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冲击与商业周期———个基于Keynes波动理论与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期论文,理论论文,商业论文,真实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355(2007)01-0124-07
一、提出问题
毋庸置疑,商业周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商业周期的驱动力是什么?经济波动的源泉在哪里?政府需求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政府购买冲击对总体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什么?这些影响是如何传导的?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证层面,对这些在宏观经济学和宏观政策决策中都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问题却没有一个广泛接受的一致答案。
中国国内对商业周期的研究,虽然“著述颇多”[1],由于体制的原因,却基本以凯恩斯主义理论占据主流地位。国内对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的介绍,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2],之后也有零星介绍。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Kydland和Prescott之后,国内对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的介绍成为热门话题,相关文献才大量涌现出来,既有介绍该理论基本思想的[3],也有将真实商业周期理论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进行比较的[4],更多的文献着重介绍真实商业周期理论所探讨的动态时间一致性问题[5],还有一部分文献应用真实商业周期模型对中国的经济波动进行拟合分析[6]。遗憾的是,在谈及真实商业周期的驱动因素时,几乎所有文献都仅仅注意到技术冲击,鲜有文献深入介绍除此之外的其它冲击,比如政府购买冲击。政府购买冲击无论是在凯恩斯波动理论还是真实商业周期理论中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前者赋予政府购买对总量产出等变量以显著的乘数效应,后者却因为技术冲击的光环而使得政府购买在模型中黯淡无光。本文拟在比较这两种不同商业周期模型的基础之上,探讨政府购买冲击与商业周期的关系。
二、传统IS-LM模型与政府购买冲击效应
IS-LM模型是凯恩斯理论分析短期波动的基石。传统IS-LM模型从需求的角度出发,认为消费者行为是非李嘉图的,即消费是现期可支配收入而非终身收入的函数,投资支出与利率负相关,因此,增加政府购买支出的效应取决于支出的融资方式。一般而言,赤字融资会扩大乘数效应。总体产出效应由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均衡共同决定:如果货币供给保持不变,消费会增加,投资却会因为利率升高而下降,即所谓挤出效应。按照标准教科书模型的解释,在古典(LM曲线为垂直线)的极端情形,财政政策冲击对产出毫无影响,或者存在完全挤出效应。上述关系可以一般化为:
(Y:均衡产出,h: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k: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b:投资支出的利率弹性,α[,G]:含税乘数,:实际货币余额,:自主支出)
(c:边际消费倾向,t:税率)①
(一)若实际货币供给不变,则政府购买的乘数效应可表示为:
由上式可知,若非常小,则乘数趋近于零,这种情形恰好与垂直的LM曲线相对应;若趋于无穷大,则乘数等于α[,G],对应于水平的LM曲线。类似的,若 b、k的值较大,政府购买冲击的产出效应降低。
(二)若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即所谓货币融通 (Monetary Accommodation)或者预算赤字货币化 (Monetizing Budget Deficits),则可以减弱或消除私人投资挤出效应。
(三)如果将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中,则均衡产出可以表示为:
运用Mundell-Fleming模型作如下分析:
1.假定资本完全自由流动。(1)在固定汇率情形下,财政扩张政策会推动IS曲线朝右上方移动,首先导致产出和利率的升高,利率升高导致资本流入和汇率升值,为维持固定汇率,央行必须扩大货币供给,推动LM曲线右移,从而导致产出进一步扩张,直到新的均衡为止。(2)在浮动汇率情形下,增加政府购买等扩张性财政政策却只能导致利率和汇率上升,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因此,产生完全挤出效应,均衡产出不受扩张性财政政策影响。不过,在封闭经济里,挤出效应缘于利率升高投资下降,在开放经济里,挤出效应缘于汇率升值净出口下降。
2.假定资本流动是不完全的且汇率浮动,若资本流动取决于本国和外国的利率差额,则
