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课程秀”——《沁园春#183;长沙》教学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长沙论文,新课程论文,沁园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在与浙江语文名师班学员同赴京穗苏等课改先进地区的教学观摩中,强烈感受到新课程在很高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风貌。它刷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刷新了语文教师的研究观念和方式,刷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但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暴露出教学过程空泛化和教师角色两难化等问题,尤其暴露出新形式主义倾向,导致一些语文课“看头”有余、“味道”不足。由于语文新课程实施,较多地采用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难免就出现了为“新方法”而“新方法”的“新课程秀”。有的示范课为了“展示”教学新风貌,未及让学生很好地接触文本、品味言语,就急忙进入探究讨论。这样“生涩”的讨论自然难以使学生获得实质性的进步,有时甚至陷入冷场,更遑论思维撞击的深度和广度了。
我们反复强调,语文学习是体验和思维的生成过程,如果中间缺乏一个“沉浸”于言语中的必需环节,学生就难以酿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思。集体讨论、争辩必须建立在品足言语滋味的基础上,舍此有可能“失本”。优质的语文课应有饱满、深沉的内涵,引人深思、耐人回味,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炫目的场面、满足于那种“感官的愉悦”。究根问底,新语文课程是一种正在崛起的“教育文明”,它应有厚重、可咀嚼的意蕴。
我们以《沁园春·长沙》的课例为对象作剖析。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大家还知道他的另外一首《沁园春·雪》吗?
生:知道。
师:好,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比较出两首诗的异同。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我们的同学展示预习成果。(板书:展示)
(生1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习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毛泽东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这首词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毛泽东从韶山前往我们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势,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血来潮,写下此词。
(看到展示出橘子洲美丽画面,同学们十分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诗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如“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就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这是古典诗词语言“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大家来读一遍。(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介绍中我们就基本上能体现出来。我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时大好革命形势而升腾起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词情景事巧妙结合。
生1:最后,我以毛泽东的《七绝》来结束我的介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在心头,毅志必成功。哦,后面两句是我写的,作为对我们大家的鼓励,也希望我们的同学明天必定成功。谢谢。(全班同学热情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件,并做了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这首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掌声鼓励。(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答辩。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同学对这首词有什么看法或者争议,可以向这位同学询问。(板书:答辩)
生2:(举手发言)我想说下我对这首词的不同理解。我认为这首词的上下阕内容可能颠倒过来了。我觉得上阕是豪放派风格,下阕是属于婉约派风格的,因为下阕写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等文字,显得温柔起来。所以我认为如果先婉约后豪放的话,更能抒发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阕可以放在上阕前。
(其他同学开始小声议论,有的点头,有的反对)
生1:我想纠正一下你的说法,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并没有颠倒,它上阕是提出问题,下阕是借回忆少年往事委婉的来回答上阕的问题,并没有颠倒顺序。至于你说它是婉约词,我认为也不是,我们不能因为诗人抒发柔情,就是婉约,我们允许诗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温柔的一面。(同学们鼓掌)
师:好,两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那么我们赞成哪位同学的观点呢?
(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师:好,先别下结论,我们来对这首词内容进行探究,马上就能见分晓。(板书:探究)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特别明显?
生3:它的上下阕都有总起下文的关键词,如上阕的“看”“怅”,下阕的“忆”“记”。
师:对,回答得很好。这几个是领起下文的关键字。(板书:领起:“看,忆”)这种写法使上下内容连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师:我们来看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他为什么要用“击”和“翔”呢?
如果把这两个词换成“飞”和“游”好不好?
生4: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翔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生5: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和游,否则就没有表现力,不能体现诗人的豪迈气势。(同学们鼓掌表示赞许)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好,能从诗人的情感去考虑,这是很好的思路。我们知道,“击”本来应该是人发出的动作,有“搏击”的意味;而“翔”则是在空中飞翔,现在用在写鱼在水中的动作,可见这两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一个是拟人,一个是拟物。
师:对,拟人和拟物称比拟。(板书:比拟:击,翔)
生6:老师,那这算不算词类活用?
师:这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们比较另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就知道了。“粪土”原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解释为“把……当作粪土”。(板书:活用:“粪土”)
师:还有这里“激扬文字”的“激扬”值得我们同学注意,这是一种“缩略”用法,它是“激浊扬清”的缩略(板书:缩略:“激浊扬清”),词内讲的是毛泽东年轻时写文章来抒发革命情怀,与反动政府作斗争,可见气势非凡。也就是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表现的不是那种文弱书生、书生气重的意思,而是一种革命精神。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
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
师:对了,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豪放词。我们并不能根据诗人的温柔和豪放来判断一首词是否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7:我认为并没有颠倒顺序,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得不错。这里其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词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板书:故问)
好了,这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好好感受一下词人的豪情壮志。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谁来扮演毛主席?扮演的同学负责上、下阕的开头和结尾。要读出感情,掌握好节奏。
(下面的学生又兴奋起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位男同学勇敢地走上讲台,领取带读任务。其他同学鼓掌)
(全班同学一起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老师也跟着朗读,并在最后结尾处给同学们突出抒情效果,课堂气氛再次热烈。)
师:我们同学刚才读了这首词,觉得这些句子怎样?喜欢吗?
生:这些句子写得很有气势,我们很喜欢。
师:既然喜欢,我们就要学习作者在词中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他引用别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迹地融进了自己感情,变成自己的佳句。这次随笔,我们就引用毛主席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做题目,题材不限。
(下课铃声响起)
课例点评:
1.该课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即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时间、情感体验、思维空间还给了学生,是学生在讲解、讨论和阅读,教师只是起到一种主持和引导的作用。这样我们看到的就是学生的课堂,而不是老师的课堂(即是学生之“学堂”而不是教师之“讲堂”)。这是该课的立意所在。
2.该课落实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法。尤其是老师适时地抓住了该词的风格和上下阕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这是该课的一个亮点。
3.这是一堂由旧课程向新课程转换中的“过渡型课”。虽然课堂教学的价值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了,虽然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活跃了,但是对这首词的探究只是停留在比较陈旧和肤浅的层面上,缺乏新意和深度。教师虽然开课之始就提及另一首《沁园春·雪》,但未能引导学生循此探索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的心路旅程——与其说这是教师课堂结构安排上的缺陷,不如说是缺乏追求教学内在含量、思想深度的自觉意识。创新,不能止于表面形式。这也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陈旧的文本、陈旧的理解乃至保守的思想,却以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而出现,表面上比较热闹,但缺乏课程与教学的深度,缺乏对言语的深层次品味,只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打滑——据此,把这种普遍现象称之为“新课程秀”,也并不为过。这是观摩本课后特别需要反思的!
总结:语文新课标精神和理念引导下的阅读教学,为教师提供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广阔空间。探究性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教学、语感型阅读教学等等,教师尽可以自主探索。所有的新阅读教学方法,应当贯穿一根红色的主题线:最大限度地还学生以自主和自由,释放其阅读的童趣童味、点燃其好奇求知的诗情诗意,进而积淀综合性的语文素养、砥砺言语和思维能力——而创新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教师要形成深刻的思维素养和丰富的言语素养,从而逐渐将课堂教学的形式创新拓深到内容创新这更高层面。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步入解放人、发展人的理想境界。目前,如何尽快达成以上共识、唤醒一线教师的自觉意识,有效防止“新课程秀”的蔓延,将对新课程未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警惕啊“新课程秀”!
标签:沁园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