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提高上海城市文明水平——关于创建文明社区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建文明论文,社区论文,上海论文,深入开展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活动,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1997年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领导提出:“要加强研究和指导,逐步形成文明社区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创建方法。”为此,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课题组,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总报告。本篇总报告包括创建文明社区的发展态势、目标定位、指导原则、对策思路和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5个部分。
一、创建文明社区的发展态势
研究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首先要把握社区的概念,了解上海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的发展态势。
社区的基本涵义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由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根据上海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当前运用较广泛的是街道社区的概念。街道是我国城市中特殊的行政设置方式,地域范围明确,具有构成社区所必需的要素。把街道作为社区符合国情、市情。在历届市委领导下,上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出了一条以社区为载体、以群众为主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从整体上提高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的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上海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始终同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综观它的发展历程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八十年代中后期社区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相关活动的开展。其特点是社区文明建设在社区内单个领域呈条线型各自展开,是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探索、启动阶段。上海的社区文化、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建设都是这时候起步的。
上海是全国最早提出“社区文化”命题的。1984年,杨浦、虹口、黄浦、闸北等区、街道相继建立了社区文化组织,开展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相互协作、联办共建”的社区文化建设,在繁荣文化事业、丰富精神生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这一单项的社区文明建设,在发育社区功能、培育社区意识、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等方面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社区教育是上海的创造。1985年底闵行区吴泾地区的大型企业成立了社会支教基金会,这是上海最早的社区教育组织的萌芽。1986年9 月,由普陀区真如中学牵头,成立了由真如镇政府等18个单位参加的社会教育委员会。拉开了上海社区教育的序幕。1988年3 月闸北区的新疆路街道与彭浦新村街道成立了由街道办事处牵头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同年4月长宁区成立了区社区教育委员会; 从此社区教育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市,社区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化的有效载体,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校。
社区服务是中央民政局前部长崔乃夫在1988年底倡导的。他把社区服务定位在政府倡导下,发动社区成员通过互助性的社会服务,就地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上海早在1987年就着手组建市、区、街道(镇)、居委会“四个层次一条龙”福利服务网络,后又列入市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服务对象也逐步扩展到全社会的居民和单位;服务项目转变为系列化、网络化服务;资金来源转变为多渠道筹措;组织形式发展到专业工作者与志愿者队伍结合的方式。
第二阶段,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活动。其特点是从点上探索社区文明建设的路子,并把它作为创建文明社区的奠基工程。上海开展文明小区创建活动始于1989年,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提出创建文明街区的设想,后来感到街区的范围太大,操作上有难度,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遂以曹杨新村街道和武定路街道所属的居委会为试点,探索在新村地区和老城区两种不同类型地区创建文明小区的工作。1991年3 月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工作会议上,市委向全市提出了“积极推进创建文明小区活动,加快文明城市建设步伐”的要求,后来又提出了“环境整洁优美、社会秩序安定、社区服务全面、邻里关系和睦、文化生活丰富”的文明小区建设标准。由此,各区、县党委和政府把创建文明小区作为为民造福的实事工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深入地开展了文明小区的创建活动。
上海的文明小区创建活动坚持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由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乡镇党委、政府牵头,组织所在地区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住宅公房所有权单位和物业管理公司等,开展共建文明小区活动,城建、市政、规划、公安、房管、环保、绿化、工商等职能部门也积极配合,用实际行动支持文明小区的建设。社区各级党政组织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居民走出自己居室房门的狭小天地,参与到文明小区的创建活动之中,逐渐形成和培育起“社区是个家、大家建设她”的社区公益意识和家园意识。文明小区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一方宝地。市级文明小区的居民,对小区环境和文明程度的满意率高达98%以上。从1992年起,经过连续多年的评选,全市已有168个市级文明小区、371个区县级文明小区。文明小区创建活动为创建文明社区起到了良好的奠基效应。
第三阶段,开展了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社区文明建设逐步拓展,步入了全方位、全领域开展的阶段。
1995年12月,市委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深入各区,分片有重点地开展社区工作专题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1996年3月市委、 市府作出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探索和完善上海特大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体制的重大决策,为创建文明社区提供了体制上、机制上的保证。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同志指出,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这为上海社区文明建设提出了根本的指导思想。1996年9月, 市委领导提出了文明小区要向文明社区发展的要求。在1996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上海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决议,明确提出:“到2000年要建成300个市级文明小区。文明小区要逐步向文明社区、文明城区发展,每个区都要建成1至2个文明社区,积极争创文明城区”。1997年3月市委提出了年内开展文明社区评比,各区都要建成1~2个文明社区的具体目标。
