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校本教研设计,推动有效教研——以杭州外国语学校外语组校本教研行动研究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杭州论文,为例论文,外国语学校论文,外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已经使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很多学校在建设校本教研制度、改进教研观念、创新教研形式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小学教研管理部门往往非常关注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执行人——教研组长的理念更新,并督促他们更多地出教研成果,但是较少地给予他们方法层面的指导。事实上,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水平直接影响着研修活动的成效。正如一堂精彩公开课的关键是精心的“教学设计”。一次能让教师有收获的教研活动自然也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教研设计”。笔者认为,有效的教研活动来自于成功的“教研设计”;要想教研工作出亮点,必须把工夫下在“活动前”。
一、何谓校本教研设计
校本教研设计就是教研活动组织者对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进行全面的策划和准备工作。具体来说,校本教研设计主要包括了解教研主体、制订教研目标、分析教研主题、选用教研形式、运用教研策略、设计教研流程、评估教研效果等方面。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在校本层面上,教研设计的第一实施者是学科教研组长,而主体则是组内的教师群体,特别是专业发展需求较为迫切的教师,校本教研设计应当以这部分教师为“中心”。
教研活动本身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所以这一点决定了校内的教研活动设计应当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目标,而设计本身是针对此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1]形象地说,教研活动好比一堂教学实验课,教师是课堂里的学生,教研组长或者相关教研管理人员是这堂课的引领教师,而校本教研设计就是如何最科学地让扮演“学生”角色的教师带着问题和平时收集的材料走入课堂,进行学习、呈现、分类、集合、质疑、假设、分析、论证,寻求解决方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
二、开展校本教研设计的必要性
(一)开展校本教研设计是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需要
有些教研活动让人感觉效果平平,研修完了仍然没有清晰的结论和可借鉴的课堂教学操作方法。这往往是因为教研活动中重“展示”,强调了“传授”“模仿”,却未有效地激励教师群体进行思考和参与,使得教研活动的主体处于一个被动“输入”的阶段,不能很好地吸收与内化研修的知识,不可能将所学知识“输出”到教学实践中。
有针对性地解决或缓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是教研活动本身的目标,而科学的教研设计,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研目标。策划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只有有效的设计,才可能有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教研设计是指向问题解决的设计,是从需要出发来增加参与性的设计,是能让教师群体从经历上升为经验的设计。这个设计的重点在于对于教研活动过程的关注,提高教师的质疑意识、创造意识,从而把“研究”落到实处。
(二)开展校本教研设计是完善校本教研研修机制的需要
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渐进”型的建设。然而,有些教研管理部门或者教研组长仅凭经验或者感觉开展活动,对外界名目繁多的活动进行盲目模仿,脱离本校实际情况,从而使教师丧失教研活动的新鲜感,不能从中得到真正的提高,使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此外,有些教研部门疏于对活动进行评价,导致教师失去参与的动力,甚至使校本教研活动趋于平淡。
如何避免校本教研走入上述恶性循环?虽然校本教研机制因校而异,各校的规定和做法不尽相同,但是科学的教研设计为校本研修机制提供了统一路径的可能。教学要做到标准先行、评价先行,那么教研也是一样,教研设计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标准,也为教研管理部门提供了活动评价的实质依据。从一个不仅具有实施过程,还兼具目标和评价标准的方案出发,教研管理者通过监督、调查、观看、访谈,就能对活动本身成功与否进行具有形成性特点的客观评价,在科学评价的激励下,教研活动才能永葆其生命力。
(三)开展校本教研设计,是增进教研活动组织者教研智慧的需要
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从某一个层面上直接反映了教研组长的教研智慧。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笔者对“唠嗑会”形式的教研活动并不陌生。虽然活动中总是谈到各种教学问题,可是讨论缺乏组织和秩序,思想的火花也没有及时得到记录,他人的经验未成功地得到推广,即便是传统的“备课—磨课—观课—评课”这样的最常见的教研活动形式,如果不经过精心的设计,千篇一律,就很难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大打折扣。
教研组长在教研设计中如何切准问题,如何制造悬念,如何关注焦点,如何激发现场的气氛,创造民主对话的环境,最终促进教师的有效生成,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教研这堂课中,教研组长必须要走科学的设计之路,才能增进自己的研修管理智慧,从而进一步去思考如何来构建自己组内兼具“学术”和“生活”的教研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教无定法”,教研活动的方法自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所谈论的校本教研设计,并不是要将所有教研活动归结到同一模式下,而是通过“问题—策划—践行—反思—跟进—评价”这样的过程尝试,冀望做到教师群体生成教学收获,教研组长增进教学智慧,学校管理部门完善研修机制,从而“三位一体”地实现教研活动的真正有效性。[2]