上式表明,利率既通过对本国需求的直接效应也通过对汇率和净出口的效应影响均衡产出Y,因此,在i、Y空间里,开放经济的IS曲线比封闭经济的 IS曲线更加平坦。此时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在既定利率下提高了支出,IS曲线右移,与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形相反,i、Y在给定价格水平下均会上升,不过,效应比封闭经济的情形弱。
虽然大多数宏观经济模型均认为政府购买冲击会导致产出的扩张,但是,这一政策冲击对消费的影响如何,不同的模型却有不同的解答。由于消费一般占有总需求的最大份额,因此是政府支出乘数效应的关键性决定因素。传统的凯恩斯波动理论和真实商业周期理论对此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正如前面所述,传统IS-LM模型认为正的政府购买冲击会导致消费的上升,而真实商业周期理论却得出相反的看法,即消费会下降。两者之所以发生分歧,根本的原因在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不同。
三、基准真实商业周期模型与政府购买冲击效应
由Kydland和Prescott、Long和Plosser等人提出的初始的一般均衡商业周期理论(真实商业周期, RBC)将技术冲击(TFP的变动)视为战后美国经济波动的唯一源泉。③政府购买冲击作为经济波动的驱动力源泉是后来才由Christiano和Eichenbaum以及Baxter和King等包括进去的。④在一个简化的、基于Walrasian假设的(即没有外部性、没有不对称信息、没有市场缺失)、不包括政府购买且每期资本折旧率为100%的RBC模型里,总产出的波动并非是市场失灵的反映,而是对技术冲击的最优反应,代表随时间变化的帕累托最优,任何试图减轻波动的政府干预只会减少福利。⑤然而,这个RBC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波动的主要特征,比如模型里劳动投入不变,实际观察到的就业和工作时间却是强顺周期的——即就业和工作时间与总产量的变动方向相同。再比如,该模型预测真实工资是高度顺周期的,但是,在实际波动中,真实工资似乎只是中等顺周期的。⑥政府购买冲击的引入则可以改善模型的适应性和解释力,基本的逻辑是:政府购买冲击打破了产出与真实工资间的紧密联系。“由于政府购买的增加会使家庭一生的税负增加从而减少家庭一生的财富,这就促使家庭减少闲暇的消费——即工作更长时间。若劳动力供给是在技术无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上升的,则真实工资会下降;因此产出和真实工资变动方向相反。若技术冲击和政府购买冲击同时存在,则该模型能产生一个并非强顺周期的真实工资变动的总模式。”⑦
RBC理论如何解释政府购买冲击对消费的影响呢?根据标准的包括政府购买的真实商业周期模型的解释,如果家庭针对政府购买增加而增加其劳动供给,则工资会下降,工作的边际负效应上升,这种情形只有在消费的边际效用更高即消费更低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因此,如果劳动力供给和消费对政府购买的变化做出反应,则两者的变动方向必须相反。
真实商业周期理论假定家庭是无限生存的且李嘉图等价成立,因此,家庭在任何时点的消费决策均基于跨期预算约束。即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当期消费与人们对利率和下期消费的预期相关且满足: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政府购买会降低税后收入现值,产生负的财富效应,从而削减消费支出。⑧
四、扩展的新古典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与政府购买冲击效应
Ramey和Shapiro[7]总结了自从1980以来一直到1996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关于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影响的分析。⑨主要的结论是:如果永恒的政府支出增加采取非扭曲的方式融资,不会直接改变私人消费或者生产性资本存量的边际效用,其产生的财富效应为负。如果产品和闲暇均为正常物品,则家庭会减少消费增加劳动供给。增加的劳动供给降低了实际工资却提高了资本的边际产品从而刺激了投资。真实利率会短暂提高。在新的稳定状态,资本提高了,私人消费降低了,利率和实际工资回到初始值。在短期内,政府支出的产出乘数可能会超过1,这取决于闲暇的跨期替代弹性。如果政府支出增加是暂时性的,则产出效应会减弱,在很多情况下,投资还会暂时减少。⑩
与上述结论相反,Rotemberg和Woodford[8]的寡头垄断定价和报酬递增模型认为正的政府购买冲击会提高实际工资。他们利用Choleski分解一个四变量的VAR(包括军事人员支出、军事购买、产出、实际工资)研究军事支出和军事就业冲击的产出效应。样本选择始于1947止于1989。军事购买对GDP的效应乘数大于1。效应持续期约为四个季度,八个季度之后完全消失。类似的,Devereux[9]的垄断竞争和报酬递增模型也认为政府支出的增加会提高生产率、工资和私人消费。