在市委战略部署的引导下,上海社区文明建设呈现了领导重视、上下齐心、舆论引导、社会协力、各界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态势。突出表现在四个化上:
一是规划科学化。规划是创建的基础和指南,各区的创建试点单位都把它列入党委议事日程,精心规划,科学设计。社区各级党政组织重视进行调查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明确创建目标,抓准创建的主攻点和突破口;重视规划的科学性,既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特点,又体现出高标准、新形象;重视载体的设计,落实创建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狠抓发动工作,宣传意义,广泛动员,形成强烈的创建氛围,切实提高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对创建文明社区的知晓率、参与率。由于规划定位得好,使社区文明建设活动从启动阶段就既有声势又很扎实。
二是创建实事化。许多创建试点单位总结运用了文明小区创建中的经验,确立了在更大范围造福于民的指导思想,把创建活动设计成实事项目,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的实际要求,为他们排忧解难。诸如象灯光工程、绿化工程、铁门工程、车棚工程、公用部位整治工程等等,使社区成员从实实在在的实事项目中享受到创建文明社区的实惠。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建设居民小区,人民群众有了好的环境,看到了变化,就有信心,就高兴,就好办了”。
三是共建制度化。创建工作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依靠全社区的力量,实现全社区的资源优化配置。运用社区力量,发掘社区资源,共享社区成果,以共建来带动创建,成为各创建试点街道的共识。试点单位的一个基本做法是“用共同的目标凝聚社区力量,用共同的语言联系社区成员,用共同的载体形成社区化效应”。采用资源和需求双向调查,联建结对签约等形式,深化共建内涵,扩大共建领域,健全共建网络、完善共建组织、形式共建机制,使社区共建走上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轨道。这项工作做得很实在,也很有特色,对开发社区共同体组织资源,提高社区共同体的整合度具有深远意义。
四是探索理性化。文明社区创建是一项面向21世纪的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工程,是一个新事物,它呼唤理论指导和创新。黄浦、南市、普陀等区都召开了创建文明社区理论研讨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对创建文明社区实践从理论高度进行概括和思考。上海社联、社科院以及华师大、复旦等有关大学和市党校系统的专家学者对文明社区的研究注入了心血,形成了众多理论研究成果。上海的新闻界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今年2月市文明办、解放日报、 文汇报联合调查组连续发了5篇报道,介绍了人民广场、延吉新村、五里桥、 甘泉新村、曹杨新村街道的创建事迹,虚实结合,有观点、有深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对面上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二、创建文明社区的目标定位
文明社区是以行政区划的街道(镇)为载体,以辖区内所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为主体,以提高成员素质为目标,环境整洁、生活安定、服务完善、风气优良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建文明社区在上海城市文明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1、创建文明社区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创建文明社区是上海组织实施跨世纪宏伟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城市文明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发展“链”,要经历从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城区、文明城市的发展阶段。黄菊同志说:“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工作。”细胞活了,整个城市肌体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基础扎实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任务才能得到真正落实。所以创建文明社区是城市文明建设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项上海面向21世纪构筑城市文明的基础性工程,对它的意义和定位要从战略高度、大局高度和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要深刻认识创建文明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这一层面上的具体要求。从本质上说,创建文明社区包含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内容。具体分析,它包括了四个方面:一是社区意志、社区精神和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度一致;二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内在统一;三是城市高效管理、多功能服务和社会团体、市民自觉参与的有机结合;四是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
2、创建文明社区是文明小区建设的深化与发展
文明社区与文明小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对象、创建目标、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是基本相同的,同时,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别:一是地域的不同,文明小区建设的范围是楼组、街坊里弄,社区则包含整个街道区域、创建的范围更大;二是构成要素的不同,文明小区突出的是与居民起居生活直接相关的内容,文明社区在重视这些方面的同时,还注重教育、文化、服务功能等综合层面上的内容,创建层次更高;三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文明小区的资源配置项目少,回旋余地小,主要是人力资源的利用,文明社区在资源配置上项目多,手段多,包括人、财、物以及各种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资源共享的目的更明确;四是创建主体的不同,文明小区建设主要依靠社区基层工作者的努力,文明社区建设是条与块、点与面和方方面面的共同任务,创建的协调性更严密。
3、创建文明社区有完整的目标体系和丰富内涵
在1996年3月召开的上海市城区工作会议上, 黄菊同志提出了上海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目标:“到2000年,初步形成安定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团结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并为建成配套设备齐全、环境舒适优雅、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社区奠定基础”。根据黄菊同志提出的目标要求,文明社区的主要内容可以细化为下述八个方面:
(1)社区意识。 社区意识是指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文明社区建设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培育和形成社区意识是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目标,也是建成文明社区必不可少的思想条件。在整个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始终要以社区意识的培育和巩固为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区域和个性特色的社区精神,维系和凝聚全体社区成员。
