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德育思想探析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德育思想探析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德育思想探析

路建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家庭德育的宝贵资源,并蕴含丰富的家庭德育理念、内容与方法。家庭德育的长期性、广泛性与有效性也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重点阐述儒家“重义轻利、注重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注重格物致知”及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等思想对当代家庭德育的影响。

关键词: 传统文化;家庭德育;德育功能

文化是道德的外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明结出的硕果。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互相融合,互相吸纳与包容,形成了人文文化史上独有的磅礴景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家庭文化,进一步影响着家庭教育理论。儒家、道家及传统家训文化都高度重视“德”,认为“德”是本体的存在,虽然对“德”的具体阐述略有差异,但内核思想不变,“德”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理论。

一 儒家伦理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集大成者是孟子。孔孟二人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儒家伦理思想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大流派。儒家伦理思想虽然有了分支和流派,但其核心价值观没有发生变化,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仁、义、礼、智、信”[1]

(一) 重义轻利

利,儒家的理解是指私人利益,简称为私利。与利相对应的是义,两者是对立的关系。这一思想认为人的行为需要思想的指导,最基本的思想是道德原则的规范,人的行为要沿着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进行,不能逾越。孔子认为,面对利和义,要“见利思义”,孟子的看法更为极端,他认为人应当“见义忘利”,即重谈义,少谈或者不谈利。荀子调和了孟子的观点,认为义和利均是人之所需,但他还是更加侧重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儒家思想重义轻利最为典型的体现。在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在家庭生活中常教育子女要为道义而奋斗,为了道义要有献身精神。“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仁是核心的道德规范,这一规范中包含有“孝悌、忠恕、信义”之意,这些观念深刻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其中绝大部分思想起着正面的积极作用。

(二) 注重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儒家学派认为,道德的作用不仅是社会层面的,也是家庭和个人层面的。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无非是四个方面“文、行、忠、信”,而这个四个方面中核心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4。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不仅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结合其儒学思想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经验,生成了体系化、系统化较为完整的道德教育论。他们注重个人层面的道德修养,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兴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进行道德修养,儒家各流派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定分歧,孟子认为要重视人的自身因素,用内省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荀子则不同,他提出先天因素不是先决条件,后天的努力和环境才是决定人的道德修养的根本因素。虽然方法不同,但二人都认为道德修养是可以提高的。注重道德教育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家长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和品行修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2]

(三) 注重格物致知

所谓格物致知,即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与智慧,格物致知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格物致知最早出现于《礼记·大学》,后郑玄、宋儒对此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后人根据南宋朱熹的诠释对格物致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5。格物致知涉及儒家学派的认识论,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说的这个问题,人要运用各种手段,探究事物的本源,并为此不懈努力。这一认识论对后世影响较大。但对这个问题的解读,目前仍存有较大争议,孔颖达、司马光、程颐、陆九渊、王明阳等,各有各的解读,甚至有些解读把它引向了唯心主义,其真正含义仍待研究。但不论如何,我们认为格物致知对家庭教育有着深远影响,努力探究事物的本质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无为”也是道家的标志性特征。无为而治源自《道德经》。后人对“无为”的解读有几种:一是消极性的不要作为;二是袖手旁观,冷眼以对;三是顺其自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四是休养生息7。总体看,无为作为一种处理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态度和方式,道家哲学亮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所谓的无为只是表象上的无为,本质上是大有作为,只不过这个大有作为蕴藏于表象的无为之中。在家庭教育中,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要求家长无所作为,对子女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而是要用隐形的“引导”实现有所作为,对子女的兴趣爱好要引导好,对子女因性格脾气而产生的问题要“顺引”,而不能“逆堵”。无为强调的是预设,家长教育子女要有个统筹设计,引导子女沿着设计之路自发前进。在家庭教育中,要想实现无为而治,最为根本的是家长要言传身教,家长是如何不为,如何有为的,直接影响着子女,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具体的行动中发生的[4]

二 道家哲学思想

道家哲学思想是与儒家伦理思想交相辉映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又一瑰宝。道家思想起源较早,至春秋时期,老子做了精心梳理和总结,使道家思想系统化、体系化,老子也成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指出,道家思想是全部中国科学技术的根本性基础。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对“道”的阐释和对“道”的运用。何为“道”,“道法自然”即为“道”[3]

(一) 道法自然

餐饮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提升企业自身经营实力,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这是解决餐饮企业规模小、融资难的主要途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内部规章制度,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在菜品方面进行创新,建设有效的企业风险监控体系。对于规模小的餐饮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在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8]。

(二) 无为而治

玉敏脸上一阵阵发热,睁着眼睛瞪着黑黑的房间。如果人的心中没有魔,都那么光明正大,又怎么会发生此等啼笑皆非的荒唐事呢?

何为“道”,道家代表人物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性存在,是天地万物之本源,是万事万物总的法则或者律令。道家认为“道”即是“一”(本源性存在),或者“恒”(永久性存在)6。“道”是时时处处存在的,但“道”隐藏于事物本质中,不轻易被人认识。人类对待“自然”要顺从,要服从规律的发展,依“自然”而行,如果人为地逆向破坏自然,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综上所述,道法自然的观点,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道家认为,万物都有本,而道是万物的根本,道是自然而然的规律,万物依照道的活动轨迹(规律)而变化。道法自然反映了道家学派对“规律”的朴素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说,道法自然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中国的家庭教育观深受道法自然的启示。中国的家长对待子女时,理当遵循 “道法自然”的法则,对待子女的情感需求,要以自然的方式来满足和表达。

通过测量冰样沿垂直冰盖方向的密度,可以绘制冰密度沿深度方向的分布曲线,如图4所示。沈阳石佛寺水库冰密度沿深度方向存在波动,冰密度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冰内有气泡、泥沙和其他杂质。本次试验测得冰密度变化范围为880.0~903.1 kg/m3。

(三) 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既是道家的经典哲学思想,也是经典教育思想。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提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们要做或者要行不言之教,如果真正做了或者行了,我们会获益很多,所获取的利益(收益)是普天之下万事万物不能比的上的,也是无法比的。 不言之教是道家典型的家庭教育观,“教”是上施下效,不言之教,即是潜移默化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一种渗透性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隐去了显性的较为激烈的言辞,用身教取代了说教。在家庭教育中,不言之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结语

从不言之教我们可以得出一定的启示:家庭教育应当是言传身教的教育,而不是刻意的痕迹明显的说教式的教育。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注重刻意说教,忽略身教的问题。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效果并不明显,家长的说教一开始是有作用的,但越往后,作用越小,当子女对说教有了“免疫力”之后,说教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副作用”或者“负作用”了。我们知道榜样的力量无穷大,当父母不能成为子女的榜样后,家庭教育靠说教便走偏了方向。道家哲学中的不言之教,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倡导的,不言之道也是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开放的家庭关系之道[5]。从这一点上看,这一道家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对我们教育子女是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刘菁菁.论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现代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76-77.

[2] 沈建华.传统文化视角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化和链接[J].教育研究,2015,36(11):25-29+48.

[3] 张忠华.论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的现代价值[J].高校教育管理,2008(06):33-41.

[4] 杨志华.文化价值观视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2007,36(S1):15-17.

[5] 李琳琳.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矛盾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36):169-172.

本文引用格式: 路建红.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德育思想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3):273-274.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3.129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西安市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8L106);2018年陕西省教科规划项目(SGH18H246);2018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8YBRS43)

作者简介: 路建红,(1978-),女,汉族,宁夏中卫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标签:;  ;  ;  ;  

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德育思想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