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教育创新和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正在迈向新世纪。21世纪将是以人力资源,特别是其中的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时代动力的崭新世纪。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提高人的素质,开发新世纪人才资源已成为时代最强音。为此,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已日益被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学习化社会的主渠道——成人教育必须要创新和发展。本文仅就中国成人教育创新和发展中的若干有争议的或应引起高度重视的基本问题作一简要探讨,期望全国成人教育界乃至教育界取得共识。
一、成人教育的基本属性:成人终身发展的教育综合体
9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界曾刮起一股误导风:“职业教育可以替代成人教育”。笔者曾接受国家教委成教司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的委托,组织课题组历时9个月,从理论、现状、历史、 外国等角度综合研究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研究”,其部分成果发表在《教育研究》(1996.2)上。当时,引起中国教育界,特别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对澄清当时模糊观念起了一点作用。今年,随着教育部机构改革,出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后,不仅所谓的“替代论”、“合并论”等观点又有所抬头,而且又出现“淡化论”、“分解论”等观点,因而有必要在这里从阐明成人教育内涵、基本属性和发展规律性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发表些不同的看法。
职业教育能不能替代成人教育?两者能不能合并?笔者曾从基础理论上分析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技能的教育活动,是培养人们能从事某种职业的一种专门化教育。它包括职前和职后两部分。前者,主要是对前成年期末成年人的职业教育,包括对职校、技校以及普通学校在校学生的就业准备教育。后者,是对成年期从业人员、待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包括对他们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及提高训练,以及转换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这种职后的职业教育,显然属成人教育的范畴。
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是指按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 有目的、有组织为所属社会承认的成人一生任何阶段所提供的非传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它是终身教育中成人阶段一切教育的综合体,是与未成人全日制学校教育相对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体系。按教育功能分,成人教育可分为两大子系统:(1)成人职业教育子系统, 包括职业教育、技术等级教育、岗位培训、职业性继续教育等;(2 )成人非职业教育子系统,包括普通学历教育、意识政治教育、社会经济教育、社会法律教育、社会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等。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定义和构成中不难发现,两者既有内在联系,更有基本属性的区别。其内在联系,一则反映在职后的职业教育是两者结合部;二则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两者又有不少程度不同的共同特征。然而,两者毕竟是基本属性不同的教育范畴:在现阶段中国职业教育,其实质属生计教育,是个体人谋生的手段,使人和职业劳动保持动态的平衡,其与成人的职业劳动共始终;成人教育,其实质是终生发展教育,是个体人通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桥梁,使人和自然、社会保持和谐的协调发展,其与成人的一生共始终。同时,由于两者教育对象的社会属性、心理成熟水平和认知心理特点的差异,因而两者在教育境域、具体的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教育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法、教与学关系等方面产生系列性的质的差异性。总之,成人教育较职业教育,所占有的时间更为远长,所涉及的空间更为广阔,所包括的内涵更为丰富。至于成人教育进程中所反映出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主旋律和一定区域的特点,均是历史阶段性和空间差异性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的产物,因而其必然随着时空条件的变迁而动态地发生变化。政府行为只有顺乎成人教育的发展规律性才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突出强调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则是上述规律性的具体反映,是在中国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的历史产物。这决不是我国成人教育的全部历史,也不是我国成人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未来。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决不能替代成人教育;两者也不会合并。
那么,成人教育能不能“淡化”,这又是成人教育界所关心的问题。对此,只要从教育内部自身发展作一简要分析,就可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如前所述,发展终身教育,迈向学习化社会,已是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成为各国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已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正是体现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是形成学习化社会的主要渠道。从教育渠道而言,成人是接受终身教育的主体;从教育对象而言,成人教育系统是终身教育的主渠道;从教育阵地和载体来讲,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和社区教育机构是终身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载体。这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的那样:“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据此,成人教育,不仅不能“淡化”,还应“强化”。更何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不断推进,在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成人教育在实现人类社会最高目标过程中将越加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和灿烂的光辉。