(2)社区共建。 文明社区的建设要靠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建立携手共建文明社区的工作机制和网络,形成条与块、点与面齐心协力开展创建工作的合力。同时,充分运用社区内各单位和团体的现存资源,在体现互助、互利、互惠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联动的目的,使共建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3)社区教育。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区资源, 对社区成员施以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是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按照“地区为主、政府协调、社会参与、双向服务、共建文明、同育新人”的要求,充分考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和社区成员的具体需求出发,运用多种手段抓好社区成员的教育,努力提高社区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技术素养。
(4)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在广义上是指社区成员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在狭义上是指社区内文化现象的总和,包含了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内的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完善社区文化设施,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包括组织各种类型的家庭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以及全民健身活动,是教育引导群众参与文明社区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式。
(5)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 指的是依托社区各方力量和社区成员开展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能满足社区成员各种需求的生活服务事业。要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宗旨,体现公益性、群众性、互助性的特点,完善各种便民、利民设施,努力解决社区居民最基本、最迫切、最希望解决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问题。
(6)社区环境。社区环境包括卫生环境、绿化环境、 生态环境等。社区环境关系到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是文明社区创建中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也是文明社区建设的形象工程。要通过加强执法管理的力度和提高居民群众自我管理的意识,进一步强化社区道路、公共区域、花坛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净化、美化、绿化社区环境,改善社区生态环境。
(7)社区安全。生活环境的安定安全、 平稳有序是文明社区的基本指标,也是社区成员的迫切需要。加强社区的安定安全要靠全社区的力量,尤其是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加强群防群治,着重做好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项工作,努力提高社区治安和治理工作的水平,给群众一个安全、放心的生活环境。
(8)社区风尚。 社区风尚指的是一个社区应该拥有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是体现文明社区创建成效的标志性成果。良好社区风尚是以社区成员的人文素养为基础的。要继续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楼组、文明小区等创建活动,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弘扬正气,树立社区新风。
三、创建文明社区的基本原则
创建文明社区在一定意义上是一项新生事物,创建工作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针,明确原则,把握方向,通过扎实的创建活动,推动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上新台阶。
(一)创建文明社区要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为根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新人。创建文明社区必须以社区成员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是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是我们在整个创建过程中必须时刻把握的大方向和基本原则。
(二)创建文明社区要坚持“硬件”和“软件”并重
创建文明社区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统一,创建内容包含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两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偏废。文明社区的“硬件”是指一系列能够满足居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基础性设施,包括道路交通、住宅建筑、绿化环境、卫生状况以及商业网点、文化体育实施等;文明社区的“软件”是指社区成员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公共意识、人际关系以及社区自愿者队伍、互助互利组织的建设以及社区管理等。必须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手一起抓,全面体现文明社区建设的本质内涵。
(三)创建文明社区要坚持把居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
创建文明社区一切要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满足社区居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作为创建文明社区的动力和追求,努力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抓起,全心全意解决社区居民“急、难、愁”等方面的问题;要在服务居民、满足居民需要上下功夫,通过服务社区居民群众来密切与社区成员的关系,建立社区成员和睦相处、文明生活的共同体。
(四)创建文明社区要坚持走同创共建的路子
创建文明社区是社区所在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群众的共同责任。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特别是街道在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中所承担的主管职能。其次,要进一步发挥社区企事业单位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第三,要提高社区居民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的自觉性。在当前形势下,尤其要注意发挥社会团体和居民群众的自治管理功能,培育社区自愿者队伍等各种类型的民间互助团体和中介组织,提高社区群众自治、自理的能力和程度,在整个社区的范围内逐步形成社会化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机制。
(五)创建文明社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形成特色
每一个社区都有其特殊的人文环境、人群结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创建文明社区一定要突出针对性,要立足于本社区的实际,发挥本社区的优势,切实有效地解决本社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适应本社区发展的工作特色和创建模式。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模式的创建格局,把各项创建活动做好。