三、开展校本教研设计的策略
开展校本教研设计,必须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以教学问题为抓手,以研修活动为载体,以改进教研活动形式为重点,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教育生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终极目的。
(一)调查教师需求,提出问题
正如一节课要作学情分析,设定问题一样,一次充分准备的教研活动,也必须对教师情况进行分析,调查他们的教研需求,确定一个他们都有意向参与的研修主题。如果教师意识到此次教研活动将有可能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带来益处,那么他们的活动参与度将大大提高。
在操作层面上,调查的方法有多种。教研组长可以针对教研组中教师研修需求设计调查表格,来了解备课组或者教研组的人员构成(见表1)。
表1 杭州外国语学校英语教研组针对教师研修需求所设计的调查表格样本
续表
调查教师需求的基本模式是“公开征询—集中探讨—优先筛选”。[3]当组长汇总了组内教师研修需求的情况时,应当组织教师进行讨论,确定哪些是更具有共性、更需要从教学改进层面来解决的问题,来作为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关于教研主题的确定,本身就可以做一次教研活动设计。教研组成员也可以到学生中进行调查,通过“学情”来体现“教情”,从而使研究小组讨论最值得研讨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二)选取适当的活动形式,争取专业人士支持,形成教研活动方案
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选择合适的教研活动形式必须和教研目标相结合。把握好活动的机制,才能实现以研促修的目的。以下是一些适合不同类型教研活动的形式。[4]
1.理论学习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一直是教研的载体之一,但是理论学习必须得到观念的更新,必须体现“机制的创新”。这就要求培训内容尽量和教学实际接轨,让教师主动参与,切忌将校本培训变为新的强制性学习。笔者建议教研组利用寒、暑假期向组内成员布置有关阅读任务,在学期中开展“读书交流会”,条件允许时,可以邀请校外理论方面的专家与组内成员就读书交流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细节交流,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2.课例研究
课例是课堂教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以改进课堂教学为直接目的的,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课例研究是被实践得最多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传统的“备课—听课—评课”也是课例研究的体现。在操作方法方面,研究组应注意运用科学的观课分析技术,关注细节,特别应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代表性事件,以学生是否获得作为指向来判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一个好的课例,应有教学主题、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在研究方式方面,研究组可以采取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较为有效的课例研究方式。
3.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范围比较大,是对于课堂教学的系列行动研究,它往往采用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策略。一般来说,课题研究需要教研组集体的努力,需要一个周期的时间。课题研究需要规划,需要综合理论学习、课例改进、教学反思等多种教研形式,是专题化、系列化的行动和总结。笔者建议教研组在某个教学专题有所实践和积累之后再开展此项活动形式。
4.教学沙龙
所谓“沙龙”其形式本身就是倡导开放、宽松的交流环境。教学沙龙上,教师之间可就教学实践展开讨论和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共享经验。例如,笔者曾在某次期中考前组织各备课组长开展一次教学沙龙,讨论如何“命题”,由于这和大家的教学实际息息相关,于是大家在沙龙上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当场就达成了很多共识,笔者对沙龙中形成的共识作了记录,从而与各备课组长共同形成了校内命题标准的雏形。
5.资源共建和网络教研
资源共建虽然属于教研策略的一种,但笔者认为可以用活动的形式来体现。资源共建的目的是搭建共享平台,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团队分工合作是资源建设的主要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源管理也日趋电子化,因此,笔者建议利用网络平台,合作建设资源。例如,本校正在着手建立“School-Based English Curriculum(校本英语课程标准)”。这一课题有两个要求:一是各备课组教师分担一块任务,二是教师必须时时更新自己的成果,让其他人看到内容以做参考。因此,网络博客便成为最适合此项课题的研究平台。除了博客这个阵地,学校还利用远程培训、主题学习网站或者论坛、即时对话群、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研,从而构建起组内教师与某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教师的互动交流。事实上我国教育部正在推广的各季度“CERSP新课程远程研修”就给网络教研搭建了一个高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线教师群体不仅可以得到与国内权威专家直接面对面地交流教学困惑的机会,也可以从全国各地同龄人的教学心得中窥视专业教学的发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6.教学技能比赛