还有,成人教育能不能“分解”?这也是教育部机构改革后提出的新问题。如前所述,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成人阶段一切教育的综合体,是与未成年人全日制学校教育相对称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作为一个“综合体”,其本质属性即为“综合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其本质属性是“整体相关性”,即系统内“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的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可见,成人教育的“综合性”、“整体相关性”的本质属性,规定了成人教育不能分解,其行政管理不能分割切块。况且,在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中,在成人教育阶段期间,无论从劳动和教育的沟通——实行回归教育制度而言;从社区与学校的沟通——实行社区教育制度而言;还是从初中后各类教育沟通——实行课程累计和学分互认制来讲,均极需要加强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整体性的宏观管理。否则,显然不利于成人教育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二、成人教育的首要目标: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注:叶忠海:《跨世纪人才素质和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成人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世纪之交,成人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成人教育创新发展中,必须要首先明确的问题。研究表明,任何教育的培养目标总是受特定的时空条件所制约,必然打上该时空特征的印记。因此,无论研究哪一种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要讨论该时空的特征。同理,研究世纪之交中国成人教育培养目标,首先要研究世纪之交中国的时空特征。
从国际背景来看,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主要表现为五大趋势: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全球信息网络化趋势;知识经济逐渐形成和成熟化趋势;现代科学加速度发展,以及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各国高新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全球激烈化趋势。仅以上述的第5 个趋势而言,这种竞争的加剧,说到底是人的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竞争。1996年中国(大陆)综合国力排世界第26位;科技国际竞争力连续三年下降,排在第28位;国民素质排在第30位;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效率排在第35位;员工的劳动态度排在第41位(注:中国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小组:《1997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必须大力提高全民族和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
从国内背景来看,世纪之交中国(大陆)经济和科技正面临实施“一个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二个战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转变”——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开放程度由地区的封闭性经济向全球的开放性经济转变。拿建设国际创新体系来说,该创新体系由4个部分构成:(1)以国立科技机构和教学科研型高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系统。(2 )以企业特别是高新科技企业集团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3 )以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的知识传播系统;(4)以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知识应用系统。 很显然,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在于全民族的创新素质,特别是其中的人才创新素质。
综上所述,国内外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时空特征,从根本上规定着世纪之交成人教育首要目标——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这是知识经济逐渐形成和成熟化趋势所要求,特别是各国高新技术和综合国力竞争全球激烈性趋势必须,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之灵魂,还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之基础。对此,邓小平同志从改革的难度、开放的复杂度、现代化建设的艰巨度出发,以创新和发展为本,多次强调教育要培养出具有“三个勇于”精神的人才。他说“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上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3页。)。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从创造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笔者于1992年提出,创新素质主要体现为下列方面(注:叶忠海:《职工教育心理学教程》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年版。):
第一,强烈的创新意识。其主要包括:创新的意向、兴趣和积极性;正确的创新方向,即创新的服务方向。
第二,出众的创造才能。其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能制作新产品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总和。其中,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又反映为:(1)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2)创造想象参与思维活动之中;(3 )辐射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4)创造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5)高度新颖性产品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第三,显著的创造个性。即为创造主体成功的积极的心理品格,主要包括事业心、进取心理、自信心理、勇敢心理、坚韧心理、独立自主心理等。
为达到上述的培养目标,成人教育至少可在如下方面努力:
第一,大力开展创造教育,把创造教育作为各级各类成人教育的基本内容。创造教育的基本任务是:(1)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 (2)训练受教育者的创造才能;(3)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个性。其基本途径:(1)渗透式途径, 即指把创造教育渗透于整个成人教育的每个时空,使教育活动“创造化”,特别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2 )专门式途径,即指开展专门的创造力训练。为此,可专门开设创造课程——“创造心理学”、“发散思维训练”、“创造技法”、“工程师创造力训练”等。另一类是未来类课程,包括纯未来课程和带有未来倾向课程,以及预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