(六)创建文明社区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创建文明社区要有相当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突出重点,提高实效,做到事半功倍。把难点作为重点,确立主攻目标,集中力量予以解决;要量力而行,又要“软”、“硬”并重,把满足社区居民最迫切、最基本、最广泛的需要作为重要条件;防止出现片面追求豪华,盲目攀比水平的倾向。
(七)创建文明社区一定要发挥社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创建文明社区关键是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发挥社区各级党组织在创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随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体制的推行和实施,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重心下移,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职能逐步向街道集聚,社区作为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地位越来越明显,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和政治核心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对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在创建文明社区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予以充分的认识。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建工作包含着三个层面:一是街道党工委和居民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二是由街道辖区内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三是发挥社区内广大党员,包括机关党员、企事业单位党员、离退休党员以及在职居民党员在创建文明社区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创建文明社区的对策思路
创建文明社区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重、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思路、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在实践中形成上海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的特色之路。
(一)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管理职能
1、 进一步落实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在文明社区创建中的主管职能。当前,要进一步落实好三大职权:
——街道在社区管理、文明社区创建中的领导权、决策权、规划权、减少外部指令,增加指导扶持,使之能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
——街道对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社区的派出机构有协调权、监督权、考核权,建立双层领导的管理构架,实现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联动;
——街道对社区内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区属职能部门的负责干部有考核评议权、任免建议权,从组织制度上确保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步调一致。
2、建立、健全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协调机构。 社区协调机构由街道机关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由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牵头,包括环卫、工商、税务、警署等条线,在社区的派出机构共同组成。建立正常的运行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现场办公会,行使决策、协调、督促的职能,进而明确分工、统一部署,形成合力。
3、进一步强化居民委员会的职能。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要把主要精力集于为居民群众服务上,全力以赴地做好公益事业。
(二)开展社区同创共建,实现社区资源共享
当前要抓好三个环节:
1、培育社区共建意识。
——作为责任主体的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要有组织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同开展创建活动的强烈意识。走出依靠社区成员整体力量共创文明社区的路子。
——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一定要把参与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参与文明社区的创建。
——作为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上级领导部门共建意识更要强化,通过内外因的促成因素,营造全社会关心文明社区建设氛围。
2、完善社区共建机制。社区共建组织由街道机关、 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社区的派出机构以及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同组成。
社区共建组织可有多种模式。一种是综合型的,有组织核心、联系制度、信息渠道;一种是单项型的,或以社区教育为主题,或以社区安全为内容,建立起专门的共建组织,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3、深入开发社区资源。社区资源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 是社区共建成效的最佳体现。社区资源共享是全方位的,既指物质资源,又指精神资源;既有教育、文化资源,又有服务资源;既包含信息资源,又包括设施资源。社区资源共享要遵循“自愿、自管”和互惠互利的原则,要充分考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切身利益,维护其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三)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努力提高创建实效
一要注重多样性。文明社区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活动载体的多样性。如“志愿者服务活动”、“家庭读书活动”、“广场文化”、“社区民俗文化节”、“绿化工程”、“围墙工程”、“灯光工程”、“服务网络工程”、“车棚工程”、“上门就诊”、“电话救助”,等等。
二要讲究特殊性。载体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发挥优势、规避劣势,形成自己的创建特色。走出符合社区实际的创建路子,应该成为各级社区建设者的努力目标。
三要追求实效性。设计载体要搭准社区群众的思想脉搏,把握文明社区创建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努力提高创建活动的针对性、新颖性,触及社区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兴奋点、想象力,激发他们投身创建活动的积极性;防止轻内容、重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真正让社区群众享受实惠,获取好处。
四是科学性。精心设计创建活动的载体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从提出构想、设计方案、制定措施,到实际操作、成效评判的整个过程。使内容明确、特色鲜明、新颖实在;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评判要有科学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