Ramey和Shapiro自己建立的两部门(two-sec- tor)单变量模型基于可获得的军事购买数据(1950年第三季度开始的朝鲜战争、1965年第一季度开始的越南战争、1980年一季度开始的卡特-里根防务计划)讨论了存在资本部门间转移成本的情况下特定政府部门购买支出增加所带来的产出效应。他们定义了一个取值为1的虚拟变量,然后探讨该变量对一系列宏观经济变量的效应:产出和劳动时间效应得到放大,利率会下降,真实的消费工资会上升,消费、真实的产品工资和制造业的生产率会下降。与Ramey和Shapiro的结果一致的研究还包括Edelberg、Eichenbaum和Fisher[10]的研究。该文将政府购买的内涵限定为政府消费,即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不得用于扩大非军事资本的存量。他们的主要发现是:扩张性的政府购买冲击会带来防务支出和总体政府购买、就业、产出、非住宅投资的增加,但是,真实工资、住宅投资和消费(耐用和非耐用品)支出下降,真实利率先下降后上升。Edelberg等人通过分析总体和特定部门的实际工资、税前和税后的实际工资、用不同的价格指数衡量的实际工资对政府购买冲击的反映,最后非常肯定地总结说,任何认为正的政府购买冲击会导致实际工资上升的模型都是与实证数据不相符的。
Aiyagari[11](1992)在Hall、Barro、Christiano,L.和M.Eichenbaum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随机单部门新古典增长参数模型,从理论和定量的角度研究了政府消费变化对就业、产出和利率等总量变量的影响。Aiyagari等所建模型的基本假设是:(1)公共的和私人的行为主体的消费偏好是可分离的;(2)政府购买仅仅依赖于一次性税收融资。他们的研究表明,政府消费增长(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的确会增加总量产出和劳动时间,但是,在其它许多方面,他们得出了与Hall和Barro截然不同的结论:(11)(1)在标准假设条件下,持久的政府消费增长所导致的产出和就业增长效应总是超过暂时的政府消费增长所导致的产出和就业增长效应。(12)因此,政府消费增长越持久,越有可能成为商业周期波动的重要推动力。(2)对一单位持久政府消费增长的稳态产出反应可能超过1,对持续时间足够长的一单位政府消费增长的同期产出反应也可能超过1,因此,传统新古典理论也包含类似于凯恩斯理论的乘数。(3)政府消费增长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均会提高实际利率,持久增长对利率的效应更大。
为什么不同的经济学家运用相同的理论针对相同的宏观变量会得出这样一些截然不同的结论呢?
针对永久性和暂时性政府消费冲击的不同效应,一个直观的解释是:Hall认为政府消费暂时性增加一单位对消费者永久性收入的减少远远低于一单位(约等于零),因此,私人消费几乎保持不变,在利率给定的情形,净的总需求增加一单位。由于劳动供给者的永久性收入不变,若其它条件不变,将产出总供给曲线视为利率的函数,则该曲线保持不动。结果,真实利率必须提高以出清产品市场。由于存在跨期替代,真实利率的暂时提高会引致正的劳动供给反应。与此相反,政府消费永久性增加一单位对消费者永久性收入的减少等于一单位,若其它条件不变,私人消费相应地减少一单位,净的总需求保持不变,利率不变,结果,均衡产出和劳动供给保持不变。Aiyagari等认为Hall的论证存在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对闲暇的收入效应假设前后不一致:在分析政府消费永久性增加的效应时,暗含的假设是没有对闲暇的收入效应,但是,在分析政府消费暂时性增加的效应时,这个暗含的假设不存在了。(13)Aiyagari等认为,由于存在对闲暇的正的收入效应,持久的政府消费增长所导致的产出和就业增长效应总是超过暂时的政府消费增长所导致的产出和就业增长效应。他们将政府消费变化对家庭劳动时间的效应分解为三部分:(1)私人投资不变时政府消费变化对劳动时间的直接效应,(2)政府消费变化对投资的效应,(3)投资变动时政府消费变化对劳动时间的间接效应。Aiyagari等认为是间接效应导致了持久的政府消费增长的产出和就业增长效应总是超过暂时的政府消费增长的效应。
针对乘数效应的不同观点,一个直观的解释是: Barro认为持久的政府消费增长所导致的负的财富效应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此同时,利率不变,投资不变。因为总产出等于私人消费、投资和政府消费之和,所以,总产出的增加会小于政府消费的增加。Aiyagari等认为上述观点的关键问题在于断言投资不会随着持久的政府消费增长而变化。他们认为只有当闲暇的收入效应不存在时上述论断才成立。因为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稳态的资本——劳动时间比率取决于行为人的主观贴现率,不受政府购买的影响。但是,如果存在对闲暇的正的收入效应,稳态的劳动时间就会随着持久的政府消费增长而增长,稳态的资本存量和投资随之增加,结果,乘数会大于1。
为了驳斥Barro的持久的政府消费增长对利率没有效应的观点,Aiyagari等分析了非随机的情形:由于存在对闲暇的正的收入效应,持久的政府消费增长会提高稳态的资本存量和劳动时间。在Aiyagari等建立的模型里,只要资本存量低于其稳态值,利率就会高于其稳态值,且收敛是单调的,利率最终会回到其不变的稳态值,因此,持久的政府消费增长会引致暂时的利率上升。