第二,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学科交叉,造就受教育者复合型素质。所谓复合型素质,即为一专多能素质。其特征是:基础较宽,功底较厚,综合能力较强,适应性较大。一般而言,这种复合型素质,是建筑在蛛网式三层次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该知识结构的内核层,由专业知识构成;中间层,由相关知识构成;外围层,由基础知识构成。研究表明,复合型素质主要作用之一,是人们具备创造力和活力的源泉所在。就是因为若人们掌握了多元知识和技能,一旦出现新的创造需要时,就可把原掌握的多元知识和技能重新加以排列组合,就会产生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由此可见,复合型素质是创新素质的基础。为此,要拓宽专业口径。即要强化学科,淡化专业,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课,使每一大类学科的专业均有一个共同的宽厚的基础。实现学科交叉。即做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文、理、工、管相互补充。
第三,加大教育改革的外向度,加快成人教育国际化步伐,造就受教育者的外向型和国际通用型素质(注:叶忠海:《跨世纪人才素质和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成人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文化动力学研究表明,不同区域和民族,均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只有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沟通、渗透和融合,就会产生“杂交优势”,达到文化创新的目的。可见,人们若具备了外向型乃至国际通用型素质,则有利于人们形成和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从而有利于创新素质形成和提高。为此,必须加大教育改革的外向度,加快成人教育国际化步伐。其基本思路是:( 1)以小平同志的教育要“三个面向”为指导方针,切实落实到成人教育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2)多渠道、 多形式境内外合作办学,加大办学模式的国际合作度;(3 )有条件的课程内容力求实现国际同一性,加速人才培养的东西方优秀文化融合度;(4)考核力求与国际接轨,发证力求国际通用;(5)大力开展成人教育比较研究,加快人才培养的国际先进度。
三、成人教育的质量观:内适性、个适性、外适性质量的整合统一
成人教育质量,是中国教育界关注和争论的重点问题之一。那么,到底如何科学评价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笔者认为,前提要解决一个教育质量观,即首先要更新教育质量观。
从哲学高度来看,质量观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所遵循的一种价值准则。所谓价值准则,即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教育质量观,即为评价教育所遵循的价值准则,其也是一种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在这里,客体是指教育培训机构;主体是指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受教育者等。教育质量高低,即是作为客体的教育培训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培训产品和服务,满足作为主体的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和受教育者需要的程度。可见,这里所讲的“需要”,应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系统内部的需要,又有教育系统外部的需要;教育系统内部的需要,又可分为教育“达标”、学科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据此,教育质量观可作下列具体分析:从满足教育系统内部需要来看,相应的就有个“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是指教育机构遵循教育客观规律进行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结果,达到教育目标规定要求和学科发展内在逻辑要求的程度,即教育目标的达成度,个适性质量,即教育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影响、对促进受教育者个人成长程度,即个体发展的促进度。
从满足教育系统外部需要来看,相应的就有个“外适性质量”,即是指教育培训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培训产品和服务,适应国家、社会及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即社会需要的适应度。
概言之,教育质量应是内适性、个适性、外适性三者质量的整合统一,也就是教育目标达成度、人体发展促进度、社会需要适应度的辩证统一。任何忽视其中某一方面质量,均是不完整的教育质量观。
由此可见,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应以上述的整合统一的教育质量观为依据;不然的话,是决不能达到教育质量评价科学化的基本要求的。就教育质量评价主体而言,应是多元化的:一是学校领导者、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等,他们对内适性质量最有发言权;二是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等,他们对外适性质量最有发言权;三是受教育者本人,他们对个适性质量最有发言权。总之,对任何教育质量进行价值判断,均应是上述三方面判断意见的总和;而不能仅以教育部门和机构一方为评价主体,更不能以其意见作为唯一的依据。我想,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也应如此。
四、成人教育的教学论:独特性格的教学理论模型
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当然其教学活动与普通教育的教学活动有共同之处。然而,这种以成人作为教育对象的教学活动,有没有特殊性?其教学论有没有独特的性格?这在中国教育界内部有着不同的看法,不少搞基础教育的同志对此持否定态度。在成人教育界内部,不少长期从事成人教育的同仁们,尽管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成人教育的教学活动不能“普教化”,但在理性上还缺乏应有的专业理论支撑;至于大量的兼职教员,由于没有接受成人教育的教学论的专业训练,缺乏这方面专业修养,再加上教学实践体会不深,因而在对成人进行教学过程中仍自觉或不自觉沿袭全日制未成年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直接影响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可见,在这个问题上能否形成共识,在事业发展上,直接关系到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实效,进而影响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学科建设上,直接关系到能否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学。
这里,笔者从成人学习心理基础角度来阐明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型的独特性格。教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教育均受到两大基本规律所制约:从教育外部而言,教育受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所制约;从教育内部而言,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对此成人教育也不例外。既然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那么成人教育就受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规定着成人教育的教学活动,因而成人教育的教学活动就应以成人心理学,其中特别是成人学习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换句话说,成人教育的教学活动,应建筑在成人学习心理基础之上。具体来说,其应反映成人的社会属性、心理成熟水平和认知心理特征。在这三方面,成人明显区别于前成年期未成年人。第一,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成人是社会职责和义务的直接承担者,其社会身份具有多重复杂性;前成年期未成年人则显然不同,其社会属性是社会建设的后备力量,其主要社会身份是学生。