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159例进行I类切口手术的患者,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79例患者为干预前组,2016年4月至2016年10月80例患者为干预后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比例、平均使用时间等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比例、平均使用时间等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其中抗菌药物使用率的下降幅度最大,由81.6±15.5下降至21.5±7.4,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可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关键词::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抗菌药物
【 abstract 】 objective:to analysis the type I incision surgery perioperative preventiv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clinical effect.Methods:randomly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between October 2015 and October 2015,15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I incision surgery,in October 2015 to April 2016 for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group,79 patients in April 2016 to October 2016 to 80 patien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group,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 the usage of antibiotics,combination ratio,the average time,and so on and so forth.Results: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combination ratio,the average time compared with before intervention has dropped significantly,the biggest drop in utiliz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fell to 81.6 from 15.5 to 81.6 + / - 7.4 mm,data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Conclusion:the type I incision surgery perioperative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with antibacterial drugs,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to prevent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 key words 】:type I incision operation;Perioperative prophylaxis;Antimicrobial agents
根据手术切口表面的感染程度目前临床将手术切口分成四个等级,I类(清洁)切口是指手术未进入患者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炎症区域以及患者为闭合性创伤。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是指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但是无污染。Ⅲ类(污染)切口、Ⅳ(污秽-感染)切口,手术切口类型不同感率也不同,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是临床最常见的方式[1,2]。本次实验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159例进行I类切口手术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比例、平均使用时间等情况,探究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干预后组80例患者,男性43例,女性37例,患者年龄在32~70岁,平均年龄在(52.2±2.5)岁,平均住院时间为(8.2±2.2)天。干预前组79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35例,患者年龄在33~69岁,平均年龄在(51.2±2.3)岁,平均住院时间为(7.9±2.1)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平均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任何明显的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病例选择标准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159例进行I类切口手术的患者,159例患者手术类型均符合I类切口手术的临床分型标准,年龄在32~70岁,平均年龄在(51.2±2.1)岁。
1.3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159例进行I类切口手术的患者,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79例患者为干预前组,2016年4月至2016年10月80例患者给予围手术期干预措施:(1)选取药剂科、护理部、普外科、感染科等科室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医师,参照国内外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标准,分析本院本院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以及联合用药情况,针对各个科室划定抗菌药物的用药标准,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细则。(2)建立监督小组,采用定期督查以及动态分析监测的监督方式对我院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有效的监督。(3)将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对于抗菌药物使用超出科室规定指标的医师以及科室,扣除相应绩效津贴。
1.4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前与干预后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比例、平均使用时间等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干预前与干预后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比例、平均使用时间等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干预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比例、平均使用时间均明显低于干预前。
3讨论
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手术切口、手术涉及的脏器,防止其发生感染[3]。目前临床研究发现I类手术切口感染主要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因此抗菌药物主要选用第1和第2代头抱菌素,在切开患者皮肤或粘膜前半小时或者诱导麻醉时给予适量抗菌药物,预防给药后应静脉滴注半小时,从而保证抗菌药的浓度,术后一般不再给予抗菌药。若选用半衰期短的抗菌药或者手术超过3小时,患者失血超过1500毫升,术后出现感染可适量[4,5]。张云英,赖静临床研究发现,目前我国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范围偏大,手术预防抗菌用药指征不够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率过以及联合用药比例偏高,医师忽视抗菌药物之间的拮抗作用,造成我国围手术期预防抗菌用药泛滥[6]。针对各科室手术特点以及患者术前感染评估,增强医师临床技能,严控抗菌药的使用规则,降低抗菌用药的使用率以及配合用药比例,对规范我国外科用药具有重要的价值[7]。本次实验发现干预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比例、平均使用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干预前,抗菌药物使用率由81.6±15.5下降至21.5±7.4,联合用药比例由54.6±18.4下降至15.3±3.6,效果显著,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对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比例,增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刘亚非,马海英.800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2):180-182.
[2]刘蔚.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河北医药,2014,62(5):779-782,783.
[3]金杨君,许丹艳,张京安等.专项整治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调查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6,11(23):287-287.
[4]Ananya Pavuluri,Yan Zhang,Shanzhi Wang et al.Antibacterial Quorum-Sensing Molecules as Long Lasting Antibacterial Drugs[J].Americ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2015,11(1):1-2.
[5]张小丹,杨峰,潘春晓等.肿瘤专科医院960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点评分析[J].中国药师,2015,27(11):1922-1925.
[6]张云英,赖静.2013年7月份某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5,28(5):734-736,739.
[7]侯宝峰.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4):81-82.
论文作者:沈健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0
标签:切口论文; 手术论文; 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使用率论文; 平均论文; 比例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