(四)充分依靠社区群众,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1、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的自觉性。 分析文明社区建设现状,群众的发动工作是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从个体层次看,离退休同志参与得多,在职成员参与得少;从年龄层次看,老年与少年儿童参与率高,中青年参与率低。社区基层工作要有较大的突破,通过直接联系、重点动员、告居民书、楼组会议、家庭访问等多种直接接触的形式,动员居民群众走出家庭小天地,共建社区大天地。
挖掘社区群众的“共鸣点”、“兴趣点”,是吸引社区群众主动参与文明社区建设的抓手。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人才优势,只有在社区街道、居委会的组织发动下,才能得到系统开发。不少街道和居委会运用家庭统计表的形式,建立起社区“人才库”,为具体开展创建活动打下了基础。
2、培育社区群众性团体和中介组织,以缓解各类社会矛盾。 这方面的工作应该适当加快步伐。社区群众性团体的种类繁多。如社区党建联谊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各种志愿者组织、法律咨询队、家电维修服务队等;有的是社区中介性组织,如业主管理委员会等。引导得当,可以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3、进一步发挥在职党员在文明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区属单位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比例约为60%,市属单位在职党员参与的比例不到10%。发动在职党员参与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大有潜力可挖。
各级社区党政组织要强化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识,有许多街道党工委开展了在职党员登记制度,让共产党员亮出身份,打出牌子,提高在职党员参与文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激励和鞭策广大党员在单位做一个模范职工,在社区做一个模范成员。
(五)加强工作分类指导,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各级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浓烈的创建氛围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实现创建目标不可或缺的条件。必须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指导,提供思路,创造条件,推进工作。
创建文明社区的工作应该列入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把握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关。要加强对同级文明委的工作指导,做好条与块的协调工作,为街道社区和基层单位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努力为社区工作排忧解难,提供物质与智力上的支持。要从实际出发,对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实行分类指导,支持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创建规律,形成理论成果,重视做好工作总结,发现、挖掘、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通过榜样示范、典型引路,带动面上更多的社区积极有效地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工作。
加强对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领导,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工作的法制建设。建议市人大尽快制定《社区建设和管理法》,把社区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确保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五、创建文明社区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是人们观念转变的滞后,越来越成为进一步推进文明社区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
观念的转变是创建文明社区的巨大推动力。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所增强,但仅仅是浅层次的,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社区的文明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文化维系力和精神凝聚力。社区成员仅有认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现代都市社区文明建设的目标定位,强烈呼唤着具有高度责任意识、自治意识、民主意识的社区成员的参与,这无疑是社区工作者目前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是现在的社区工作队伍的现状,与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高要求还不能完全相适应。
总体来说,社区基层工作队伍年龄仍然偏大,文化仍然偏低;而刚招聘到街道、居委会工作的干部,还缺乏社区工作的实践和经验,需要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即使是长期在社区工作的干部,其熟悉的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街道、居委会的传统工作,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社区工作,同样是一门全新的课题。
三是创建文明社区的组织体制和运作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创建文明社区现行的体制突出了“以块为主”的责任机制,却未授予块对条相应的协调权、监督权和考核权,“为主”常常异化成“唯一”,街道成为唯一的责任主体,对社区范围内的大小事情都要包揽到底,负责到位。在当前情况下,要真正适应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区工作对象的社会化、社区建设内容的多样化,必须针对现实工作中的问题,实行行政、经济、法律三大手段并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的各种机制。在管理上完善责任机制,在行政上完善法律机制,在运行上完善市场机制。
四是社会转型期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时期的一些突出矛盾,对创建文明社区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最为突出的是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流动人口犯罪现象日趋严重。
大量职工的下岗、待岗,也影响了文明社区的创建。
五是经费投入的不足,使文明社区建设面临后劲不足、发展艰难的困境。
创建文明社区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的综合工程。据有关专家估算,创建一个文明社区需要经费800万元至1000万元。
创建经费不足,文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必将成为无米之炊。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创建文明社区的工作确实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十五大精神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去正确处理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各类矛盾,大力推动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使上海的社区建设和管理有一个新的发展,进而推动上海的两个文明建设上新台阶。
标签:社区建设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 生活管理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