第二,在心理发展的成熟水平方面,相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成人显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体现在如下方面:(1)丰富多样个性化的经验;(2)趋于成熟的道德意识;(3)自我指导型的人格;(4)内外整合一致的自我认识;(5 )主观能动的调控能力;如此等等。第三,在认知心理方面,相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成人具有明显的特点:(1)从认知能力来分析, 成人的感知力尽管总体上不如未成人,然而感知的精确性、概括性超过未成年人;成人的记忆力随增龄基本保持稳定,尽管机械识记及其保持率、再现能力不如未成年人,但是意义识记超过未成年人,再认能力与未成年人差不多;成人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尤以辩证思维能力为主要特征;成人的晶化性智力随增龄而提高,然而液化性智力上升到一定阶段后逐渐下降;成人学习能力在总体上超过未成年人。(2 )从学习心理意向和个性特征来分析,一般认为成人的学习动机具有复合性、职业性、现实性、深刻性等特征;成人的学习情绪具有复杂性、求短性、参与性、畏考性等特征;成人的学习兴趣具有指向集中性、实用性等特征;成人的学习意志具有坚韧性、自制性等特征;成人的学习个性具有自主性、自尊性等特征。由此可见,建筑在上述的成人学习心理基础之上的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型,显然不同于全日制的未成年人的教学模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格。
笔者和台湾成人教育学著名学者黄富顺教授共同认为,成人教育的教学理论模型可总体描述为:它是一种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型;强调成人学习者参与教学并成为教学主体的模型;充分与成人学员工作生活情境紧密相结合的模型。概言之,这种教学模型是“三个中心,一个取向”,即“学习者中心”、“生活中心”、“问题中心”,以及“历程取向”。它的框架构成,笔者于1996年在普通大学成教院院长资格性岗位培训班上提出可由三个层面来组成:第一层面,即从教学过程及其规律来看,工学结合整体性和工学结合律;师生组合互补性和师生智能互补律,是它的基本内容。第二层面,即从教学原则、形式和方法来看,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原则和专题式、模拟式、行动式教学;教学相长原则和参与式教学;因材施教原则和个别式教学;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原则和学导式教学等,是它的基本成份。第三层面,即从教学考核来看,坚持统一规格和体现特色相结合原则(注:“统一规格”,是指培养人才规格,成人教育和同专业同层次普通教育的统一;“体现特色”,是指体现成人教与学的特色。),是它的基本要求。上述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构成了成人教育的教学理论模型。成人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科学依据,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
五、成人培训的发展策略:瞄准培训市场和实施CS战略
80年代初,我国经济特区——厦门市经委教育处的同仁们提出了培训市场概念。15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培训市场不仅客观存在,而且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理论探讨上,也逐步趋于共识。
首先,从市场基本属性而言。所谓市场,不仅是指商品买卖的有形场所,即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和交换的有组织的相互作用实体,更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指的是流通领域,马克思曾多次指出:“市场即流通领域”(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8页。)。可见,市场的基本属性是一种供需关系和流通领域。 对此,作为培训市场也不例外。作为关系而方,它是一定区域内培训成品的供需关系;作为领域而言,则是培训成品的流通领域。
其次,从教育和经济相关而言。研究表明,教育特别是培训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其相关系数达0.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高度相关的培训活动,必将卷入到市场经济网络之中。作为市场经济网络之中的培训活动,不仅受到教育培训自身规律所制约,而且还受到市场经济规律所制约。具体来说,在供求规律制约下,培训活动必须面向市场,根据人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调节自身的培训规模及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否则,人才劳动力市场一旦出现供求平衡,乃至供过于求的状态,必然置培训单位于困难的境地。在价值规律制约下,培训活动只有正确地把握价值规律所引发的各种用人单位对对人才(力)的需求信息,进行针对性、适用性、先进性办学,才能使培训成品一经投入就能为用人单位接纳,并产生显著效益,从而实现培训产品的价值。这也要求培训活动与人才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息息相通。在竞争规律制约下,不仅有买方(求学者、用人单位)和卖方(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买方与买方之间的竞争,更有卖方与卖方之间的竞争。后者表现在:培训活动特别是同专业、同层次、同规格的培训活动之间,必然存在着开拓市场,争夺生源的竞争。培训机构为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必然力求降低培训的成本,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必然使培训活动开放外向化,打破培训活动的单位、系统(行业)、地区、城乡、国度的界限,以赢得更多的培训市场。
综上所述,培训市场,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具有科学依据。成功经验表明,作为培训市场上的卖方——教育培训机构,要在竞争中取胜,其发展策略:第一,必须瞄准培训市场的供求状况,掌握培训供求变化规律,适时调整培训专业、课程和规模。为此,要提高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特别是领导者的预测判断能力;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的研究、策划、开发力量。第二,必须实施CS战略,即顾客满意度战略。该战略的核心问题是提高顾客对本单位产品、服务和形象的高满意度。对教育培训机构来说,就要以本单位教育培训成品质量高、服务优、形象好,以获得买方——求学者和用人单位的高满意度。可见,要赢得生源,拓宽培训市场,不仅要靠公共关系,要靠教育培训机构全体人员的姿态、神态、仪表、服饰、文明用语、体态用语;然而最根本的是要靠全体员工的素质及其所表现的服务意识、服务的知识和能力、服务质量。为此,教育培训机构的全体人员必须成为终生学习的示范者;教育培训机构应成为学习型组织。
六、企业教育的战略作用:开发和塑造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本
成人教育是多序列的教育体系,其中企业教育是成人教育体系的主要构成成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教育往往围着红头文件转——“奉命办学”。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成了独立法人实体,企业有了办学自主权,不同的企业领导对企业教育的看法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于是企业教育在企业中状况绝然不一样。当前,企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不与上述的导因分不开。因此,很有必要对各经济部门教育主管、企业决策层和经理层提出,尽快确立现代企业教育思想与观念,明确企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形成发展企业教育的共知。
