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5-00064-01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总会重复昨天的教学模式,只讲课本的教学内容,而忽略了传统文化和本地的民族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教学,忽略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这都是不可取的。笔者结合本地的实际,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本地民族文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田林是广西百色市所辖的一个县,县内居住着壮、汉、瑶、布衣、彝族等民族,全县28万人口。县内多数学生以讲壮话为主,这就给学生学习语文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把传统文化课和本地民族文化融入语文堂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本人也结合当地学校的自身特色和本人所上的班级 ,提出了一些传统文化和本地民族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见解和措施。
一、校园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在全球化的今天,快乐、自由、享受、个性、自我、唯我统统比道德重要,四书五经只能受到个别有识之士的青睐,仁义被哥们义气所替代,诗词之美出现在某些歌星的自编歌词里,而我们直到初中毕业也背不出几首唐诗宋词。每次让学生举例思乡的诗句时,他们一定不会忘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是因为这首诗太经典,而是因为他们实在知之甚少。现在,“高富帅”的形象是年少多金,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文人了,成人的价值观被施加在学生身上,学琴一定要考级、练跆拳道要考带、下围棋要考级,还要变业余为专业。书画学得好,以后可以走艺术这条道路,原来的风花雪月、阳春白雪一下子被功利化了。上元节吃汤圆放花灯、三月三壮族节日、五月五端午挂香符赛龙舟、清明节前的寒食节、七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90后”在肯德基、必胜客过生日、吃蛋糕,而不知道吃长寿面的传统;年轻人过起了情人节,却不知七月七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他们习惯用手机发短信,却早已忘记书信的格式。他们没摇过大蒲扇,没坐过八仙桌,不会放风筝,不会打陀螺,所有传统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太过遥远。许多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正逐渐丢失了传统文化,缺乏人文素养,无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言谈举止上,都有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倾向,表现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愤世嫉俗、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等特征。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虽然仁义、希望、进取、豪壮、一切事无不可为等气质都在当代青年身上依稀可见,但是他们身上缺乏中国的传统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味在他们身上淡不可闻。
我校有着4000多名学生,根据调查表明,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中,有80%的学生选择和各学科有关的教辅资料,10%的学生选择了动漫及一些畅销书籍,只有10%的学生选择经典名著,而且在选择经典名著的学生中也是语文老师推荐阅读的初中语文课本要求阅读的名著导读,而对于一些传统文化却无人问津。
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局面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从远的方面来说,五四运动的一大要义是对传统的反叛。在当时,传统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力量;从近的方面来说,经济浪潮和全新的文化媒体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历史被戏说,宫廷剧盛行,娱乐大众的节目收视率最高,传统文化开始走向低俗化、低劣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校园,同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考什么就教什么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枯燥无味的课堂也进一步抹杀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语文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传承文化应有的功能。
二、传统文化和本地民族文化在语文教学上的渗透
(一)指导学生学习“传文”,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学校语文组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利用每周一节课由语文老师下班指导学生背诵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并举办各年级《弟子规》背诵比赛。通过这一比赛,学生对《弟子规》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刻。培养了学生如何懂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的确《弟子规》内容涉及了“孝、悌、谨、信、亲、仁”等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确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到得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学校语文组除了组织学生《弟子规》背诵比赛以外,还积极开展各种与语文课有关的传文课活动,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让学生上台讲述每个节日的来历,增强了学生对这些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
每周安排一个课时,由语文老师下班指导学生学习“传文”。据调查统计我校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如琴、棋、书、画),古代的经、史、子集、京剧及地方戏曲等一窍不通或不感兴趣。就拿本地田林县“北路壮戏剧”来说,又有几个人会唱呢?田林的北路壮戏历史渊源,有着壮民族的特色文化,2008年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4月底到5月初,县委、县人民政府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北路壮戏”汇演,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田林人民安居乐业,共享和谐盛世的表现。为了弘扬和保护本地的壮民族文化和壮戏文化,我校聘请县文化馆的壮戏演员和壮族山歌手到我校进行辅导,到我校开展活动。2017年秋季学期学校壮戏表演队在学校舞台闪亮登场,得到县文化局的认可,这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实际上就是壮民族地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加强民族地区学生的课本以外的课程资源,是很有要必要性的。不是所有的学生成绩都是拔尖,还有相当大部分学生要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和兴趣积极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以外有益的传文课和本地民族文化。
(二)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过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时,要求学生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时,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三是定期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四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最后撰写考察报告。
(三)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论文作者:黄秉跃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我校论文; 中国论文; 传统论文; 田林县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