方面引起各种不同的效应。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总的实践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目标。衡量一项政策是否正确,就不能原则性地谈论“实践证明”、“实践成功”,而是看它是否实现了这些指标,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些指标。

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武器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不仅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实践标准,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武器。

首先,为观察和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所体现的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形成和确立的基础,也是观察和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根本依据。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认定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制定分三步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使我国逐步摆脱贫穷,走上富裕的必由之路。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必须长期坚持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付出重大代价才得来的一条正确路线。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这是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作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可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与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密切相关的。它象一把金钥匙,启开了观察和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大门。

其次,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提供了一面透视镜。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内涵看,它既突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又突出了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还突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这三个方面,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然而,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有过不少曲折和失误,以致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一味强调纯粹的公有制,强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更多地停留在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上,错误地看待商品经济属性。对此,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如同一面透视镜,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武器。据此,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小平同志这一科学概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纠正了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理解,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次,为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左”的思维定势提供了一副清醒剂。多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们形成了一种非“社”即“资”的“左”的思维定势。一事当前,不分青红皂白,一概追究姓“资”姓“社”。小平同志针对这种凡事都要抽象地先问姓“社”姓“资”的思想,鲜明地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犹如一副清醒剂,促使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左”的僵化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树立正确的处理“姓社姓资”问题的科学态度。从这个特殊意义上说,“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衡量“姓社姓资”问题的根本标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观点告诉我们,既然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判断社会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是否正确的最终尺度,那么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谈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就会在思想上陷入唯心史观的泥潭,在政治上导致“左”的路线,在实践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就存在这样一种貌似公正实为荒谬的“左”的僵化思想,即离开“三个有利于”,空谈社会主义原则,空谈先进生产关系的优越性,空谈先进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用离开生产发展的种种空想原则、空想的理论教条来评价社会制度,来衡量改革的新事物。如对股份制、市场经济、土地成片包租转让,有些人不是看是否“三个有利”,而是主观认定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对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资本主义的一些手段和办法,有些人全然不顾这些东西对发展生产力的有益作用,而一概都打上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标记。这些僵化的观念,看上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实际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依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对一切有利生产力发展的,哪怕是过去被认为是姓“资”的东西,都应认定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并且在行动上加以提倡、支持和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实施,大胆地创新,错了及时纠正。对社会主义原有的东西,凡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坚决地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新的事业中,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不断排除“左”的僵化思想的干扰,实现思想上的再一次大解放,更大胆地改革开放,更大胆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标签:;  ;  

“三大优势”标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结论_三个有利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