Baxter和King[12]对新古典模型政府购买的不同融资方式的效应进行了有效论证。(14)从理论上分析,如果是一次性征税(lump-sum tax),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会带来负的收入效应从而导致工作时间供给的增加,由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真实工资就会随着劳动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但是,税收本质上不是一次性的,而且,扭曲性的税收会随着政府购买的增加而上升。新古典模型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分析依赖于政府购买支出增加的融资方式,因此,武断的一次性税收的假定可能会产生误导性的结论。Baxter和King的研究表明,如果政府购买增加是采取一次性税收融资,则工作时间增加而真实工资下降;如果完全采取扭曲性收入税融资,工作时间和税后真实工资均下降。如果政府支出增加是永久性的,产出的增加会更大;但是,如果政府支出增加是短暂性的且采取短暂的扭曲性税收增加的方式融资,则税收引致的跨期替代效应常常会超过利率效应从而导致总产出的下降而非增长。他们同时认为,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增长比单纯的政府商品和服务购买的增长对经济的影响要大得多。Burnside、Eichenbaum和 Fisher[13]继续了Baxter和King的研究,分析了美国在二战后的工作时间和真实工资对财政政策冲击的反应。他们使用Ramey和Shapiro的方法将外生的军事购买支出的变化视为财政冲击,其基本结论是:无论税收是一次性的或者扭曲性的,军事购买冲击都会导致持久的政府购买增加以及对资本和劳动收入的税率提高,从而导致持久的总工作时间的增加以及实际工资的下降。这些冲击还会导致短暂的总投资增加以及私人消费的微小下降。
Fatas和Mihov[14]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框架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政府支出对消费和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并就此实证结果与标准RBC模型的预测进行了比较。他们的VAR包括产出、GDP减缩指数、初级赤字与GDP之比率、利率。样本选择始于1960年一季度。他们的主要发现是:根据动态随机一般均衡RBC模型的预测,政府支出的增加虽然可以带来大于1的产出扩张乘数效应,消费却总是因为负的财富效应而减少,但是,实证分析的估计却是产出的扩张总是伴随着消费的增加(这一点恰好符合消费依赖于当期收入的传统凯恩斯波动理论);同时,RBC模型认为政府支出冲击带来的就业和消费变化是负相关的,但是,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二者是正相关的。该文所建立的模型一个与众不同的分析亮点是假定李嘉图等价不成立,从而逐一分析一次性税收政府支出增加、扭曲性税收政府支出增加、平衡预算约束下的税收融资型政府支出增加、赤字融资型政府支出增加等财政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的效应。
该模型基本的预测结论是:由于劳动供给具有弹性,扭曲性税收条件下的政府支出扩张具有产出收缩效应,一次性税收或者赤字融资型的政府支出扩张却具有产出扩张效应。无论采取何种融资方式,消费总是下降,投资可能下降也可能增加,取决于就业的变化(是劳动供给弹性的函数)、利率的变化(是跨期替代弹性的函数)以及税收导致的跨期扭曲。除非具有较高的劳动供给弹性并采取税收融资,政府支出增加总是带来真实工资的下降。
McGrattan和Ohanian[15]研究了二战期间美国的财政政策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的效应,以重新检验标准的新古典理论能否解释劳动时间、消费、投资、工资和利率等变量的变化。(15)他们利用标准的总量生产函数、标准偏好、完全竞争市场等假定建立了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涉及到的重要冲击包括:政府购买的激增、战争时限的不确定性、征兵导致的劳动力锐减、要素收入税率的巨大变化(提高)、产品配给、可能的战后萧条。模型预测劳动时间会极大增长、消费和私人投资会显著下降、利率和税后工资会显著下降,从而成功解释了美国二战期间的经济表现。
五、结语
凯恩斯主义理论与真实商业周期理论在分析政府购买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的效应时,一个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由于存在价格粘性或者价格不完全调整,政府购买冲击影响的是家庭和厂商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计划购买的产品数量;后者是从供给的角度出发,由于财富效应和跨期替代效应,家庭就业发生波动,政府购买冲击影响的是总供给曲线——厂商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打算生产的产品数量。在传统凯恩斯模型里,就业是不充分的,存在产出与失业的短期替代关系;在真实商业周期模型里,就业是充分的,只存在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从基准模型的角度分析,传统IS-LM模型预测正的政府购买冲击会带来消费的增加和产出的更大增长,而RBC模型预测正的政府购买冲击会带来消费的下降、利率的上升、劳动供给的增加、实际工资下降、产出的增长。如果对基准模型进行扩展,正如本文所述,预测的结论会有所修正,有时候甚至会被推翻(例如Baxter和King)。与此同时,不同模型的预测值与实证数据的拟合度也不尽相同,有时候甚至截然相反(例如Fatas和Mihov)。
