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汉语_文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汉语_文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引导学生论文,语文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是前提

一要转换教师的角色。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畸形的,即“权威—服从”的关系、“猫—老鼠”的关系。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我讲你听”的优势地位;学生处于受教育、受灌输、被摆布的弱势地位,主观能动性自然难以发挥。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要从过去“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者自觉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要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教师,应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形成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教师要做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探索,并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因而语文课程就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安排设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合作、探究是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学生不仅会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还能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精神。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讲授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当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因提倡自主学习而削弱。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二、培养兴趣是保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教育家都充分肯定了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强化动机,激发兴趣。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心理倾向。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是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手段。

2.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梁启超说过:“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1]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语文中,就要抓住“情”,以此把学生的心擒住,通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与魅力,使学生领悟并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欲望。另外,语文教学不能形成八股,不能搞单一模式,不仅要因文定法,而且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因人定法。当然,教法灵活多变,绝非随心所欲,灵活多变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逐步学会自己学习语文。

3.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我们从苏氏的观点中可以领悟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方法,是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成功能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力量,能促使学生更加勤奋的学习。实验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可见,培养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保证。

三、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是基础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学亦如此。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既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课本,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粗读、精读,如何利用网络等媒体搜集处理信息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使学生按照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作者、作者不离时代的语文规律去思考。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经常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及时交流和总结学习经验。同时,教师更要积极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过程达到最优化。

二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2]凡是好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但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一定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对学生来说,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说,这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事实证明,只有教师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使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一定会用教师所授之“渔”去捕大量的“鱼”——积极主动地去求知、求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培养创新能力是核心

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课堂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工夫。

一要指导学生建立广泛的知识来源和渠道,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提倡创新,并不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也要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没有广博的知识,学生正确的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就缺乏依据,何谈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知世界。如果学生知之不多,知之不广,知之不深,知之不新,创造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因此,要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语文,向生活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语文,注重积累,做个有“心”人。

二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美国的希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陶行知在《每事问》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3]因此说,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则是创新学习的起点。

三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创造离不开想像,想像是创造的灵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像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像力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机会,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对有情有景的文章,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像,边学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像力。对有故事性的文章,学生读完后意犹未尽,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以促进想像力的发展。如《项链》一文,佛来思节夫人说出了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将会怎样呢?可要求学生发挥大胆地想像,推测可能产生的种种结局。在写作教学中,可运用多种作文形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如看图作文,即选择能吸引学生、富有想像空间的画面,让学生触“画”生情,挥笔作文;续写、补写作文,可针对课文的空白处或设计一个开头、结尾,然后让学生进行续写或补写;假想科幻作文,可布置“假如我是……”“22世纪的中国”等作文题目,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的新世纪人才。

标签:;  ;  ;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汉语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