笔者于90年代初提出,现代企业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力资本理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投入,形成、提高并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的劳动活动能力。在这里,人力资本理论,视人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的劳动能力为资本的形态。该理论的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T·W·Schultz)。 其代表作为《人力资本投资》(1960),他的基本观点有:(1 )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2 )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在于使人力资源掌握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人力资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本;(3)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效益;(4)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5 )市场经济体制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力资本增长;(6)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重大问题,等等。
据此,我们对企业教育应取得下列的共识:(1 )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特别是掌握创新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本; (2)企业教育的实质,是开发和塑造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本;(3 )企业教育投资,不仅不是消费性投资,而且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也是企业发展投资的主要部分;(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代企业最显著的特征——企业人力资本增长;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条件,也是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最基本的内在机理;(5 )企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开发的第一战略;企业第一把手应亲自抓第一战略。
事实上,现代企业要占领国内外市场,提高该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依赖于企业的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又取决于企业的素质,包括动态和静态的企业素质,特别是其中的动态素质——劳动者素质,即人力资本。可见,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和结构。企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增加企业人力资本的存量,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能级,调整企业人力资本的结构。
总而言之,要从企业人力资本增长的战略高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发展企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企业教育在企业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和最基本的企策。
七、成人教育不可忽视的领域:社区成人教育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分析其原因, 主要有:(1)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社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稳,地动山摇”,社区发展直接关系着社会的政治稳定。(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社区成为分离后企业、事业单位的托盘,其地位和作用越加重要。(3)随着“二级政府, 三级管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街道社区管理职能突出,对社区工作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宗旨是提高民众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则需依赖于社区。总之,社区及其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不可替代作用。
社区要建设,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因而必须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特别是其中的社区成人教育。所谓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内全民为对象,同社区民众利益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紧密相连,旨在消除社区的社会问题,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和。概言之,社区教育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内全民为对象,旨在促进社区发展,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综合体。其目标是营造学习化社区,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社区成人教育,是面向成人的社区教育,即以成人为教育对象的社区教育。它是社区教育的主体部分,是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互动结合的产物。以社区为本,植根于社区,是社区成人教育的本质。紧紧贴近社区,服务于社区,促进社区发展,是社区成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社区成人教育的特点:(1)社区特色性, 其教育活动体现自身社区特定的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等因素的特色。(2)综合性,它是社区各级各类成人教育的综合体。 社区成人教育在社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可归纳为:(1 )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价值观、态度和道德,即通过社区成人教育,加强社区成员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水平;(2 )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其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 )培养社区成员的社区角色,即对社区的归属意识和责任感;(4 )造成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对社区可持续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观国外成人教育,社区成人教育已成为国际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成人教育要创新和发展,社区成人教育是个广阔的空间,成人教育界应高度加以重视。
收稿日期:1999—07—28
标签:成人教育论文; 终身教育论文; 中国成人教育论文; 能力素质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