RBC模型在中国的实证检验分析不多。卜永祥[1]利用1980-2001的数据建立了一个外生劳动力周期模型,解释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76%。该文同时将技术冲击引致的RBC模型扩展为包括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货币经济周期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了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指标之间的关系。陈昆亭[6]利用1952-2001年的数据,采用消费与休闲可分的对数效用形式,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和一阶自回归的外生技术和政府需求冲击,建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中国经济。模拟的结果用波动图观察,“基本良好”。但是,对于政府需求冲击的效应,该文只给出了一般性的解释。
虽然本文的重点放在了真实商业周期理论,但是,不能因此便认为传统凯恩斯波动理论已经不重要了。鉴于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也许更适合中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需要。
收稿日期:2006-09-28
注释:
①Dornbusch.Macroeconomics[M].9th ed..NY,McGraw Hill/Irwin,2004,pp263-265.
②本节的公式推导参见 Romer,D.Advanced Macroeconomics[M].2nd edition,Shanghai: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November2001,pp226-233。
③其他经济学家也提出了不同的冲击因素,如Hamilton的石油冲击,Barsky和Miron关于天气和假日带来的季节性冲击等。Kydland1987年的一篇论文甚至包括了货币冲击,见Aiyagari(1992)。
④参见Romer,2001,p173。
⑤同上书,pp180-183。
⑥同上书,p185。
⑦同上书,p186。标准新古典理论预测,暂时性的政府购买增长会通过两个渠道导致更高的劳动投入:财富效应和跨期替代效应。高政府购买带来的负的财富效应导致家庭增加劳动投入,减少消费;暂时性的政府购买增长导致暂时性的利率上升,跨期替代效应导致家庭增加劳动投入,减少消费;增加的劳动投入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以及均衡的真实工资;与此同时,增加的政府购买通过提高税率融资,标准新古典理论预测税率的提高会导致税后要素价格下降,劳动投入也会随之下降。
⑧数值检验参见Romer,2001,pp194-195。
⑨McGrattan(1994)和Braun(1994)引入税率或公共支出建立模型,经济行为人依据税率的变化改变自身的投资和劳动决策,从而在应税和非应税活动之间进行跨期替代,进而影响投资、劳动时间、消费和收入的变化。
⑩根据Aiyagari(1992)的总结,Hall和Barro均认为政府消费增长(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会增加总量产出和劳动时间。Hall认为持久的政府消费增长所导致的产出和就业增长效应小于暂时的政府消费增长所导致的产出和就业增长效应。在最优非一次性税收情形下,Barro明确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但是,Barro没有分析一次性税收的情形。Barro认为,虽然增加政府消费的产出效应是正的,但是,同期的稳态产出变化与政府消费变化之比小于1,也就是说,不存在传统凯恩斯理论的乘数效应。最后,Barro认为,暂时性增加政府消费对利率的影响为正,永久性的增加政府消费对利率没有影响。
(11)参见脚注①。
(12)Aiyagari认为这也证实了Christiano和Eichenbaum以及Baxter和King在此之前所作的类似推测。
(13)Aiyagari等在该论文的脚注中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
(14)Baxter和King在1991年的一篇论文里讨论了生产外部性和规模报酬递增与美国商业周期的拟合关系,以区别于标准真实商业周期理论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Baxter,M.; Robert G.King (1991),Productive Externalities and Business Cycles,FRBM discussion paper No.53,Nov.1991。
(15)二战期间,征兵使美国的劳动力减少了11%,但是,劳动时间却上升了34%。许多经济学家如Rotemberg和Woodford(1992)以及Mulligan(1998)等认为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传统偏好、技术的规模报酬不变以及市场完全竞争等假设无法解释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