教学技能比赛是大多数学校都在开展的教研活动形式之一。研究组在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时可以采用以各级优质课和教坛新秀课为风向标的课堂教学竞赛、说课比赛、论文评比、现场命题比赛、教学案例评比、课例评点等各种形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竞赛不可避免地具有功利性,这就需要各校教研管理者认真考虑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学技能比赛的优势,避其劣势,使这种活动形式更好地服务于校本教研活动。
上述这些教研活动的方式是校本教研设计中的“核心部分”,如何选择则需要通过事先的教师调查来决定。从表1中可以发现,这位英语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形式均做了多选,而本校研究组通过后期的样本集中分析并进行科学的筛选,较清晰地发现教师的共同需求,从而开展适当的主题教研活动。这样的活动能在第一时间为教师所认可,调动他们的思考积极性,从而为活动中教师的“生成”作好厚实的铺垫。
不仅如此,教研活动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资源因素。教研的核心是“人”,教研组长和学校教研管理部门要将“教师”和“专家”通过活动的设计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与帮助。
校本教研设计的直接体现是教研活动方案的形成。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和主题,拟选形式,完成“教案”(见表2)。
表2 杭州外国语学校初中英语教研组的某次教研活动设计方案样本
续表
(三)及时开展教研设计评估
在表2中的结尾是教研组长对于本次活动组织的自评。事实上,要对教研设计开展评估,教研组长首先应明确教研活动的内涵。教研活动不是组织策划者为参加者提供解决教学问题准确回答的活动,而是组织者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为参加者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提供专业支持的过程。[5]教研组长来检验自己组织的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教研活动是否为教师成长和进步担任了“引领”“扶手”的角色,教师在研修活动后是否形成了能帮助自身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和建议,并付诸实践。为了更好地评估教研设计,笔者建议教研组长在活动后期设定“是否有观念转变”和“是否有行为跟进”两个标准。
(四)优化设计,促进有效教研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式的进步。研究组在进行教研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且在完成教研设计的多方评估之后,一定要进行总结,看看是否还有没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有无更优的操作方法,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设计,更好、更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
(五)成功的教研设计策略
1.活动前给组内教师布置任务,确保教师的参与度
主题集中研修之前,教研组长应给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并对其进行监督;找准问题的针对性之后,就应考虑教师的充分“参与度”。校本教研设计一定要避免现场活动陷入资深教师“话语霸权”的漩涡中,应让青年教师在活动前收集相关的资料,分析数据,从而使他们在活动中言之有据,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2.教研活动现场的调控
教研活动现场的调控与教研组长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密切相关,它要求组长兼具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个人魅力。教研现场的调控中,评价手段的运用非常重要,幽默感也是要素之一。调控能力是策略运用的一种体现,教研的“会堂”和教学的“课堂”可以互相印证。如何热身,唤醒教师的学术思考?如何引导教师将注意力指向问题的焦点?如何运用铺垫技巧,搭建支架?这些都是值得教研组长群体进一步去研究的议题。
3.及时记录教师的教研心得
讨论活动的直接指向是如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教学思想生成的可能性。对这些现场生成的记录将是教研活动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
4.行为跟进策划:教研活动的延伸
教研活动的设计绝不应该终止于研修讨论结束的那一刻,而应当继续策划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将其作为研修活动的延伸。
5.准备合适的教研环境(包括场所、人员、资料)
教研组长不但是学术的引领者、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教师群体的服务者。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研修活动而言,教研设计者应该围绕教研主题,充分考虑校本教研的各种客观因素,如选择怎样的观课课堂,邀请哪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是否邀请校级教研部门领导参加,使用哪些信息技术资源,甚至包括研修活动经费的申请等。[6]
综上所述,校本教研设计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建立设计意识,同时,在教研设计活动的开展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前开展调研,充分了解教师的需求,从需求出发再来制订合适的主题。
(2)要求书写“教研方案”,兼顾目标、过程和评价,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对环节灵活增减,注重“实践—评价—再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
(3)活动中要调控话语权,灵活把握教研活动的策略,重视后期活动的行为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